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可他向来缺少自知之明-《李尔王》
      当我拒绝接纳自身大部分的情感经历时,我们会消耗自己,同时消耗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与能力。
      当你封闭了对自己需求的知觉,你就不可能与他人发展出真正亲密的关系。
      就其本质而言,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逃避事实也许的确会让我们当下好受些,但从长远看,这只会让事情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只要活着,就会受伤-诺尔曼.布朗
      人类经验核心的三大主要心理需求:接纳自己的要求,忍受强烈的情感以及发展出自我价值感。
      感受只是短暂的经历,它们会来,也会离去,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一种感受里。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我们不可能得到“快乐”,然后让自己保持住这种状态。
      很多人日复一日的生活,害怕打破以往的模式,去做计划之外的事情。这其中原因或许很复杂,但在改变时感到焦虑通常是原因之一。
      嫉妒与妒忌是正常的情感,只有当羞耻感掺杂其中时,它们才会变得令人不堪承受。
      倾听你自己吧,她是如此压抑-电影《疯狂店员》(1994)
      压抑并不只出现一次,它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耗费精神能量,以保证被压抑的内容不再回到意识中去。
      我们会否认某种感受,特别是当我们的文化或父母告诉我们这种感受是不被接受的时候。由于内化了这些信息,我们向自己隐藏了这些感受的存在。
      每当我们开始否认的时候,无论否认的是感受还是事实,我们就是在否认自己的意识。
      若你有食物或物质相关的上瘾问题,你也无须实在压抑或否认一种需求,即与他人的连接。
      压抑自己的感受的人会压抑它们所有的情绪,而不是其中的一种两种。
      否认自身受伤或有缺陷的人经常发展出有意识地优越感,随处炫耀,寻求他人地赞美。
      有一个人引发了我们的糟糕感受,但当我们将情绪发泄给对方地做法无法被接受或有危险时,我们便将之转而发泄在第三个人身上。
      无耻在心理动力学意义上,并非指在某些他人认为你应该感到惭愧的情况下,你却不知廉耻或不以为意,而是指炫耀自身某种行为,公开表达对某些社会规范或价值的蔑视。
      为了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安全出口,于是我们便用清晰的好坏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深受我们喜爱的无助又无辜的动物与伤害它们的坏人。
      一流的才智是看脑子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菲兹杰拉德
      在依赖他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令人沮丧的时刻,那些难以承受这些挫败的人往往比较容易陷入爱情,但爱情也常常很快离他们而去。他们先是认定新伴侣是完美无瑕的,而后又将对方视作一文不值。
      理想是一种完美,美好或卓越的标准,理想化是指将普通状态或人提升到完美状态。大部分人对此过程都有直观的理解,我们明白这涉及不切实际的希望或期待,通常会走向幻灭。
      在一段爱情开始之初,我们所爱之人常常是完美的化身,品行俱佳;随着时间推进,当理想化逐渐消失,我们才会看到对方的真正面目。而若此时的幻想太过严重,则有可能终止这段关系。
      理想化为潜意识中感到绝望或不愿面对的困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
      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向大家灌输理想化的爱与“从此幸福快乐”的意象,就好似正确的关系会解决我们的一切难题;很多人期待着拥有一场代表它们爱情结晶的完美婚礼。
      认为“如果……”便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常常理想化某个未来事件,这是因为他们感到无力解决眼下的困境,困境有时是外在的,但更多的是来自内在。
      很多人像成瘾一样投入恋情,是将其作为一种抗抑郁情绪的途径。
      渴望找到一种彻底而永久性解决复杂问题的答案,无论是针对内在还是外在的难题,这便是理想化的标志。
      滥用可卡因的人会理想化他们在西施过程中体验到的快感,将其作为解决个人问题或是痛苦的解药。
      若你沉迷于名人那种光彩照人的生活,几乎可以断定你拥有理想化的倾向。
      那些理想化特们自己,同时炫耀自身优越感的人是为了让你自我感觉不好-实际上,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相较于顺其自然,我们总是试图通过突出自己最佳品质的方式控制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看起来非常依赖他人与无助的人对实际依赖性的容忍度与试图控制他人的人相差无几;他们都是在抵抗对依赖感的觉知,只不过一个是通过主动控制的方式,另一个则是通过无形的努力操纵对方,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看起来无助和孩子气的人会再潜意识里认为他们手中有很多的缰绳,在控制着他们身边的人,就好似对方是木偶。
      如果你是一个嫉妒心和占有欲都很强的人,你极有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需要他人,因为依赖让你感到自己脆弱不堪,失去了控制。
      严重依赖控制区管理情绪的人外表看起来性情平和,可能还有点超然。他们也许生活在高度结构化,几乎一成不变的状态里,目的就是为了相信他们自己能够清楚掌握自己的感受。
      自我贬低的那些人常常看起来是为了引起,甚至请求他人反驳自己的观点。
      有时羞耻感严重的人为了不让别人轻视他,而选择率先自我请示:你不用再告诉我“我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我已经做过声明了。
      当我们不愿为做过的事承担全部责任时,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也就是说我们会去合理化那些行为。
      事情终将会圆满解决的,人们经常用这句话自我催眠,这样就可以逃避内心的失落和悔恨。万事皆有因,我们都这么说,实际上,生活大体上是不可预测和随机性的。合理化会让我们自己感觉生活在一个有序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会根据一些宏大的规划不断进化,但其实它只是一个随机的世界,痛苦的事情经常无缘无故就降临在我们身上。
      让头脑安静下来对多数人来说比登天还难:和所有的防御机制一样,放下,就意味着直面痛苦,以及去探索这些年来你究竟在回避什么。
      各种成瘾的人常常会对他们自己与身边的人说谎。喝酒的人出了名地不诚实,他们对自己如此,对心爱的人亦是如此;为了回避喝酒伤身地事实,他们先是会否认,接着便是合理化这个事实。“喝坏的页视我自己的身体”是许久的人常向自己和他人撒的谎。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长期目标或价值观与当前想要满足的愿望出现冲突时,合理化的情况就会出现。我们会试图通过谎言,掩饰我们的真实动机或行为造成的后果,去逃避目标无法实现之苦。
      抗拒羞耻感的人常会将自身的羞耻转移到他人身上;如果你经常瞧不起他人或对他人没耐心,不断惹怒他们,如果你十分渴望赢得每一次争辩,那么是你的智力作为一种机制在防御潜意识里的羞耻感。
      对于所有的自恋者来说,目标就是垄断注意力。他们之所以需要他人的关注与赞赏,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感到自己有缺陷,是丑陋与无价值的。
      受羞耻感困扰的人很难面对自身的需求,他们会认为有欲望是可耻的。
      严重抗拒羞耻感的人可能会寻找拥有低自尊的伴侣,来替代他们承担内心的羞耻。
      自由的代价是时刻保持警觉。-托马斯.杰克逊       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我们一整天都忙碌无比,却没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分散注意力本身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浏览邮件和网络,我们将注意力从那些不愿了解的事情上移开,用大量的感官噪音掩盖我们的痛苦。
      时刻保持警觉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每天即便体验几分钟的静谧也是十分有益的。
      改变思维在这里是指要学会接纳你无法逃避这些情绪的事实,同时你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便是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它们。
      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变革还是守旧这个问题上耗费心神。-约翰.加尔布雷斯
      理想主义是思想的专制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
      依照佛教教义的第一圣言,人生就是来受苦的: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构成人类情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殿下,人生是痛苦的,若有人说不是,那他一定是在兜售什么东西”-电影《公主新娘》

Written on September 29,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