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压力如何塑造我们
& & & 想要顺顺利利地完成当天日程计划的奥秘之一就在于能够及时停止做重复的事以及不要被控制着“自动驾驶”模式的大脑部位影响到你。
& & & 对人类大脑来说,最难完成的事情之一就是保持警觉,
对事物的漠视同样会造成你的瞳孔放大。
令人欣喜的是,只需要简单地制造出一些这种无意义的提示声,就足以将约翰这种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转变为一个能圆满完成多项工作任务的虚拟宾馆前台。
& & & “如果你想的话,你随时都可以击掌啊,不过下面这三件事,可能会比击掌更简便哦!首先,挺直身子站起来,然后做个深呼吸,最后你可以对自己说个单词或是一句话,只要它能帮助你找到那种清醒时的感觉就行。你觉得自己想说句什么话呢?”“快清醒吧。”她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 & & 一个直接的身体姿势或是一个深呼吸,都能加强大脑的觉醒。
酒精会让我们变得冷静,所以饮用了酒精的这组人的觉醒水平也会随之降低,之后他们的表现反而会升至耶克斯—多德森曲线的顶端。
& & & 所有杀不死我的东西不光会让我变得更强大,甚至还会让我变得更优秀。但这话并非对每个人都奏效: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存在焦虑和怀疑的话,它就会起到反作用,让你的表现变得更差劲。而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自信,压力就能大幅提高你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压力越大,表现越好。换句话说,压力能将这类人带到一个最佳的表现区域。
泰格·伍兹就深知这一点,他曾说过:“当我无法感受到紧张的时候,恐怕就是我退赛的时候了……那种心绪涌动的感觉,才是最为美妙的时刻。”
& & & 心不在焉会让人不开心
& & & 心不在焉的人总是不如一心专注做事的人快乐——相比起集中精神擦洗厕所,美妙的白日梦并不会让你感觉更快乐。
不管是在洒满阳光的游艇上,还是在阴云密布的游艇上,如果你任由自己胡思乱想,你的心情就会更不开心。
& & & 精神不集中或是心不在焉,就是会让人不开心。如果你能专注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任务,面对选择时能够少做白日梦,那么同样作为一个爱走神的人,相比那些地震受害者,你一定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各类压力问题。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时时刻刻集中精神去完成自己手头上的事,你就能节约精力,避免背负额外的压力,处事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某种类型的严重焦虑会让你变得非常自我中心,特别是当你害怕人们从坏的方面想象你,或者嘲笑你的时候。
& & & 人们的思想和信念会引起他们的情绪变化。
& & & 大多数人会花最多的时间来思考自身。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观察身边所有人,并且通过别人的表情来琢磨对方的大脑正在想些什么。”
& & & 你越注视,目标物就显得越大。
自我,在有些时候,它或多或少也属于某种你留意或没留意到的“其他东西”。
最明显的解释——也是冈特昆所选择的解释——是人们的这种偏好正好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左脑会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偏向右侧,包括接吻。
贝克特的书里的台词了,这次是《最糟糕,嗯》里的那句:“曾经尝试过,失败了。没关系。再尝试。再失败。这次的失败就会好多了。”
你必须得尊重自己,如果你想要从压力中受益,相比坐等威胁变小,还不如让你的大脑学会坦然接受不断上升的挑战。
对一件简单的事件产生焦虑会让你的生活混乱不堪,并且还会导致真正的疾病——
在这种行为疗法中,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之后,有一个不太被公认的结果就是完成了目标、达到成功境界就能提高大脑中已经为人所知“奖励神经网”或“娱悦中心”的活跃性。这种活跃性是与化学传递素多巴胺水平的提升直接相关联的,而且这种变化过程的结果就是焦虑水平的降低。
我突然就有种醍醐灌顶之感,以上种种,它们都是通过在困境中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让我们渐渐变得更强大。经历了越大的挑战,我们就会变得越坚强。而这其中的原理和机制就在于这些小的成功经验会通过大脑中与多巴胺相关的奖励系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强。而这,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下一次挑战。
& & & 被大脑中的回避系统支配的人,一般都不及大脑中贴近系统占上风的人更易感受到快乐。
自信能让人感觉能量十足且气定神闲,受多巴胺刺激而实现的成功经验也多半来自人的自信。
& & & 另一个相关的方法就是“先做做样子”,即做出一个自信心十足的“力量姿势”(抬头,展臂放松,
& & & 回避则会让你担忧于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威胁,占据你宝贵的思维空间。
在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能带来最大满足感的事不过就是一步一步走向前方,当你度过了接下来的一小时、接下来的一天,你会发现,尊严和勇气就是最好的回报。
我总倾向于观察每一片乌云的银边,
所以如果你将愤怒完全压抑并用无尽的沉思来回应“没有杀死我的那些东西”,那么后果反而会是南辕北辙的。
在对抗性的情境下,愤怒会让人的表现更为优越,但在非对抗性的情况下却不会这样。
只有对着那些以某种方式阻碍你达成目标的具体的人生气,你的愤怒才算有意义。
他的内心能量已经被一种针对某个神话的无结果的愤怒挥霍殆尽。
这也是因为他始终相信自然世界是公平的,善良的人就能无病无灾幸福度过一生,但这些分明是毫无根据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马上就向我浇了一盆冷水——他已经先于我几千年就发现了奥秘所在,他是这样说的:“任何人都会变得愤怒——它不是件难事,但要在正确的时间内,为了一个正确的目的向某个正确的人发出程度合适的怒火——这可能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这绝不是件易事。”
马克·吐温所说的那样:“愤怒是一种强酸性物质,相比把它浇灌于某个物体之上所造成的破坏,其实它对盛放着自己的容器才是最危险的。”
如果你能训练长期处于敌对情绪的人用这种积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怒,那么事实就能证明,这样确实能够帮助他们降低血压,帮助他们从充斥着愤怒的思想泥淖中逃脱出来,不再被它折磨。
我们总是倾向于信任和喜欢那些性格开放又擅长自我表达的人。
我们的心理状态决定了我们的感觉和思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行为。
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风险几乎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的六倍之多。
平均来说,智商水平更低的人总是喜欢喝下更多的酒,
现代教育的主题——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确实能从生理上帮助大脑成长。
& & & 休息的时间拿来看电视不光会造成人的认知能力下降,还会让人产生消极感并嗜睡。
对思维有挑战的行为活动以及周期性的社交活动可以提升唤醒状态,它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大脑免受痴呆症侵袭的。
& & & 我知道兴奋程度的提高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新鲜感,它是一个能够引起大脑内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的关键开关。
通过与新事物进行接触可能也会激发大脑保护机制的产生。
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最为苛刻的精神挑战之一便是与别人打交道。想要弄明白对方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并要做出相应的回应,这对人类大脑来说可能算得上是最困难的事了。
& & & 停止工作会剥夺你直面挑战的机会,并因此造成你的认知迟钝。
& & & 监狱政权会尽全力摧毁任何一丁点的控制感,因为只有当坐牢的人在自己的脑海中修筑起了深牢大狱的高墙时,牢房才真正能起到囚禁的作用。基南拒绝让他们将这堵墙修筑到自己的心里。
& & & 那些相信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些控制权的人,无论他们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如何,他们都更倾向于将压力视为某种需要去面对的挑战,而绝非某种会吓趴他们的恐吓或威胁。
& & & 感觉自己能把握住事态的发展,这不光可以降低你的压力水平,还能另辟蹊径地帮助你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我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通常都会对自己有着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更高的自我评价。可是一旦生活没有按你所想要的套路出牌,那么这种自恋型人格恐怕就完全束手无策
而另一方面,像乔所处的这类美好年代,人们却发育出了与之相反的个性类型——更多人都浮躁不已,非常自我中心,推崇更为自我的生活方式,而一些极端的例子便是演变成了一个自恋型的人格。
& & & “如果你将完全属于同一品种的草放在温室中培育,再将它转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的话,那可能只消一阵风就能把它吹死。”
首先就是一种足够坦率的自我意识力:只有当你能清楚明白自身的新的局限性,了解自己当下能干些什么,那么你才能做出改变。
第二种能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事物积极一面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我曾在第三章中提及的“坚持下去”的坚定信念与勇气。在艰难时期一往无前地“贴近”而不是回避,哪怕你并不确定自己正奔向什么目标,只是简单地朝着目标“坚持下去”。
收起你前进的脚步,将自己拉回到这样一个区域中来,这里面有焦虑、有警惕、有回避,甚至可能还有沮丧。
& & & 自我意识可能会令人非常痛苦,而且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用各种办法来回避它,比如加班、酗酒、嗑药、强迫性交,甚至是去健身房里故意消耗体力等。
如果我们不那样做的话,那么最终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个障碍,那是一个软弱的自我、一个无法进行再评价的自我、一个不会在逆境中变得更坚强的自我,并且这个障碍非常难以逾越。
& & & 思想的停摆意味着他们无法从自己的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
& & & 正如持智商固定理论的孩子对失败的反应会非常糟糕一样,持个性固定理论的孩子对这种排斥与拒绝的反应也都非常糟糕。
& & & 如果杀不死你的东西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那么你就必须坚信你对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