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光阴不再来
社会的学历越刷越高,但是真正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上班族却越来越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还是20多岁,唯独真正20多岁的人不这么想。
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
超过四分之三的研究对象,是通过那些点头之交甚至完全不熟的朋友帮忙,才找到新工作的,根据此项发现,格兰诺维特写出了轰动一时的论文《弱连接的力量》阐述非熟人的人际关系里富含的独特价值。
在强连接里,我们感觉很舒服,有“与君初相见,有似故人归”的亲切感。但是除了彼此聊得来之外,很少能给对方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彼此太相似了——甚至是连困境都相似——所以,除了陪着对方同病相怜,能给的帮助很少。
“应该”会伪装成高标准或极高的目标,但它毕竟不是目标。
高达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做着不用上大学就能做的低端工作。
先同居再结婚的夫妇,在婚姻满意度上比没同居过的夫妇更低,也更容易离婚。
大多时候,“天生就是做这行的料”,只不过是努力成功后,说给旁人听的鬼话。
知识不是技能。知识运用上千次才能变成技能。
有回弹力的自信不仅来源于成功,更来源于失败后的一次次复苏。
要想取得巨大成就,有两样是必须的:计划和并不那么充足的时间。 ——伦纳德·伯恩斯坦
许多人由于20多岁的时候缺乏远见,到了30或40多岁,不得不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有工作没事业,有婚姻没爱情,终于玩够了想当爹当妈了,发现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爱和工作,工作和爱……人生除了这两件事,再无其他。(Love and work, work and love…that’s all there is.)”
以凯特的父母来解说,在他们20多岁时,21岁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大多数人都只读到高中或大学,就开始参加工作挣钱养家。那时候,一个人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所以男人在外工作,三分之二的妇女都可以选择在家里做“煮妇”。而那些选择工作的“职男职女”,一辈子都可以稳定在一个产业里发展。
仅仅隔了一代人的时间,整个社会文化已经是沧海桑田。
尤其是流行文化,几乎将整个焦点都放在20多岁,为之痴迷,仿佛人人都是20多岁。
受经济大萧条和持续余波的影响,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承受。社会的学历越刷越高,但是真正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上班族却越来越少。
许多基本业务已经外包到海外国家,20多岁的年轻人想在国内谋求一职,变得难上加难。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还是20多岁,唯独真正20多岁的人不这么想。
每一天,我都会碰到一些20多岁的辅导对象,对“20多岁是人生黄金时期”的说法,他们觉得比一个喷嚏吹倒克里姆林宫还要荒诞。
“我有一种置身于大海的感觉。我可以游向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我看不到陆地,我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开始游。” “我每天上班前,会一个人在卫生间里大哭。”
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我的一位同事喜欢把20多岁比喻成飞机,一架从纽约飞往西岸的飞机。刚起飞时只要一丁点的航道修正,就能决定是要降落在圣地亚哥还是西雅图。然而,如果飞机快到圣地亚哥时让它改飞西北边的西雅图,就要多绕一大圈路线,还要看燃油够不够。
可是有一天,这个姑娘开始纠结了:自己已经27岁了,她觉得那些曾经羡慕自己的朋友,现在都在可怜她。
大部分没有技术含量的打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半毛钱用处。
美国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平均来说,一个人一生薪资的高峰是在40岁。
生活不是励志鸡血剧,现实证明,延迟出发的人,很难追上那些提前上路的人。
如果你选错了方向,那么停止也是一种前进。
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你想嫁个百万富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五十万的身价配得上他。
从我毕业之后,真的没有人问过我GPA成绩——那可是在学生时代引得无数考生尽折腰的指标啊!
”是”这个字的力量让你得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下一份工作、另一半,甚至是你的小孩。就算情况有些棘手,就算必须踏出舒适地带,只要肯说“是”,你就能得到新工作、结识新朋友,或说有新的作为。 ——埃里克·施密特,谷歌执行董事长
小圈子文化虽然能在失意时为我们疗伤,却无法在得意时帮我们飞黄腾达。
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
格兰诺维特想知道社交网络如何促进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同时探索人际关系如何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他以波士顿郊区刚换工作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人会找到新的差事,并非有赖于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帮忙——按道理,越是自己人越应该帮忙更大。研究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研究对象,是通过那些点头之交甚至完全不熟的朋友帮忙,才找到新工作的,根据此项发现,格兰诺维特写出了轰动一时的论文《弱连接的力量,阐述非熟人的人际关系里富含的独特价值。
弱连接则指那些我们见过面,偶尔联系,但是还不太熟的人。他们可能是某位鲜少交谈的同事,或仅限于见面打声招呼的邻居。我们多少有一些想深入交往但迟迟没约出来聚聚的人,或是多年未曾见面的旧相识。弱连接也可能是我们的前任老板、大学里教你的教授,或者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未曾进一步发展成密友的朋友。
在强连接里,我们感觉很舒服,有“与君初相见,有似故人归”的亲切感。但是除了彼此聊得来之外,很少能给对方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彼此太相似了——甚至是连困境都相似——所以,除了陪着对方同病相怜,能给的帮助很少。何况,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对职业和感情生活的认识都在同一水平上,谁辅导谁啊!
弱连接感觉就很不同了。或是因为个体差异极大,或是因为住得很远,不可能结为密友。但这正是重点所在!由于弱连接不在我们的封闭交友圈里,反而能够引领我们接触新事物,自己熟稔的领域,在对方眼里都很陌生。
同一个朋友圈的人不仅习惯用相同的俚语,而且基本上三观雷同。他们可能念同一所学校,或者抱着对爱情一样的态度,甚至看同一个类型的电视节目。
常和强连接的人混在一起,会局限我们认识的人脉、知道的事情、讲话的方式,最终禁锢我们的思想。
因为弱连接与我们之间的差异,让我们沟通时必须选择“精致语法”(elaborated speech)。
当和弱连接说话的时候,我们需要说得更加全面。这就需要更多的言语组织和反思。像“你知道的”的收尾语也会更少,一句话再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草草结束。不管我们谈论的是职业话题,还是对爱情的思考,我们都得把自己要说的说得更加全面具体。这样一来,弱连接就会促进——有时甚至可以说是迫使——我们提升并且改变思维。
事实就是事实,在找工作、找对象等等机会的面前,与我们交情最浅的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转变。
所有的新事物几乎都来自我们的小圈子之外。
真正的相辅相成关系,不是半夜一点给最好的死党发微信,而是去接触那些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弱连接。
一则我听过的古老格言:“曾经善意渡你的人,极有可能再帮你第二、第三次,就算你不开口,他也会主动帮忙。”(He that hath once done you a kindness will be more ready to do you another than he whom you yourself have obliged.)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弱连接帮忙写一份推荐信、建议书、介绍信,或者做一个计划周详的“咨询性面谈”,我推荐用同样的方法:让别人对你感兴趣,并设法拉近关系。事前做好功课了,理清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客气地请对方协助。有的弱连接会说“不行”,但出乎意料地,说“好的”的人远比你想象的多
不要只把时间花在和同一群人聊天上,抱怨“我的前任是极品”或者“我的老板是奇葩”这样的话题,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另一种谎言。他爸妈说:“儿子,你是最棒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爸妈鼓励他放手去做任何想做的事儿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不选择,感觉上反而轻松多了——因为不做,就永远不会出错。
一旦真做了选择,我们就得赶鸭子上架一样不得不努力,必须得承受未来可能的挫折和失落。所以,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不选择,感觉上反而轻松多了——因为不做,就永远不会出错。
要求完美反难成功。 ——伏尔泰,作家,哲学家
若我们只想要幸福,这很简单;但是当我们要比别人过得幸福,却难于上青天——因为我们总是把别人想象得比他们实际状况快乐得多。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作家,哲学家
每个星期,我光是听客户谈论facebook的时间就多到让你耳朵起糨子。
平均而言,facebook用户在刷好友新鲜事的时间,比更新自己主页的时间还要多。
研究者让将近四百名研究对象看模拟的facebook页面,然后评选他们心中最具吸引力的主页君。结果发现,最具吸引力的主页君前几名,好友圈也多半是帅哥美女。
在中国不太可能发生,新娘会找长得不如她的姑娘当伴娘。
我们必须实时晒出日子最光鲜的一面,然后把“光鲜”透过滤镜的修饰上传新鲜事。Facebook不是用来呈现真相,而是展现 “表相”的场所。
大多数20多岁的年轻人不会傻到去和facebook“名人堂”用户的生活作比较,却轻易把朋友在facebook上晒的照片和状态当真。然而,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家丑不可外扬”,在个人主页上报喜不报忧罢了。
旅行记者的朋友会见天儿秀自己开着最炫的车满世界兜风,却从不提常年出差,脸都是菜色,职业胃病的难言之苦。
我们都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像橡子总会长成大树。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是橡子,也不是长大之后都能变成橡树。
当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理想状态”,我们反而越来越看不清眼前这个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所有的追求荣耀都要受到某种力量的驱使——也就是霍尼所谓的“应该的暴行”。
“应该”会伪装成高标准或极高的目标,但它毕竟不是目标。
高达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做着不用上大学就能做的低端工作。
一个人的身份并非从其行为得知,而是从一个人坚持讲述特定故事的能力中发现的。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家
你若不做选择,人生将平淡无奇,格局受限。
reinvent the wheel的俚语,指“发明一个早已存在的东西”。
你想让人剥削自由,还不一定有机会啊。
对于找工作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尤为重要,比其他时期都重要。
建立身份资本的第一步就是要说出我们的兴趣和专长,那么第二步就是要说出一段与我们兴趣和专长相关的故事,无论是面试或约会聊天都能派得上用场的故事。
真正的工作和网站上的“岗位职责描述”没啥必然联系。
20多岁时,约会就像是玩“大风吹”,大家在场子里跑来跑去;等到30岁,音乐骤然停止,大家开始找位子坐下。谁都不愿意成为找不到座位的小可怜,于是我们结婚,其实并不见得有多相爱,只是当时,那个人离自己的座位最近罢了。
爷爷那辈人先结婚再恋爱,爸爸那辈人先恋爱再结婚,儿子那辈人先上床再恋爱——这似乎成了时代的主流。
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有半数父母离异,而且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离婚的朋友。
我读研时做的第一个大型研究,就是追踪100名女性从20岁到70岁的成长变化。到了中年时,她们每个人应要求写下一页文字,描述迄今为止最难熬的人生经历。有人写领导是奇葩,有人写前任是人渣,还有的写悲惨的患病经历。但更多的人,写的都是折磨自己多年的不幸婚姻——有人以离婚收场,有人则继续忍受。
通常来讲,30岁的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到压力,她们担心被剩下,而又觉得自己使不上劲儿,只能被动地等着人家奉上求婚戒指。
所谓年轻,就是“你还没把人生彻底搞砸”。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美貌就是最有力的推荐信。
越是成功的人越善于隐藏自己的困惑,善于硬撑,善于假装坚强。
朋友可以和你促膝长谈,一起哭一起笑,但一放假或者自己真遇到坎儿了,每个人都回到了家人旁边。
越是成长背景艰辛的孩子,通常越不知道如何获得理想的爱情。
艾玛瞪着无辜的大眼睛,泪汪汪地看着窗外:“我怎么期待我未来的公公婆婆有多完美?我自己就不完美啊!”
过去的数百年来,婚姻向来不就是两个家庭的结盟吗。
同居就像是玩流沙。从开始的一个拥抱,到不小心多了一个吻,到上床,到过夜,到经常过夜,到同居……滑进去是那么自然。
到了30岁,却发现人生被卡住了——就像是申请了一张首年零利率的信用卡,一旦一年期限一到,利率就猛然飙升到23%。
先同居再结婚的夫妇,在婚姻满意度上比没同居过的夫妇更低,也更容易离婚。这就是社会学家所谓的“同居效应”。
当研究人员问20多岁的年轻人同居的原因,女生多半回答想要爱人相伴,男生则多半回答要亲热更容易。
许多研究结果指出,订婚前就同居的情侣,对家庭的奉献程度比较低,不论是婚前婚后都一样——尤其是男生。
同居正是如此,这种情况在行为经济学上称之为“顾客锁定”(consumer lock-in)。所谓“锁定”,是指一旦投资了某样标的,便不太想寻求其他选择或换到别的标的物。
她深吸了一大口气:“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妈明明不开心却还不离开我爸爸,我当时觉得我妈就是太窝囊了。现在我开始能体会到她的想法……要离开一段同居关系尚且这么难,何况她还要为两个孩子着想……像我和卡特住在一起,是因为我自己买不起新沙发。”
“过了30岁,赶快嫁人变成了主要矛盾,嫁了人是否幸福倒变成了次要矛盾啊!”
同居可以,但一定要在订婚后。
人生最可怕的状态,不是不再渴望,而是开始“渴望被别人渴望”。
我们觉得离开了音乐和男人这类暂时的止痛药,我们就要被现实痛死。于是,自我治疗一直持续。
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有了木筏好过河。到达彼岸宜放下。’”
这么多年了,我感觉自己无论走到哪个圈子,都是个外人。
在之前我整个的人生里,除了爸妈和高中时代的同窗,没有人注意我;就算注意到,也没有人喜欢我。然而,突然间,我拥有了别人想要的东西。” “性。”
高中和20多岁这两个阶段,不但是大部分人“自我定义经验”(self-defining experiences)发生的时期,也是大部分人“自我定义记忆”(self-defining memories)形成的时间。
人们喜欢和自己相像的人。 ——亚里士多德
“异性相吸”这个说法,只对勾搭有效,熬不过婚姻的长跑。
人们之所以分手,更多的情况是因为“你没变”。我们时常听到伴侣在分手后分析原因,说彼此的差异一直都没变。
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年龄、种族、宗教信仰、吸引力、态度、价值观和智力水平上相似的夫妻,更容易满足他们之间的关系,离婚的可能性更小。
神经质是指容易焦虑、紧张、爱挑毛病而且情绪化
大脑里最早发展的区域位于底层接近脊椎位置,它们也存在于我们的老祖先以及人类的近亲动物上。这个区域掌管呼吸、感官、情绪、性、愉悦、睡眠、饥渴,所以又被称为“动物习性”,这是盖吉在受伤后仍然完好无损的部位。大致来说,我们称这些部位为“情绪脑”(emotional brain)
毕业前和毕业后用到的技巧是完全不同的。
在学校里表现出众,只能代表你能在明确的时限内处理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是,要成为一名前瞻性思考的成人,你必须有能力预想未来,甚至采取行动,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20世纪90年代,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研究发现,从青少年起到20多岁,大脑还会重复婴孩期的流程,形成第二次的关键成长期。
我们平常并未养成习惯的事情,就不会塑造我们。在神经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最忙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busiest)
20多岁的时候如果不善用大脑,到了30岁后,一下子就会觉得自己落在了别人后边,不论是工作、为人父母,还是整个的人生进度上,样样不尽如人意。总之,他们错过了改造下半辈子的机会。
如果不学会安定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自信只会日益减弱。
清晰的记忆大多都是来自成年早期的时候,而不是其他什么发展阶段。
20多岁年轻人把困难时刻看得太重了,他们太不宽心了。和年龄更长的成年人相比,他们觉得负面消息或说坏消息,比积极消息或说好消息更让人记忆长久。
20多岁年轻人的大脑比年纪更长的成年人的头脑对负面消息的反应更加强烈。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研究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说:“智慧的艺术就在于懂得哪里是可以忽略的。”
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掌控能力的人都汇报说自己在生活上更有满足感,更加积极乐观,更有目的性,和他人也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困境时,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如果我们不能趁此时试着安慰自己,大脑就学不会新的技巧。如果不学会安定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自信只会日益减弱。
大多时候,“天生就是做这行的料”,只不过是努力成功后,说给旁人听的鬼话。
知识不是技能。知识运用上千次才能变成技能。
固定心态是成功的绊脚石。有固定心态的学生喜欢做那些可以确认他们信念(即他们有能力)的事情——不管是在科学上有悟性,还是在篮球上有天赋。一旦这些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这些孩子就不喜欢学校了。
能带来自信的工作多半是有挑战性的,而且它要求人们不过多地求助他人,尽可能地独自完成。
长时间做简单的工作,享受轻而易举而得的成功只会生成一种脆弱的自信。
有回弹力的自信不仅来源于成功,更来源于失败后的一次次复苏。
1万个小时就是5年的全职工作(40个小时×每年50个星期=每年2000个小时×5年=10000个小时)
和电影、博客等可能会让我们相信的相反,有工作的20多岁年轻人要比失业的同辈们更幸福。
在美国和欧洲的研究表明,不管这段关系是否能够持久,缔结稳定的情感关系有助于20多岁年轻人感觉更加安全,变得更有责任感。
长期单身对人来说特别不利,因为在临近30的时候,那些整个20多岁时都单身的人在自尊上会遭逢巨大的心理落差。
别听那些“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的抚慰类文字和鬼话,淡定地跟你说“人生不用着急”的人,是因为他不用为你的人生着急!
第一次当妈妈的平均年龄是25岁,有三分之一是30岁之后第一次当妈妈的。
35岁之前,女性在每次排卵周期中怀孕的几率大概是20%—25%。当你年轻的时候,平均来说,4—5个月的性生活就可以让你怀上孕。一旦过了35岁,女性每次排卵周期的受孕几率就会开始急剧下降:40岁的时候,下降到原来的5%;41岁时,3%;42岁时,2%。
在1970年,40岁的女人中,10个中就有1个是没有孩子的。今天,5个当中有1个没有孩子。
根据全国家庭增长调查,50%没有孩子的夫妻其实并不是自愿选择不要孩子的。
是必须的:计划和并不那么充足的时间。
要想取得巨大成就,有两样是必须的:计划和并不那么充足的时间。 ——伦纳德·伯恩斯坦
大多数的20多岁年轻人写不好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笔,常常是因为思绪太信马由缰,他们完全没有紧迫感。可是他们一旦受到逼迫,往往能清楚地指出自己在30岁,或40岁,或60岁时想要的或不想要的东西,这会刺激他们为之奋斗。你应该像欧文写小说一样,写有幸福结局的、属于自己的叙事故事,实时地生活。 结语 我会成功吗 未知的未来让人惶惶不安,一想到自己在20多岁时做的每件事都可能左右我们的未来,谁都会感到心情沉重。所以,如果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和感情都不算数的话,那人生该多舒坦啊!然而,就我研究成年发展这么多年的经验,必须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舒坦只是过眼云烟罢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未来并没有刻在星星上,也没有任何保证。你该做的,就是宣告自己已经成年、用心过日子、找份认真的工作、挑选自己的家人、精算你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确定感。别让那些你没了解或没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来。 落基山国家公园外有一个牌子,上面用大大的黑体字写着“高山无情”。牌子的用途是告知登山者如何为登山做准备,哪里有闪电、雪崩。第一次看到这个牌子的时候,大概是25岁。虽然觉得这个牌子有点恐怖,但是我还记得,当时自己立马就喜欢上了它。 它说得明明白白,提醒我到荒郊野外时会碰到什么样的状况。我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假如我近傍晚时在山顶碰到大雷雨,不管我能不能早一步
你现在的每一秒,每个动作,都在决定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