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善意的父母、老师或别的人。

十岁那年,白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白了。

我相信,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A.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B.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别的。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坚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人沟通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父母、老师、经理以及其他处于管理位置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一位来自中国的先生解释说,“在我们的文化中,直接谈论一个人的感受是很少见的。重要的是,我已经不再把他的话看作是对我的攻击,而注意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这使我们的关系日益好转。”

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Dag Hammarskjold)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

“不要生气”“接受现实”之类的话,他们已经听得太多了。那些话听起来就像是在教训他们。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如果冲突的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常可以同时得到满足。至少,他们可以求同存异。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善意的父母、老师或别的人。由于这些教诲看起来是那样地天经地义,我们也就不再去探讨它们的合理性。

喜剧演员巴迪·哈克特(Buddy Hackett)曾在一档娱乐节目中说,小时候每天吃着妈妈做的丰盛的饭菜,直到去军中服役,他才知道饭后胃部还可以保持轻松。

我们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些不良积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Written on November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