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Insight Roadblocks and Detours on the Path to Knowing Thyself

别⼈对我们的看法也往往⽐我们对⾃⼰的看法与客观结果的相关性更⾼。

平均⽽⾔,⼈们往往对⾃⼰抱有过于乐观的看法。他们⾼估 了⾃⼰的技能、知识、道德品质以及在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讽刺的是,他们甚⾄⾼估了 ⾃⼰对⾃⼰做出真实、公正判断的能⼒。

94% 的⼤学教授表⽰他们的⼯作⾼于平均⽔平(Cross,1977)。

当⼈们对⾃⼰的预测表⽰ 100% 的确定性时,他们仍然有⼤约五 分之⼀的概率是错误的,错误率为 20%(Fischhoff,1977)。

⽇本国⺠相对于同龄⼈⼏乎没有表现出⾼估⾃⼰ 能⼒和性格的倾向。

69%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否认他们需 要医⽣监督或住院治疗(Lin、Spiga 和 Fortsch,1979)。这些否认很重要:在那些拒 绝为⾃⼰的疾病服药的⼈中,76% 否认⾃⼰患有精神分裂症。

不能指望表现不佳的⼈认识到⾃⼰的⽆能。他们根本⽆法知道⾃⼰做得不好。他们没有能⼒认识到⾃⼰的不⾜之处。

⼀个拥有不完美或不完整的知识的人,他们对⾃⼰⾏为的 评估也会有缺陷。简⽽⾔之,由于缺乏产⽣正确反应的技能,⽆能的⼈也缺乏准确判断⾃⼰ 反应的技能。

事实上,如果他们有能⼒知道⾃⼰⼀直在犯错误,那么他们也有能⼒从⼀开 始就避免这些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能的⼀个常⻅“标志”是对⾃⼰的 表现错误缺乏认知。

在⼤学课程考试中成绩排名倒数四分之⼀的⼈在考试结束⾛出考场时认为⾃⼰已经 超过了近 60% 的同龄⼈。他们还将测试的原始分数⾼估了 30%(Dunning、 Johnson、Ehrlinger 和 Kruger,2003 年)。

悖论在于,只有当⼈们的⽆能被消除时,⼈们才能轻易地认识到⾃⼰的无能。

⽆能的⼈⽆法认识到⾃⼰的局限性。

表现最好的⼈做得很好,所以他们只是假设其他⼈ 也做得很好。表现出⾊的⼈知识渊博,他们会⾼估同龄⼈的知识⽔平。

观察他⼈的表现有助于有能⼒的⼈对⾃⼰有更准 确的认识,但不⼀定对⽆能⼒的⼈有帮助。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唯⼀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所知。”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说谎的⼈在试图欺 骗时往往会进⾏更多的⽬光接触,⽽不是更少(Riggio & Friedman,1983)。

缺乏经验或表现不佳的学⽣常常拥有⼀些从其他 地⽅导⼊的信息来⽀持他们的错误答案。例 如,由于缺乏对所⾯临的数学问题的深刻理解,学⽣可以转向问题的表⾯特征来帮助 他们勇敢地寻求某种答案(Chi,1978;Chi,Glaser,&Rees,1982)。

缺乏经验或⽆知的⼈所犯的其他错误来⾃于将表⾯上适当但具有误导性的类⽐ 从⼀个领域引⼊到另⼀个领域。

重复可能会导致⼈们相信他们不应该相信的事情。

当⼈们感觉⾃⼰与群体中的其他⼈“不同”时,他们可 能会脱离并退缩。那些认为⾃⼰对禁令的态度与其他普林斯顿⼤学学⽣不同的⼈表明他们对⼤ 学的忠诚度较低,这表明他们在⼤学毕业后会参加更少的同学聚会(Prentice& Miller,1993)。

事实上,在⼈们认为⾃⼰优于他⼈的所有⽅式中,道德优越感似乎是最强烈、最普遍 的效果形式之⼀。例如,⼈们更愿意声称道德优越,⽽不是智⼒优势。

当事件发⽣在遥远的未来时,⼈们会过度⾃信,⽽当事件临近时,⼈们的信⼼ 就会降低(Gilovich、Kerr 和 Medvec,1993)。

⼈们的态度 往往与他们的实际⾏为⽅式只有有限的关系( Schuman & Johnson, 1976; Wicker, 1969)。

在 1930 年代的典型实例中,尽管超过 90% 的接受调查的餐馆和酒店表⽰他们将拒绝为华裔⼈⼠提供服务,但 128 家餐馆和酒店中只有⼀家实际上拒绝为⼀对中国夫妇提供服 务。(LaPiere,1934)。

也许乐观有其⾃⾝的代价,但避免悲观的好处可能远远超过它们。

截⾄ 2001 年,共有 1,496 名登⼭者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安全返回,但另有 172 ⼈死亡这⼀每 9 ⼈就有 1 ⼈⼤约有 120 具⼫体仍然躺在⼭上的某个地⽅(Brunner, 2002),要么迷失在⼀些未知的裂缝中,要么在⾛向⾃⼰命运的途中被其他登 ⼭者踩过。

在容纳神谕的建筑物上有两条含义⾮常明确的 警告,从⽽表明了它们的重要性,⾄少在西⽅思想中是这样。第⼀个是“不要太 多”;第⼆个是“认识你⾃⼰”。

在本书中,我认为形成准确的⾃我印象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我们花所有 的时间在⾃⼰⾝上,并有所有的动⼒来实现准确的⾃我理解,我们仍然会遇到缺陷。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Thales) 是最早的西⽅哲学家之⼀,他的思想⾄今仍被我们记录下 来,他感叹“认识你⾃⼰”是⼈们⾯临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

⼼理学研究各个领域的⼤量研究表明,⼀般来说,⼈们对⾃⼰能⼒的印象⽆ 论是傲慢还是谦虚与他们的实际技能⽔平并不密切相关。在许多领域从学业 表现到领导能⼒,从⽂书技能到专业知识⼈们对⾃⼰的看法可能与他们的能⼒ 和专业知识的真实情况截然不同。

⾜够⾼了 在具有某种后果的现实世界领域中可以发现感知与现实之间的分离。⻘春期男孩对 安全套使⽤知识的看法与他们的实际知识只有轻微的相关性(Crosby & Yarber, 2001)。

因此,⼀般规则是,对能⼒的⾃我认知通常与实际表现并不紧密相关。

在⼀些⾮常重要的情况下,其他⼈似乎⽐我 们⾃⼰更了解我们的能⼒。⼤学⽣⽐他们⾃⼰更能预测室友恋爱关系的寿 命(MacDonald & Ross,1999)。员⼯对⾃⼰⼯作和⼯作场所社交技能的 看法往往与同事对他们的看法只有 0.36 相关,也许更重要的是,只有 0.36 相关。 与他们的主管的想法。然⽽,主管和同事似乎都发现了⼀些共同 点,即主管和同事印象之间的相关性往往相当⾼,⼤约为 0.62(Harris & Schaubroeck,1988)。

别⼈对我们的看法也往往⽐我们对⾃⼰的看法与客观结果的相关性更 ⾼。在⼀项针对海军军官的研究中,领导能⼒的⾃我评价与⽔⼿的上级推荐 他或她提前晋升的频率⽆关。然⽽,同⾏评价的领导能⼒成功地预测了谁会 被推荐,谁不会(Bass & Yammarino,1991)。

平均⽽⾔,⼈们往往对⾃⼰抱有过于乐观的看法。他们⾼估 了⾃⼰的技能、知识、道德品质以及在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讽刺的是,他们甚⾄⾼估了 ⾃⼰对⾃⼰做出真实、公正判断的能⼒。

在⼀项针对⾼中⽣的⼤型调查中,美 国⼤学理事会(1976-1977)发现,虽然 60% 的⼈认为⾃⼰在运动能⼒⽅⾯ “⾼于平均⽔平”,但相对于其他⾼中⽣来说,只有 6% 的⼈认为⾃⼰“低 于平均⽔平” ”。在领导能⼒⽅⾯,整整 70% 的⼈认为⾃⼰⾼于平均⽔平, 但只有 2% 的⼈认为⾃⼰低于平均⽔平。

事实上,这种过于乐观的⾃我观在我可以称之为现代社会中最明智、最有学问和最善于沉思的⼈群 中随处可⻅。也就是说,94% 的⼤学教授表⽰他们的⼯作⾼于平均⽔平(Cross,1977)。

与事件发⽣的真实可能性相⽐,⼈们的预测也被证明过于乐观。⼀项针对律师的调查显⽰,他们⾼估 了他们在即将审理的案件中获胜的可能性(Loftus & Wagenaar,1988)。谈判游戏中的学⽣过于⾃ 信地认为对⽅会接受他们的最终报价(Neale & Bazerman,1983)。选股者往往对⾃⼰选择的赢家 过于乐观。这会产⽣后果,因为他们购买的股票往往不如他们出售的股票表现好(Odean,1998)。

事实上,当⼈们确信⾃⼰所说的话 时,这种过度⾃信就达到了最⼤程度。当⼈们对⾃⼰的预测表⽰ 100% 的确定性时,他们仍然有⼤约五 分之⼀的概率是错误的,错误率为 20%(Fischhoff,1977)。

吸烟者知 道他们的健康⽐不吸烟者⾯临更⼤的⻛险,但他们明显低估了这种⻛险(Strrecher、 Kreuter 和 Kobrin,1995)。

⽗⺟多次结婚和离婚的学⽣是同龄⼈中最有信⼼他们未 来的婚姻将稳定和⻓久的(Boyer-Pennington、Pennington 和 Spink,2001)。

⽇本国⺠相对于同龄⼈⼏乎没有表现出⾼估⾃⼰ 能⼒和性格的倾向。

当被直接问到时,⼈们往往会说,他们是独⼀⽆⼆的,能够避免其他⼈ 普遍表现出的过度⾃信和偏⻅(Friedrich,1996;Pronin,Lin,&Ross,2002)。

近年来,在社会⼼理学⽂献中,关 于希腊⼈所主张的“认识你⾃⼰”是幸福、富有成效和优雅⽣活的核⼼是否正确的争 论⼀直存在。⼀些研究⼈员断⾔,美好⽣活并⾮来⾃准确性,⽽是来⾃偏⻅。他们认为, 拥有不切实际和积极的⾃我观是美好⽣活的⾦钥匙,错误的⾃我形象对于产⽣动⼒、 好⼼情、创造⼒和对他⼈的慷慨⾄关重要(例如,Taylor & Brown,1988)。

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的男 孩往往不会认识到⾃⼰在学业成绩、社会知名度和⾏为举⽌⽅⾯的缺陷。

69%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否认他们需 要医⽣监督或住院治疗(Lin、Spiga 和 Fortsch,1979)。这些否认很重要:在那些拒 绝为⾃⼰的疾病服药的⼈中,76% 否认⾃⼰患有精神分裂症。

我们的论点更有⼒。表现不佳的⼈并不是没有认识到⾃⼰的⽆ 能。相反,我们的论点是,不能指望表现不佳的⼈认识到⾃⼰的⽆能。他们根本⽆法知道⾃⼰做得不好。他们没有能⼒认识到⾃⼰的不⾜之处。

⼀个拥有不完美或不完整的知识的人,他们对⾃⼰⾏为的 评估也会有缺陷。简⽽⾔之,由于缺乏产⽣正确反应的技能,⽆能的⼈也缺乏准确判断⾃⼰ 反应的技能。

事实上,如果他们有能⼒知道⾃⼰⼀直在犯错误,那么他们也有能⼒从⼀开 始就避免这些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能的⼀个常⻅“标志”是对⾃⼰的 表现错误缺乏认知。

⼀个在某个领域⽆能的⼈可能在许多其他领域都⾮常熟练,例如典 型的数学家,他擅⻓数字,但不擅⻓在鸡尾酒会上讲笑话。这⼀规定是有充分 理由的。认知⼼理学的许多⼯作表明,⼀个⼈所拥有的智⼒技能在不同领域之 间可能存在巨⼤差异。

重要的是要把⽆能视为程度问题。有能⼒的⼈和⽆能的⼈之间没有 明确的界限。有些⼈ 有更多的不完美之处,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遇到问题,但没有⼈能完全避免 ⽆能的问题。

处于底部四分之⼀的参与者似乎⼏乎没有意识到⾃⼰在测试中表现如此糟糕。尽管表现⽐前四分位 的学⽣差得多,但后四分位的学⽣对⾃⼰的能⼒⼏乎和能⼒更强的同龄⼈⼀样有信⼼。

在性传播疾病测验中得分垫底的⼤学⽣认为⾃⼰的表现优于⼤约⼀半的同龄⼈ (Dunning,2003)。

在⼤学课程考试中成绩排名倒数四分之⼀的⼈在考试结束⾛出考场时认为⾃⼰已经 超过了近 60% 的同龄⼈。他们还将测试的原始分数⾼估了 30%(Dunning、 Johnson、Ehrlinger 和 Kruger,2003 年)。在⼤学辩论锦标赛中表现排名后四分之 ⼀的学⽣认为他们赢得了 61% 的⽐赛,⽽事实上,他们只赢得了 23% 的⽐赛 (Ehrlinger、Johnson、Banner、Dunning 和 Kruger,2004 年)。

那些表现不佳的⼈往往认为⾃⼰做得很好(Haun、Zeringue、Leach 和 Foley,2000 年)。当住院医师完成⼀项采访可能虐待其孩⼦的模拟患者的练习时,那些表现不佳 的⼈认为⾃⼰处理采访的⽅式⽐主管认为的要好得多(Hodges、Regehr 和 Martin, 2001)。

⽆能剥夺了绩效不佳者充分判断绩效所需的技能。他们⽆ 法准确评估某⼈(⽆论是⾃⼰还是他⼈)何时表现出⾊或较差。

条军规:赋予⼀个⼈ 元认知能⼒的最直接⽅法是让他们有能⼒。教给他们做出正确决定所需的规则和知识, 然后他们将能够辨别何时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决定。当然,这⼀切的悖论在于,只有当⼈ 们的⽆能被消除时,⼈们才能轻易地认识到⾃⼰的无能。

⽆能的⼈⽆法认识到⾃⼰的局限性。

表现最好的⼈做得很好,所以他们只是假设其他⼈ 也做得很好。因此,他们不相信⾃⼰的表现有那么独特或特别,导致他们低估了⾃⼰相 对于同龄⼈的技能百分排名。简⽽⾔之,表现最好的⼈会遭受错误的共识效应,这是指 ⼈们倾向于⾼估⾃⼰的反应和经历的共性(Marks & Miller,1987;Ross,Greene,& House,1977)。表现出⾊的⼈知识渊博,他们会⾼估同龄⼈的知识⽔平。

“⾃始⾄终都知道的效应”。⼀旦⼈们了解了⼀个事实,例如⼀个琐事问 题的答案,偏⻅就会发⽣。

对于表现最差的⼈来说,看到别⼈的反应并不能促使他们纠正⾃我评价。

⾔之,分级研究表明,观察他⼈的表现有助于有能⼒的⼈对⾃⼰有更准 确的认识,但不⼀定对⽆能⼒的⼈有帮助。

否认这个概念是,在某种程度上,⽆能的⼈确实知道,或者⾄少怀疑,他们的表现有所⽋缺。 然⽽,向⾃⼰或他⼈承认表现不佳是他们极⼒避免的⾏为。也就是说,⽆能者积极否认。

他们只是拒绝承认⾃⼰的错误;他们故意不让⾃⼰意识到⾃⼰的错误。相反,他们有意 识地尝试收集他们能收集到的任何证据碎⽚,以证明他们的决定确实是好的。

在⽇常⽣活中,真正的问题不是⼈们 不知道⾃⼰的疏忽错误,真正的问题是这些错误往往是不可知的。

2002 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会对美国⼈的科学原理知识进 ⾏了调查,发现只有不到⼀半的⼈知道激光是通过聚焦光⽽不是声波来⼯作的,或 者电⼦⽐原⼦⼩。

超过⼀半的⼈认为⼈类与恐⻰⽣活在同⼀时期,这在摩登原始⼈中可能是正确 的,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并⾮如此(⼈类⽐恐⻰晚了 6000 万年)。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唯⼀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所知。”

如果我们绝对相信 ⾃⼰有能⼒了解⾃⼰的极限,那么这很可能证明我们没有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犯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所有这些知 识。当⾯对问题时,他们可以利⽤这个巨⼤的信息库来合理化⾃⼰的⽅式,得出 ⼀个可以接受的答案,但后来证明是⽆效的。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即使是真实 的)可以通过多种⽅式引导我们得出我们认为很棒的错误结论。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说谎的⼈在试图欺 骗时往往会进⾏更多的⽬光接触,⽽不是更少(Riggio & Friedman,1983)。

其他专注于数学的⼯作表明,缺乏经验或表现不佳的学⽣常常拥有⼀些从其他 地⽅导⼊的信息来⽀持他们的错误答案。例 如,由于缺乏对所⾯临的数学问题的深刻理解,学⽣可以转向问题的表⾯特征来帮助 他们勇敢地寻求某种答案(Chi,1978;Chi,Glaser,&Rees,1982)。

缺乏经验或⽆知的⼈所犯的其他错误来⾃于将表⾯上适当但具有误导性的类⽐ 从⼀个领域引⼊到另⼀个领域。

⼀个⼈过去听过的某种陈述 越多,该陈述就越能引起某种认可或熟悉感,并且该⼈就越会认为该陈述是真实的。

向⼈们重复陈述,即使是错误的陈述会让他们开 始相信这些陈述。

重复可能会导致⼈们相信他们不应该相信的事情。

⼤规模培训之后往往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迅速衰退。如果你不 “使⽤它”,你确实会失去它。间隔时间更⻓的训练,因为它在训练过程中包含多个“提 醒”,可以防⽌这种快速衰退的发⽣。

⻘春期⼥孩确实⽐男孩更消极地评价⾃⼰的科学和数学技能,尽管客观表 现上⼏乎没有差异,⽽且⼥孩在⼩学阶段的数学和科学⽅ ⾯往往优于男孩(Eccles,1987) )。

萧伯纳宣称:“我们从经验中 学到的是,⼈们永远不会从经验中学习。”

经验并不 是⼀位⾮常有效的⽼师。⼈们可以获得⼤量的经验,但有很多原因导致所有这些信息 只能在有限且不⼀致的程度上让他们了解⾃⼰。

在重复考试的班级中,优秀的学⽣会更 加意识到⾃⼰在重复的考试中表现如何,但最差的学⽣却⽆法洞察⾃⼰的困境(Hacker、 Bol、Horgan 和 Rakow,2000)。

⼈们从观察世界如何回 应他们的⾏为中得到的教训不⼀定是正确的。⼈们可能会成为迷信和错误观念的 牺牲品。

遗憾的是,缺乏正式的反馈是社会⽣活的常态。

的。 ⼈们不喜欢向别⼈透露不愉快的消息。例如,Tesser、Rosen 和 Conlee (1972) 要求 参与者向另⼀名学⽣转发消息。该学⽣的室友打电话说,因为有好消息,该学⽣应该给 家⾥打电话。参与者⾮常尽职地传递了这⼀信息。然⽽,当消息表明家⾥有坏消息等待 时,参与者更有可能删除该重要细节,即使是在询问整个消息的内容时也是如此。然 ⽽,当旁观者询问时,他们很可能会提到该消息包含坏消息。

Rosenthal 和 Jacobsen(1968)发现, 告诉⽼师他们的⼀些学⽣⼤器晚成,会让这些学⽣随着学年的推移表现得更好。这 些学⽣是随机选择的;他们的任何进步⼤概都归功于⽼师对待他们的⽅式。

⼀旦⼈们知道某件事发⽣了,他们就会⾼估他 们发⽣事件的可能性他们会正确地预⻅到这⼀点,他们“⼀直都知道”(Fischoff,1975,1977; Hawkins&Hastie,1990)。

⼈们不会以公正、公平的⽅式收集反馈。如果要在可能与⾃我观点⼀致或不⼀ 致的反馈之间进⾏选择,⼈们往往会选择⼀致的反馈。 Bill Swann 及其同事 在实验室和现实环境中进⾏的多项研究表明,⼈们倾向于寻求反馈来验证他们 的⾃我信念,⽽不是挑战这些信念的信息(有关评论,请参阅 Swann、 Rentfrow ,&Guinn,2002)。

对信息的偏好,这些信息只会证实⼈们对⾃⼰的看 法。⼈们更喜欢查看信息这将证实先⼊为主的⾃我观念,⽽不是与之相⽭盾的反馈。事实上,他们实际上会花更 多的钱来观看它,当他们得到它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查看它(Swann&Read, 1981a,1981b)。

⼈们并不平等地对待积极和消极的反馈。当他们收到积极的反馈时,他们会从表⾯上 接受它,⽽不会提出太多抗议。然⽽,当⼈们收到负⾯反馈时,他们会拿出⼼灵放⼤镜仔 细观察,寻找可以淡化或忽略它的⽅法(Dawson,Gilovich,&Regan,2002;Gilovich, 1991)。

⼈们将⾃⼰的成功归功于⾃⼰的某些⽅⾯,例如⾃⼰的能⼒或努⼒,并将失败归咎于 其他⽅⾯。胜利往往归因于⾃我以及卓越的能⼒、策略或努⼒。损失往往归因于外部 因素,例如运⽓不佳或偶然事件。

⾼⾃ 尊的⼈相当正确地记住了那些被扭曲到积极⽅向的条⽬,但错误地记住了消极 的条⽬,回忆起来⽐实际情况更积极。⾃尊⼼低的⼈则恰恰相反。他们忠实地记 住了那些被推向消极⽅向的项⽬,但错误地将积极的项⽬记住为更加消极。

经常光顾赌场的⼈都知道,赌徒通常会区分三种不同的成功来源:技巧、机会 和运⽓(Keren,1994;Keren & Wagenaar,1985)。

但机遇和运⽓呢?乍⼀看,这两个概念似乎指的是任何赌场游戏中相同的明显随机 元素,但赌徒对两者进⾏了明确区分。唯⼀的机会是指任何事件的随机性。机会是指外 部世界中⽆法控制和不可预测的因素,它可以将输牌变成赢牌,反之亦然。相反,运⽓是指赌徒的某些财产。就像有些⼈⾼或矮、⾦发或⿊发⼀样,有些⼈很幸运, 有些⼈则不然。

渴望并相信⾃⼰拥有控制权的⼈往往更频繁地参与国家彩票(Miyazaki, Brumbaugh, & Sprott, 2001; Sprott, Brumbaugh, & Miyazaki, 2001),这是⼀ 种明显由机会决定的游戏。此外,问题赌徒倾向于强调他们赌博⾏为的技巧⽽不是机 会(Carroll & Huxley,1994;Toneatto,1999)。

险。⾃我中⼼主义假说表明,⼈们经常对竞争做出不完整的评估,只关注⾃⼰的优 势和劣势,⽽忽略考虑他⼈的优势和劣势。

当⼈们感觉⾃⼰与群体中的其他⼈“不同”时,他们可 能会脱离并退缩。普林斯顿⼤学对学⽣实施桶装啤酒禁令的⼀项调查就证明了这⼀ 点。重 要的是,那些认为⾃⼰对禁令的态度与其他普林斯顿⼤学学⽣不同的⼈表明他们对⼤ 学的忠诚度较低,这表明他们在⼤学毕业后会参加更少的同学聚会(Prentice& Miller,1993)。

对于智⼒等理想特征, ⼈们倾向于采⽤⾃我吹捧的定义,因为他们强调⾃⼰拥有的习惯和成就。如果⼈们认为 ⾃⼰擅⻓数学,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与不具备数学技能的⼈相⽐,这种技能对于智⼒来 说更为重要。如果⼈们的直觉多于逻辑,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认为逻辑能⼒是智⼒的核 ⼼组成部分(Dunning、Perie 和 Story,1991;另参⻅ Beauregard 和 Dunning, 2001;Greve 和 Wen-tura,2003;和昆达,1987)。

当被问及学⽣必须学习多少时间才能满⾜“勤奋”的要求时,那些每天只读书⼏个 ⼩时的学⽣给出的数字远低于那些每天在课桌上花⼏个⼩时的学⽣。这同样适⽤于许 多特质领域(Dunning,2000;Dunning & Cohen,1992;Dunning & Hayes, 1996)。

运动表现不佳的⼈认为,每周只进⾏⼀⼩时体育运动的⼈,其运动能⼒略低于每周花 5 ⼩ 时进⾏健⾝活动的⼈,或者反过来,其运动能⼒略低于每周花 15 ⼩时进⾏健⾝活动的 ⼈。⼩时的运动追求。⽆论他们的表现⽔平如何,这三个⼈都被认为是相当有运动能⼒ 的。⾼绩效者的判断要严厉得多。坚持 15 ⼩时的⼈被认为是运动型的,⽽坚持 5 ⼩时 的⼈则被认为既不是运动型的,也不是⾮运动型的。 1 ⼩时的⼈被判定为⾮常不适合 (Dunning & Cohen,1992)。

从本质上讲,因为我们 ⽣活在⼀个与其他⼈的特质定义没有隔离的世界,所以在预测未来 结果时仅使⽤我们对特质的定义可能会导致过度⾃信、幻灭和⼈际 间的尖酸刻薄。

人们倾向于对⾃⼰有⼀个坚定的认识,即使在经过反思 后,实际上不可能对⾃⼰有⾃信的看法,⾄少按照与科学相关的通常精确的、可观察的 和可量化的标准来说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我评价的真正奥秘。

事实上,在⼈们认为⾃⼰优于他⼈的所有⽅式中,道德优越感似乎是最强烈、最普遍 的效果形式之⼀。例如,⼈们更愿意声称道德优越,⽽不是智⼒优势。

1968 年,安德森收集了 555 种⼈格特质,并要求参与者对它们的吸引⼒进⾏评分。与道德 相关的特质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应,当然⽐与智⼒相关的特质更强烈。在被评为最积极的特质中,前 10 个中 的 5 个明确涉及道德⾏为(真诚排名第⼀,诚实、忠诚、真实、值得信赖和可靠都在列表中)。

道德信息可以预测⼀个⼈对另⼀个⼈的总体印象,以及该印象是否是有利的(Wojciszke、 Bazinska & Jaworski,1998)。当收到有关他⼈的负⾯信息时,⼈们会⽐能⼒相关的判断更快地做出道 德判断(Bazinska & Wojciszke,1996)。在评判政治⼈物时,道德问题优先于能⼒问题(Wojciszke & Klusek,1996)。

学⽣们再次提供了道德上优越的预测。每个学⽣都表⽰他或她⾄少会捐 出部分费⽤,⼀般捐献⾦额为 2.44 美元。他们预计只有 51% 的同事会捐 款,⽽且⼀般捐款额仅为 1.83 美元。

德国医⽣爱德华·沃斯 (Eduard Wirths) ,他是奥斯威⾟集中营的党卫军⾸席医疗官,部分负责选择 ⽤⻬克隆-B 毒⽓处决的犹太囚犯。在业余时间,他会通过向⼥囚犯的⼦宫颈注射酸和 其他腐蚀性物质来进⼀步研究。显然,沃思博⼠参与了⼈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之⼀, 但沃思博⼠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作期间写的⼏封信中,他将⾃⼰的⾏为解释为为了德 国的亲爱的家⼈和孩⼦。他认为⾃⼰在做“上帝的⼯作”,因为他拯救了许多奥斯威⾟集 中营囚犯免受斑疹伤寒的侵害(Lifton,1986)。

虽然我们很容易“看到”别⼈的不道德⾏为,并将其添加到我们直观的⼈性 账簿中,但我们很难看到⾃⼰的不道德⾏为。看着这些⾏为,我们的眼睛常常被借⼝、 合理化和⾃私归因所笼罩。

如果⼈们过分相信⾃⼰在品格受到考验时会表现得光荣,可 能会导致他们对那些道德品格实际上受到考验的⼈做出过于极端的评价。

⻘少年帮派成员私下表达了对其反社会⾏为的疑虑,但绝不会 向同龄⼈表达这些保留意⻅。

正如德国诗⼈歌德所⾔,“⾃知之明来⾃于了解他⼈”,但我 们常常没有利⽤这⼀观察。

当作业在九周以后时,学⽣们的选择基于作业内容的更核⼼和抽象的特征,因此更 喜欢主题更有吸引⼒的作业,⽽不太重视表明作业难度的具体细节。然⽽,当作业只 剩下⼀周时,参与者就改变了⾃⼰的态度,重视作业的具体细节,⽽更喜欢简单的、更 平凡的主题(Liberman & Trope,1998)。

当事件发⽣在遥远的未来时,⼈们会过度⾃信,⽽当事件临近时,⼈们的信⼼ 就会降低(Gilovich、Kerr 和 Medvec,1993)。

在⼼理学⼊⻔课程的第⼀ 天,参与者吹嘘⾃⼰会在第⼀堂课考试中取得第 82 个百分位的成绩,但这 种信⼼在考试当天下降到⼀个更合适的⽔平(尽管仍然过度膨胀)(第 67 个百分位) 。

⼈们的态度 往往与他们的实际⾏为⽅式只有有限的关系( Schuman & Johnson, 1976; Wicker, 1969)。

在 1930 年代的典型实例中,尽管超过 90% 的接受调查的餐馆和酒店表⽰他们将拒绝为华裔⼈⼠提供服务(记住,这是不同 时期的),但 128 家餐馆和酒店中只有⼀家实际上拒绝为⼀对中国夫妇提供服 务。(LaPiere,1934)。

你⽆法预测情绪反应的强度,因为许多情绪是在实际看到与情绪相关的刺激时发⽣ 的⾃动反应(LeDoux,1996)。这可能是⼀件好事:如果我们每次想到引发情绪的刺 激时都会产⽣全⾯的情绪反应,那么度过这⼀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会⾮常累。

⼤约 60% 的⼈ 表⽰他们想在下午晚些时候吃垃圾⻝品零⻝,但只有 41% 的⼈想在午餐后⽴即吃这 样的零⻝。也就是说,他们的预测受到了他们⽬前饥饿状况的影响。

⼈们在社交场合⾼估了⾃⼰的勇⽓。在⼀个例⼦中,我们询 问⼤学⽣是否愿意花 2 美元在周末给研究⽅法课上的同学讲⼀个笑话。距离讲笑话任 务还有 5 天,全班 16% 的学⽣⾃愿参加。然⽽,当周末到来时,尽管每个⼈都有⼀个可 以讲的笑话,但只有 5% 的⼈完成了。

⼈们不仅错误地预测了⾃⼰的社会勇⽓,也错误地预测了他⼈的社会勇⽓。,参与者被假设地询问是否愿意花5 美元在同学⾯前随着 Superfreak跳舞。虽然只有 8% 的参与者会在收到真实的offer 的情况下这样做, 但参与者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同学中有 30%

⼤量研究表明,拥有⼀件物品的简单⾏为会让 ⼈们真诚地认为它更有价值,这种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

事实上,⼈们似乎“本能地”偏爱他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如果⾃我理解⽆法超越⾃我的界限,⼈们可能会对⾃⼰可能的⾏为和可 能的⽣活结果犯错误。⾃我洞察最残酷的讽刺是,⾃我认识最关键的组成部 分可能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内在本性中,⽽是隐藏在外部领域的某个地⽅。

⽤认知修复,即他们要求专家进⾏预测,然后通过⼀些预设的校正因⼦修 改这些预测,以使它们更接近事实(Heath、Larrick 和 Klayman,1998)。建造⽔ 坝的公司通常会询问⼯程师需要多少混凝⼟。为了防⽌过度乐观,这些公司随后将⼯程师估计的⾦额增加了三倍,有时 甚⾄是⼋倍。同样,微软⾃动将程序员估计开发新软件所需的时间额外增加 30% 到 50%。

更⼀般地说,将⾃⼰的决定提交给他⼈审查是⼀种评估决定是否明智的健康⽅式, 尽管有时会产⽣焦虑。对成功的微⽣物学实验室的⼀项研究表明,成功的实验室召开 实验室会议,研究⼈员必须将他们的想法提交给可能不相信的同事进⾏批评(Dunbar, 1995)。五⻆⼤楼的政策是向“谋杀委员会”提交军事作战计划,其明确⽬的是在部 署到战场之前揭露和防⽌计划不周的任务(Heath et al., 1998)。

⾼估⾃⼰是⼀种祝福。如果⼈们⾼估⾃⼰,他们可能会遇到⼀些⿇烦,但当他们⾼估 ⾃⼰时,他们就避免了与低估⾃⼰相关的严重问题。如果乐观带来成就、耐⼒、⼼理调整 和健康,那么乐观的反⾯往往会带来失败、虚弱、抑郁和疾病。许多研究表明了这种联 系:那些悲观的⼈在⽣活的⼼理、社会和⾝体⽅⾯都遭受了可衡量的代价(Armor & Taylor,1998;Taylor & Brown,1988)。

也许乐观有其⾃⾝的代价,但避免悲观的好处可能远远超过它们。

⾼估⾃⼰的⼈会给别⼈留下良好的第⼀印象。 Paulhus(1998)将⼤学⽣带⼊ 实验室参加20分钟的⼩组讨论。那些⾼估⾃⼰的⼈(与朋友对他们的评价相⽐)被团 体成员视为⽐其他团体成员更⾃信、更有趣、更聪明。

⾼估⾃⼰的⼈会取得更多成就。 Wright (2000) 识别出相对于学业成绩⾼ 估⾃⼰学术能⼒的学⽣,并跟踪他们下学期的表现。与那些更加⾃我怀疑的同龄⼈相 ⽐,⾼估者取得了更⾼的成绩。

⾼估⾃⼰的⼩组成员虽然⼀开始受到欢 迎,但最终被认为⽐谦虚的同龄⼈更加傲慢、吹⽜、敌对、防御性和⼼理失调(Paulhus, 1998;另⻅ John & Robins, 1994)。

Written on November 2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