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
凭借较高的收入,较高的教育水平,迁居的灵活性也比从前大,人们总能碰到潜在的结婚伴侣。所以,年轻时错失有魅力伴侣的机会成本,不如从前那么高了。总之,早结婚的成本提高了,收益却减少了。
要是表面上吸引人的潜在伴侣对结成关系过度热心,他们大多也会拒绝。
人们大多寻找的是有同情心、聪明、健康、诚实、情绪稳定、外表有吸引力的伴侣。这些特点中,有一些比较容易观察到,有一些却不然。具备上述所有品质的人,需求量很大,也就不太可能急着寻找伴侣。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
不少需要熟练技能的工作,工资相对较低,是因为它们是迈入心仪工作的垫脚石。助理厨师的职位属于此列,侍者却不是。具备熟练技能的人愿意接受较低薪资,从事助理厨师的工作,是因为这个职位为晋身主厨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和经验。而主厨,是一个受人尊敬且收入优厚的职业。 反之,侍者却是一个终极岗位。不少侍者再也无法步入收入更高的岗位
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的公司,员工的薪资一般是随年限递增,而不是按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上浮。
倘若卖家提供的是一种体验,而非切实的产品,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套利的机会是有限的。
不少酒店,在网上预订价格较低,原因在于互联网用户比其他购物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酒店完全明白,小酒吧东西价格高得离谱,肯定会使不少客人什么也不买。但他们同样知道,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客人并不会被小酒吧高昂的价格吓跑。
为什么家用电器零售商会在炉具和冰箱上敲出凹痕? 任何打折安排的目标,都是向那些不会以标价购买产品的潜在顾客提供一个价格突破口,同时尽量少让其他买家利用折扣。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斯密第一个清楚地看出,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达尔文的中心论点是,自然选择偏爱有利于个体成功繁殖的特性与行为。至于这些特性与行为对整个物种是否有利,则不在考虑当中。
鲸鱼的数量锐减,是因为没人拥有鲸鱼。它们在公海里巡游。
限制个人的选择自由,能防止事态演变成一场对谁都没好处的“寻底竞争”。
个别员工可以通过工作更长时间,提高自己获得晋升的几率,可要是其他人也都效仿这一做法,所有人的晋升前景就跟从前都不加班的时候一样了。结果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工作到晚上8点,以免落后于他人。
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分析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出跟其他分析师一样的推荐。
日本夫妇一般会邀请同事、老板和社区的其他成员来参加婚礼,人际网的涉及面极广。日本夫妇撒下这么广大的人际网,一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社会严重依赖于非正式的社交和商业网络。维持个人在这种网络里的地位,其核心就是要保持社交融洽,以和为贵。要是婚礼没请到自认为应受邀请的人,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社交障碍,危及当事人的地位。
最好的礼物往往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点舍不得的东西。
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
若问女性心目中男人最吸引人的特点是什么,收入能力毫无例外总排在前头。
一件工作越叫人不愉快,风险越大,报酬就越可观。
成千上万的人似乎认为自己能够轻松致富。他们亲眼见别人这么做过。20世纪90年代,有人靠着把手里原有的旧经济股票,比如通用电气、宝洁,换成甲骨文、思科和其他令纳斯达克指数一飞冲天的高科技股票,就这样发了大财。还有人拼命借贷,买下大大超过个人负担能力的房地产,一夜暴富。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
为什么很多人退休后,孩子也长大离开了家,这时他们反而要买大房子?
在成年子女的房子附近有一处大房子,能吸引孙儿女们经常过来玩。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高尔夫练习场在华盛顿郊外遍地开花?
要是开发商们早就料到了其后的市场低迷期,他们绝对不会买地。但既然他们已经买下了地,并打算熬过低迷期,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这一过渡时期给土地找一个最佳用途。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在这种条件下,高尔夫训练场无需创造足以支付这块土地机会成本的收入,只需要赚取比维持土地的边际成本稍高的收入即可。因为就算这样,也比开发商把地空着要好。
为什么一流私立大学收取的学费并不比二流私立大学高得多?
虽然在任何时刻,排名前10的大学都只可能有10所,但一般而言,至少会有50多所大学的校长坚定地相信,要不是因为排名公式里的某些缺陷,自己的学校当之无愧该排在前10位。
学费只占培养一个学生总成本的一部分——在很多时候,还不到1/3。其余差额,大部分来自校友和其他人的捐赠和年度馈赠。
女模特收入高,是因为女士时装产业比男士时装大得多。
美国的妇女每年买衣服的钱,比男人多两倍。
在高档餐厅,一名侍者一个晚上光小费都能挣好几百块,而同一餐厅的助理厨师却只能挣到几十块。
不少需要熟练技能的工作,工资相对较低,是因为它们是迈入心仪工作的垫脚石。助理厨师的职位属于此列,侍者却不是。具备熟练技能的人愿意接受较低薪资,从事助理厨师的工作,是因为这个职位为晋身主厨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和经验。而主厨,是一个受人尊敬且收入优厚的职业。
反之,侍者却是一个终极岗位。不少侍者再也无法步入收入更高的岗位
餐馆行业的竞争压力,使得侍者很难因为顾客不多给小费就不提供良好服务。要是他们这样做,人们会选择到别的地方就餐。
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的公司,员工的薪资一般是随年限递增,而不是按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上浮。
不少出租司机每天挣到了目标收入后就不愿再干了。在晴天,他们大半的时间都必须开着车到处寻找乘客,所以达到目标金额耗时更久。可在雨天,由于出租车大多数时候都满载,他们能更快达到目标金额。
为什么公司宁愿出高价雇用临时的管理顾问,也不愿以较低的薪水聘用全职管理人员?
比方说,有一家公司产品销售不景气,管理层明知道要裁员,但害怕采取此举会给剩余员工的士气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员工裁员并不是管理层的主意,而是麦肯锡咨询公司提的建议,员工接受起来大概会容易一些。
为什么明明内聘律师只需一半价钱,但电厂却愿意长期外聘高价律师?
电厂还有一小部分风险极大的法律诉讼。对于这类案件,经手律师在法律天赋上的细小差异,可能意味着对股东红利造成一年数百万美元的波动。因此,电厂显然需要聘用最顶尖的律师来负责这种案件,哪怕付出高薪也在所不惜。但以50万美元的年薪雇用内部律师,那些挣得少的内部律师必然要求提高自己的报酬。考虑到应对这些要求的成本,还是用100万美元聘个外部顾问更划算。
一价定律最适合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大致说来,也就是像食盐和黄金这样的市场,无数供应商贩卖高度标准化的产品。
倘若卖家提供的是一种体验,而非切实的产品,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套利的机会是有限的。
为什么酒店附设小酒吧的价格那么贵?
不少酒店,在网上预订价格较低,原因在于互联网用户比其他购物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由于酒店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酒店的利润率并不太高。为了向价格敏感的客人提供更大的折扣,酒店必须想办法从其他客人那里寻找额外收入。酒店完全明白,小酒吧东西价格高得离谱,肯定会使不少客人什么也不买。但他们同样知道,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客人并不会被小酒吧高昂的价格吓跑。
为什么家用电器零售商会在炉具和冰箱上敲出凹痕?
任何打折安排的目标,都是向那些不会以标价购买产品的潜在顾客提供一个价格突破口,同时尽量少让其他买家利用折扣。
电器零售商大概在偶然间发现,冰箱上的些微瑕疵,是一道分隔顾客的完美门槛。
为什么机票现买价更高,而百老汇演出的门票现买价却更低?
在航空业,营销主管早就发现,较之于度假游客,商务人士在临行前一刻变更出行安排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对票价较不敏感。
航空公司的策略是,对最后一刻才买票的乘客(大部分都是出公差的)收全价,而对提前订票的乘客(主要是度假游客)打折。
普通“杯”的容量是8盎司,可为什么星巴克最小杯的咖啡叫做“高杯”,容量是12盎司?
为什么星巴克不卖标准杯咖啡呢?实际上,星巴克是卖的。如果你找服务生要“小杯”,就能得到传统的8盎司杯装咖啡。但该店的售卖单上并未列出“小杯”,而知道这一点的顾客也很少。
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餐馆业的利润率一般都很薄。
为什么廉价航班的餐点收费(豪华航班一般免费),而豪华酒店上网要收费(廉价酒店则多免费)?
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其价格就越是接近边际成本。
为什么不少游乐园里最受人欢迎的游乐项目前总排着长队,游乐园却并不对之额外收费?
孩子到迪士尼乐园玩,买单的是家长。倘若乐园方面为了消除排队现象,对过山车项目额外收费——就算每趟收10美元吧,不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很多孩子还是想要一趟又一趟地坐过山车,但坐了几趟之后,大多数家长肯定只能拒绝孩子的要求了——不是拒绝一次这么简单,而是要反复拒绝。这样一来,还有谁能带着愉快的回忆离开乐园?
依靠排队的方式来限制孩子对最受人欢迎项目的使用次数,恐怕是迪士尼乐园管理方所能找到的最合理的折衷方案。
为什么顾客临时取消预订,租车公司不另收费,而旅店和航空公司都要收取昂贵的取消费?
容忍顾客临时取消预订又不施以罚款,成本很高。航空公司每班飞机上会出现更多空座,酒店会出现更多空房间。所以,对它们来说,要想继续经营,收取可观的取消费是必需的。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斯密第一个清楚地看出,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在《国富论》中,对企业主追求个人利益行为的结果,他做了一段极为克制的阐述:“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达尔文的中心论点是,自然选择偏爱有利于个体成功繁殖的特性与行为。至于这些特性与行为对整个物种是否有利,则不在考虑当中。
尽管大犄角有助于赢取雌性,可要是在繁茂的树林里碰到狼和其他食肉天敌,想要逃跑可就难了。
诚然,犄角较小的变异麋鹿能相对安全地从肉食天敌手里逃生。但它接触不到雌麋鹿。
为什么妇女愿意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感?
高跟鞋穿着不舒服,走路困难。长期穿高跟鞋,会给脚、膝盖和背带来损害。
高跟鞋不仅能让妇女显得更高,还强迫她们挺直腰板,胸部前耸,屁股后翘,从而凸显女性的曲线。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
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
有人非法占有一块土地至少10年以上,为什么法律却承认此人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在纽约州,长时间持续占有同一处产业的人,即有资格要求获得该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哪怕最初是其他人花钱买的这块地。
“占屋者权利”(squatters right),或“时效占有法”。它们符合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贵重的房产闲置,不符合整个社区的利益。
“时效占有法”并未给合法业主的利益带来什么威胁。毕竟,长期没人照料的产业,对法定所有人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鲸鱼的数量锐减,是因为没人拥有鲸鱼。它们在公海里巡游,而好几个国家拒绝遵守保护鲸鱼的国际条约。
日本和挪威捕鲸人绝对理解自己目前的做法会威胁到鲸鱼的生存,进而损害自身的生计。可每个捕鲸人也都知道,自己捕不着的鲸鱼,最终会被别人捕获。因此,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
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如果你今天杀掉了自己的一只鸡,明天你就会少了一只鸡。如果养鸡是你的谋生手段,那么,你必然有着强烈的动机,要使送去市场卖的鸡和新养的鸡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这一事实解释了前者繁衍不息、后者濒于灭绝的原因。
为什么员工一方面给支持工作场所安全管制的政治家投票,另一方面却总是宁愿选择工资较高、危险性也较高的工作?
风险较高的工作,工资也较高
限制个人的选择自由,能防止事态演变成一场对谁都没好处的“寻底竞争
为什么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雇主允许成年人自愿加班而不支付加班工资为非法行为?
个别员工可以通过工作更长时间,提高自己获得晋升的几率,可要是其他人也都效仿这一做法,所有人的晋升前景就跟从前都不加班的时候一样了。结果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工作到晚上8点,以免落后于他人。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为什么边开车边吃汉堡合法,但边开车边打手机却不合法呢?
纽约的出租车行业,市政当局规定,不先购买驾驶执照章或营运许可,不得驾驶出租车。这就造成了一个合法的垄断状态。为了缓解交通堵塞,市政府只颁发数量相当有限的执照,这就使得出租车数量偏少(少于无此规定时出租车市场上应有的车辆数)。
为什么股票分析师很少推荐卖掉哪家公司的股票?
分析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出跟其他分析师一样的推荐。
为什么经济学里有那么多数学公式?
经济学中的数学形式主义越演越烈,跟人们在鸡尾酒会上提高音量是同一个道理。在充斥着大量噪音的嘈杂空间,你必须大声说话才能叫人听见。而一旦所有人都提高了音量,噪音程度也提高了,于是人们必须用更大的音量说话。
为什么澳大利亚电影在美国如此成功?
初登陆美国时,大多数美国观众从来没听说过相关的导演和演员(虽说有些人,如彼得·威尔和梅尔·吉布森,后来变得家喻户晓)。这些电影也都不是哪部热门片子的续集。要想在美国成功,它们只能仰仗本身良好的质量,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正面的口碑评价。
美国观众觉得澳大利亚电影的平均水准这么高,只不过是因为,只有澳洲最好的电影,才能成功打入美国市场。
为什么大多数亚洲国家手机短消息的使用远比美国更普遍?
“该怎么辨认出外向的芬兰人呢?”有个笑话里问道。“容易极了,就是眼睛一直盯着你鞋子的那个。”
为什么美国消费者购买食糖的价格,比全球通价高两倍多?
美国对进口食糖征收超过100%的关税。
由于普通家庭花在食糖上的钱,只占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不到1%,所以很少有选民会费事向民选代表抱怨食糖的高价。实际上,大多数选民恐怕根本不知道食糖进口税的存在。
可对食糖生产商来说,动机就全然不同了。据估计,食糖进口税能使佛罗里达州一家大型生产商的年收入提高6500万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利益,生产商们不仅写信,还聘用资深说客去游说议员。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给支持食糖进口税的议员提供大量竞选捐赠金。
为什么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喜欢购买排量小的车型?
欧洲人选择购买排量较小的车型,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开快车,而是因为政府对排量大的车型收税太高。
为什么在新加坡售出的汽车当中,豪华车所占的比例比美国高?
高昂的牌照费,使得新加坡人拥有汽车的比例比美国低得多。中低收入的新加坡人主要依靠公交系统,只有相对富裕的人才拥有私车。
为什么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罗马要被处以罚款,在纽约却不?
凡是到过曼哈顿的人都知道,此地的行人很少注意红绿灯。只要道路上稍有空隙,他们就会闯红灯穿越马路。而且他们全都当着巡警的面这么做,因为他们知道,虽然法律禁止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做法,可事实上很少有人吃罚单。
在纽约,基本上所有道路上都行驶的是汽车和卡车。如果行人窜到汽车或卡车前面,他很可能会受重伤甚至死亡,但不会给汽车司机造成什么身体伤害。
为什么日本夫妇在婚礼上的开销比美国夫妇多?
为庆祝结婚,日本夫妇的平均花费相当于美国夫妇的两倍。虽说在日本款待每名客人的开销比美国高,但如此巨大的成本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夫妇往往会邀请更多客人。
日本夫妇一般会邀请同事、老板和社区的其他成员来参加婚礼,人际网的涉及面极广。本地政治家也常常受到邀请,哪怕他们根本不认识新婚夫妇。即便是一对中等收入夫妇的婚礼,宾客名单也大多都在300-500人。
日本夫妇撒下这么广大的人际网,一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社会严重依赖于非正式的社交和商业网络。维持个人在这种网络里的地位,其核心就是要保持社交融洽,以和为贵。要是婚礼没请到自认为应受邀请的人,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社交障碍,危及当事人的地位。
我们可以把日本长长的婚礼宾客名单,看作是一项维持重要社交和商业网络的投资。美国当然也存在这种网络,可远不如日本那么重要。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
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在效益更好的公司能得到更高的薪水。
倘若一家效益好的公司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限度的员工福利,聘用保安职员,人们会觉得有失公平。但倘若由效益相对一般的外部承包商提供同样的就业条件,同一批保安工作人员大概愿意接受。
为什么新泽西一家电信公司宁愿奖励员工一辆“免费”的宝马汽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呢?
最好的礼物往往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点舍不得的东西。
为什么大多数百货商店把男装摆在较低楼层,而女装摆在较高楼层呢?
大多数男装摆放在一楼,而大多数女装却放在三楼。世界各地的百货商店也基本采用此种模式,少有例外。
虽然大多数男女都希望在公众场合衣冠得体,但在女性的身份认同构建当中,外表占的比重更大。而且,女性在服装上的开支比男性高两倍。这个事实也说明,女性在选择衣装时比男人更谨慎认真。因此,必须乘坐电梯才能抵达女装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
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男装部望而却步。
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
若问女性心目中男人最吸引人的特点是什么,收入能力毫无例外总排在前头。
一件工作越叫人不愉快,风险越大,报酬就越可观。
女性一般都承认,会被经济上成功的男人所吸引。在问到认为什么样的女性有魅力时,以前男性倒没提过收入能力,可在美国近年来的调查里,他们也开始提了。
为什么男女初婚年龄延后了?
传统上,早结婚的一大好处是,趁着好人全被别人抢走之前,找个有魅力的伴侣先下手为强。但现在的人们似乎并不像从前那样担心落在别人后头。凭借较高的收入,较高的教育水平,迁居的灵活性也比从前大,人们总能碰到潜在的结婚伴侣。所以,年轻时错失有魅力伴侣的机会成本,不如从前那么高了。
总之,早结婚的成本提高了,收益却减少了。
为什么人们大多认为含蓄是迷人的品质?
要是表面上吸引人的潜在伴侣对结成关系过度热心,他们大多也会拒绝。
已故的著名演员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曾说过,他绝不愿意参加任何主动给他会员资格的俱乐部。
人们大多寻找的是有同情心、聪明、健康、诚实、情绪稳定、外表有吸引力的伴侣。这些特点中,有一些比较容易观察到,有一些却不然。具备上述所有品质的人,需求量很大,也就不太可能急着寻找伴侣。而对于知道自己缺乏某些品质的人,情况可就不同了。这种人很可能遭到了多次拒绝,难以压抑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于是,适当的含蓄就成了一个迷人的品质。
如果真如大家所认为,一夫多妻制对男人有利,而对女人有害,那为什么以男性为主的立法者要禁止它呢?
如果多妻制真的伤害了谁,那么,受害者也大多是男人,而不是妇女。
禁止多妻制的法律充当了一种限制恶性竞争的协议,以免男人过得太辛苦。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以男性为主的立法者会对此类法令采取支持态度。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即便是在大学上过经济学课程的人,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如何运作,也大多不甚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