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习惯
习惯不会限制自由,它们会创造自由。事实上,没有建立习惯的人往往享有最少的自由。如果缺乏良好的财务习惯,你将永远为生计苦苦挣扎。没有良好的健康习惯,你似乎总会感觉肾虚气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会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布雷斯福德说:“从根本上来看,我们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就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然后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改进1%,在你把各个部分的改进都汇集起来之后,你会发现整体上的显著提高。”
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
一场小小的胜利或一次小小的挫折会积累成更多的东西。
你得到的结果是衡量你习惯的滞后指标。
抱怨自己拼命努力却不能取得成功,就像抱怨冰块从25华氏度加热到31华氏度时没有融化一样。
当你最终突破潜能蓄积期之际,人们会称之为一夜之间的成功。外部世界只看到最具戏剧性的薄发一瞬间,而无视之前厚积的漫长过程。
社会改革家雅各布·里斯(JacobRiis)的名言:“每当我感到无能为力时,我就会去看石匠凿石头,也许他凿了100次,但石头上没有出现裂缝的迹象。然而,在他凿到第101次时,那块石头裂成了两半。我知道这不是最后那次凿击造成的,而是此前连续凿击的结果。”
任何一项运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争取获得最好的成绩,但是在整场比赛中都死盯着记分牌则荒谬无比。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结果,那就别再紧盯着目标不放,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
目标设定深受胜者王侯心态的影响。我们极为看重最终的赢者,或者说幸存者,并误以为夺取胜利的诀窍就在于雄心勃勃的目标,全然忘记了还有众多制定了同样目标的人最终却失败了。
每个奥运选手都想赢得金牌。每个应聘者都想得到那份工作。如果成功和不成功的人心怀相同的目标,那么目标本身就不能成为区分赢家和输家的标准。
目标一直存在。只有在他们实施了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改进体系之后,他们才取得了不同寻常的结果。
为了取得一劳永逸的成效,你需要解决体系层面上的问题。
目标会导致“非此即彼”的冲突:你要么实现了预定目标,最终取得了成功,要么你失败了并令人大失所望。你在精神上把自己禁锢在一种狭隘的幸福观之中,这属于自我误导。
当你爱上过程而不是结果时,你不必等待容许自己享受快乐的那一刻的到来。只要你创建的体系在正常运行,你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当你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时,一旦目标实现,推动你努力前行的动力也就失去了依托。
微习惯是个小习惯,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正如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一样,微习惯也是重大成效的组成部分。
不求拔高你的目标,但求落实你的体系。
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不会持久。
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是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说我是想要这样的那种人是一回事,而说我本身就是这种人则是另外一回事。
你越是以自己身份的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
许多人走过一生,不思不想,只是盲目地遵循与他们身份相关的规范。
年复一年,你对自己讲述同一个故事,你很容易滑入这种心理定式,并信以为真。
有种无形的内在压力迫使你维护自我形象,并确保你的行为方式符合你的信仰。你千方百计地避免自相矛盾或内在冲突。
追随你的文化族群(群体认同)或者维护你的自我形象(个人认同)会让你感觉心安理得,哪怕那是错误的。
理智上,你当然认为应该培养良好习惯,可当它们与你的身份冲突时,你将无法付诸行动。
事实上,身份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单词essentitas,意思是存在,以及identidem,意思是反复。你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你的“反复存在”。
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
你的身份来自你的习惯。每个行动都是你在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
习惯至关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它们能带给你更好的结果(尽管它们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因为它们能改变你对自己抱有的信念。
动物的学习过程:“导致结果满意的行为往往会得以重复,而产生不愉快结果的行为得以重复的概率较低。”
正如行为科学家贾森·赫雷哈所写的那样:“简单地说,习惯是解决我们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可靠方法。”
随着习惯的形成,大脑的活跃程度渐渐降低。你学会锁定预示成功的线索,并忽略其他一切。
心理意识是大脑的瓶颈。一心不能二用。因此,大脑总是努力确保你集中注意力,关注当下最根本的问题。只要有可能,头脑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任务交给无意识去自动完成。这正是习惯形成时会发生的情况。习惯减轻了认知负荷,释放了心智能力,从而让你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只有让生活的基本要素变得更容易,你才能创造自由思考和创造力所需的精神空间。
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简单的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习惯的最终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精力和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Jung)所说:“除非你让下意识意识化,否则它将支配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我们在改变习惯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一直能保持警觉,知道我们实际上在做什么。
我们经常会满口应承七零八碎的请求,因为我们闲得无聊,实在不知道除此外还能做什么。当你的梦想模糊不清时,你很容易整天任由时间耗费在一些琐事上,无暇顾及为了取得成功而必须做的具体事宜,并且总是能给自己这种状况找借口。
狄德罗效应指出,人们买入新用品后,往往会导致螺旋上升的消费行为,最终买入更多的东西。
当我想买超过100美元的东西时,我会等24小时后再买。
当我盛饭时,我总是先把蔬菜放在盘子里。
电话铃响时,我会深吸一口气,微笑着接电话。
顾客时常会购买一些产品,其原因并非他们真正需要那些产品,而是因为那些产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方式。
例如,人们倾向于购买平视时能看到的,而不是放在地上的物品。
最持久的行为通常有多种提示。想想看勾起吸烟者烟瘾的方式有多少种:开车时,看到朋友抽烟,工作中感到压力,等等。
不要把你的环境想象成充斥着各种物品,要把它想象成各种关系的综合体。想想你如何与周围的空间互动。对一个人来说,她的沙发是她每天晚上阅读一小时的地方。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乃至不同的习惯——与同一个地方相关联。
尽可能避免将一种习惯的情境与另一种习惯的混在一起。一旦你开始混合不同的情境,你就会把各种习惯混为一谈——那些比较容易实行的习惯通常会占上风。
这就是现代技术的功能多样化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的缘由之一。你可以用手机做很多事,
纪律性强”的人能更好地规制自己的生活,无须时常考验自己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很少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通常最不需要使用它。假如你不需要经常自我克制的话,做起来就会更容易。
你可以改掉一个习惯,但是你不太可能忘记它。
从长远来看,我们将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产物。说白了,我还从未见过有人长期置身于消极环境中而能坚守积极的习惯。
消除坏习惯的最实用的方法之一是避免接触引起它的提示。
自我控制只是权宜之计,而非长远良策。你也许能够抵抗一两次诱惑,但是你不可能每次都能铆足了劲儿,克服强烈的欲望。
第二定律让它有吸引力
人类也容易陷入加强版现实的迷魂阵。例如,垃圾食品使我们的奖励体系陷入癫狂状态。
环顾一下你的四周。社会上充斥着精雕细刻的人造现实,比我们祖先亲历过的现实世界更有吸引力。
当你获得奖励时,大脑中激活的奖励系统,与你期待奖励时激活的系统是同一个。这就是对一种体验的期待往往比体验本身,更令人感到愉悦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孩子,期待圣诞节早上来临的感觉可能好过真正打开礼物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成年人,憧憬即将到来的假期或许比度假本身更令人激动。科学家称之为“渴求”和“喜欢”之间的区别。
即使你真心不想处理过期的工作邮件,一旦这意味着你可以同时做你特别想做的事,你也会习惯于处理邮件。
正是对奖励的期待,而不是奖励本身,促使我们采取行动。预期越高,多巴胺峰值越大。
蒙田(Michel)曾这样写道:“社会生活的习俗和实践裹挟着我们前行。”
一般来说,我们与他人越亲近,就越有可能模仿他们的一些习惯。
培养好习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加入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你偏爱的行为被认定为是正常行为。
没有什么比群体归属感更能维持一个人做事的动力了。
每当我们不确定该如何做时,我们都会期待得到团体的指导。
群体的正常行为往往压倒个人喜好的行为。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黑猩猩在一个群体中学会了砸开坚果有效方法,转而进入另一个群体生活后,它会避免使用老群体的有效方式,而是采用新群体比较笨的方法,以此来融入新群体。
渴望只是深层动机的具体表现。你的大脑并非因为渴望吸烟、查看照片或玩电子游戏而进化。在更深层次上,你只是想减少不确定性和缓解焦虑,赢得社会认可和接纳,或者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寻找伴侣并传宗接代=使用约会(Tinder)软件
与他人建立联系并结合=浏览脸书(Facebook)
赢得社会认可=张贴在“照片墙”(Instagram)上
减少不确定性=在谷歌上搜索
获取地位和声望=玩电子游戏
我们的感觉和情绪告诉我们是安于现状还是改变现状。
神经学家们发现,当情绪和感觉受损时,我们实际上就失去了决策能力。我们会失去追求目标,同时也不知道该躲避什么。就如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Damasio)所解释的那样:“正是情感让你能够将事情标记为好、坏或无关紧要。”
重建你的习惯,突出它们的益处而非不足,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并让一个习惯更有吸引力。
如果我们从正面解读这些感受,那么我们就能以流畅和优雅的方式做出回应。你可以将“我很紧张”定义为“我很兴奋,肾上腺素的增加帮助我集中注意力。”
酝酿让你感觉自己正在做事。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准备做事。
传统智慧认为动机是习惯转变的关键。也许真是这样,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想要,你就真的会去做。但事实是,我们真正的动机是贪图安逸,怎么省事就怎么做。
实际上只需稍微增加一些难度,人们就会停止不必要的行为。假如我把啤酒藏在冰箱最里面很难一眼就看到的地方,我喝得就少了。
研究人员估计,我们每天的行动中有40%至50%都出自习惯。
当你梦想做出改变时,你会抑制不住地异常兴奋,一时头脑发热就容易贪多嚼不烂。我所知道的对抗这种趋势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两分钟规则160,也就是:“当你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它所用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
“每晚睡前阅读”变成“读一页”。
“复习功课”变成“打开我的笔记”。
两分钟规则规定:“当你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它所用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
一种程序的开始阶段越是仪式化,你就越有可能进入做大事所需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有时候,成功不是简单地让好习惯简便易行,更重要的是让坏习惯难以延续。
破除坏习惯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变得不切实际。不断提高其难度,直到你心灰意懒。收银机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使偷窃行为变得几乎不可能,从而使人们自动转向符合道德的行为。
我们让技术介入的每个习惯都会释放一些时间和精力,可被投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数学家和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曾写道:“我们不断扩展不假思索即可完成的动作数量,从而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一般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平均耗费两个多小时。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年多出的600小时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
我们不只是在寻找满足感,我们要的是即时满足感。
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自己行为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我们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追踪测量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自我认知的盲点,并注意到每天我们究竟都做了什么。
初犯不会毁了你。真正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不断重复的错误。错过一次是意外。错过两次是一种新习惯的开始。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能有糟糕的表现、糟糕的健身安排或者某一天工作没干好。但是当成功人士摔倒后,他们会迅速爬起来。一个习惯偶尔被打断并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上即可。
避免33%的损失和获得50%的收益具有同等的价值。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就曾说过:“复利的首要规则: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永远不要打断它。”
最令人满意的感觉之一是进步的感觉。
高级战术怎样从单纯的好转向真正的伟大
大家公认保持动力和达到最大欲望的途径之一,就是去做“难易程度刚刚好”的事。
金发女孩准则指出,人们在处理其能力可及的事务时积极性最高。难易程度适中,刚刚好。
成功的最大威胁不是失败,而是倦怠。
专业人士不会因自己心情不好而改变行动的时间表。他们可能享受不到乐趣,但是他们仍能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的好处是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做任何事,缺点是你习惯了以某种方式做事,不再介意其间暴露出的小纰漏。
一切都是无常的。生活在不断变化,所以你需要定期检查一下,看看你固有的习惯和信仰是否还在为你服务。
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获得持久成果的秘诀是不断进步,永不停歇。只要你一刻不停,坚持下去,你难以想象自己能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
尼采(FriedrichNietzsche)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
纳瓦尔·拉维康特(NavalRavikant)说过:“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培养对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