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上大学
尤其是在每一个可以选择放弃的人生节点,他们及时扫描并清理心灵的垃圾,刷新自己,笃定前行。
真正的勇士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畏惧却永不停步。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砺,才有征服天堂的动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人间的绝唱。
你跑得有多快,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坚持跑多久。人生如果是一场赛跑,比的不是速度,而是长度。
经历,是一种储蓄——载着梦想用心生活,就这样遇见哈佛
看似平平淡淡的时间中包含了排山倒海的力量.
质变需要疯狂的量变的积累。
委婉的说法是我有广泛的兴趣,而事实是不知道以后到底想做什么.
博士不只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对你综合能力系统训练的过程。
林子里本有两条路可走,可我选择了鲜有人迹的那一条,因而看见了这迥然不同的天地。
而每个人看似微不足道的自我超越,却是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来源.
生活注定会熔化许多激情、理想、决心和追求,甚至会使生活变成仅仅“活着”;但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要能从平凡甚至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生活,其中之一便是努力发现并追求自己学习和职业兴趣的真正所在,发现自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愉快和幸福。
经历了这一年的寻寻觅觅却无所获,大二的我进入了彷徨的第二阶段:抑郁。突然间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渐渐淡出了所有的社团活动,连上课也是懒洋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纠结于各种莫名的负面情绪不能释怀。
黑暗将我所有的自信与自尊慢慢淹没,而仅剩的一点自尊让我强忍住没有在一对对牵手散步的情侣面前流下眼泪。
我想到家人和高中班主任对我成材的殷切期盼,想到大学这两年来一直纠结的其实都是一些无谓且无望的事物,想到本科四年光阴就这样弹指间已经过半,想到自己还没有厘清到底大学这一新的人生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想到前途未卜的恐惧。
至少在大学剩下的两年里,我要找回丢失的自信与自尊.
《礼记》中说,“君子慎其独”。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懂得在繁芜丛杂和泥沙俱下的社会中拨冗见日,发现自己的热爱和获得内心的幸福。
佛教的《涅槃经》有云,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它的意义和影响都会在你以后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无论这看起来是偶然或巧合,还是有因果关系的必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只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方能得长久。
几乎所有与我交流的外国学生都认为他们是由于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专业所以才选择来法学院。
在北大,当年见证了学子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三角地如今已成为“百团大战”和散发广告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在此时此刻所做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或努力,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成为我们命运的转折点或新的契机,这既是越努力越幸运,也是厚积薄发,天道酬勤。
所谓的“兴趣”在本质上往往是路径依赖。
有教授在课堂上曾经跟同学们开玩笑说:“你们如何对待老师倒是其次,但请一定对你们身边的同学好一些。你可不知道哪天你的同桌就成了美国总统,还能提拔你当个贸易代表什么的。”
人生路上,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
本科四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内容”。
每一个平凡的梦想都值得努力和尊重——把握当下,哈佛博士梦不会太远
厌倦的时候,我就在心中默默鼓励自己,每避免一条“错题本”上的经典错误,就离自己的梦想靠近了一步。“
人的睡眠是90分钟一个周期,在周期结束时醒来身体疲惫感较小。4个半小时恰好是3个周期。
“现在并不是结束,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但是现在可能是序幕的结束。”(Thisisnottheend.Itis)
他们怨天尤人,迷失自我,自甘堕落。在我看来,深处强者的环境,既是挑战,也是契机。挑战意味着你以前长期鹤立鸡群的优秀感荡然无存,时刻要面临自信心的瓦解和重建;契机意味着你可以有榜样学习,去更好地提升自己。能否在强者如林的环境下生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成功地转变心态。
而后一类儿童采取的是“学习目标”,他们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等。他们把失败看做是没有做好准备——怪不得他们会一直持续下去!
让某些人每节课出席但只能考普通的分数,让某些人从不上课却能轻松地拿满分。生活,本身就不是一场公平的游戏。
成效显著。“不忙碌是一种能力”,忙碌说明自己时间安排不够科学,或者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例如,不忙碌的人能够早10分钟来到课堂,熟悉当堂课的内容,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已经进入状态;而忙碌的人上课才来到教室,忙着找座位,翻讲义,等进入状态的时候,才发现老师最开始的内容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