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

 据最近的研究,破坏性极强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6%。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对自身有一个核心信念: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总急切地让人靠近自己,之后又粗鲁唐突地怪罪对方,在难以平复的愤怒和不理智的责备中,拒人于千里之外。

 总的来说,造成痛苦的不是哪件事情,是我们寄托在事情上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看待事情和人的方式,对感受有很大影响,而且这种方式和事情本身是不同的。

 人类有权不完美,这种权利是不应该被剥夺的。

 我们在说话时,所说的东西只传递了7%的态度和看法。其余的93%都是通过语调(38%)和表情(55%)来传递的。

 界线可以帮助我们塑造稳定的想法和偏好,让生活更有秩序。没有界线,人们就会被他人的要求淹没,总怕“失去机会”,搞得失去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界线是行为的价值引导,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影响。

 没有界线,关系就会变得混乱、不稳定、充满敌意,彼此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建起一道无形的墙——这些都会破坏信任。

 间歇强化会让某些行为几乎无法消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间歇强化尽管只是偶尔给出正向回应,仍然是激励了某些行为。这就像是玩老虎机:偶尔会有收获,但却难以预测合适收获。

 据最近的研究,破坏性极强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6%。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身边人或事视作绝对的好或坏;让人感到空虚,找不到自我;让人情绪极端、变化快。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易冲动、自我厌恶、对被抛弃感到极端恐惧,这些都可能使他们无端地用言语伤人、责备他人。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自残行为,或将自杀视为结束痛苦的唯一方法。
 对他们来说,人与事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没有什么中间区域。他们如果欣赏或尊敬某人,就会将其升至一个非比寻常的标准,远超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尊敬。一旦他们对其感到失望,便将其从高处踢掉。他们同样以这样的严苛对待自己,犯下一个小错误便会想:我是一个无用的人。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总急切地让人靠近自己,之后又粗鲁唐突地怪罪对方,在难以平复的愤怒和不理智的责备中,拒人于千里之外。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常陷入抑郁、物质滥用、饮食失调等问题中,还饱受其他心理健康状况的困扰。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引起家庭暴力、过多冲突导致的离婚、工作效率下降、性瘾、赌博、自残、犯罪等等。
 有自杀行为的年轻人中,33%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
 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中,接近40%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监狱中12%的男性及28%的女性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美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将其纳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大多数人会将对某人的正面感受和负面感受相结合,找到一个中间点。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无法调和这两个方面。他们将他人拔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标准上,然后又在失望中将其贬低。他们认为他人要不就对自己衷心支持,要不就是存心找茬,所以只要一瞬间就能改变看法,而没有想过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对自身有一个核心信念: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自残不是想死。自残的人只是想转移情感上的痛苦,想惩罚自己、麻木自己、缓解压力,想保持控制、表达愤怒、诉说痛苦。划伤好像会释放安多酚,安多酚是一种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能使人感觉良好。
 对有的人来说,死亡就像一个逃离的幻想。自残的人与这些企图自杀的人一样,他们并不是想死,而是无助急切地想要结束痛苦。
 羞耻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标志,他们感到渺小、无能。一个时常感到羞耻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没有价值——而且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仅仅因为自己的存在。
 抑郁症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抑郁症会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更难治疗,尤其是抑郁症比较严重时。
 接近1/3的物质滥用者(即滥用并重度依赖酒精或药物者)同时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依赖亲密关系来满足自己对爱无止境的需求。但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来说,比起真正的关系,他们更需要不断地被崇拜,需要特殊对待,并确保自己的优越地位。此类障碍的一个标志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同理心(empathy)很弱,也就是说,他们很难站在他人立场上为他人着想。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来说,他人的作用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夸张的表象之下,是一颗缺乏自尊、没有安全感的内心。
 高达1/10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自杀行为,这是个很痛苦的人群。
 除了害怕被抛弃,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对排斥也过于敏感。当什么都没发生时,他们也会焦虑地等待其出现,接着便会做出过度反应。所以说哪怕一点点怠慢(哪怕只是边缘障碍者的感觉),也会导致巨大混乱。
 杰弗里·杨(Jeffrey Young)是图式治疗的创立者,他相信,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四种“孩子气模式”:被抛弃、虐待的孩子;愤怒、冲动的孩子;父母严苛;保护者。
 被抛弃、虐待的孩子:被抛弃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悲伤、被误解、无人支持、缺陷感、被剥夺、不知所措、需要他人、担惊受怕、焦虑、受害、不可爱、懦弱、受排斥、悲观。
 愤怒、冲动的孩子:因为核心情感诉求及身体需求没有被满足,愤怒的孩子常被激怒,时常沮丧、缺乏耐心。这类人只专注于自身,缺乏控制,依自己的意愿做事,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父母严苛:如果孩子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或者犯了错误,严苛的父母会惩罚自己的孩子。这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充满仇恨、自我批评、自我否认,也可能会伤害自己。
 保护者: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保护自己的方式,是通过与他人隔绝开来,断绝自己的需求与感受。这会导致空虚与无聊,并进一步导致物质滥用、自我放纵、自残1。
 戈尔曼说:“克制冲动也许是最基本的心理技巧。克制冲动是所有情绪自控的基础,因为情绪本质上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行为冲动。”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比大多数人更害怕被抛弃,同样地,他们对排斥也更为敏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本就情绪沮丧、自尊较低,所以排斥也总在其预想之中。
 当人与人的关系太近,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感到被吞没一般。反过来,他们会制造距离感,避免被控制的感觉。但接下来,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就会感到被忽略,甚至是被抛弃了。然后他们就会再次尝试靠近,如此循环。
 无论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如何说,如何做,边缘型人格障碍者都不会相信,别人真的爱自己,也不会相信,别人并不会抛弃自己。
 如果一个情绪脆弱的孩子成长在贬损其自我价值的环境中,就很容易患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样的环境指的是监护人(通常是父母)。
 正念是管理情绪的关键。愤怒、沮丧、悲痛等情绪,通常与过去或未来的可能性有关。正念使人退一步观察自己身上的变化,以及周围的变化,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未来。林内翰说:“思考未来或者反思过去会增加很多痛苦,这一点让许多人感到吃惊。”
 比起其他大脑障碍,人格障碍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更深、更复杂。
 成功的治疗里,只有15%左右与治疗师的治疗方法有关。另外85%取决于治疗边缘障碍过程中,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
 症状超过一年的青少年,通常有长期的自杀念头,明显的自我厌恶、自残,将关系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贬低,看事情非黑即白,不彻底就没有意义的这种极端思维方式。
 自我厌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很独特的一个特点。自残在对立违抗性障碍和行为障碍中都很罕见,不过在临床抑郁中更加常见。
 睡一个好觉应该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大脑使用手册》(The Owner’s Manual for the Brain)作者皮尔斯·J.霍华德(Pierce J . Howard)
 自尊心较低的人大多时候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会去想自己身上好的品质,也不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隐忍的怒火会导致溃疡、心脏病、高血压、头痛、背痛、抑郁、疲劳
 找到安全、健康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愤怒。找一个私密的地方,假装自己正面对着那个让你感到生气的人(哪怕是你自己)。大声地告诉这个人你心里想说的话。你会发现,对面这个人是个不错的倾听者。或者也可以写一封不会寄出的信,这也是一种替代办法。可以多写些大写字母和惊叹号来代替说出口的情绪。
 总的来说,造成痛苦的不是哪件事情,是我们寄托在事情上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看待事情和人的方式,对感受有很大影响,而且这种方式和事情本身是不同的。
 微笑和欢笑都能产生内啡肽,一种与吗啡相似的化学物质,可以减轻疼痛、放松身体。
 小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很大的不同,这还有一个原因:只要在向前走,无论多慢,最起码没有向后。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孕育另一个成功。进步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尤其是在评估自己的进步,能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如果有一天感到太累,连5%都做不到,那就1%就好了。
 疯子就是反复做同一件事情,还期待有不一样的结果。——爱因斯坦
 越是逃避的东西,越会反过来控制你。——伊丽莎白·B.布朗(Elizabeth B . Brown)
 临床精神病医生黛博拉·雷斯尼克(Debra Resnick)说,她接受的辩证行为疗法客户里面,有25%到33%的父母都过度参与了孩子的生活。
 低自尊的人为了减轻耻辱感,常选择做老好人,也就是牺牲自己,牺牲自己想要的东西,来补偿对方眼中自己的“无能”。这就相当于反过来为虐待行为找借口,忽略那些真正关心的人的建议,对可以真正改变生活的东西视而不见。
 人类有权不完美,这种权利是不应该被剥夺的。
 爱因斯坦说过,用造成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是行不通的。
 边缘障碍者处理信息的过程和其他人不一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当边缘障碍者看到威胁时(其实生活中随处充满威胁),他们的紧张情绪就会迅速占领大脑,大脑掌管逻辑的部分马上就没法运行了。
 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性中,约30%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家庭暴力倾向的女性中,约50%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者
 我们在说话时,所说的东西只传递了7%的态度和看法。其余的93%都是通过语调(38%)和表情(55%)来传递的。
 我们对重要的事情沉默不语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走到了尽头。——马丁·路德·金
 界线可以帮助我们塑造稳定的想法和偏好,让生活更有秩序。没有界线,人们就会被他人的要求淹没,总怕“失去机会”,搞得失去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界线是行为的价值引导,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影响。
 没有界线,关系就会变得混乱、不稳定、充满敌意,彼此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建起一道无形的墙——这些都会破坏信任。
 洗脑的原理很简单,使受害者与外界隔绝,使其反复接受重复的信息,再加上睡眠缺失、虐待,使其质疑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时刻保持警惕,将其拖垮。”
 间歇强化会让某些行为几乎无法消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间歇强化尽管只是偶尔给出正向回应,仍然是激励了某些行为。这就像是玩老虎机:偶尔会有收获,但却难以预测合适收获。
 一个人要拯救自己,就要迈出一步。再迈一步。每次都是迈那么一步,但必须要迈出去。——安托万·德·圣艾克修佩利
 信仰之跃”就是走到自己盲区的边缘,然后继续向前。对边缘障碍者来说,信仰之跃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爱,尽管爱是不完美的,仍要选择相信。

Written on March 2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