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丧了,一点也不酷
外化是指,对来访者明示“你痛苦的根源在于自身之外的问题”。
越是那些可能会被人无视,并为此感到不安的人,所抱有的“必须做点什么”的想法便越强烈,也就更容易出现万能感的倾向。由于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他们产生了这种“必须做点什么”的想法,于是反而更加动弹不得。
万能感,也就是做出“对错”“好坏”的评判,属于思维的一部分。如果“对错”“好坏”这一类暗示越来越多地进入思维之中,就会引起恶性循环。
要想避免故障发生,重要的是,不要每次都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并进行评判,而是应该什么都不想,只是本能地感知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直接接受“这令我愉快”或“这令我不愉快”的事实。
在当代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很容易觉得“没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即使遇到了不懂的事情或者不知道的事物,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我遇到了一位现代催眠法的老师,他终于让我明白了:与我始终持有的信念相反,“不去想”,也就是“无意识”,才是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万能感的世界便是属于神的世界。然而如果自己成了神,眼中看到的就必然都是污浊不堪。
一边倒地倾向于逻辑思维,很容易使人染上妄下评判的癖好。
不论是男是女,人生若不是为了“某事”或者“某人”而活,就难以积极向上。
为某事或某人而活的状态,就是找到了人生目标。
很多时候,无力感其实是由外部因素导致的。由于未能客观地认识(在本书中称为“外化”)这些原因,所以就会发生这样的恶性循环:因自己的无力感而无意识地进行自责,继而变得更加没干劲儿。
提不起干劲儿的状态就相当于人的心理发生了故障。“故障”(bug)是计算机术语,指程序中的错误。由于存在这样的故障,系统整体便会出现问题,有时还会引发系统崩溃。
心理上的一个故障有时也会使人自身无法启动,给正常生活造成障碍,导致无法预想的健康损害。而且,由于导致故障的原因大多潜藏在一个人平时意识不到的事物中,所以患者自己基本上是无法察觉到导致故障的原因所在的。
我使用了“无力感”(無気力)和“提不起劲儿”等用语,但这一状态在心理学上的术语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是指,如果即使持续努力也得不到期望的结果,那么长此以往下去,个体就会变得不论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多此一举,从而放弃走出现状的努力,也就是对所有的一切不再抱有希望,产生无力感,不想动弹。
人的无力感是经由体验而被动地学习到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受到指责,那么他的大脑状态就会变得与遭受电击的狗或听到噪声的人类被试相近。如果被“你不行”的电流持续击中,这个“不行”就会自动重现,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就真的变得“不行”了。
在无法逃离高强度压力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变化。
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人的脑部同时缺少两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5-羟色胺则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的作用,与精神上的安定及维持平常心有关。据说,如果5-羟色胺的作用减弱,会引发不安或抑郁症状。
无力感以及意愿的减退的确也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但是,就习得性无助而言,产生无力感的领域一般只限定于本职工作(工作或学习等),而抑郁症患者则是对全部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无力感。
外化是指,对来访者明示“你痛苦的根源在于自身之外的问题”。
通过采用外化这种“你痛苦的根源在于自身之外的问题”的方法,可以令来访者不再自责,不再很容易陷入没干劲儿的状态。
只要让来访者明白自己产生无力感的原因在于甲状腺激素,他们就不会再自责了。
你会不会有时候毫无理由地情绪低落,沮丧得无法自已呢?只要把转换心境的原理告知来访者,比如“全怪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不足”“都是更年期障碍的错”“这是由于压力太大了”,诸如此类,来访者即使根本没有听懂这些原理,自身情绪也会为之一振,从而变得心情愉快,还有助于起到预防的作用。
对于无力感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导致“愉快/不愉快”代码出问题的故障,首先要请患者自问,自己是否有着“万能感”。极端而言,万能感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希望所有一切都像自己所想的一样。有万能感的人有种癖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判(judge)。
万能感会让人无法看见世界上那些美好的事物,看到的只有百鬼夜行、丑陋不堪的世界。
越是那些可能会被人无视,并为此感到不安的人,所抱有的“必须做点什么”的想法便越强烈,也就更容易出现万能感的倾向。由于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他们产生了这种“必须做点什么”的想法,于是反而更加动弹不得。
要想避免故障发生,重要的是,不要每次都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并进行评判,而是应该什么都不想,只是本能地感知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直接接受“这令我愉快”或“这令我不愉快”的事实。
只要止步于感受“愉快、不愉快、愉快、不愉快……”的状态就好,不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必擅自做出“正确/错误”之类的评判。
如果习惯于做出评判,持续发挥万能感,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破坏激素平衡。
如果在生活中专注品味愉快的感受,那么5-羟色胺的水平就会提高,无力感则会逐渐消退。
在农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活,会体验到更多无法称心满意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与都市相比,生活在农村的人更不容易受到万能感的支配。在都市里住得越久、离自然越远,就越容易产生自己什么都做得到的错觉。
万能感,也就是做出“对错”“好坏”的评判,属于思维的一部分。如果“对错”“好坏”这一类暗示越来越多地进入思维之中,就会引起恶性循环。
在当代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很容易觉得“没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即使遇到了不懂的事情或者不知道的事物,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并不是你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你评价很低,也会有对你评价甚高的人。即使你觉得目前没有一个人对自己评价好,至少在以前,肯定曾经有人对你有过好的评价。
以前我很害怕,觉得如果不时刻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就会堕入万丈深渊,痛苦地死去。
我遇到了一位现代催眠法的老师,他终于让我明白了:与我始终持有的信念相反,“不去想”,也就是“无意识”,才是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万能感的世界便是属于神的世界。然而如果自己成了神,眼中看到的就必然都是污浊不堪。
一边倒地倾向于逻辑思维,很容易使人染上妄下评判的癖好。
许多人即使能够意识到自己嫉妒某人,也很少会发觉自己受到他人的嫉妒,自我评价低的人更是如此。
也许A女士自己也难以发觉,她产生无力感的原因实际上是来自上司“小夫”的嫉妒。
嫉妒是感到处于自己之下的人具有比自己更加优秀的方面而引发的情感。
嫉妒发作是一种像动物一样“示强”的行为,就是要让对方见识到自己比对方更强大,所以另一方也必须像动物一样应战。
为了改变嫉妒的强者(“小夫”)与被嫉妒的弱者(A女士)这种关系,使“小夫”心情大好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能让“小夫”对自己当前的工作、生活感到满足,他就不需要向A女士显示自己才是强者了。只要“小夫”保持心有余力的状态,自然就会平息对A女士的嫉妒。
嫉妒是由于感到原本认为比自己低下的对方,竟然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加优秀而引发的。反过来想,如果能够想着“我比对方优秀”的话,就没必要嫉妒了。
要是患者非常笃定地对医生指出自己患的是什么病,医生不感到嫉妒才怪呢!想到“你明明没有像我那样刻苦学习,却懂得这么多知识”,就算是生起嫉妒心也不奇怪吧?
如果能找到一个让自己产生“不想认输”之感的对手,就可以促进睾酮的分泌。而且,找到这样一个实力比自己略高,却又绝对不想向其认输的对手,也有利于创造不受万能感支配的环境。
要想分泌睾酮,最有效的方法是谈恋爱。谈恋爱能够促进睾酮的分泌。因为恋爱会引起激素分泌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使干劲儿涌现出来。
不论是男是女,人生若不是为了“某事”或者“某人”而活,就难以积极向上。
为某事或某人而活的状态,就是找到了人生目标。
母亲觉得:“我不得不做一大堆的家务,为什么只有这个孩子在自由玩耍呢?太过分了。”这种嫉妒心导致孩子陷入了不做作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