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铁娘子》(The Iron Lady),讲的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从政生涯,片中有描述到她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威感,被要求受训把声音变低沉。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讲的是说话严重结巴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对全国发表演讲。

有不少妈妈被小孩子嫌“唠叨”“碎碎念”,结果妈妈提醒的金玉良言都被小孩当耳边风。

很多个性成熟、见过世面的人,当着我们的面,往往不愿意直接点破我们的无知或错误,是怕我们会下不了台。

很多人其实没那么有魅力,但他们懂得保持距离、保持未知、保持某个程度的神秘。

训练自己硬生生吞下“我”字时,并不只是为了令你讨人喜欢,也是为了令你保持神秘。

政坛人物,常用一招,叫作“试水温”“测风向”。比方说,某局长想要争取某部长的职位,但不知道舆论的反应会如何,就偷偷放消息给一家报纸。

面试当然也是表演,你演的是对工作充满期待和热情的人。

如果问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近期计划,还显得你在乎这家公司。但偏重问福利的事,会令面试主管觉得你根本不在乎公司,只在乎自己。

如果你多加一句:“您这么早到公司来面试我,真是麻烦您了。” 我相信面试主管会在接下来的面试全程,都对你亲切很多。

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

最能打动人心的其实是你具体显示了你对面前的这个人“感兴趣”。

你不能不说理由, 但你可以说一个讲了等于没讲的理由。

人情的真谛:人情可不是黄金珠宝,死死地锁在保险箱里是不会产生所谓人情的。有来有往,才叫人情。

不要否定对方存在的根本立场。不要攻击对方的人生立足点。

说话——就是和别人相处。

我们人类当然是自私的,当然都希望自己过得好。

自私是我们的天性,但成熟的人就会懂:自私不等于只有自己好。我们都可以在自私自利的天性之下,依然希望别人也好,然后我们可以期待自己过得更好。

说话就是为了和别人好好相处,而和别人好好相处,你才会过得好。

是《铁娘子》(The Iron Lady),讲的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从政生涯,片中有描述到她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威感,被要求受训把声音变低沉。

是《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讲的是说话严重结巴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对全国发表演讲。

即使连英国的国王和首相这样的人物,都要等到政治生涯的最关键时刻,才迫不得已开始调整自己的腔调和音质。可以想见,一般不必从政的人对说话这件事有多随心所欲了。

我又被学校指派参加辩论比赛,就又继续被押着研究:如何在说话时布下陷阱让敌手中计,以及如何防范敌手布下的陷阱。

请从说话方面的照镜子开始吧!现在手机录音很方便,把自己上台的报告录下来听听。

一种更好的镜子,就是那些听过你讲话、跟你聊过天的熟人坦率地告诉你他们平常听你说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对方要拉你去和陌生人吃饭时说:“我和陌生人吃饭超放不开的,会很扫兴,一定会令你同学失望的,以后有机会多一点人再一起去唱歌好了。”

对方在你百忙之中,还要你拿电脑去修时说:“啊,你看我有多会拖!老板叫我早上发的报告,我现在还没打完!我死定啦!等我先渡过这个难关再说哦!我真是够慢的!”

说“不”的时候,尽量怪自己,把责任归在自己头上。

人生有时候,乖乖的只是呆子,不乖的却是才子啊!

对方回答:“只可以亲脸颊哦!” 乖乖照做,只亲脸颊的多半被归类到呆子。

有个皇帝问他的御厨:“什么东西最好吃?”

有个皇帝问他的御厨:“什么东西最好吃?”御厨回答:“启禀皇上,‘饿’最好吃。”

有不少妈妈被小孩子嫌“唠叨”“碎碎念”,结果妈妈提醒的金玉良言都被小孩当耳边风。

对于别人说的话,我们也食量有限,遇到滔滔不绝的人,用一堆废话把我们塞到撑,那么不管接下来对方说出何等的金玉良言,我们也是听不进去了。

先在脑中把想法整理好,再简明并郑重地告知对方。

如果不想让自己长篇大论半天,到头来仍被忽视,那就先在脑中把想法整理好,再简明并郑重地告知对方。

就算略为急迫,来不及等短信往返,那么当对方接起电话时,还是不妨先加一句:“请问你现在方便讲电话吗?”

很多个性成熟、见过世面的人,当着我们的面,往往不愿意直接点破我们的无知或错误,是怕我们会下不了台。

当我们大呼小叫,对方却似乎怎么也听不明白的时候,我们最好冷静下来,想一下以对方的历练或智商,是否真的会听不明白,还是其实不明白状况的是我们自己?

你也不是出于对老师或老板的爱慕而去上课或上班的,对吧?人间是有情,但不是处处都有情。

自嘲不仅仅是说话的一个招数,也是自信心的外显。我们不必常常刻意自嘲,那样反而会很可怜。

能够自嘲外表不佳的企业家,是因为事业的成功给了他们自信;能够自嘲体重过重的偶像,是因为已经拥有千万粉丝的肯定给了他们自信。

很多人其实没那么有魅力,但他们懂得保持距离、保持未知、保持某个程度的神秘。

保持神秘, 给别人空间去发挥想象力。

只要被摸清,力量就会变弱。

训练自己硬生生吞下“我”字时,并不只是为了令你讨人喜欢,也是为了令你保持神秘。

既然已经开始说明一件事,为了确保大家在同一条轨道上,最好是开始说明之前,就先简单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说明,最后下个结论,确认对方听懂我方意见。

我们平日说话时,最好也能对“最高级”之类的形容词节约使用,倒不是乱用这些字要收费,而是这些字的出现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信赖。

有没有教养, 和诚不诚实, 根本是两码事。

虽然小时候父母老师会教小孩要诚实,但我们的文化是很人世的、很世故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里,没有“诚实至高无上”的想法。

把任何神坛上的人物当成平常人来对待,绝对不是不敬,而是会让彼此都轻松说人话的好心态。

“交浅言深”时, 不妨先“试水温”“测风向”。

机会,本来就只给想要机会的人对不想要机会的人来说,机会根本没有存在过,也就谈不上损失或错过机会了。

政坛人物,常用一招,叫作“试水温”“测风向”。比方说,某局长想要争取某部长的职位,但不知道舆论的反应会如何,就偷偷放消息给一家报纸。

如果你决定要赌一下,聊一些“地雷型”的话题,那我建议你先“试一下水温”,看看贵人会不会被你打开话匣子。

没办法,富贵险中求。就像金庸笔下,《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摆荡在清朝皇帝和反清组织的夹缝中,先“测风向”,再见风使舵,是韦小宝的拿手本事。

测水温”的时候,只要对方愿意显露情绪或价值观,就表示对方有兴趣多聊两句。

在网上发布这些小事的贵人,都会很乐意跟你多聊两句的,要不然他们就不会把这些小事放上网。

面试当然也是表演,你演的是对工作充满期待和热情的人。

如果问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近期计划,还显得你在乎这家公司。但偏重问福利的事,会令面试主管觉得你根本不在乎公司,只在乎自己。

生活中的说话,也经常是表演。

如果你多加一句:“您这么早到公司来面试我,真是麻烦您了。” 我相信面试主管会在接下来的面试全程,都对你亲切很多。

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

交换名片的人被对方清晰地念出自己的姓名,还是会有一种被郑重对待的感受。

最能打动人心的其实是你具体显示了你对面前的这个人“感兴趣”。

很多人眼界不广、见识幼稚,可是对什么事都充满兴趣,兴高采烈。这样的人不管聊什么内容,都令人乐于参加,因为说什么都能得到反应、引起惊叹。

你不能不说理由, 但你可以说一个讲了等于没讲的理由。

只要你随口硬是说一个理由,即使是完全不成理由的理由,大家也会头晕晕地接受。

“你凭什么认为你可以当黑鸟市的市长?”记者问。 “因为我相信我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市长。”政客答。

“为什么情人节晚餐我们要去吃印度菜?”男朋友问。 “因为我想吃印度菜啊!”女朋友答。

“你昨天为什么没有来上课?”老师问。 “因为我昨天没办法来上课。”学生答。

认真严肃的人,有些表情很轻松。相反,板着面孔的人,有些是散漫懈怠的人。用朴实的方法说话的,常常是在说很重要的事。相反,用尽华丽字眼的人,常常在说很空洞的事。

为什么有人就是喜欢把婚礼葬礼搞得官腔官调呢?当然是因为婚礼葬礼的主办者追求的是展示人脉,而不是真情流露啊!

人情的真谛:人情可不是黄金珠宝,死死地锁在保险箱里是不会产生所谓人情的。有来有往,才叫人情。

餐厅服务生端水给我们,我们说句谢谢,这只是教养,不是真的感激,不必那么戏剧化地说:“谢谢你给我水喝。”

区分不出感谢的种类或感激的程度,这样的人当然就拿捏不好人情的分寸,也就做不到在人情上有来有往了。这样的人,侥幸得到一次帮忙之后,也就很难得到第二次了。

要练习致谢,下次不要只是说句谢谢就以为够了。只要顺口多加一句:“我真要谢谢陈医生,如果不是他花了六小时替我开刀,我这条命早就没了。”“我一定要谢谢金小姐的帮忙,要不是她雪中送炭借了我十万块,我的公司早就倒了。”

你说出口什么样的话,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吵架时, 别攻击对方的人生立足点。

我的工作,以及我的训练,令我不方便随意宣泄我的厌恶之情。

宣泄情绪的吵架,等于语言的垃圾。

不要否定对方存在的根本立场。不要攻击对方的人生立足点。

不一定要往左或往右, 大部分事情都有好多条路

子玉可以用另一招。为这本小说限定某一族群的读者:“我觉得你这本小说很适合给还没恋爱经验,但又很憧憬初恋的学生看……”用这类的措辞,避免做全面的肯定或否定。

为什么喝醉酒的人讲话容易变得很大声,因为他的衡量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控制能力,都瓦解了。

如果对别人有期待,可以试着以无情绪的中性态度,明确提出要求,而不是一律先以“世界真烂”的抱怨句型开始讲话。

不想被人呼来唤去? 试试在话里设点障碍!

如果有人来拜托你一件很麻烦,或者你很不想做的事情,你在回答的时候,在当下就该设下许多障碍。

倾诉是说给自己听的。

这个工作必须长时间和各种焦躁、灰心、恶毒、忧郁的人共处一室,所以不少心理医生自己也必须另外再找心理医生去倾诉一番哩!

敏感的问题, 最好由不敏感的角度切入。

Written on June 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