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
在街道上,你可能会遇到不断喃喃自语的“疯子”。其实他的行为与你和其他“正常人”区别不大,只是你们没有大声说出来而已。那个声音不停地在评论、推测、批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等。
许多人在大脑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攻击、惩罚,并耗尽生命的能量。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
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
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陷入情绪的时间比陷入思维的时间多。
佛陀说人类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贪婪,如果你要摆脱痛苦,你就必须摆脱欲望。
就像你不能向黑暗宣战一样,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
他们拼命追求财富、成功、权力、名望或者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样他们能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感觉更圆满一点。但是,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东西,这种内在的空虚仍然存在,并且还是个无底洞。
死亡来临时,会带走所有不能代表你的东西。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性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他们进入当下时刻——在这些高度紧张的时刻里,他们能从时间、从问题、从思维中解放出来。
不幸的是,为了进入这种当下时刻,他们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活动。其实你不必去攀登艾格尔峰,在当下,你就可以进入那种状态。
美丽的花儿不会为明天而担忧,它们安逸地生活在永恒的当下,而上帝却赐予了其丰富的供养。
压力的产生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或你在当下却想去未来。
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每个人都在这样做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合理的。
通过认识到你已经在那里了,你才能达到那里。当你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去寻找神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找到神了。
我与几位“禅宗大师”生活过——它们是猫。鸭子也教给过我重要的心灵课程。
看看这些百合花是如何生长的;它们不耕不纺却过得好好的。
当你无法脱离痛苦时,你仍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不去逃避它,而是去面对它,去全面地感受它。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在他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
在街道上,你可能会遇到不断喃喃自语的“疯子”。其实他的行为与你和其他“正常人”区别不大,只是你们没有大声说出来而已。那个声音不停地在评论、推测、批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等。
许多人在大脑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攻击、惩罚,并耗尽生命的能量。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
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做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同样的声音又会从后门乘虚而入。
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
所以当你在倾听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你在观察这种思维。这样,一个新的意识层面产生了。
你可以将意识从思维活动中引开,并创造一种无思维的空白。在这种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
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
实际上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上瘾症的特点是什么?非常简单:你没法选择停止,它甚至比你还强大。它同样给你一种错误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会最终变成痛苦。
思维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但是意识的存在不需要思维。
当思维与意识失去联系时,思维会快速地枯竭、变得病态和具有破坏性。
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不具有创造性。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都是在无念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陷入情绪的时间比陷入思维的时间多。
通常,在你的思维和情绪之间有一个恶性循环:它们相依为命。思维模式通过情绪创造了一种它自己的被放大了的反应,而情绪的振动频率又一直为原来的思维模式注入活力。
思维顶多也只能暂时地将痛苦掩盖住。实际上,思维越是努力去摆脱这种痛苦,痛苦就会越深。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除非你停止从思维认同中获取你的自我感,否则你将不会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今天让你欢乐的事情,明天可能会让你痛苦,或者它将会离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将会感到痛苦。
我们通常称为“爱”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短暂的欢乐和兴奋,一种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间就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许多爱情在经历起初的激情之后,会在爱与仇恨、吸引和攻击之间徘徊。
佛陀说人类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贪婪,如果你要摆脱痛苦,你就必须摆脱欲望。
不是引用佛的话,而是变成佛,成为觉醒的人,这才是“佛”这个词的含义。
任何通过服用药物来获得快感的人都知道,这种“快感”最终会转变为“低潮”,欢乐终会转变成某种形式的痛苦。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思维通常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换句话说,你越是认同自己的思维,你就越感到痛苦。或者可以这样说:你越是接受当下,你受的苦就越少,也越能从小我思维中解脱出来。
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
接纳,然后采取行动。不管当下时刻的情况怎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选择的一样。总是与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为你的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敌人。
有些痛苦之身甚至会驱使遭受它折磨的人去自杀。
痛苦之身害怕被你发现。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以及你面对内在痛苦时,那种无意识的害怕。
就像你不能向黑暗宣战一样,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请保持临在状态,对痛苦保持关注,守卫你的内在空间。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这样,它就无法再控制你的思维了。
你不将手放入火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你知道那样的话你的手会被灼伤。
如果某人用火或暴力来威胁你时,你就会体验到恐惧之类的感觉了。这是一种逃避危险求得生存的本能,
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
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于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
他们拼命追求财富、成功、权力、名望或者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样他们能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感觉更圆满一点。但是,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东西,这种内在的空虚仍然存在,并且还是个无底洞。
最常见的自我认同与财产、工作、社会地位、名望、知识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个人和家族历史、宗教信仰、种族等其他集体认同有关。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死亡来临时,会带走所有不能代表你的东西。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当下才真正的珍贵。你越关注时间——过去和未来,你就会越多地错过当下。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意识会很自然地从时间转变到当下。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性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他们进入当下时刻——在这些高度紧张的时刻里,他们能从时间、从问题、从思维中解放出来。
不幸的是,为了进入这种当下时刻,他们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活动。其实你不必去攀登艾格尔峰,在当下,你就可以进入那种状态。
美丽的花儿不会为明天而担忧,它们安逸地生活在永恒的当下,而上帝却赐予了其丰富的供养。
苦难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存在,在当下它无法存活。
当下时刻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从来没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当下的。
一般来说,未来是过去的复制品。表面的变化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真正的变化却很少发生,
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引起的。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
当你脑子里充满问题时,新的事物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进入你的大脑。
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将会或必须做的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人们所说的、所思考的、所做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源自于恐惧,当然,这还与他们对未来的关注以及与当下时刻的脱离有关。
现存最古老、最优美的灵性教导《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将对行动结果的不执着称为业力瑜伽(KarmaYoga)。它也被描述成“神圣的行动”。
尊重每一件事,却又不在乎这一切。身体形式有生和死,但是你意识到了处于形式之下的永恒的东西。你知道真理是不会受到威胁的。
从时间中解脱就是:从你在过去中寻找认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来寻找满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来。
大部分清醒的人也仅仅在普通的无意识状态和深层的无意识状态中来回转换。
普通的无意识状态指的是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这是大部分人所处的正常状态。
耶稣经常这么问他的弟子们。“难道焦虑会让你活得更久吗?”佛陀也说,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无止境的欲望。
人类是一个精神失常并且非常病态的物种。这不是批判,而是事实。
仅在20世纪就有一亿多的人死于其他同胞之手,
承认恐惧,观察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完全与它共存。这样做切断了恐惧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压力的产生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或你在当下却想去未来。这是一种让内在分裂的方式。
每个人都在这样做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合理的。
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等待是一种思维状态,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不要现在;你不要你所拥有的,而要你所没有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等待,都让你无意识地在你的此时此刻创造了一种内心的冲突:你不要此时此刻,你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更常见的是外在很富裕,内心却很贫乏。或者如耶稣所说:“赢了全世界,却丢了灵魂。”
最终所有的外在目的迟早都会失败,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受万物的无常规律的限制。外在的目的不会给你持久的满足,
只要你强烈地处于临在的状态中,你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你会非常平静并且精神高度集中。但是,你的注意力一旦放松,思维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思维的噪声又开始出现,你内心的平静状态就会丧失。你又回到了时间里。
有着巨大能量的思维会像一条狂奔的河,把你拖进急流中。
许多人在他们的思维中陷得太深,所以自然界的美丽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可能会说:“多美丽的花呀。”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机械式的心理标记,因为他们没有处于当下时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思维主宰的文化之中,大多数现代艺术、建筑、音乐和文学都缺乏美感,缺乏内在的本质。
一部分人通过性爱、酒精、药物,也可以抑制过度活跃的思维。如果没有酒精、镇静剂、抗抑郁药物以及毒品,人类思维的精神失常会比现状更为严重。
只有你内心宁静,你才能感受到外在的寂静。
佛也通过6年的禁食、禁欲来拒绝身体,但是直到他放弃这种做法,他才获得了开悟。
宽恕就是放下怨恨,同时放下悲痛。宽恕是不去抗拒生命,容许生命经由你而活出自己。
大部分人追求肉体上的欢愉或者各种形式的心理满足,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事情会使他们幸福或者会将他们从恐惧或匮乏的感觉中解放出来。
通过认识到你已经在那里了,你才能达到那里。当你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去寻找神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找到神了。
在生理方面,你明显不是一个整体,永远都不会是:你不是个男人,就是个女人,你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半。
你仅瞥见了天堂,却不允许在那里长期居住,你又回到了一个分离孤立的身体中。
所有沉溺上瘾都源自于你无意识地拒绝去面对和经历痛苦。每一次上瘾症都始于痛苦,又以痛苦收场。
无论你上瘾的是什么——酒精、食物、合法的或非法的药物,或者一个人——你都是在用它们来掩盖你的痛苦。
当上瘾和沉溺无法再满足你的时候,你的痛苦就会比以前更为强烈。
大部分人总是努力逃离当下时刻,而从未来寻找拯救,也是这个原因。如果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他们要面对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自己的痛苦,这是他们所恐惧的。
你的爱不在你身外,你的爱在你之内。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你。爱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一个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每一个危机不仅代表着危险,也蕴藏着机会。
爱情关系不是用来使你快乐或满足的,如果你仍想通过爱情关系来获得拯救的话,那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
如果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感到不安,你就会寻找一种爱情关系来掩盖你的不安。
如果你宽恕每一刻,允许它的存在——你就不会去积累需要在未来宽恕的怨恨了。
在形式层面,每一个人迟早都会“失败”,每一个成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所有的形式都是无常的。
只要你的思维将某种情况判定成“好的”——不管它是一段关系、一份财产、一个社会角色、一个地方,或者你的身体——你的思维就会执着并认同它。
一位佛教徒告诉我:“过去20年来,我学到的所有东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凡生者必灭。”
我与几位“禅宗大师”生活过——它们是猫。鸭子也教给过我重要的心灵课程。
摆脱消极心态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把你自己想象成是透明的,让引发反应的外部因素穿过你,进而使它消失。
《圣经》中的一句话:“转另一边脸让他打”,这是两千年前开悟大师所用的教材,形象地传达了不抗拒和不反应的秘密。
你与他有很大的共同性:几年后——两年或七十年后,你们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你们都会成为腐烂的尸体,然后化为尘土,一无所有。
不对当下时刻贴任何心理标签,不断地臣服于当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结果。
看看这些百合花是如何生长的;它们不耕不纺却过得好好的
当你无法脱离痛苦时,你仍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不去逃避它,而是去面对它,去全面地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