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本质上是完美而稳定的,即便有政府干预,也只需要很少一点儿。与此相反,政府的干预是现在或未来发生大衰退风险的唯一诱因。

 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它还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被它麻痹;有时候,它又赋予我们能量,使我们振作,进而克服恐惧和优柔寡断。

 自有美利坚合众国以来,经济衰退就一直被认为是缺乏信心的结果。

 信心只不过是一种预测,有信心的预测会认为前景乐观,而缺乏信心的预测则认为前景暗淡。

 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

 我们所做的大量决策,包括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某些决策,都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的物产丰富至少有一个缺陷——它并不是自动地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生产人们认为有需要且愿意为此付钱的东西。

 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尚克和罗伯特·埃布尔森认为,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他们认为,人们对于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来排列的。那些被记住的事实其实是附加在故事中的。

 土著民族总是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他们就居住在某个特定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因此,测定他们到达当地的时间,让他们知道实际上自己身上混合着多种基因,他们和那些自己毫不关心的民族基因相同,都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幻灭感。

 1916年,乔治·波尔蒂大胆宣称:基本的戏剧情境只有36种。罗纳德·托拜厄斯在1993年写到,其实只有20种基本的情节,他将其命名为“探索、冒险、追击、营救、逃脱、复仇、谜团、对抗、迫害、诱惑、变局、转型、成熟、爱情、乱伦、牺牲、发现、贪婪、升华和堕落”。当然,这些作家并没有将人类故事的所有方面统统列入,但他们概括的各种情境已经与现实非常接近。

 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大群体的信心,往往紧随故事而上下波动。

 这也正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虽然本来完全是“市场造就了成功”,但人们还是确信他们的成功背后少不了投资天赋。

 有一个办法几乎可以使每个人至少达到中等富裕水平(至少在以前是这样),这个办法就是存很多钱,把它长期投资于股票市场,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其年均收益率约为7%。

 人们会把收入或财富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在本例中,是当前收入、资产和未来收入账户)中,并以极其不同的心理来看待这些账户,与这些账户相对应的消费行为也差异极大。

 普渡大学研究消费和零售的教授理查德·范伯格通过研究发现,实验对象在接收到拥有信用卡的暗示时,他们会明显加大消费数量,而且决策速度也更快。

 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在1920~1929年上升了5倍还多,但1929~1932年又完全跌回原样。1954~1973年,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翻了一番,然后又被打回原形,1973~1974年股市损失了一半的实际价值。1982~2000年,股市的实际价值涨了差不多8倍,但2000~2008年又跌掉了一半。

 多少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试图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对股票市场整体波动作令人信服的解释,但至今无一人成功。这些波动似乎并不能用利率变化、股息或收益以及其他因素来解释。

 “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每次股市巨幅下跌之后,试图恢复公众信心的政府官员都会重复这样的陈词滥调。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是因为股市每次严重下跌似乎都不能仅仅用那些逻辑上应该影响股市的因素来解释。现实情况往往是,股市发生了波动,而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变化。

 人们应该摈弃那些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基于经济基本面的未来收益预测的想法。因为股价变动实在太大了。

 当股价和房价上升时,人们进行储蓄的理由会减少。因为觉得变富了,所以人们会更多地消费。他们还会把股市的收益和住房升值视为当前储蓄的一部分。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被称为消费的财富效应。

 美国经济的天气预报员是一些空谈家和政治家,他们不做别的,就是越来越多地给自由市场大唱赞歌。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起伏波动。农业用地、商业地产以及住宅和公寓的价格都经历过数次大泡沫,而且人们似乎并未从前面的泡沫中吸取任何教训。

 不知何故,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美国和众多其他国家的民众都坚信,住宅和公寓是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不仅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人们对房地产投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在今天的北美、欧洲和日本,即便是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也比中世纪的国王还要高。他们吃得更好;住的房子虽然比国王小,但舒服温暖得多;只要一按开关,电视和收音机就能给他们带来更好也更丰富的娱乐节目……这个清单还可以列很长。

 资本主义不仅出售人们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出售人们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

 理解经济的运转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动机,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历史带给我们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只有在思想和政策中充分重视动物精神的作用,才可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本质上是完美而稳定的,即便有政府干预,也只需要很少一点儿。与此相反,政府的干预是现在或未来发生大衰退风险的唯一诱因。
 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它还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被它麻痹;有时候,它又赋予我们能量,使我们振作,进而克服恐惧和优柔寡断。
 自有美利坚合众国以来,经济衰退就一直被认为是缺乏信心的结果。
 信心只不过是一种预测,有信心的预测会认为前景乐观,而缺乏信心的预测则认为前景暗淡。
 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
 我们所做的大量决策,包括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某些决策,都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
 在通用电气担任了多年CEO(首席执行官)的杰克·韦尔奇是全球最成功的CEO,他说,这些决策“全凭直觉”(straight from the gut)。
 凯恩斯乘数是这样起作用的。任何初始的政府刺激,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某个项目,让人们赚到钱,然后再由他们花出去。
 在担任这些职务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教了这么多年的理论对实际工资的制定几乎没什么作用。在现实世界里,制定工资所涉及的因素似乎与新古典理论中所说的那些因素迥然不同。在现实世界里,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似乎就是公平。
 经济学教科书被认为只和经济学相关,而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或者其他任何有关公平问题的学科无关。那些指定经济学教科书的人,想讲授他们的特殊专长。
 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地位低的人(例如,传统社会里的黑人和妇女)会低声下气:为了在交换中使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投入与产出相等,他们不得不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资本主义的物产丰富至少有一个缺陷——它并不是自动地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生产人们认为有需要且愿意为此付钱的东西。
 如果人们愿意为药品付钱,资本主义就生产药品;而如果人们还愿意为包治百病的假药付钱,资本主义就会生产假药。
 由于规模经济,资本主义企业已发展得相当大,而且十分复杂。如果这些投资还承担着偿还企业债务的跌价风险,人们就不愿意投资此类企业。因此,资本主义创造了一项发明:有限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最大损失就是他们已投入的股本。
 对会计师人格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他们是以“事实和细节”为导向的,他们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喜欢“以稳定有序的方式工作”。他们也是资本主义的英雄,是对抗狂野西部的冷血的“执法官”。
 在2001年,投资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会计丑闻是他们撤出股票市场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他们转而对房地产市场抱以信心的原因。在房地产市场上,他们并不需要依赖会计师。
 许多次级贷款人发放了并不适合借款人的抵押贷款。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其较低的初始月供,掩盖了房主在将来难以支付较高利率的事实。贷款人成功地向那些财务状况最脆弱、受教育程度最低、消息最不灵通的人发放贷款。
 掠夺行为的性质变化同最近三次衰退(即1990~1991年的衰退、2001年的衰退以及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的这次衰退)有关。
 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尚克和罗伯特·埃布尔森认为,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他们认为,人们对于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来排列的。那些被记住的事实其实是附加在故事中的。
 土著民族总是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他们就居住在某个特定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因此,测定他们到达当地的时间,让他们知道实际上自己身上混合着多种基因,他们和那些自己毫不关心的民族基因相同,都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幻灭感。
 1916年,乔治·波尔蒂大胆宣称:基本的戏剧情境只有36种。罗纳德·托拜厄斯在1993年写到,其实只有20种基本的情节,他将其命名为“探索、冒险、追击、营救、逃脱、复仇、谜团、对抗、迫害、诱惑、变局、转型、成熟、爱情、乱伦、牺牲、发现、贪婪、升华和堕落”。当然,这些作家并没有将人类故事的所有方面统统列入,但他们概括的各种情境已经与现实非常接近。
 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大群体的信心,往往紧随故事而上下波动。
 关于新时代的故事尤其重要,它们试图描述那些推动经济驶入新时代的历史性变化。
 正如疾病通过传染来传播一样,信心或丧失信心也可以这样传播。其实,信心或丧失信心的传染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疾病。
 1928年,美联储主席罗伊·扬在对美国银行家协会的一次演讲中讲到,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应当“致力于促成经济的繁荣,更要努力创造机制,防止经济的某些部分出现过热和可能的爆炸”,以及关注“信贷额度的超常增长”。
 经济过热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信心超常之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怀疑经济前景,而是开始相信新一轮经济繁荣即将到来。此时,消费者们大手大脚地消费成为一种常态,各种糟糕的投资层出不穷,投资者一心想将投资转手倒卖给别人,对于真实投资是否合理稳健,他们并不确定。由于部分公众的信任和政府监管机构的放任,腐败和欺诈横行,直到狂欢结束,公众才发现真相。
 那还是一个人人都感受到高消费社会压力的时代,因为每个人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不想被看成是落伍者;他们不担心这种过高消费支出的后果,因为他们觉得别人都不担心。
 这也正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虽然本来完全是“市场造就了成功”,但人们还是确信他们的成功背后少不了投资天赋。
 在大萧条期间,信心严重崩溃,以至于银行大规模惜贷;即使利率几乎为零,企业也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
 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萧条,基本特征都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逐利润的意愿超越了某种极限,转而危害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萧条和这些难以量化的变量息息相关。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逐渐发展起来一个缺乏存款保险保护的“影子”银行业,它们以次级贷款人的形式,通过短期商业票据来为其贷款活动融资。
 不同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条件确实和我们看到的工资差异有关,但它们不是全部的原因。
 不同行业中各职业的工资水平之间有高度关联性。例如,付给经理较多薪水的行业,通常付给秘书的工资也比较多。
 经济学家强烈认同如下观点:“雇主之间的竞争使我的工资上升。我可以接受其他雇主给出的更高工资,因此,为了把我留下,我的雇主就必须提高我的工资。”有60%的经济学家认为,以上观点描述了“普遍的工资和收入增加如何与我自身的情况互相关联”,而持此观点的普通大众只有11%。
 与86%的普通大众相比,只有20%的经济学家同意以下说法:“当我看到关于未来数十年大学教育费用和生活成本会提高多少倍的预测时,我就颇有生活艰辛之感:这些通货膨胀的预测确实使我担心,我收入的增加赶不上生活成本的提高。”
 “我觉得,如果我的收入提高,我就会从工作中得到更多满足感,即使价格也同比上升。”对此,有90%的经济学家表示不同意,而不赞同这一观点的普通大众只有41%。
 普通大众认为,工资增加是因为老板一直想要奖励他们。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工资至少有一部分反映了通货膨胀转嫁到他们身上的影响。
 当通货膨胀水平不高时,雇员们不会认为雇主要在工资中加入通货膨胀调整才算公平;而当通货膨胀加剧时,他们就觉得雇主应该加入通货膨胀调整。
 储蓄水平对经济至关重要。短期来看,外在因素导致期望储蓄率上升仅仅几个百分点,就足以把经济拖入衰退,我们可以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看到类似的现象。
 有一个办法几乎可以使每个人至少达到中等富裕水平(至少在以前是这样),这个办法就是存很多钱,把它长期投资于股票市场,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其年均收益率约为7%。
 于复利的奇妙作用,只要稍微牺牲一点儿眼前的消费,不断进行储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退休时你就会收获完全不同的境况。
 有些国家的净储蓄达到其国民收入的1/3,有些国家则为负数。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约为10%,但近年来已经降至负数。
 人们会把收入或财富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在本例中,是当前收入、资产和未来收入账户)中,并以极其不同的心理来看待这些账户,与这些账户相对应的消费行为也差异极大。
 按照现在的预期寿命,50岁的男子有48%的概率活到80岁,而50岁的女性有62%的概率再活30年。女性活到90岁也很常见(26%的概率)。
 中国和美国在储蓄上的差异,正好是储蓄行为的两个极端,这能够说明为什么各国的储蓄行为存在这么大的差别。所以,两国的储蓄者对待消费和储蓄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就毫不奇怪了。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的奇迹般的经济成就,多半也要归功于高储蓄率。中国的总储蓄(含贬值)包括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政府的税收超过支出部分的储蓄)的总和,近年来达到了GDP的一半。
 美国人持有的信用卡超过13亿张。这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它意味着美国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儿童都持有4张以上的信用卡。而在中国,人们总共只持有500万张信用卡。
 普渡大学研究消费和零售的教授理查德·范伯格通过研究发现,实验对象在接收到拥有信用卡的暗示时,他们会明显加大消费数量,而且决策速度也更快。
 在对资本主义的认同上,美国人觉得,接受由资本主义提供并促使自己购买的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他应该有一张信用卡。如果在商场看到合乎心意的东西,就不应该拒绝使用信用卡。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全部含义,也是做一个好美国人的全部意义。
 新加坡和中国都把极高的储蓄水平作为实现经济显著增长的主要工具。如同我们看到的,储蓄政策同样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
 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在1920~1929年上升了5倍还多,但1929~1932年又完全跌回原样。1954~1973年,美国股市的实际价值翻了一番,然后又被打回原形,1973~1974年股市损失了一半的实际价值。1982~2000年,股市的实际价值涨了差不多8倍,但2000~2008年又跌掉了一半。
 多少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试图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对股票市场整体波动作令人信服的解释,但至今无一人成功。这些波动似乎并不能用利率变化、股息或收益以及其他因素来解释。
 “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每次股市巨幅下跌之后,试图恢复公众信心的政府官员都会重复这样的陈词滥调。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是因为股市每次严重下跌似乎都不能仅仅用那些逻辑上应该影响股市的因素来解释。现实情况往往是,股市发生了波动,而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变化。
 人们应该摈弃那些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基于经济基本面的未来收益预测的想法。因为股价变动实在太大了。
 在1936年的著作里,凯恩斯把股票市场的均衡比作当时一家流行报纸举办的选美比赛。在那场选美比赛中,参赛者们需要在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美丽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全体参赛者的平均偏好,谁就获胜。
 当股价和房价上升时,人们进行储蓄的理由会减少。因为觉得变富了,所以人们会更多地消费。他们还会把股市的收益和住房升值视为当前储蓄的一部分。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被称为消费的财富效应。
 当资产价值下降时,债务人就不会偿还债务,进而危及提供债务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安全。当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放贷款的意愿降低时——要么因为自身已经破产,要么因为筹集资金非常困难,或者因为市场调整促使它们采取更加保守的放贷方式——就会促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
 当股票价格处于上涨过程时,这种反馈会振奋信心。它鼓励人们多多购买,于是公司利润上升,从而刺激股票价格继续上扬。价格和收益相互强化的正反馈会发生,但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在股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反馈和经济都会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家庭住宅市场的周期上行阶段,银行愿意借给买房人的资金数目占住宅价值的比例会上升。杠杆率的上升会反馈为资产价格的上涨,进而又刺激了杠杆率的进一步上升。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同样的过程会沿市场下行方向发生。
 由于公众普遍反对工会,更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日本政府在1953年日产汽车公司发生罢工后站在了强烈反对工会的立场上。最终,政府解散了当时的工会,并出资与日产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新的企业工会。此后不久,日产汽车公司就推出了终身雇佣制度。
 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喜欢有关心理反馈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违反了他们关于人类理性的核心理念。他们拒绝心理反馈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还没有标准的方法来量化人类的心理。
 理论经济学家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往往太过简单化。
 美国经济的天气预报员是一些空谈家和政治家,他们不做别的,就是越来越多地给自由市场大唱赞歌。
 和其他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有可能让人买到虚假产品。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资产市场的大起大落。她了虚假产品,但她自己并不知道买的是什么。
 当空谈家、政客以及经济学家接受了一种对资本主义越来越不加批判的观点时,一个制造和销售可疑金融产品的完整行业便应运而生。
 在很大程度上,她本人并没有直接买这些东西,但她授权让那些控制她退休金、401(k)账户、货币基金或对冲基金(如果她比较富裕的话)的经理人购买这些产品。这些经理人通过交易获得了经济收益,而且通常是非常巨大的收益,但可怜的约瑟芬被甩在一边,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起伏波动。农业用地、商业地产以及住宅和公寓的价格都经历过数次大泡沫,而且人们似乎并未从前面的泡沫中吸取任何教训。
 不知何故,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美国和众多其他国家的民众都坚信,住宅和公寓是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不仅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人们对房地产投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房地产投资是典型的杠杆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带来高回报:当价格下跌时,杠杆投资会变得极其糟糕,正如房产所有者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所发现的那样。
 我们用计算机对旧报纸进行了搜索,发现了一篇1887年的文章,当时美国的一些城市正处于房地产繁荣时期,其中包括纽约。这篇文章用如下观点来证明广受质疑的房价会持续上涨的合理性:“随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在增长,而一个地区的土地不可能扩大,所以只有两种办法可以满足需求。一种办法是把楼建得越来越高,另一种办法是提高土地的价格……因为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土地总是有价值的,所以这种投资将永远火爆和流行。”
 美国的真实房价在1900~2000年只上升了24%,折算成年增长率为0.2%。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调查发现,将近90%的美国人都相信,拥有一套住房比租房子要好得多。
 只要实验对象能够自行区分“我者”和“他者”,群体间的分裂就很容易产生。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前的经济理论是由许多传统观念构成的。有太多的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人士在“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理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致根本未能考虑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动力机制。如果不把动物精神添加到理论模型中去,我们就会丧失判断力,也就无法认清危机的真正根源。
 在今天的北美、欧洲和日本,即便是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也比中世纪的国王还要高。他们吃得更好;住的房子虽然比国王小,但舒服温暖得多;只要一按开关,电视和收音机就能给他们带来更好也更丰富的娱乐节目……这个清单还可以列很长。
 资本主义只有在一定的规则内才能生存。其实,我们的整个经济观,包括对动物精神的全部认识,都说明了政府为什么必须制定这些规则。
 资本主义不仅出售人们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出售人们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
 理解经济的运转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动机,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历史带给我们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只有在思想和政策中充分重视动物精神的作用,才可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Written on August 1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