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壹心理

每天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设置提醒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做得最多的,都是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那么恭喜你正在往对的方向前进。反之,如果你每天都跟救火队员似的,只在做一些紧急的事情,你已经掉入稀缺的陷阱里面了。

为什么活得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了。

闲着是没法快乐的。

所谓强大,就是能管好自己的情绪。

这个“注意力消费”的时代,我们的眼球被各类广告和商家吸引,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刺激你的各类信息。我们整个群体都在变得越来越浮躁。

人生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连失败的勇气都没有。

很多人无法摆脱没钱的困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是因为他们有稀缺心态。即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钱,本质还会是一个“穷人”。

      研究“穷人和贫穷的本质”。他发现,长期处在匮乏稀缺状态下的人,都会慢慢被环境所改变,逐渐形成一种稀缺心态。
      忽略长期投资(教育、健康和理财)的重要性—管窥效应

管窥效应会让穷人忽略长期投资(教育、健康和理财)的重要性,从而无法改善收入的效率。

      年轻人过早进入透支状态,就会向环境妥协,即便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能随便换,从而忽视长期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缺爱(感情稀缺)的女生更容易找“渣男”,因为稀缺使她带宽不足,没有脑容量去判断这个男生的其他方面,只要感觉到这个男生对她不错,就在一起了。所谓被爱蒙蔽了双眼,也就是这个道理。

缺乏资源(人脉稀缺)的人,会更相信攀附关系和阿谀奉承的意义,喜欢到处炫耀自己认识哪位牛人,而忽略了长远而言提升自身价值才是获得资源最好的办法。

大家常说的,缺什么就喜欢炫耀什么,其实也都是稀缺心态作怪。

      而有些经常喜欢秀恩爱的人,也不是没有得到爱,而是他们心理的状态还停留在一个缺爱的阶段。

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事都会消耗带宽,而减少生活中要做决定的琐事,能帮助我们把带宽留给更加有价值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日理万机的企业家和领导者,都会严格遵循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在固定时间,做相同的事情(例如回复邮件、健身和开会)。
      像工作日的午餐,我就只会去少数固定的几家餐馆,这样可以避免一到中午就耗费脑力,痛苦地去思考吃什么。
      不要透支未来,尽量避免借钱买东西,太多即将到期的账单,会给你的带宽带来负担。个人跟企业不一样,企业借贷是为了提升效率,赚更多的钱。而个人借钱,大部分就花掉了。对于时间也是同样的做法,虽然时间不能存起来,但也要为每周、每月留出一些空白的时间,不要把每天都排得太满。

每天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设置提醒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做得最多的,都是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那么恭喜你正在往对的方向前进。反之,如果你每天都跟救火队员似的,只在做一些紧急的事情,你已经掉入稀缺的陷阱里面了。

      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没钱就是因为他不努力,他活该。也不要天真地希望,社会会变得完全公平,让所有人都拥有一样的资源,那将会是一个停滞的社会。

人生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连失败的勇气都没有。

      几乎所有的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在那个宁死也要捍卫的完美形象背后,总是藏着一颗惊魂不定、不堪一击的小心脏。
      尽管大多数抱怨自己焦虑的人看起来痛苦、自怜,甚至自恨,但我想说,其实你是太猖狂啊!
      往往即兴的、不完美的表现,才会是最神奇、最出彩的,因为它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成绩提升了30%。因为,那些“聪明”的孩子,学到的是把出错灾难化,而那些“努力”的孩子学到的,则是要从错误中进步。

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说对我们的言行的解读,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是谁,而非我们是谁。

      你生命的流动性、复杂性和丰盛性,都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我亲爱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耗什么不能“内耗”。

人最大的内耗就是对自己的排斥。差劲让人痛苦,比起差劲,更让人痛苦的是对自己差劲的排斥。

      你越是内耗,越容易心情糟糕。情绪容量越低,对别人的宽容度就越低,对别人的要求就越高。

为什么活得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了。

      这时候你想想外面的事,什么都还没干,一想,就已经累了。
      内耗的很大原因来自于你内心要强,想要变得优秀。你想要的优秀有很多种。
      通常你会告诉自己这是不好的,不对的,于是开始讨厌自己,嫌弃自己,骂自己,恨不得扔掉自己,杀死自己。这时候,你没有活在自己的身体里了,而是活在幻想里:要是我能够实现另外一个理想的自己,该有多好啊。
      “一定要优秀”的心越强,你会越排斥自己,体验不到自己的优秀。
      你越讨厌糟糕的自己,就越需要花精力来排斥自己,也就越累。做起事来就越来越力不从心,就会做得更差。然后更加排斥自己,陷入死循环。
      你越是内耗,越容易心情糟糕。情绪容量越低,对别人的宽容度就越低,对别人的要求就越高。这时候,你也看不到别人的承受能力,只知道一味地去要求。
      人生最自然、最健康的状态是:优秀的时候享受,糟糕的时候接受。有精力的时候努力,没精力的时候休息。接受+A和-A交替存在,才是一个常态。更多时候,它是不受你控制的,不经意间-A就发生了。
      糟糕后,还嫌弃自己,就是内耗。糟糕后,原谅并安抚自己,就是积攒能量了。

这个世上真正的贵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为人处世的态度,你的人品,你对他人的体恤和关怀,你的善良的举动,这些都是你能否遇到贵人的根本所在。如果满心满眼都是急功近利,即便有贵人也让你吓跑了。

真正的人品往往体现在小事上,体现在和自己的利益不相关时,特别是不怕麻烦,方便他人的时刻。这个故事中的宾馆服务员,本可以公事公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他却为了方便他人,费心周折。我相信,正是他做人的品质,让他遇到了贵人。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其实是那些每天都与你相遇的人。
      很多人总是把帮助别人当作是一种牺牲,认为助人是一种付出或给予。我们总说自己碰不上贵人,可为什么有的人却能碰上呢?
      如果我们常常带着助人就是助己这样一种态度去生活,即便我们得不到像希尔顿那样的一个机会,就助人本身的这种心态,在别人有困难你伸出援手去帮助,
      我们现代人总是说压力很大,而减轻压力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赶快去帮助别人,当你痛苦的时候也赶快去帮助别人,当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更要去帮助别人。
      人们很多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无聊,是因为我们考虑自己的事情太多了。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别人时,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了,经常想着帮助别人的人是很少会感到痛苦的。
      所以看似助人是在付出、给予,但事实是你会得到更多!
      因为,当一个人不高兴的时候,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当别人高兴时,你也高兴,别人不高兴,你也跟着不高兴,这最多是一种本能;而别人不高兴时,你的心绪不受影响则是一种能力;能把不高兴的人变成高兴的人,才是本事。

闲着是没法快乐的。

如果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就是开怀大笑,那人生注定是个悲剧—除了傻子,谁能做到一直开怀大笑呢?再说,事事开心、样样顺遂的生活,不无聊么?

      现实的幸福不是不折腾,而是有方法、有巧力、有乐趣地折腾。
      人的一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然而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以自己爱好的事情为专业和职业,但是这位清洁工阿姨的事例告诉我们,我们完全有可能“干一行,爱一行”。
      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事情不是付出,而是找出那20%,然后主动去付出,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砍掉90%“可以做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喜欢钻研他人说话行事的动机。
      言出必行。
      情商高的人言出必行。作为热情的领导者,他们不是站在背后发号施令,而是走在前面做出表率。
      是一个成熟主动聆听情商高的人知道,“听到”和“聆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会用提问题的形式,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信息。
      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高兴情商高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消极情绪影响自己。他们会主动寻找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
      在生活和工作上都严守道德标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情商高的人都会遵循道德标准。他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都会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非常热心助人情商高的人认为助人不需要理由。他们会帮老太太拎食品袋,会在晚餐后帮朋友或另一半洗碗;如果他先进门,无论后面是女士还是男士,他都会为他们把住门。
      能像读一本书一样去了解一个人情商高的人会关注一个人的手势、表情和肢体语言。他们知道,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言语来认识他,因为一个人说的话通常不能变现为他的全部。
      在必要的时候敢于说不情商高的人知道,即使是面对好东西,也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会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

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

      如果有哪句话值得送给大家,并能对大家产生长久影响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这里的成见,指的是现成的看法与既有的观念。

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妨先去模仿那样的人。

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人类自身的欲望会让我们想要拥有一切,让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但无数的证据都表明: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人自身的精力有限,我们本来就不可能得到想拥有的一切。

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会纠结于各种选择之中,导致始终无法付出行动。

      如果你所渴望实现的目标,超出你的精力能达成的范围,那么你最后会什么都得不到。
      更少的东西才能给你一种充分的享受。

这个“注意力消费”的时代,我们的眼球被各类广告和商家吸引,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刺激你的各类信息。我们整个群体都在变得越来越浮躁。

      在不合适的时机绝不做不该做的事。
      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承担相应的后果。
      活不出自己的人,只能像树懒一样,抓着近前的树枝赖在它身上,什么事都可以赖它。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玩得过自己。
      确实,跟天斗、地斗、人斗,全部不算什么,跟自己斗才真正要命。所以,自恋的“最高境界”—恶性自恋,就是自杀。我们不会忘记,美少年纳西索斯其实是自杀而死的。
      存在主义哲学还有一种说法:存在即选择。自卑也是一种选择,如果自卑者意识到,自卑是他主动选择的,那么他人格的风景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但在很多文化里,以致很多家庭中,快乐被赋予肤浅和堕落的意义。

      很多人,他们不管取得了多大的世俗成就,仍然自卑,无法享受成就带来的快乐,原因就是,父母不允许,所以自己不允许。
      自卑者的向内攻击,可能会形成某种受虐的快感,它是最本能的性快感的一种形式,可以固化到人格的最深处。

一个人放弃通过与世竞争,来获得优越感的那一瞬间,就会有内心静如止水的快乐。这种快乐足以迷倒很多的人。君不见,多少男女在装模作样地祈祷自己内心的宁静。但这绝不是终点,终点会向自我攻击的方向无限移动,在生理尚未衰老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内心宁静,可能比自卑走得更远。

      很多反败为胜的战争或政治案例,都源于自卑者的貌似弱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自卑都可以被称为“战略欺骗性自卑”。
      自卑者的内心,没有这个“能力底线提醒”功能。他们内心的咒语是:我的言行随时可以让太阳毁灭。当然,太阳是个象征,可以被置换成世界、全人类甚至宇宙。自卑是他们在潜意识幻想层面,为保护其他人所做出的自我牺牲。
      为什么结束非常糟糕、无爱可言的关系时,也会经历巨大的痛苦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要期待别人的改变,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好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所以总是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的心情变好。
      “我原来也是有梦想的,就是因为生了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比如失恋这件事情,几乎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件很伤感的事情,在被伴侣拒绝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在一段时间之内骤然下跌。对于具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人来说,被分手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可爱”或者“不值得别人爱”,而仅仅是因为彼此不合适。
      当你发现你不需要伴侣跟你“吐露心声”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他不跟你说小时候的创伤事件,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受伤;当你不需要别人的褒奖来证明自己作品的价值时,别人没有表达欣赏,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愤怒;当你不需要别人的感激来证明自己做一件好事的意义时,别人没有说出那句感谢,就不会让你愤愤不平。
      这场游戏根本就没有别人,前前后后,都是自己在跟自己玩儿。
      爱和痛苦的感觉,从来都是自己给的。
      “如果这三年,这个男人从未爱过你,那么你感觉到的爱是真的吗?”
      “如果那个男人从未真正爱过你,那你感受到的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后,她没有别的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这爱的感觉是自己给的。

改变都有风险,但一成不变的风险更大。

所谓强大,就是能管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把那些无法憋住的情绪,无法选择情境发泄的行为,称为缺乏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是一个人人格健康的指标之一。延迟满足的意思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或者减少更多的损失,我们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换言之,造成伤害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对情绪听之任之,付诸行动。

理性对情绪的支配程度,显示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失败是常态。

      一个成功者,他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延迟满足能力。也就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够居安思危,摒弃诱惑,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当孤单无助来临的时候,他能够忍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吃喝玩乐。当挫折来临的时候,他能忍得住受伤和绝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说一声我放弃。当他成功的时候,他能忍得住喜悦,而不会欣喜若狂,忘记了自己是谁。
      即使错过了小时候最佳的延迟满足训练期,成年后依然可以获得。你可以刻意训练自己,就像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时候,说服自己坚持下来一样。教练会教你: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正是坚持开始的时候。
      你也可以邀请一个“教练”—你的伴侣或你常冲他发火的那个人,邀请他每当在你想发火的时候,温柔地提醒你,现在开始训练,憋住。
      对于一些过度自控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善于并且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就要鼓励他们及时发泄,找到一个平衡点。延迟满足能力过强,也可能会导致失去满足的机会。
      抑郁的核心动力,就是原本应该向外释放的愤怒无法实现,转而向内释放的一种自我攻击。

对自己实力很笃定的人,面对强势的对手时会微笑,那种淡定的微笑,源于对自己的信任,和对对方虚张声势的看透。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实力的评估过高,就总会变成被打击对象,满腹学问,一身才华,却不得志。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微笑都是扎心的一把尖刀。而那种乞求对手放过自己的微笑,则会变成一杯杯暗示自我毫无价值的毒药,笑得越多,死得越快。
      也许因为要掩饰的假象太多,自己无法再欺骗自己;
      也许因为要讨好的人太多,自己却永远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也许因为把对自己的期待放在珠穆朗玛峰顶,而真实的实力却还不足以支撑爬上家门口的小山丘;也许因为太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永远只能把活下去的希望建立在别人的允许之下……
      幸福没有捷径。如果因为怯懦,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曾经的选择,不允许自己的柔软被看见,把逞强当成坚强,不相信自己已经长大,不相信人生可以有另外的选择,而让太多对自己说“不”的事物挡在面前,那么幸福最终会被自己湮灭。那些年轻的,已经消失的生命,正在微笑着说:我从没微笑过,我只是需要“我在微笑”。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感受情绪,不要假装遮盖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鲁普莱希特·比昂说,当我们能够接受一定的不完美时,我们才有可能去看到美好的东西。

负能量朋友是你吸引来的。

不要把朋友当垃圾桶。

在一段关系里你不能说“不”,这段关系一定是取悦的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关系越趋近死亡。

      男人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的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此外,常见的防御机制还有:“我若可爱、性感、漂亮,就不会被抛弃。”“我学识若高,有涵养,隐忍克制,就不会被抛弃。”“我若足够弱小,楚楚可怜,依赖对方,对方就会可怜我照顾我,不会抛弃我。”
      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关系越趋近死亡。
      若一个人自我牺牲,累积道德资本到达“道德圣人”的极端程度,通常肢体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气冲天。付出感必然伴随怨气,付出越多,怨气越重。可以想象,这样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近怨气重的人。
      如果你认真做完这个测试,你或许会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列出的理想伴侣的条件,往往高于我们最终能找到的伴侣的条件。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状态和条件,幻想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实际上很多方面(甚至各方面)都优于我们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并不快乐和满足的原因。

      只有当你能给的和对方想要的吻合,两人才能愉快地相处。
      99号男生和100号女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男神”“女神”,他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具体是多少,但他们知道一定高于平均值。由于追求者众多,“男神”“女神”们开始变得比较挑剔。
      实验中,那些数字太小的人就不那么走运了,他们到处碰壁,总是被拒。但是挫折之后,他们学会了和对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对,那么拿到奖金的时候,我愿意给你更多。
      过度讨好,无非是想为自己争取价值更高的伴侣,不惜在其他方面多付出一些努力。只有当你能给的和对方想要的相吻合,两个人才能愉快地相处。否则,你再努力、再过度讨好,也无济于事。
      所以,即便你自身价值非常高,自带闪亮光环,贪念和自我膨胀都会让你与幸福擦肩而过。
      我们有时会被宠爱和关注冲昏头脑,但知足,才是幸福的秘诀。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异性时,都会出于本能,开始判断对方的价值,这通常是无意识的。

      生活在母婴世界的人。母婴关系是一种具有唯一性的、一对一的关系,妈妈只有一个,孩子也只认这一个,这在情感关系中对应的模式就是“一辈子只爱你一人”,比如痴心了400年的都教授。

女人往往比较感性,注重细节,这些“小确幸”累积起来,会让女人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感觉自己在这段婚姻中得到了滋养。

      恩爱谁都秀过,虐狗谁都干过,但激情退去,关上家门之后,考验才真正到来。
      我们为何在关系中找不到存在感(1)重复自己早期经历中的“伤口”
      对身边人、事的不合理认知
      这些不合理的认知,有三大特征:a.对人的绝对化要求
      夸大挫折的后果
      c.对人的评价以偏概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说出了关系相处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去对待别人。
      女主角说:“你被冰雪包围着,快要被冻死了。长眠的感觉固然好,但你会死去而不自知。”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Written on March 9,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