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陷阱

一个人在到达伟大的顶峰之后,会采取一种常见的聪明手段,即把自己攀高时的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上来。

如今许多被视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其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借助巨额的国防采购和研发投资对美国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在计算机领域、航天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虽有所下滑,但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国防研发资金支持,这些产业根本不会出现。

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招募技术工人的企图促使英国在1719年制定法律禁止技术工人外流,特别禁止“收买”或者招募技术工人去国外工作。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体现在机器当中,政府开始控制机器出口。

体制的确立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初期,美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而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发达国家并不是通过实施所谓的“好制度”和“好政策”来达到它们今天的地位的。相反,大部分发达国家频繁采用的是“不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如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出口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是当今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世贸组织)所不推崇的,甚至是被坚决抵制的。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指出,事实上英国是第一个对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加以完善的国家。在他看来,这正是大部分国家走向繁荣的背后原则。

一个人在到达伟大的顶峰之后,会采取一种常见的聪明手段,即把自己攀高时的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上来。

如今许多被视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其经济发展的原因。

所有的当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赶超阶段都曾积极采用了干预主义的产业、贸易和技术政策,以促进幼稚产业发展。

早在威廉和玛丽统治时期,英国就已建立完善的退税制度。

布里斯科(Brisco)这样总结1721年立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保证国内生产商免受国外制成品竞争;必须保证国内制成品的自由出口,并给予尽可能多的奖励和补贴。”

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使英国得以转向自由贸易体制,而英国的技术优势本身是通过“长期设置高额关税壁垒”获得的。

直到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以前,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一直保持在大约12.5%。

北方抵制分裂不是因为奴隶制问题,而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已受不到任何挑战,美国才开始走上贸易自由化道路。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借助巨额的国防采购和研发投资对美国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在计算机领域、航天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虽有所下滑,但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国防研发资金支持,这些产业根本不会出现。

美国政府的国家健康协会(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向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为美国在这些领域长时间保持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美国制药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制药行业43%的医药研发资金来源于行业内部,而29%的医药研发资金则是由美国国家健康协会提供的。

随着1911年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废止,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政府推出了旨在保护幼稚产业、降低进口原材料价格和控制奢侈品消费的关税改革。

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的强大影响下,日本通过制裁卡特尔、鼓励兼并,以及鼓励在关键行业进行合理化改革,以达到遏制“浪费性竞争”、引进科学管理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的目的。

政府实行积极的产业、贸易和技术政策是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香港除外)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英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政策来阻止各个殖民地发展制造业,特别是美国。

18世纪,即使印度棉布优于英国,英国仍禁止从印度进口棉织品(印花棉布)。

1863~1908年,中国海关由英国人掌管长达55年之久。

日本竟然完全效仿西方国家,于1876年用武力打开朝鲜的大门,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朝鲜的关税自主权,但此时日本本国还没有关税自主权。

阿姆斯登指出,只有这些国家恢复关税(及其他政策)的自主权以后,它们的工业化才得以真正开始。

直到19世纪中叶,机器才成为关键技术的化身,而在此之前,大多数技术知识是由技术工人掌握,因此技术转移最重要的手段则是技术工人的流动。

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招募技术工人的企图促使英国在1719年制定法律禁止技术工人外流,特别禁止“收买”或者招募技术工人去国外工作。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体现在机器当中,政府开始控制机器出口。

1750年,英国制定了一项新法案,禁止出口毛纺织业和丝织业的“工具和用具”,并进一步加强了对收买熟练工人行为的惩罚力度。

面对发达国家采取的防止技术外流的措施,发展程度稍低的国家动用了各种“非法”手段以获取先进技术。这些国家的企业家及技术人员常常在政府的明确许可和积极鼓励(包括为获得某些特定技术提供赏金)下,从事经常性的工业谍报活动。

对某些资本货物实行进口退税或免税(有趣的是,与对某些其他资本货物实行进口限制同时并存)至今仍是东亚国家工业政策中的关键手段之一。

到19世纪中叶,关键技术变得错综复杂,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工人和机器已经不足以让人们掌握一项技术了。于是,英国废除了对技术工人外流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那时起,技术知识的所有者通过专利特许的方式积极促成技术转让成为不少行业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

在工业赶超阶段,美国各行业的被保护程度均居于世界之首。特立独行的美国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家帕特·布坎南(Pat Buchanan)指出,自由贸易是一个“非美国”的事物,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一语中的。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关税保护,至少是对一些关键行业的保护,美国经济显然不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另外,美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研发上的作用同样值得注意,而且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今发展中国家保护主义的程度实际上要低于当今发达国家过去的保护主义程度。

在19世纪,美国的银行把大部分钱贷给本银行的董事、他们的亲属或熟人。

1844年《工厂法案》出台之前,英国工人每天工作时长在12个小时以上,而美国直到19世纪90年代,仍只有少数开明雇主愿意打破通行的10个小时工作时长。

1850~1870年,德国工人平均每周的劳动时间是75个小时,1890年是66个小时,1914年是54个小时。

直到1913年,最富裕的当今发达国家才达到当今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泰国、土耳其、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水平。

体制的确立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

目前,发达国家常常要求发展中国家马上或者至少在5~10年内建立“国际标准”的制度,否则将面临惩罚。鉴于上面的讨论,这一要求与提出该要求的当今发达国家自己的历史经验是相冲突的。

与处在可比发展水平的当今发展中国家相比,当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早期的制度结构要相对落后。

当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所谓的“好政策”的同时,也在“踢开帮助它们自己爬到了顶端的梯子”。

目前,当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作为“善政”大多数一揽子计划并不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其经济发展的结果。

为加速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完善国家制度。

目前针对本书观点,至少有三点异议:

第一点,也是最明显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采用当今发达国家推荐的制度和政策,因为世界运行的规则本就是强者发号施令,弱者服从命令。

第二点可能存在的异议是当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用国际发展政策机构推荐的制度和政策,因为这是投资者要求的。

第三点异议则认为,制度的“国际标准”大约从20世纪就已经存在,所以当今发展中国家不应当考虑当今发达国家在100年甚至150年前的发展模式。

Written on November 1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