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传
相较于女性,男性的孤独指数更高。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为单性别或同性社交,以及社会通常更鼓励女性谈论她们的感受这一事实。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孤独与缺乏家庭支持有关;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孤独则意味着缺少家庭之外的联系。
上帝啊,可生命就是孤独。——西尔维娅·普拉斯日记
读书期间,普拉斯总是追求完美,强迫自己做到极致,担心和朋友们在一起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虽然她极度渴望友谊)。
孩童时期,她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时常感觉到被排斥。
“灵魂伴侣”纵容了一段关系中的肆意妄为,只因为抱持着这样一种信念:被一位灵魂伴侣热切地渴求,会产生一种足以超越任何社会规范或行为标准的激情。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脉络同样贯穿于21世纪以少女或年轻女性为目标读者的小说中。
仅2011年一年,美国就有三百八十五人因使用手机引起的“驾车分神”在公路上丧生。涉及十五至十九岁驾驶员的致命车祸中,有百分之二十一的车祸与使用手机有关。
因为社交媒体的惯例通常是要展现最好的自己,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时刻与他人保持联系的难题之一就是,他人的生活看上去比自己的好太多。这种攀比心态就是脸书用户感到不满或孤独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别人的生活似乎比自己的更成功,更有爱。
杜克大学的莫妮卡·鲍尔等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至上的人”(虽然这样的定义无疑是有问题的)比不那么物质的人更不容易快乐。
爱抚宠物会增加让人愉悦的荷尔蒙(包括催产素),并且有助于减轻压力,与朋友或爱人的陪伴和接触效果大体相同。
一位饱受精神分裂性抑郁症折磨的女性:“我不晓得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地狱里热浪喷涌,烈火燃烧。那根本不是地狱。地狱更像是你被冻在了一块冰里。那才是我现在待的地方。”
孤独既有益处也有坏处。孤独可以支持创造性的思考和活动,也能促进情感的疗愈。既然孤独充当了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缓冲,那么时间本身不一定就是消极的。
研究表明,在英国和北美的被调查者中,大约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的人感到孤独。
孤独是一种意识和认知层面的疏离感,或是与有意义的他者相隔离的社会分离感。孤独是一种情感上的匮乏,关乎一个人在世界当中的位置。
相较于女性,男性的孤独指数更高。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为单性别或同性社交,以及社会通常更鼓励女性谈论她们的感受这一事实。
孤独指数最高的人群似乎是社会中最为穷困的群体,这反映了我们社会支持网络的崩溃程度与经历的贫穷程度成正比。
孤独和联结的身体性同样也表现在我们构建物质世界的方式上——在物品中寻找一种沟通情感、免于孤独的方式。但过度的物质主义反而加剧了人的孤独,造成了更大的匮乏感。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孤独与缺乏家庭支持有关;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孤独则意味着缺少家庭之外的联系。
18世纪末以前,公开发表的英文文本中很少提及“孤独”。的确,“孤独”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大约从1800年起,“孤独”一词开始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直到在20世纪末达到高峰。
我身上的思绪如同暴君横行, 恐惧与痛苦使我心惊, 无论我是留是走, 时间于我皆迟缓而流。-《忧郁症概论》
当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都处在高度发达、全球化、世俗的社会中时,孤独就成了晚近现代性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直接后果。
上帝啊,可生命就是孤独。——西尔维娅·普拉斯日记
读书期间,普拉斯总是追求完美,强迫自己做到极致,担心和朋友们在一起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虽然她极度渴望友谊)。
孩童时期,她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时常感觉到被排斥。
普拉斯向母亲汇报说,女生们一起讨论了抑郁和自杀冲动。这是普拉斯第一次提到自杀的想法;在接下来的日记和信件中,他人,尤其是朋友和作家的自杀意象反复出现——自杀被她描述成一道出口,从让人腻烦、沮丧的存在的本质中抽身的一次逃离。
普拉斯越感到孤独和抑郁,就越难融入外部世界,这样孤独就成了心理周期崩坏的一环。
普拉斯和母亲抱怨说,她累了,她很孤独,她嫉妒,她只想被人照顾:毕竟,“人类就是这样彼此需要”。
我们每个人分开时都只是人的一半,就像比目鱼,两边合起来才是一个整全的人。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觅他的另一半。——柏拉图,《会饮篇》
“在爱情和战争中,一切都是合理的。”-约翰·黎里《尤弗伊斯:对才智的剖析》
“灵魂伴侣”(soulmate)一词在20世纪早期的英文出版物中尤其引人注目。该词首次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60年代期间使用频次平稳上升,1980年左右则急剧飙升。
一个针对二百五十余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死因的分析发现,女主人公死于单恋或失恋的案例比其他所有原因加起来都多。这便是爱情的力量,因极端激情而导致崩溃;这也是失败的家庭的力量,它使一个女人被遗弃。
“灵魂伴侣”纵容了一段关系中的肆意妄为,只因为抱持着这样一种信念:被一位灵魂伴侣热切地渴求,会产生一种足以超越任何社会规范或行为标准的激情。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脉络同样贯穿于21世纪以少女或年轻女性为目标读者的小说中。
假设我们接受了依照某种文化典型而设定的情感经验——例如,年轻女孩们都梦想着自己像贝拉一样被爱德华(或雅各布)宠爱,而年长的人虽然婚姻数次失败依然孜孜不倦地上网找寻他们的灵魂伴侣——那么完全有可能是灵魂伴侣的神话反而助长了人的孤独。
负责编辑特纳日记的戴维·维西写道“托马斯是个孤独的人”,但特纳本人不曾用“孤独”这个词来形容自己。他纵然是个独居者,但他同样坚信自己经历的磨难必有其目的。
1861年12月,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极为痛苦地记录下了阿尔伯特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她因在丈夫健康恶化时期还要参与国家事务而深感烦恼,又因预感到要失去生命和事业中的知己而备感孤独。12月4日,星期三,维多利亚女王这样写道,“我想要倾吐所有秘密的知己如此没有活力,连笑都笑不出来!我感到焦虑不安,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维多利亚女王日后记录下了阿尔伯特过世的时刻:“两三次悠长却十分轻柔的呼吸,他紧紧扣住我的手,然后……一切,一切都结束了——天国的魂灵奔向了适合它的世界,远离了此岸世界的悲伤和烦恼!”
女王的顾问认为,维多利亚女王应该从丧夫中振作起来,多在活动中露面。但在现实中,女王饱受抑郁的困扰,终日与悲痛缠斗。她在日记中记下了她“极度悲惨”的感受,“夜晚如此漫长可怖”。
错失恐惧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名词,用于口语,表示因害怕错过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让人激动或有趣的事件而产生的焦虑,常由看到社交媒体网站上发布的状态引起。——《牛津英语词典在线》(2018)
仅2011年一年,美国就有三百八十五人因使用手机引起的“驾车分神”在公路上丧生。涉及十五至十九岁驾驶员的致命车祸中,有百分之二十一的车祸与使用手机有关。
因为社交媒体的惯例通常是要展现最好的自己,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时刻与他人保持联系的难题之一就是,他人的生活看上去比自己的好太多。这种攀比心态就是脸书用户感到不满或孤独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别人的生活似乎比自己的更成功,更有爱。
在青春期的早期和中期,对线上社交网络的情感索求可谓最盛,这与“想象观众的行为”有关,意味着过度关注自我,在意别人尤其是同龄群体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2008年英国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发现,年轻人比其他任何年龄层的群体更容易感受到孤独。
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所做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孤独调查”显示,年轻人的孤独感表现得相当显著。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尽管通常人们会有“孤独的老年人”这种刻板印象,但实际上年轻人比老年人还要孤独。
在2012年的一篇论文中,营销学专家马塞尔·科斯特廷斯和安德里斯·安比利基斯将社交媒体形容为一股“邪恶的力量”,认为“社交媒体造成的伤害远甚于它们做出的贡献”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往往与年轻人缺乏自尊心及孤独有关。《福布斯》杂志2017年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千禧一代的孤独现象。这篇报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1985年以来,没有亲密朋友的美国人的人数翻了三番,且在年轻人中尤其普遍。
负面的情感状态与社交媒体的使用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关系:孤独,无聊,对生活不满,反而会增加一个人刷脸书的次数,尤其是在和他人隔绝的情况下,这就产生了一个自我实现与消极思想的螺旋。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将近四分之三的年轻人是“社交控”。
根据“老年英国”合作发起的对抗老年人孤独的运动显示,英国有超过两百万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独自居住,其中有多于一百万的老人可能超过一个月不曾和一个活人说话。
《牛津英语词典》将“无家”(homeless,在名词“homelessness”出现之前)界定为“没有家或永久居所”的状态。
男性更容易因失业或吸毒而无家可归;女性则更可能出于患有身体或精神疾病、遭受虐待的原因漂泊在外。
杜克大学的莫妮卡·鲍尔等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至上的人”(虽然这样的定义无疑是有问题的)比不那么物质的人更不容易快乐。
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可能会花更多钱买东西,而孤独并不会因为这个人的购买习惯而填补,反而会加剧。
爱抚宠物会增加让人愉悦的荷尔蒙(包括催产素),并且有助于减轻压力,与朋友或爱人的陪伴和接触效果大体相同。
一位饱受精神分裂性抑郁症折磨的女性:“我不晓得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地狱里热浪喷涌,烈火燃烧。那根本不是地狱。地狱更像是你被冻在了一块冰里。那才是我现在待的地方。”
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文章表明,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更满意”,因此,相较于白人女性,黑人女性体验到的与身体质量指标和身体形象相关的不安全感更弱。
皮质醇(“压力激素”)的分泌变化会同时导致失眠和体重增加,所以孤独感和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年轻人尤其会碰到这个问题。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20世纪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人类经验的孤独本质。用法裔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话说就是:“你独自生。你独自死。从生到死之间的价值,唯有信任与爱。”
负面情感会让人上瘾,即便它们让人不快,有时这种不愉快本身会产生舒适感。
作家、记者、政治活动家乔治·蒙比奥特认为,新自由主义关注消费、强调个人所得是通往幸福的途径,从而催生了孤独。
自19世纪以来,“灵魂伴侣”既创造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也在一个人没有灵魂伴侣时造成了缺失感。爱情理想的含义,尤其是对女性来说,是自相矛盾且有问题的,特别是当爱被描绘成控制和包容一切的时候,特别是当一个人自我尚不完善的时候。
孤独既有益处也有坏处。孤独可以支持创造性的思考和活动,也能促进情感的疗愈。既然孤独充当了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缓冲,那么时间本身不一定就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