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

如果我们的短期行为和长期价值相符,那么我们就会在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找到意义。

我们还对自己撒了另一个谎。我们说:“从下个月、下周或明天开始,我就会去锻炼的。”

托尼·罗宾斯管这叫终极明日综合征,因为明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们只有今天。

1.让改变成为必须。不是应该做的,而是必须做的。2.极简主义。摆脱生活中多余的部分,你就能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情。

美好的时光告诉你哪些事情进展顺利,并教给你构建未来的策略。而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则帮你认清坏事是怎么发生的,并为未来回避不良关系提供经验指导。

认知是最宝贵的一种自由。我们应该珍惜它。但电视却常常让我们无视自己身边的世界。也正因如此,电视以一种迂回形式抢走了我们的自由。

清醒是一种最可贵的自由。这也是极简主义能吸引这么多人的另一大原因。它移除诸多障碍,让我们专注于最重要的事物。

      如果我们的短期行为和长期价值相符,那么我们就会在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找到意义。矛盾的是,这种生活方式(有意识的生活)才会带领我们走向真正的幸福快乐。不是转瞬即逝的欢愉,而是长久的满足,来自自律、专注、觉知、目的明确的生活。快乐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
      这就像可卡因一样。我们得到的赞美越多,越需要更多的赞美使我们高兴。事情竟发展到我们努力生活只是为了达到情绪上的平衡。
      我们做了绝大多数美国人会做的事情:试图购买快乐。虽然我们都身居高位,备受尊敬,年薪超过六位数,但我们花的比赚的还多——购买香车豪宅、巨屏电视、豪华家具,为度假而挥霍,寄望于媒体大肆宣传的消费文化中那些会让人快乐的东西。
      但那些并没有让我们快乐。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抑郁和不满,因为原先的那些消极感受阴魂不散,而欠下债务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更为我们增添了烦恼。随着每次购物带来的短暂快感瞬间消散,留给我们的是抑郁、空虚、寂寞、无助。
      十二岁的时候,我们都超重、土气,对自己的生活感觉不到一丝乐趣。我们做了各种事情,尝试逃避。那时候,最简单的逃避方式就是食物。敞开肚皮暴食、把脸撑成球后,我们体验到了瞬间的满足感;我们确信我们会很快乐,至少是快乐一会儿。食物是当时生活中少数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之一,其他一切看起来完全无法掌握。
      虽然他尽了全力去遵守那些严格的家规,但他也会反抗,试着喝酒,抽大麻,吸食更刺激的毒品。
      因为在相对贫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我们认为幸福快乐的关键就是金钱。确切地说,如果我们每年能挣五万美元,那一切都搞定了。我们的父母没挣到那么多钱,而且他们不快乐,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能跨越那道随心所欲花钱的门槛(在我们当时的概念中就是五万美元),那我们一定会快乐。
      乔舒亚试图购买快乐。他把钱花在各种物品上,买华丽衣服,度豪华假期,购买消费型电子产品和各种用不上的废物。这些东西没有给他带来持久的快乐,于是他又染上了童年时期暴饮暴食的恶习。
      快三十岁的时候,我们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赚到了大量金钱,然而我们却负债累累——经济和情感双重方面。
      十年前我们告诉自己,如果每年能挣五万美元,我们就会变得快乐,然而我们错了。
      刚过二十岁时,我们以为或许只是估错了快乐所需要的金钱数目,所以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估值,想着如果每年能挣六万美元,我们就会变得快乐了。
      而当这同样没用时,又变成了:如果我们每年能挣七万美元、九万美元,然后是十万美元,我们就会变得快乐了。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每年我们都挣到了更多的钱,而每年我们都花的比挣的还要多,以此抑制这种生活方式造成的无穷无尽的不满。等式本身被打破了。
      乔舒亚母亲的死亡让我们看透了一切:我们在这世上只有有限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积攒金钱财富,也可以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后者不一定会妨碍人们追求前者,但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并不能将我们带向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发现“得到想要的”(大房子、高薪支票、物质财产、公司奖励)并没有让我们快乐,于是我们想认清我们的锚究竟抛向何处——到底是什么卡住了它,让我们无法成长。
      我们的方法很简单:在一周内,每个人都记录下任何可能是锚的东西(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认清问题)。
      主要锚是那些最明显的阻碍我们自由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房子(和随之而来的大笔按揭还贷)、某些人际关系(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价值的不健康关系)、汽车贷款和其他大额账单、大笔债务、我们的事业以及其他需要大量时间却没有给生活增添相应价值的东西。
      次要锚则占据了我们清单的大部分,包括有线电视费、网费、其他账单、小额债务、不穿的衣服、没用的家居用品、家庭杂物、某些徒劳的次要关系、日常的开车时间,以及其他会消耗我们少量时间和注意力的小事。
      我们最终抛弃了很多财物,扔掉了多余的东西,只留下我们喜欢和享受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用得到的东西。历经两年时间,那些老锚都不再是我们的重负了。
      在接下来的一周,他几乎将她的东西全部捐献给了那些真正会使用它们的地方或人。
      1.我们不是自己的财物本身。2.我们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3.记忆在我们心中,而不是在物品上。4.财物给我们的身心带来重压。5.你可以给自己想要记住的物品拍照留念。6.对我们来说只能平添愁思的物品,对其他人来说却可能有实际用途。7.放手让我们获得自由。
      极简主义是一个工具,我们用它来获得人生的满足感。极简主义中没有规则。确切地说,极简主义只是去除生活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从而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而它们事实上根本就不是实物。
      当我们的生活在越来越小的圈子里盘旋坠落、趋向虚无时,我们皈依了极简主义。

经过大量思考、讨论、研究和试验,我们发现了使人生有意义的五大价值:1.健康。2.人际关系。3.热情。4.成长。5.奉献。

      嫉妒我那时生活的人们没有看到另一面,他们没有看到我幕后的生活。我成功地掩饰了我的恐惧、债务、焦虑、压力、孤独、内疚与抑郁。我显现出令人钦佩的表面,只展示了我以为世界想要我展示的东西。
      幸福源于有意义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充满热情和自由,可以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和奉献才是幸福的基石,而非身外之物。
      当我们实现了个人成长,或者帮助了他人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不去成长,不努力去帮助别人,我们就只是被社会期望钳制的奴隶,被困在金钱、权力、身份以及所谓成功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健康本身并不是目的地,而是载你前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
      简单来说,健康生活有两个主要成分:饮食和锻炼。
      我们都对自己撒过这样的谎:如果有更多时间,我们就能练出好身材;如果不是这样忙得团团转,我们就能减掉超重的那十几二十斤,甚至八十斤都有可能;如果每天能多几个小时,我们就会努力去健身房。

我们还对自己撒了另一个谎。我们说:“从下个月、下周或明天开始,我就会去锻炼的。”

托尼·罗宾斯管这叫终极明日综合征,因为明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们只有今天。

      走向健康之路,第一件事情就是停止欺骗自己。
      有两件事可以帮你迅速走上正轨:

1.让改变成为必须。不是应该做的,而是必须做的。2.极简主义。摆脱生活中多余的部分,你就能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情。

      讽刺的是,锻炼实际上给了你更多时间,而不是把时间夺走了。它不光能延长寿命,对我个人而言,它还让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当我一个人锻炼时,它又给了我独处的时间,留给自己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这是很重要的。锻炼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帮你重获时间的方式。
      压迫感是个没心没肺的贱人,让我们自我怀疑、迷茫消沉。她又很容易进入我们的生活。面对日常生活中那道由各种信息织成的弹幕,被压倒似乎也是自然的。
      压迫感其实是来帮助我的,让我走上正确的轨道,让我为承担了过多不必要的责任而感到痛苦,为接受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而感到痛苦,为现状而感到痛苦。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就能够摆脱过去那些例行公事,培养自己的爱好,而不是让那些枯燥无趣的任务充斥每一天——从而可以专注地去做重要的事情,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嫉妒、羡慕和贪婪,这其实是我们充满竞争性的、消费导向型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嫉妒滋生于竞争,尽管我们通常给它贴上诸如“竞争精神”“坚韧不拔”或“志向远大”之类的漂亮标签。
      停止嫉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停止思考他人的意图。我们会嫉妒,往往是因为认为某人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而事实上他并没有那个意思。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别人的真实意图,所以思考这些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下决心总是困难的。而拖延却很简单——至少拖延一时很简单。但拖延得不到任何回报。
      要做出改变,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决心,即决定何时付诸行动,即知道为了改变必须做决定的那一刻。
      今天是你有生以来最美好的一天,因为正是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正是在今天,你那些“应该做”的变成了“必须做”的。正是在今天,你决定采取行动。今天是你新生活开始的第一天,你极简主义生活的第一天。
      我们都想被爱。我们都想去爱。我们都想有人能一起分享生活。
      过去不等于未来。活在过去就相当于开车时只看后视镜——如果你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就会撞车。

美好的时光告诉你哪些事情进展顺利,并教给你构建未来的策略。而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则帮你认清坏事是怎么发生的,并为未来回避不良关系提供经验指导。

      由于人际关系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外围那一档,你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外围人际关系上。结果就是(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你把多数的时间、努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对你影响最少的那群人身上。
      你唯一能改变的人是你自己。当你以身作则时,与你走得最近的人往往也会跟着效仿。
      最好的关系是共性和差异性的良性组合。一方面你全盘接受那些相同点,另一方面你又学会了尊重差异性,并乐在其中。这样你才会明白,要维持长久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确定性和多样性两者都要兼顾。
      不要把时间耗费在没完没了的计划未来上。或是没完没了的担忧烦恼中。抑或是没完没了的其他任何事里。而要享受当下。
      互联网本身并不坏,就像糖果本身并不坏一样。但如果全部饮食只由糖果组成,你很快就会长胖生病。因此,我不会在家里囤几袋糖果,正如我不再在家里留着网络一样。
      我为自己怎么使用网络做好了规划。我并不是严守时间表地来做这件事——“好的,我下周四下午两点到四点上推特。”而是,如果我看到什么想在网上看的东西,就会把它(在手机上)记录下来,然后在我能上网的时候查看那个列表(请看下文中的补充技巧)。

现在,当我上网时,只有一个目的——这是我用以强化人生的工具。

      什么?你没有电视?为什么?这是我近来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会去看。老是看。

认知是最宝贵的一种自由。我们应该珍惜它。但电视却常常让我们无视自己身边的世界。也正因如此,电视以一种迂回形式抢走了我们的自由。

      如果你在看电视——尤其是自己一个人看电视,那便是在夺走你与他人交往的时间。这时间本可以用来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去为他人做贡献,给他人的人生增添价值。
      如果我们在持续消费,那我们便没有在创造。因此,电视拥有抢走我们创造力的能力。
      没有电视让人获得了自由。电视从我们的生活中吸走了那么多东西。它带走了我们的金钱、时间、注意力、认知、自由、人际关系与创造力,给我们的回报只是一点点消遣,及一时半刻的安慰。对很多人来说,它是首选的麻醉剂。
      我们被教育着要在高中非常努力地学习,然后再在大学非常努力地学习,做着我们并不关心的事情,这样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份有着可观收入、固定福利甚至养老金计划的工作。然后,我们就应该四十年如一日地干那份粉碎灵魂的工作,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退休,享受几年人生(保险精算研究显示,人们退休后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我们被教育着累死累活地为一家没有生命的单位辛勤工作,献出最宝贵的东西(我们的时间),只为换得一张工资单。我们被教育着,这张工资单能让我们买到的东西有着极高的价值,比它们实际的价值要高得多。
      我们所宣扬的“美国梦”则缺乏意义。美国梦并不会让你快乐。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对这套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感到压抑,注定会成为赔本生意。
      事业是危险的,因为人们把太多自己的东西都投入在事业上,把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建立在他们事业的基础之上。

你是一位母亲,一位父亲,一个姐姐/妹妹,一个哥哥/弟弟,一位配偶,一个爱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一个做出贡献的人,一个热情澎湃、过着有意义的生活的人。你的事业不代表你的身份。

      你的身份应该源于有意义的生活,而不在于你如何挣得工资。
      有时,人们在无意之中卷入某种工作,而这却给他们带来了终极的满足感。这些被聘请去做他们热爱之事的人更愿意把他们的工作称为使命。

我们发现,生活中主要有四道枷锁,让我们无法寻找热情,它们分别是身份、地位、确定性和金钱。

      要采取行动来摆脱枷锁,要鼓起勇气拒绝某些社会文化认为有必要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过有意义的生活跟挣多少钱毫无关系。
      挣钱要花时间,而时间就是我的自由,在放弃我的金钱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我的一小部分自由。所以在购买任何东西之前(即使是一杯咖啡),我都要对自己说:“这杯咖啡值我两美元的自由吗?”这种做法显著地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有选择是很好的,但有太多选择就不好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将其伪装成某种绝对真理、箴言或别的什么。这一切都让人有点抓狂。

不要等到明天。明天和现在总是隔着一天。不要让借口阻挡你的行动。当然,你很累。当然,你很忙。当然,你这样那样。但不要让那些挡了你的道。唯一妨碍着你的正是你自己。而你并不需要他人许可。从今天开始行动。从现在开始行动。

你的多数改变,都是通过每天在小的方面逐渐改善积累而成的。

任何改变,无论大小,第一步要做的都是下定决心。我们说的是真正的决心,一个让你觉得人生“必须”改变的决心,而不是什么等到哪天方便的时候“应该”做出改变。

      一旦你将大量的满足感与某一改变联系起来,这种变化就成了你必须做的事。
      最开始的几步很关键。一旦你获得了足够多的惯性,这种改变就会变得有趣又激动人心,而你也会想要继续进步和成长。
      这些小变化迅速累积起来,层层叠加。很快,你向身后一瞥,就会被自己的巨大进步惊呆。
      昨天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在明天看来往往就会很容易。因此,如果你想继续成长,就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标准。否则,你就会陷入停滞。或者,更糟,如果放低了自己的标准,你就会衰退。
      离开舒适区是成长的重要部分。你不需要将标准提升太多,只需高到足以使你每天的改变都稍微困难一点。随着时间推移,你逐步提高标准,终将累加到你过去无法想象的程度。
      我们必须去爱。你一定听过这句话:“爱过后失去胜过从未爱过。”
      但我们必须去爱,就算这让我们心碎。因为若不去爱,我们的生命便只是昙花一现,如过眼云烟。
      虽然我们必须去爱,但仅靠爱是不足以生存下去的。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让别人知道我们关心他们,我们爱他们。

快乐不是商店中贩卖的商品。我们买不到快乐。

      我们在商店的货架和易趣网站上搜寻着,想填补心中的空虚,但我们却无法用实物填补这个空洞。无论我们多费劲地去寻找,无论我们买了多少东西,都是行不通的,因为那些东西不会让我们快乐。

最好的情况下,我们获得了片刻安宁。最坏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被毁掉,留下的是更多的空虚、抑郁甚至孤独,身处一大堆物品中的孤独——有时候,在一个塞满东西的房间里反而最觉得孤独。

      成功是相对的。
      你必须让改变成为必须做的事。
      一旦你从情感层面明白了这些,就会把“应该做”的事情变成“必须做”的。我相信这就是关键,这样你才能真正被“撬动”,才能强迫自己去行动。
      一旦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必须做的,你便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成长和奉献就是人生的意义。
      没了健康,其他一切都没意义了。
      寄情之物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
      你的工作不是你的使命。
      找到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你不需要让所有人喜欢你。我们都想被爱,这是哺乳动物的天性,但你无法把所有关系都一碗水端平,因此也无法期待所有人都一样爱你。

清醒是一种最可贵的自由。这也是极简主义能吸引这么多人的另一大原因。它移除诸多障碍,让我们专注于最重要的事物。

我们经常无故害怕。问问你自己:“我到底在怕什么?”我们往往在害怕那些并不会对生活带来真正影响的东西(或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担心是毫无道理的。

广告诱导是癌症。

      我们太容易被广告轰炸蛊惑(例如,“买得越多,省得越多”以及“限期三天特卖!”),而我们之所以会被骗去草率地决定购买,则是因为匮乏以及错误的紧迫感。但是,我们可以训练自己,让自己不仅能抵抗这种天花乱坠的宣传,还会尖酸冷漠地应对诱导,自发产生不快的反应,避免购买大肆炒作的东西。这就又回到了保持清醒这一点上,正如我前文所说,这才是最宝贵的自由。
      现在我公寓里一个钟都没有了。唯一能显示时间的是我的手机,在家时我通常将它放在另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而出门时常把它留在家里。

多数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平凡无趣的工作,它占据了人们许多时间,却无法给人生带来价值。

“简单成功方程”:成功=快乐+持续进步

Written on May 7,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