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人
你每天干什么?不干什么。心说:我在竭尽全力——活啊。
“拍一下抑郁症患者的肩膀,对他说:‘会好的,要振作起来。’这就等于对一名糖尿病患者说,他的身体应该多生产一些胰岛素一样没有意义。同样,要求他们坚持住或者让他们散散心,也是错误的。”在《不要恐惧抑郁症》一书中,德国心理学家乌尔苏拉·努贝尔指出,“这恰恰是把指头捅到了他们的‘伤口’上;他们无法拿出足够大的力量去做这些事情。”
误解太普遍。所以,精神卫生科门诊宣传栏上第一句话就是:“抑郁症跟意志、品行无关。”
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00万人自杀未遂。
最近一次到北大深圳医院心理科开抗抑郁药,李博士告诉我,癌症病人中,50%会罹患抑郁症。
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来之日,人类全部智慧就包括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基督山伯爵》
你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你每天要在脑海里反复抹去这句话。
你每天干什么?不干什么。心说:我在竭尽全力——活啊。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苏珊·阿尔德里奇指出:15%患严重抑郁症的人死于自杀。
美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八至十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34%的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问题。
要消除紧张的压迫,就要记住“一次只做一件事”,据说《圣经》里就有这样的教导。
我不在人世,我在旷野。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言。我摸索着,爬行着。我触摸过死魔的脸,那是一张俊朗的脸,清爽,光滑,结实,年轻,浮起微笑的唇纹。
好想飞下去,纵身飞出去,像一只蝴蝶那样飞,像一片纸屑那样飞。接触到地面的那一刹那会有多痛呢?
常有人问我:抑郁症有多难受?我找不到词语回答。问得多了,我只好将就着说:抑郁症比癌症更恐怖。
一位成功的电视制作人这样说:“这世界已无足轻重,因为它对你来说不再有任何意义、任何关联……你早晨醒来,恐惧就如同海水涌进一艘沉船一样涌进你心中。你无法起床,你无法度过这一天。到底害怕什么?我无法告诉你……我不相信没患抑郁症的人能理解紧紧缠绕抑郁症病人的那种恐怖。”
即使我背过身去,或者去了另一间房,我的心思仍在刀锋上。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忍不住地想像着刀尖慢慢切开皮肤以至血管时的画面。
那些关于抑郁症的书,都谈到了如今抑郁症病人增多的原因:过度紧张。生活的不稳定性;信息泛滥;增速;高期望值与实况之间的鸿沟。
我们面临的知识和信息量等于以前所有世纪的总和。每五年为一周期,现存的知识量就会再翻一番。
电脑、传真、电邮都在催促我们快些、再快些!这是急于求成的年代。
认知疗法可分四步走:
1.为病人制定一个每日日程活动表。让病人活动起来,避免在心中反复琢磨自己的问题。
2.让病人列出那些能给他带来快乐或成功感的活动(不管这活动多么细小),以使负面思维重新获得平衡。这些活动可以消除病人的无助、无望感。病人很快会开始感到一些满足和某种程度的成就感,感受到某种变化。
3.使病人相信他的负面想法仅仅是想法,而不是事实。一些固执的想法可以用具体的显示来否认。例如:“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可以变成“我开会发言可能不够好,但我在谈话中的耐心却很让客户满意”等。
4.治疗师从一开始就衡量病人的强项和弱项,从而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治疗方式。最终目标是将抑郁病人的负性思维模式永久地逆转过来。
越能自控的人,就像一张弓,一直绷得紧紧的,越来越紧,越来越紧……啪!就断了。
抑郁症还有两项硬指标,一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你最喜欢做的事,莫名其妙不想做了;还有一点,脑子里有……有自杀的念头在转呀转。
人们往往都把患有精神疾病看做一种耻辱。如果让人们心中对于精神诊疗的恐惧和无知继续存在下去的话,成千上万的精神病患者都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童年的画面慢慢浮现出来。我的身心浸在这样的化学药水中,越来越不能自拔。
我试过早晨醒来不想伤心的事,但是,很不习惯。似乎心不痛,画面不浮现,就不知道我是谁、身在何处。接下来一整天,茫然得不能自控,如行尸走肉,魂不附体。迷茫的恐惧比心痛的感觉更让我焦虑。
每一代儿女对父母都有怨结。时代不同,怨的内容也不同。可是每一代人都把深怨埋藏在心底。
直到那天才知道,在座的几乎每人都有伤心的童年。
对于家,我既不懂索取也不懂付出。我从小习惯自己打理自己,我不相信家。
“抑郁所以十分恐怖,就因为人们看不到它有什么外部标志,看不到伤口,看不到伤疤,看不到肿瘤,就因为他们的内心在流血,内心在燃烧,直至死亡。”一位瑞士病人拉赫尔·贝格林格先生写道,“人们老是说,情况会好的,总会有好光景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我就只能保持沉默,不再说什么了。”
“拍一下抑郁症患者的肩膀,对他说:‘会好的,要振作起来。’这就等于对一名糖尿病患者说,他的身体应该多生产一些胰岛素一样没有意义。同样,要求他们坚持住或者让他们散散心,也是错误的。”在《不要恐惧抑郁症》一书中,德国心理学家乌尔苏拉·努贝尔指出,“这恰恰是把指头捅到了他们的‘伤口’上;他们无法拿出足够大的力量去做这些事情。”
人们对“抑郁症”三个字误解很深。一听你有这病,张嘴就会说:想开一点嘛!心胸要开阔。要坚强。
抑郁症病人常遇上被人用指头戳捅伤口的“安慰”。没人理解,无话可说。这也是某些病人不得不死的原因之一。
误解太普遍。所以,精神卫生科门诊宣传栏上第一句话就是:“抑郁症跟意志、品行无关。”
忍受熬炼的时间里,死神俊朗的身影出现了。他像王子赶着马车来接灰姑娘。
跳吧。阳台不高,双手一撑就上去了。跟我走。飞起来。你是一只蝴蝶。飞啊。
自杀无罪。就像绝症病人有权选择安乐死。这不叫自私。说你自私的人就是最冷血最自私的人。从十二楼跳下去,啪!一分钟就结束。
不要孩子,并非不爱孩子。可能是爱得太有责任感,爱得太理智,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母亲。
日本精神医生高桥祥友在专著中提到这样的数字:“在日本,每年大约有三万多人因自杀而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未遂者大约是既遂者人数的十至二十倍……无论自杀源于何种心理疾病,在自杀前几乎都会表现出抑郁的症状。”
人说,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是完美的女人。我没有想过要生孩子,更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完美的女人。
我愿意面对残缺。残缺有它无可替代的美。不知残缺,怎知何为圆满?
提前写好遗嘱是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它能令你活得清醒,活得自由。
作为患者的朋友,当他向你倾诉时,你不必提供任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你在场认真倾听就是给予他安慰。你这样做就是在帮助他。
在我内心记忆中,冲突是激烈的,伤害是深刻的,影响是恒久的。家丑不可外扬,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已铸造成基础美德。我们不敢追根究底进行反省。我们不敢触动约定俗成的民间规则。我们的教育一味颂扬百分百的母爱、父爱。
只有真正爱一个人,信任一个人,你才会真实地面对他,面对他的优点和缺点,并无所顾忌地说出他的失误。只有真正爱一个地方,你才会客观地、公正地看到它的所长所短,并毫不犹豫地说出来。
我们怕人嘲笑,怕人说我们无聊,我们呼喊没有人听,我们累了,灰心了,闭嘴吧。
专家提醒抑郁症病人,要向朋友求援,要与具有积极思想的朋友多来往,要尽量避免参与消极的谈话。
我从九岁开始,在乱世中无土无根。不属于小学生,不属于完整的家庭,不属于军队,不属于地方。
我自卑,觉得不配让别人关注,不配耽误别人的时间。我面对任何人都感到紧张,有压力。
在此提醒抑郁病人,当你采用宠物疗法时,特别是希望有一条小狗帮助你度过康复阶段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你本来就抑郁,不同于正常健康人,你能对付自己的负面思维、行为已经有些吃力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气神对付一个小淘气?
抑郁的孩子以及带攻击性的孩子都倾向于把社会看做充满敌意的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抑郁的孩子倾向于把别人的敌意归咎于自己,而攻击性强的孩子则谴责别人。
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是强迫性重复、控制癖、洁癖、强迫性回避以及强迫性缓慢和过分的精确……穷思竭虑。其实我们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变为强迫行为,强迫行为的定义是我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做某些事情或想某些事——极其迫切……如果强迫行为受到阻止,就会产生惊恐性的焦虑……这个过程中还潜伏着虐待狂和受虐待狂的基础。——[瑞士]维雷娜·卡斯特
新加坡有项调查显示,许多男人婚后三年就会发生婚外情,年龄在三十八岁左右,尤其是经常出国的白领;结果是这些家庭中70%的妻子会得严重的抑郁症,30%的儿女会出现抑郁症状。
现代人习惯走极端,要么尽情放纵,一发不可收拾;要么作茧自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多没劲儿。为什么不能练习收放自如呢?
世界上20%的妇女会在一生中至少发作一回抑郁症,15%的男性会与抑郁、惊恐、强迫等精神、心理病症有关联。
医学界认为,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等于病愈了一半。
按卫生部公布的自杀率十万分之二十三,以深圳九百万人口推算,每年约有两千人自杀,两万人自杀未遂,而五万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则因亲人的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受到严重损害。
每一个在深圳生活了十年以上的人,不论他是不是成功人士,不论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不论他文化高低,我想,他都经历过抑郁和受伤。他们每个人的心底都积存着一本厚厚的《自述》。
我找不到自己的魂魄,魂魄也找不到我的人形,找不到我在这个城市的家。
每天我都很想有个机会离世而去。每天我都在想:如果遭遇意外,决不要医生抢救我!请尊重我的意愿,任我自然而去!
我渴望走。我早就准备好了。
一个学会压抑自己感情的孩子,不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价值观。——[德]乌尔苏拉·努贝尔
在一个人人没有安全感、没有灵魂栖息地的时代里,经济再发达,人们再富裕都不能减少犯罪率。
忧郁折磨人类的时间比战争、癌症和艾滋病加在一起都长。其他疾病和问题,从酗酒到吸毒,背后真正的祸首都是忧郁……宗教信仰是人们缓解忧郁的主要方法之一,宗教可以对抗心中的失落,帮助人们熬过忧郁症发作时期,给人活下去的理由……在无助的时候,给予我们尊严与方向……
夜里,吃一粒阿普唑仑根本不行,没有一点睡意。梦。梦里很疲倦。梦醒,也疲倦。
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00万人自杀未遂。
最近一次到北大深圳医院心理科开抗抑郁药,李博士告诉我,癌症病人中,50%会罹患抑郁症。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摈弃。
……若没有这些受苦的人,我真不知道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些了不起的人虽然不断面对痛苦,但仍保存自己的尊严和爱。
买了一本译林出版社出的精装本《基督山伯爵》。就为最后一页的一句话而买。“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来之日,人类全部智慧就包括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