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运

因为古人相信,幸福具有极端偶然,因而完全不等的特性,所以从“幸福”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源上看,都有运气或者好运的意思。

英语中,“happiness”一词来自冰岛语的词根“happ”,亦即“运气”的意思。

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意识到自身惬意愉悦的状态,意识到存在的美好时刻是我们得到的益处和生活的馈赠。

有很多快乐是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例如品尝冰激凌、满足性冲动、沉溺于一部好的电视剧,等等。

赫拉克利特有句格言:“比起金子,驴更喜欢稻草。”

伊壁鸠鲁充满激情地说:“我们要感谢幸福的天性,正是在它的作用下,必要的东西是容易得到的,而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却是不必要的!”

亚瑟·叔本华就曾说过:“我们的幸福至少有十分之九取决于我们的身体……一个健康的乞丐远比一个病怏怏的国王幸福。”

如果不知道自己驶向哪个港口,就没有所谓的顺风逆风。——塞内加

幸福,就是在建立于真实基础之上的有意义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处于总体的、可持续的满意状态。

只要你想着还可能更幸福,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塞内加

英国,半个世纪里,国家的财富差不多翻了三倍,而自认为“非常幸福”的个人却从一九五七年的百分之五十二跳水到二〇〇五年的百分之三十六。

金钱不是目的,而是使我们方便生活,为我们带来帮助,实现我们深层向往的手段。

就在我们对生活有所期待的时候,生活已然流逝。——塞内加

临床观察表明,承受精神困扰或是沮丧时,主体通常是以“思来想去”的方式来运转的,这与感到幸福的主体截然不同,后者的精力则是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专注于自己眼下所做的事情。

幸福的艺术就在于不要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无法企及的、令人窒息的目标。最好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能够设置不同阶段的目标,虽然坚持,但却懂得适时放手,懂得不过于屈从自己的目标,懂得接受失败和生活的磨难。

束缚你的,不是物本身,而是你对它们的依恋。——帝洛巴

幸福,就是热爱生活,生活的所有,它的高峰和低谷,它的光明和黑暗,它的快乐和痛苦。

”在它离去的声响里,我认出了它”,雅克·普莱维尔

因为古人相信,幸福具有极端偶然,因而完全不等的特性,所以从“幸福”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源上看,都有运气或者好运的意思。

英语中,“happiness”一词来自冰岛语的词根“happ”,亦即“运气”的意思。

就像稍稍晚于亚里士多德的伊壁鸠鲁,这位无神论智者所说的那样,“哲学就是通过言说和理性的推理,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活动”。

”如果哲学不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或者说帮助我们减少不幸,那哲学又有什么用呢?”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如此感叹道。

在找寻幸福的途中,对舒适的追求和对不适的拒绝绝非完全值得相信的指南。

是在一种“整体状况”下,我们觉得自己幸福或者不幸,而且一定是基于一定的时间跨度我们才能得出结论。

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对于幸福而言至关重要。

动物当然也能够感受到所谓的至乐,但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有幸拥有这样的至乐。幸福是一种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人类情感。

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意识到自身惬意愉悦的状态,意识到存在的美好时刻是我们得到的益处和生活的馈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那些偶然来到的美好时刻,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不怎么美好的时刻。

快乐是一种令人感到惬意的情感,与需求或者欲望的满足联系在一起。

寻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也是人类行动最主要的动机。

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学家一再强调快乐的适应性作用:正因为在进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快乐的这些机制才会经过选择而被保留下来。

有很多快乐是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例如品尝冰激凌、满足性冲动、沉溺于一部好的电视剧,等等。

如果不是不断地通过外在的刺激滋养它,快乐会在我们享有它的同时渐趋暗淡。

一顿好的饭菜当然会让我们产生极大的快乐,但是随着我们的胃越来越满,直至达到饱和的程度,哪怕是面对再精美的菜肴,我们恐怕也会无动于衷。

快乐与道德毫无关系:暴君或是变态在折磨、杀戮或者让他人承受痛苦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快乐。

正因为快乐是转瞬即逝的,正因为快乐需要我们不断地滋养,正因为快乐在道德上无法界定,所以,快乐不能成为生命的唯一向导。

一味追求那些容易满足的、瞬间的快乐会给我们带来幻灭,一味追求享乐以及感官的快活从来不能够给我们以丰盈的、完全的满足。

快乐会令我们迷失,会使我们不幸,因此我们尽量不要听从我们的天性,更不能不顾一切地寻求快乐。

赫拉克利特有句格言说得很好:“比起金子,驴更喜欢稻草。”

伊壁鸠鲁解释说,对死亡的恐惧完全来自想象,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死去的体验,而我们死去之时,就再也不会有个体的意识存在,用于感受构成我们血肉之躯和灵魂的原子是如何消散的。

我们的不幸来源于一种持久的不满足,

伊壁鸠鲁充满激情地说:“我们要感谢幸福的天性,正是在它的作用下,必要的东西是容易得到的,而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却是不必要的!”

所有的快乐,因为它适合我们的天性,所以都是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快乐都应该是我们的选择。同样,所有的痛苦都是不好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痛苦从本性上来说都应该为我们所抛弃。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在其所谓的“ataraxie”中得到了具体的定义,亦即“灵魂的绝对安宁”。

就像尤维纳尔的格言所说的那样:“健康的身体中居住着健康的精神。”

亚瑟·叔本华就曾说过:“我们的幸福至少有十分之九取决于我们的身体……一个健康的乞丐远比一个病怏怏的国王幸福。”

如果不知道自己驶向哪个港口,就没有所谓的顺风逆风。——塞内加

好好生活,首先就是学会不时时刻刻听从诱惑,就是学会分清先与后。

人类的本性推动着他寻找快乐,同时寻找意义。只有生活对他而言是惬意的,且具有意义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幸福的。

我和自己说了不下一百遍,如果我和周围人一样蠢,我一定会幸福的,可我不愿意得到这样的幸福。——伏尔泰

幸福,就是在建立于真实基础之上的有意义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处于总体的、可持续的满意状态。

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已经告诉过我们,如果不放弃某些短暂的愉悦,不对我们的选择和目的有所思考,就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幸福。

有些人看到的总是杯子里空的那一半,而另一些人看到的则是满的那一半。

只要你想着还可能更幸福,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塞内加

在一九七五年到二〇〇〇年间,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超过百分之六十,而宣称自己“还算满意或很满意”的人群却停滞在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

英国,半个世纪里,国家的财富差不多翻了三倍,而自认为“非常幸福”的个人却从一九五七年的百分之五十二跳水到二〇〇五年的百分之三十六。

幸福感中,社会性的比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或者我们可以将儒勒·列那尔非常著名的那句话转化为社会性的表达:“仅仅自己感到幸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别人不够幸福!”

要想幸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避免超出自己的范围去衡量是否“更加”幸福或者“更加”富有。

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旦拥有已经足够满足基本需要的财产,就必须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朋友,留给我们的热爱所在和内心世界。

在美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其他人要更加幸福,他们的生命也通常比其他人要长出七年的时间(更少酗酒、吸毒、自杀、抑郁和离婚)。

金钱不是目的,而是使我们方便生活,为我们带来帮助,实现我们深层向往的手段。

一个γ-氨基丁酸分泌平衡的人会趋向于表现出善意与忠诚,他也往往能够以一种相对从容的方式应对问题。

如果缺乏乙酰胆碱,个体会丧失现实感,失去集中精力的能力。

倘若缺少血清素,个体就会觉得遭到亲友的抛弃,会自我封闭。抑郁就是血清素缺乏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症候。

另一个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的因素,即一个谓之为“5-羟基色胺”的基因的长度

就在我们对生活有所期待的时候,生活已然流逝。——塞内加

临床观察表明,承受精神困扰或是沮丧时,主体通常是以“思来想去”的方式来运转的,这与感到幸福的主体截然不同,后者的精力则是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专注于自己眼下所做的事情。

实践冥思的人会引起大脑的特别反应。他们大脑的射线波要远远强于其他个体,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大脑电解质活动的整体同步”,同时,他们大脑的“神经元可塑性也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其神经元趋向于建立更多的连接”。

我们经常并不活在当下,我们的思绪总是喜欢向过去或者未来而去。

斯多葛派的智者埃彼克泰特就曾经说过:“只要你不想,就没有人能够伤害你。因为,只有你认为自己受到了损害,你才会因为受到损害而痛苦。”

进一步明确道——这似乎让我们觉得有些好笑,“一个幸福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幸福的可能性提高百分之九,而一个不幸的朋友则会让我们幸福的可能性降低百分之七。”

如果说我们的幸福可以促进他人的幸福,反过来也成立,不幸也是可以传染的。

我们只有一项义务,那就是让自己幸福。——德尼·狄德罗

抵抗不住诱惑的人通常会从已经得到满足的欲望走向新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因而就会时时产生沮丧的情绪。

现代社会那种接近病态的享乐主义通常需要付出昂贵的、禁欲的代价。

人们感到不幸,通常是因为设置了太高的目标,最终往往达不到……而这一切,正是从想要幸福开始的!

幸福的艺术就在于不要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无法企及的、令人窒息的目标。最好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能够设置不同阶段的目标,虽然坚持,但却懂得适时放手,懂得不过于屈从自己的目标,懂得接受失败和生活的磨难。

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如是说道。人类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在此欲与彼欲之间奔跑不休。

叔本华赞同康德对于尘世幸福的怀疑态度:“对于任何愿望的满足都不能产生持续的、无法替代的幸福。这就好像我们对一个乞丐的施舍,或许可以挽救他今天的生命,但却只是将他的不幸延续至了明天。

折磨人的不是现实,而是人们所在乎的舆论。——埃彼克泰特

束缚你的,不是物本身,而是你对它们的依恋。——帝洛巴

佛祖说,之所以苦,是因为欲、嗔、贪、痴。

佛祖将自我定义为总是受到五阴支配的一个组合,对于“五阴盛”,他如此定义:身(物质)、受、想、行(情感、冲动、愿望)、识。

我们的“自我”在有所为时总是会被这“五阴”控制,以至于产生一种幻觉,以为我们拥有稳定的身份,拥有一个永恒的自我。

我们最伟大与光辉的业绩,就是生活和谐。——蒙田

蒙田对于死亡的态度就是其思想变化的一个极佳例子。受到西塞罗的启发,他为《随笔集》第一卷第二十章起了这样的标题:“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应该避免动荡的、扰乱精神的感情,因为这些感情会带来超出界限的幻灭,导致极端的行为。

认为我们要优于其他动物,这并非出自真正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处于接近疯狂的骄傲和固执。

教育应该教会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而好好思考。

斯宾诺莎并非拒绝自由的概念,而是认为,与我们以前所有的对自由的观念相反,自由并非取决于我们的意愿,它自始至终都受到情感的影响。

人不是生来自由的,他是慢慢成就了自己的自由。《

在斯宾诺莎看来,这种幸福才是一种真正的永福,一种解放:“我把人无须管理自己,约束自己情感的状态称之为舒服;的确,受到情感的支配,人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而是成为命运的奴仆,命运对他具有如此之大的权力,乃至于他虽然眼睛望着最好的东西,却往往会做出最糟糕的事情”。

他明确指出,“我们不会因为一样东西是好的就对其有所欲求,而是正相反,我们将我们欲求的东西称作好的”。

与坏的欲望做斗争的最好办法,是让坏的欲望与更为强大的欲望产生竞争。

斯宾诺莎明确说:“我们只能用相反的情感或者更为强烈的情感来削弱或是平息一种情感。”

对付恐惧最好的办法是发展自信。

每个人的世界都存于他的心里。

如果说,在这幸福之旅行将结束之际,需要我再给幸福一个我个人的定义,那么我觉得这个定义应该非常简单,就是“热爱生活”。不仅仅是热爱此处的和当下的生活,热爱能够给予我们满足的生活,而且要热爱生活原本的模样。

幸福,就是热爱生活,生活的所有,它的高峰和低谷,它的光明和黑暗,它的快乐和痛苦。

不幸的感觉是精神的产物。经受同样考验的人,他们不必然不幸,即使是因此不幸,他们不幸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有两种看待快乐的方式。一是将之当作一种浓烈的激情,如通过文凭考试,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赢了比赛,找到亲爱的人,等等。另一种是让我们的存在得以沉浸其中的一种永恒的情感。

我们把一切精力都放在了外在的世界上,从而忽略了内在的修为:对自我的认知,对冲动的控制,对干扰我们的激情或是错误的念头的清理。

Written on December 1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