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

他的自作聪明反倒提醒了李世民:如果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一生平安。

她的温顺、她的隐忍、她的一颦一笑都有一个远大目标,那就是取王皇后而代之。

李治是比较柔顺,也比较懦弱,但并不等于他就没有脾气。事实上,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正是由于太宗皇帝恨铁不成钢,给年轻的太子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觉得自己无能,总也长不大。男人长不大,就会依赖女人,尤其是年龄略大的成熟女性。

创业虽难,守成更难。

人最珍惜的,就是他孤立时得到的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它来自卑贱的人。这时,感恩者一般都不会去考虑支持者的动机。

历代帝王都是既用君子,又用小人。前者用来伸张正义,树立楷模;后者用来制造恐怖,实施阴谋。君子是领头羊,小人是看门狗,缺一不可。

爱的前提和要义不在纯洁,更非神圣,而在关系平等。平等才能相互欣赏,真心相爱。

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

半个多世纪以前,守着青灯古佛的小尼姑武媚娘曾在感业寺给热恋中的李治写过一首情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可惜这个没文化的市井无赖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讲名分的。

公是公,私是私,老太太心如明镜。

中华帝国并不乏女性执政者,只不过之前的吕后,之后的慈禧,都是女主而非女皇。女皇只有武则天。

至于性格的柔弱或懦弱,则是可以非常善意地正面理解为“仁孝”的。

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武则天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他的自作聪明反倒提醒了李世民:如果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一生平安。

据说,当时她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就像生离死别。小姑娘却满不在乎地说:去见天子焉知非福,何必哭哭啼啼地儿女情长?

武姑娘被唐太宗册封为正五品的才人,赐号武媚,人称武媚娘。

非比寻常的武媚娘却是决不肯认命的,她的蜘蛛网也早就悄悄地搭在了一个年轻男人的身上。

当时李治以太子的身份在御前亲侍汤药,武媚则因才人的职务而负责饮食起居。

当年武媚在李治身上一定下过功夫。十四岁时就已经有了主见的她,当然清楚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要比行将就木的老皇帝有用得多。

即便她未必乐意用身体作交换,也不妨碍她用感情作诱饵。而李治,这个多愁善感又初尝禁果的大男孩,很自然地便成了她的俘虏。

武媚娘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李治并没有始乱终弃,反倒旧情难忘,她的命运也必将转变。

跟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样,皇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那偷情的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跟小贱人萧淑妃撕咬,以毒攻毒,自己坐山观虎斗。

她的温顺、她的隐忍、她的一颦一笑都有一个远大目标,那就是取王皇后而代之。

什么傻乎乎只知蛮干的母老虎,而是一条可以在草丛里隐忍潜伏很久,一旦开口就要见血封喉的毒蛇。

武媚娘天赋极好。早在太宗时代,她就明白能在后宫这是非之地制造是非的,不是皇后更不是皇帝,而是那些不起眼的奴仆,尤其是宫女。

王皇后和她的家属,仗着出身名门地位高贵,从来就不把下人放在眼里。武昭仪却非常懂得如何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尤其是拉拢那些憎恶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人。结果怎么样呢?后宫布满了她的亲信,布满了她的线人。

李治是比较柔顺,也比较懦弱,但并不等于他就没有脾气。事实上,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事实上李绩的七上八下,就是太宗皇帝一手安排。他深知此人的特点是重感情讲义气,因此在四月份病重期间对太子李治说:李绩才智有余,你的恩德不足,我死之后他未必对你效忠。所以,朕现在就把他贬到天荒地老去。如果立即上路,你就提拔重用;如果观望犹豫,那就只能杀了!

李绩说:这是陛下家事,何必再问外人?平平淡淡一句话,却立马点醒梦中当局。

武媚娘,这个木材商平凡的女儿,老皇帝卑贱的侍妾,感业寺寂寞的尼姑,唐高宗宠爱的情人,终于一步登天,成为大唐王朝的国母。

正是由于太宗皇帝恨铁不成钢,给年轻的太子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觉得自己无能,总也长不大。男人长不大,就会依赖女人,尤其是年龄略大的成熟女性。

创业虽难,守成更难。

干好了,是先帝的福泽;干不好,是自己无能。父皇太成功了,后来人无论怎样都躲不过那光环。

李治成了摆设,尽管冠冕堂皇。

人最珍惜的,就是他孤立时得到的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它来自卑贱的人。这时,感恩者一般都不会去考虑支持者的动机。

何况所谓的君子都不跟她合作,不起用小人又能怎样?

实际上,小人有小人的用处。他们最擅长察言观色和揣摩上意,也擅长造谣告密和拍马吹牛。因此,制造事端要靠他们兴风作浪,遮人耳目要靠他们粉饰太平,在宫廷斗争中更不妨将种种卑鄙龌龊之事,放心地交给他们。放心是肯定的。小人没有道德底线,方便收买;没有个人意志,容易指挥;没有社会基础,不难控制。

历代帝王都是既用君子,又用小人。前者用来伸张正义,树立楷模;后者用来制造恐怖,实施阴谋。君子是领头羊,小人是看门狗,缺一不可。

比起如花似锦的前程,歇斯底里地泄愤实在意思不大。

临死之前,王皇后表现出真正的大家风范,甚至祝福了皇帝和昭仪。

结果除了高祖,大唐皇帝两个是她丈夫,两个是她儿子,其余的都是她孙子。

诬以谋反真是帝制时代政治斗争的好武器,几乎百发百中。

女人往往被小看,这让武后心中窃喜。

武则天首先是政治动物,然后才是女人和母亲。私情之于她,从来就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一系列谜团,也只有放到政治背景下才能破译。

爱的前提和要义不在纯洁,更非神圣,而在关系平等。平等才能相互欣赏,真心相爱。

告密制度的建立初衷固然在掌握敌情,更在制造冤案,而且越大越好。只有不断制造出惊天大案,才能趁机消灭公开和潜在的政敌,实现杀一儆百震慑朝野的目的。

载初元年(690)九月三日,也就是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僧侣宣称神皇是弥勒出世的两个月后,有九百个所谓“关中父老”到宫门请愿,奏请将国号改为大周,赐带薪休假的睿宗皇帝姓武。领头的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叫傅游艺。

第三天,群臣一致声称亲眼看见凤凰从明堂飞进宫里,站在梧桐树上;紧接着又有数万只象征大周火德的朱雀飞来,聚集在朝堂。

她很清楚,重用酷吏无异于饮鸩止渴,可惜权力斗争却方兴未艾。所以她不能没有这些鹰犬。

武则天深知,夺权无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后事,却只能靠刚正贤良之臣。

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

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

武则天的陵墓前树立着一尊无字碑。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刻着螭(读如痴,一种蛟龙类神物)和龙,却没有字。也许,女皇帝的一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她有意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贬,随人评说。当然,也许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临终前她还是留下了遗言,赦免王皇后和萧淑妃等情敌、褚遂良和韩瑗等政敌,自己去帝号,称皇后,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身边,仍然去做李家的媳妇。

半个多世纪以前,守着青灯古佛的小尼姑武媚娘曾在感业寺给热恋中的李治写过一首情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Written on Ma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