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通胀,还是通缩

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起因于疫情,疫情引发了消费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变异,并且这种行为变异“同步”发生在全球,因此形成一种超乎异常的力量冲击全球经济,带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物价和高工资。

全球进入低通胀时代的转折点,是2008年爆发的雷曼事件。在雷曼事件冲击之后,虽然经济进入恢复通道,通货膨胀率却始终处于偏低水平。

对于日本职员来说,印象中的涨工资好像早已远离现实。作为我自己来说,过去10年间工资几乎没有变化。

根据估计结果,实际工资上涨将持续到疫情结束后的第20年,之后才出现缓慢下降。这意味着疫情后遗症持续了20年。

经历过供应链断裂的企业,开始质疑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构筑供应链的战略是否正确,以此为契机,正在审视全球生产体系本身。与消费者和劳动者相同,企业也出现了行为变异。企业的行为变异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起因于疫情,疫情引发了消费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变异,并且这种行为变异“同步”发生在全球,因此形成一种超乎异常的力量冲击全球经济,带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物价和高工资。

自1995年以来的1/4个世纪,日本工资和物价保持不变。

这次疫情的冲击破坏力超强,2022年春季开始日本社会的“理所当然”现象开始出现裂痕。

与欧美国家消费者相比,在相当长时间内日本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偏低。而在2022年5月进行的调查中,出现了显著差异,日本消费者与欧美国家消费者相同,开始意识到物价要上涨。

全球进入低通胀时代的转折点,是2008年爆发的雷曼事件。

在雷曼事件冲击之后,虽然经济进入恢复通道,通货膨胀率却始终处于偏低水平。

雷曼事件冲击后出现的全球性低通货膨胀主要源于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全球化。贸易网络遍布世界各地,企业为了追求尽可能低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

第二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下降。少子高龄化导致劳动人口减少,意味着未来GDP下降和居民收入降低。

第三是技术革新的饱和与生产效率的增长停滞。

在本书中,我的想法与标准的经济学家相比,属于比较悲观的一派,倾向于经济难以恢复常态。

通货紧缩已经持续了25年,改变了日本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工资。工资就是劳动者工作的报酬,对于日本职员来说,印象中的涨工资好像早已远离现实。作为我自己来说,过去10年间工资几乎没有变化。

实际上,工资没有提升的原因在于物价没有上涨。如果在企业不提高产品价格的背景下提高员工工资,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

日本与美国的国民性有着很大差异,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不尽相同,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些差异,针对重大传染病流行政府也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对策。

经济重启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而由于自发离职的增加引发劳动力短缺,带来货物与服务的生产短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引发物价上涨。

之后经济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最具象征的就是出现了通货膨胀,且一直在高水平徘徊。

重大事件过去了,将给社会留下“伤疤”。用经济学的语言就是“疤痕效应”。正像我们所知道的,人一旦经历过失业,再次获得就业岗位后,其行为与之前相比会发生很大变化。

新冠病毒的流行,极大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

通货膨胀不是源于高油价,而是人们的预期

小宫教授指出,“石油危机之前的物价上涨,在日本国民中已经出现了强烈且根深蒂固的通胀预期,并担心未来可能出现供给短缺,这个情绪因石油危机而进一步强化”。

通货膨胀预期是物价形成机制的核心,抑制通货膨胀无外乎就是改变通货膨胀预期。

居家生活的人们将消费的对象从服务转向了货物,在餐厅停止营业后,人们不得不在家自己做饭,超市的销售额提升,净销售额也大大增加。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一现象不是暂时性的。最早这被视为疫情初期的特殊现象,现在经济进入重启之后,服务消费还是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加利福尼亚大学奥斯卡·乔尔达教授等人选取了从14世纪的黑死病到2009—2010年非洲猪瘟(H1N1流感)在内的19种传染病事件,收集了疫情结束后的工资等数据信息,研究疫情结束后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严重的人手不足导致实际工资上涨约10%。

根据估计结果,实际工资上涨将持续到疫情结束后的第20年,之后才出现缓慢下降。这意味着疫情后遗症持续了20年。

经历过供应链断裂的企业,开始质疑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构筑供应链的战略是否正确,以此为契机,正在审视全球生产体系本身。与消费者和劳动者相同,企业也出现了行为变异。企业的行为变异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企业之所以要重构全球供应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假使这次疫情带来的供应链断裂问题得到解决,也不能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同时企业还意识到不是天灾而是地缘政治的俄乌冲突也有可能带来供应链断裂。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工厂迁回国内,或者转移到睦邻国家的现象。比如美国就出现了将生产基地迁回美国以及向加拿大、墨西哥等转移的现象。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