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Heaven and Hell 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情绪是对某个对象或某类对象的一种感受性态度或立场。这种感受性(或至少是可感受性的)态度通常是自动且无意识的。

在思考与情感的舞蹈中,情感引领着一切,而且是更胜一筹的舞者——哲学家大卫·休谟(卒于1776年)的名言便是源于此:“理性是,也只应是激情的奴隶”。

在加缪的《堕落》中,克拉芒斯向一位陌生人说道: 我认识一个男人,他把生命中的二十年献给了一个傻瓜,为她牺牲了一切:友谊、工作,甚至他生活中最体面的部分。一天晚上,他承认自己从未爱过她。他只是无聊,仅此而已,无聊,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尽管孤独感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但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普遍且持久。根据乔·考克斯孤独委员会2017年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英国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感到孤独。令人震惊的是,五分之二的受访者认同以下说法:“有时一整天过去了,我却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话。”

对许多人来说,婚姻是逃避终生孤独和无法摆脱的心魔的一种尝试。

一个矛盾。我们天生懒惰,梦想着无所事事;与此同时,我们又总是想做点什么,总是需要分心。

奥斯卡·王尔德 (1900) 曾说:“什么都不做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最困难,也是最需要智慧的事情。”

骄傲实际上有两种类型:真正的骄傲和虚假的或傲慢的骄傲。

容易产生虚假骄傲的人缺乏自尊,他们用狂妄自大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值得尊重和钦佩。他们的姿态是空洞的。

势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夸大某些特质的重要性,宣称自己拥有这些特质,以及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贬低那些缺乏这些特质的人。

更重要的是,感恩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可能来自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 — — 无论是他人、自然还是更高的力量 — — 而且这些事物与我们几乎没有关系。

人们通常会非常小心地掩饰自己的嫉妒。即便如此,嫉妒也可能通过一些间接的表达方式流露出来,例如“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 ,即对他人不幸感到高兴。

我们如此习惯于欲望,以至于意识不到自己的欲望,只有当它们非常强烈,或与其他欲望发生冲突时,我们才会察觉到。

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卒于1986年)曾说:“自由并非决策,而是感知。”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幸福,”伊壁鸠鲁说,“不要增加他的财富,而要减少他的欲望。”

宽恕是指克服由冒犯行为或事态引发的合理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怨恨和报复心理。而原谅则是指减轻或试图减轻与冒犯行为或事态相关的道德责任,目的是为肇事者开脱。

同理心可能会扭曲我们的判断,导致我们违背道德原则,偏袒一人或少数人,而忽略多数人。同理心也可能令人痛苦或疲惫。身处困境的医生和护士往往会抑制或抑制自己的同理心,这并非出于冷漠或漠不关心,而是为了防止“同情疲劳”和倦怠。

傲慢并非“过度”自尊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自尊心缺失的表现。

心灵有其自己的位置,并且在其自身中 能把地狱变成天堂,把天堂变成地狱。 弥尔顿,《失乐园》

你的生活幸福取决于你的思想质量。 马库斯·奥勒留

控制情绪就是控制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自己就是控制我们的命运。

正如可可·香奈儿曾经说过的:“自然赋予你二十岁时的面容。生活塑造了你三十岁时的面容。但到了五十岁,你就会拥有你应得的面容。”

情绪是对某个对象或某类对象的一种感受性态度或立场。这种感受性(或至少是可感受性的)态度通常是自动且无意识的。

正如情绪反映出对事物的价值,性格也反映出对某种价值的重视。许多(即使不是大多数)性格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文化决定的,但有些性格则是由个体意志力决定的。

在思考与情感的舞蹈中,情感引领着一切,而且是更胜一筹的舞者——哲学家大卫·休谟(卒于1776年)的名言便是源于此:“理性是,也只应是激情的奴隶”。

1 无聊

作家科林·威尔逊(卒于2013年)曾说过:“大多数动物都不喜欢无聊,但人类却深受其苦。”

在加缪的《堕落》中,克拉芒斯向一位陌生人说道: 我认识一个男人,他把生命中的二十年献给了一个傻瓜,为她牺牲了一切:友谊、工作,甚至他生活中最体面的部分。一天晚上,他承认自己从未爱过她。他只是无聊,仅此而已,无聊,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于是,他设计了一种充满问题和纷扰的生活。总得发生点什么,这就是大多数人类承诺的根源。总得发生点什么,即使是没有爱的束缚,即使是战争,即使是死亡……

在实验环境中,当人们面对无聊时,许多人会选择给自己施加令人不快的电击,仅仅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或者让自己不去想事情。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触手可及的娱乐活动触手可及,但这也让情况雪上加霜,部分原因是它让我们远离了当下。我们非但没有感到满足,反而变得麻木,需要越来越多的刺激——越来越多的战争、越来越多的血腥、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刺激。

与其持续不断地与无聊作斗争,不如真正拥抱这种感觉,这更容易,也更有成效。

许多东方传统鼓励无聊,将其视为通往更高意识的途径。

一位禅宗学生来到一座寺庙,询问如果他加入寺庙,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开悟。 “十年,”禅师说。 “那么,如果我非常努力并加倍努力怎么样?” “二十年。”

与其对抗无聊,不如顺其自然,享受它,从中汲取灵感。

禅宗大师一行禅师主张,在你觉得无聊的活动后面加上“冥想”这个词,例如“在机场等候——冥想”。

2 孤独

孤独的痛苦如此强烈,以至于纵观历史,单独监禁一直被用作一种折磨和惩罚。

孤独被描述为“社会痛苦”。正如身体疼痛进化是为了发出受伤的信号并防止进一步受伤一样

一项美国研究发现,1985年至2004年间,报告称无人倾诉的人数比例几乎增加了两倍。1985年,受访者最常报告有三个亲密知己;但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已降至零。

尽管孤独感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但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普遍且持久。根据乔·考克斯孤独委员会2017年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英国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感到孤独。令人震惊的是,五分之二的受访者认同以下说法:“有时一整天过去了,我却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话。”

单身的人不一定孤独,独处的人也不一定孤独。相反,当我们完全被伴侣、朋友和家人包围时,我们有可能,甚至很常见地感到最孤独。

加州大学的贝拉·德保罗根据广泛的研究指出,总体而言,尽管单身人士会遭受社会歧视等不利因素,但他们实际上比已婚人士更善于社交、更自给自足、更有成就感。

孤独与其说是一种客观状态,不如说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它取决于期望和实现的社交互动水平,也取决于互动的类型。即使周围都是朋友和家人,恋人们也常常会在爱人不在身边时感到孤独。

正如契诃夫所告诫的:“如果你害怕孤独,就不要结婚。”

对许多人来说,婚姻是逃避终生孤独和无法摆脱的心魔的一种尝试。

在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卒于1900年)看来,缺乏独处天赋或机会的人仅仅是奴隶,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鹦鹉学舌地模仿文化和社会。

并非每个人都能独处,对很多人来说,独处最终只会带来痛苦的孤独。年轻人往往觉得独处很困难,而老年人则更有可能(或更可能)主动寻求独处。

许多研究表明,独处,即独处的乐趣,源于并促进了一种成熟和内心的丰富。

3 懒惰

如今,懒惰与贫穷和失败紧密相连,以至于穷人常常被认为是懒惰的,无论他或她实际上多么努力工作。

懒惰或许根植于我们的基因。我们游牧的祖先必须保存能量,才能争夺稀缺资源、躲避掠食者、与敌人搏斗。除了短期利益之外,任何耗费精力都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存。无论如何,在缺乏银行、道路、冷藏和抗生素等便利设施的情况下,长远考虑几乎毫无意义。

如今,单纯的生存已不再是首要考虑,只有长远的眼光和投入才能带来最佳结果。然而,我们保存能量的本能依然存在,这让我们不愿接受回报遥远且不确定的抽象项目。

糟糕的是,这份能让他们维持生计、占据他们最佳工作时间的工作,可能已经变得过于抽象和专业化,以至于他们无法完全理解这份工作的目的或成果,进而无法理解自己在改善他人生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与医生或建筑工人不同,大型跨国公司的财务副总监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劳动的效果或最终成果。

一些人害怕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而懒惰比失败更可取,因为两者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不是我失败了,”他们可以告诉自己,“而是我从未尝试过。”

一些人之所以“懒惰”,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处境如此绝望,以至于他们甚至无法开始思考,更遑论采取行动。

时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而且根本不是线性的:有时,利用时间的最好方法就是浪费它。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我们天生懒惰,梦想着无所事事;与此同时,我们又总是想做点什么,总是需要分心。

奥斯卡·王尔德 (1900) 曾说:“什么都不做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最困难,也是最需要智慧的事情。”

4 尴尬、羞愧和内疚

自尊心低的人对自己要求更高,更容易感到羞耻。

哲学家科斯蒂卡·布拉达坦(Costica Bradatan)在《为理念而死》 (2015)一书中写道: ……学习哲学的主要原因并非渴望更多地了解世界,而是对自身现状的深刻不满。

哲学与自我厌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许,哲学并非始于惊叹,而是始于羞愧。

5

骄傲

如果骄傲是“对自身卓越的热爱”,那么骄傲的反面就是羞耻。

骄傲通常表现为扩张或膨胀的姿势,双臂举起或叉腰,下巴扬起,面带微笑——这种姿势也可以作为地位、归属感或所有权的象征。

骄傲实际上有两种类型:真正的骄傲和虚假的或傲慢的骄傲。

容易产生虚假骄傲的人缺乏自尊,他们用狂妄自大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值得尊重和钦佩。他们的姿态是空洞的。

那些认为自己值得比实际价值更高的人并不是骄傲,而是傲慢或虚荣;而那些认为自己值得比实际价值更低的人则是胆怯的。

6 势利

势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夸大某些特质的重要性,宣称自己拥有这些特质,以及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贬低那些缺乏这些特质的人。

与势利密切相关且存在一些相同陷阱的是“逆势利”。逆势利指的是对势利者可能高度重视的特质的蔑视,同时又对大众、普通人、寻常之事抱有真挚或虚假的钦佩。

逆势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防御,以对抗他人的地位主张;同时成为势利者和逆势利者是可能的,而且这种情况很常见。

在极端情况下,势利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或更广泛的精神病态的表现……它指出了它的解药,即同理心

7 屈辱

羞辱与尴尬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尴尬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羞辱则是别人给我们带来的。

时至今日,羞辱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惩罚、虐待和压迫形式。相反,对羞辱的恐惧对犯罪有着强大的震慑力。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精英阶层竭尽全力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地位,而下层阶级则不得不承受一定程度的贬低。

羞辱的本质在于,它会削弱受害者抵御施暴者的能力。

羞辱的受害者必须找到力量和自尊来接受羞辱,或者,如果这太过困难,他们就放弃自己已经创造的生活,希望重新开始。

8 谦逊

“humility”(谦逊)一词源于拉丁语“ humus ”,意为“泥土”或“污垢”。而“modesty”(谦虚)则源于“modus” ,意为“举止”或“尺度”,指在外表和行为上有所克制。

谦虚常常意味着某种狡猾或矫揉造作,甚至可能意味着不真诚或虚伪。

真正谦卑的人被存在的奇迹所吸引,他们不为自己或自己的形象而活,而是为了生命本身。

谦逊淡化了自我,所以它减少了自欺欺人的需要,这反过来又使我们能够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思考其他观点和可能性;承认他人的品质和贡献;尊重、重视和服从合法权威。

9 感恩

在现代社会,这种美德正在逐渐式微。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我们往往关注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或者别人拥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感恩则是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的珍惜之情。

更重要的是,感恩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可能来自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 — — 无论是他人、自然还是更高的力量 — — 而且这些事物与我们几乎没有关系。

10 嫉妒

要产生嫉妒,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人(或多个人),他拥有我们一直得不到的东西——某种财产、品质或成就。其次,我们必须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些东西。第三,我们必须因相关情绪而感到切身痛苦——“切身痛苦”是因为这种切身痛苦将嫉妒与愤怒或不公等更超然的情感区分开来。

嫉妒往往指向那些我们用来比较的人,那些我们感觉自己在竞争的人。

伯特兰·罗素所写:“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他们当然会嫉妒其他更成功的乞丐。”

压抑的嫉妒也可能演变成怨恨,即将我们因失败或自卑而产生的痛苦转嫁到替罪羊身上,比如移民、难民或犹太人,然后他们就会将我们的罪孽归咎于他们,遭受迫害,最终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牺牲。

人们通常会非常小心地掩饰自己的嫉妒。即便如此,嫉妒也可能通过一些间接的表达方式流露出来,例如“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 ,即对他人不幸感到高兴。

归根结底,嫉妒是一种态度问题。

以嫉妒回应,我们会阻止自己向那些比我们更有知识或理解的人学习,从而导致自己停滞不前。但以效仿回应,我们可以寻求教导,并通过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嫉妒往好了说是毫无意义的,往坏了说是自取灭亡的。与之不同,效仿能让我们成长

11 贪婪

12 欲望

根据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公元前二千年),宇宙的起源并非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光,而是欲望,即“精神的原始种子和胚芽”。

我们如此习惯于欲望,以至于意识不到自己的欲望,只有当它们非常强烈,或与其他欲望发生冲突时,我们才会察觉到。正念冥想本身或许无法阻止我们产生欲望,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洞察欲望的本质,从而帮助我们摆脱无益的欲望。

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卒于1986年)曾说:“自由并非决策,而是感知。”

欲望的悖论:即使停止欲望的欲望本身也是一种欲望。

一些东方思想家认为欲望的终止——也就是“开悟”——并非刻意过程的最终结果,而只是一场简单的意外。精神修行并非必然导致欲望的终止,而只是让我们更容易“意外”。

中年危机无非是一场欲望危机,中年人痛苦地意识到,现实与她年轻时的梦想和渴望并不相符。

贪婪阻碍我们享受现有的一切,尽管这些财富看似微不足道,却远超我们的先辈们的梦想。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欲望进化“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它们并非为了让我们快乐或满足,提升我们,或赋予生命超越它们的意义。但如今,生存已不再是问题。然而,我们依然如此,带着适应另一个时代的冲动和欲望。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幸福,”伊壁鸠鲁说,“不要增加他的财富,而要减少他的欲望。”

十三 希望

有句谚语说:“没有希望,就没有生命。”

正如神学家马丁·路德(卒于1546年)所言:“世间万事皆由希望而成。”

绝望既是抑郁症的病因,也是其症状,并且在抑郁症的背景下,绝望是自杀的强烈预测因素。

“你对生活有什么期望?”是我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如果我的病人回答“什么都没有”,我一定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希望之所以令人愉悦,是因为对愿望的期待本身就令人愉悦。但希望也同样痛苦,因为渴望的境况尚未到来,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加缪总结道:“攀登顶峰的奋斗本身就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14 怀旧

15 雄心

事实上,除了最勇敢或最鲁莽的人之外,所有人的雄心壮志都因对失败的恐惧而受阻。

除非我们愿意为雄心壮志而做出牺牲,否则我们并非真正雄心勃勃。

平均而言,雄心勃勃的人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拥有更受尊敬的职业,而且,尽管雄心壮志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他们总体上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大多数雄心勃勃的人最终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这仍然使他们远远领先于那些谦逊的同龄人。

人生中,很少有事非好即坏。相反,它们的好坏取决于我们能否从中获益。

16 愤怒

亚里士多德将愤怒定义为一种冲动,伴随着痛苦,为了对自己或朋友遭受的明显轻视进行明显的报复。他还补充说,愤怒的痛苦可以伴随着因期待复仇而产生的快感。

我们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对冒犯者感到愤怒,但如果我们处于困境中——例如贫困或恋爱中——或者我们对被轻视的对象或自身总体感到不安全,我们更容易生气。

世界就是这样,而且一直如此:对着月亮嚎叫几乎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将真实、痛苦且具有破坏性的愤怒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除出去。

17 耐心

不耐烦意味着无能,即对局势缺乏控制或掌控,而这种无能会导致挫败感。

如今,耐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一种被遗忘的美德。

在一项针对数百万互联网用户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短短十秒钟内,大约一半的用户就放弃了尚未开始播放的视频。更重要的是,网速更快的用户点击离开的速度也更快,这表明科技进步实际上正在侵蚀我们的耐心。

耐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任问题,或者有人会说是信仰问题——包括对我们的政治、法律和金融体系的信任。

18 信任

如果一个陌生人持刀抢劫我,我会感到震惊,但不会感到被背叛,而背叛正是信任的对应物。

19 宽恕

宽恕是指克服由冒犯行为或事态引发的合理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怨恨和报复心理。而原谅则是指减轻或试图减轻与冒犯行为或事态相关的道德责任,目的是为肇事者开脱。

20 共情

同理心可能会扭曲我们的判断,导致我们违背道德原则,偏袒一人或少数人,而忽略多数人。同理心也可能令人痛苦或疲惫。身处困境的医生和护士往往会抑制或抑制自己的同理心,这并非出于冷漠或漠不关心,而是为了防止“同情疲劳”和倦怠。

21 爱

22 接吻

23 笑

  1. 自我感觉更好。

  2. 缓解压力和焦虑。

  3. 保持真实。

  4. 作为一项社会服务。

  5. 使他人安心。

  6. 建立和维持社会纽带。

  7. 超越自我。

南希·阿斯特在临终前醒来,看到全家人围在身边,她打趣道:“我是快要死了,还是今天是我的生日?”

24 自信

自信就是信任并相信世界。自信就是相信并相信自己,尤其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或至少充分地与世界互动。

正如成功经验的基础是自信,自信的基础也是成功经验。

拥有健康自尊的人无需依靠收入、地位或名声等外在因素来支撑自己,也无需依赖酒精、毒品或性(当这些成为一种拐杖时)。相反,他们会尊重自己,并关心自己的健康、社区和环境。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和人群中,因为他们无所畏惧失败或被拒绝。当然,和所有人一样,他们也会遭受伤害和失望,但挫折既不会伤害他们,也不会让他们消沉。

傲慢源于饥渴和空虚。

傲慢,源自拉丁语rogare (询问,提议),意为“为自己主张或假设”。傲慢的人需要,甚至要求,不断地得到肯定和安慰,这解释了他们自吹自擂、自以为是、愤怒不已,以及不愿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的原因。与之截然相反,拥有健康自尊的人不会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而是满足于以快乐、谦逊和平静的行动,陶醉于存在的奇迹。

傲慢并非“过度”自尊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自尊心缺失的表现。

二十五

好奇心

事实是,孩子们内心充满好奇,但很快便被需求和神经质所侵蚀。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上大学,并非为了惊叹,甚至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提升自己的职业前景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