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How to Not Die Alone

自我怀疑倾向 你认为自己还没有为恋爱做好准备,因为你还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你的座右铭是:等到我成了他人眼中的理想对象时再说。

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来的。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不会凭空出现,它是一系列正确决定的结果。

完美主义倾向 你喜欢做研究,不肯放过任何选项,恨不得把每块石头都翻过来查个清楚,直到你确信找到了正确答案。

浪漫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以及自我怀疑倾向三者都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不切实际的期望。

自我怀疑倾向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谈恋爱。

知足常乐并不是降低标准。知足常乐者可能标准很高,只有在达到标准后才会停手。不同的是,一旦停手,他们就不再关心还有什么可能的选项了。

完美主义者和知足常乐者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做出决定的好坏,而在于这些决定带给他们的感觉:“完美主义者做出正确决定后感觉糟糕;知足常乐者做出正确决定 后感觉满意。”

在《算法之美》(Algorithms to Live By)一书中,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谈到了想结婚的单身男士:“假设他找对象的年龄是从18岁到40岁,按照37%的规则,他在26.1岁以后,就要从三思观望转为采取行动了。”

一些婴儿在母亲离开后,马上就表现出悲痛的样子。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孩子会暂时得到安慰,停止哭泣,但随后会愤怒地推开母亲,再次开始哭泣。爱因斯沃斯称这些是“焦虑型依恋”的婴儿。

婴儿对母亲离开房间没有反应,母亲回来时,他们也没有表示。他们假装没有受到这种情形的困扰。但是研究人员从这些婴儿的心率和血压水平的提高中可以看出,他们和那些哭泣的婴 儿一样不安。这些是“回避型依恋”的婴儿。

问题是,虽然安全型依恋的人占总人口的50%,但在单身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因为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很快就被抢光了。他们善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留在这段关系里。因此,在婚姻市场上见得更多的都是焦虑型以及回避型的恋爱者。

我们的性驱动力很大一部分与新奇感有关。所以,不管你的伴侣有多性感,你对他(她)的性趣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原因很简单,就是对方对你来讲已经不新鲜了。

找一个能与你互补的人,而不是和你性格一样的人。

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心地善良,你可以看他们在遇到用不着巴结的人时,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他们对服务员好吗?他们会在地铁上让座吗?他们对新入职的同事有耐心吗?他们对自己的朋友和父母有同情心吗?

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是不是稳定,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如何应对压力的。他们是极度焦虑还是保持冷静?

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看他们的朋友。这些朋友是否来自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留在他身边的老朋友还剩多少?

1. 参加活动。

2. 经朋友和家人介绍。

3. 考虑你已经认识的人。

4. 出门在外时,勇于做自我介绍。

当你和某人攀谈时,可以对周围的事情发表一句评论,或者问个问题,观察对方是否愿意聊天。如果他们不接话茬,就不要继续纠缠了。

同居可能会促使你们结婚(然后离婚)。相比以前有各自空间的时候,如果你们同居了,但感情发展得不太好,你们会更有可能留在这段感情里。

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来的。一段持 久的亲密关系不会凭空出现,它是一系列正确决定的结果,包括何时找对象,和谁约会,如何摆脱错误的人,何时和正确的人确立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要应对的一切。

我们经常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出某些决定。这些决定导致错误,这些错误又妨碍了我们找到爱情。

现在谈恋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

原因如下: ●和我们的祖先不一样,祖先的身份由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决定,而我们的身份是由自己决定的。 ●如今动动手指,就有成千上万种选择,这反而造成我们犹豫不决。

●当我们无法通过研究找到正确答案时,一旦面临重大决定,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社交媒体让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感情生活都比我们的更健康、更幸福。 ●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见过美满婚姻的样子。 ●如今,婚恋关系和长期亲密关系的模式实在太多了。 ●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答案的确存在——我们被各种信息狂轰滥炸,饱受压力。

浪漫主义倾向 你要找的是灵魂伴侣,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钟爱的是爱情。

完美主义倾向 你喜欢做研究,不肯放过任何选项,恨不得把每块石头都翻过来查个清楚,直到你确信找到了正确答案。

自我怀疑倾向 你认为自己还没有为恋爱做好准备,因为你还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你对自己要求很高。在开始一项新计划之前,你总是希望自己完全准备好了,对恋爱也是如此。你的座右铭是:等到我成了他人眼中的理想对象时再说。

浪漫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以及自我怀疑倾向三者都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不切实际的期望。

浪漫主义倾向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完美主义倾向对伴侣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自我怀疑倾向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自我怀疑倾向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谈恋爱。

纵观历史,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为爱情而结婚的想法看起来都相当愚蠢。婚姻主要关乎经济和利益。你和某人结婚,是因为他们父亲的土地和你父亲的土地相邻;或者因为你很穷,有人给了你们家十几头牛换来和你结婚。

作为婚姻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解释说:“直到18世纪晚期,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看都太重要了,不能完全由两个当事人自由决定,尤其是当他们的决定基于某些非理性的以及短暂的东西——比如爱情——的时候更是如此。”

任何一段感情都不会从头到尾一帆风顺。即使是最健康、最美满的婚姻也需要努力经营。

找到正确的人可能很难,但真正的挑战往往在后面。真正难的是你每天为了培养和维持这段美好感情而付出的努力;真正难的是在结婚30年、有了两个孩子、蜜月期过去了很久以后,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想到要见到你的伴侣时仍感到心情激荡;真正难的是在面对生活中所有家务、财务、情感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时,你仍记得当初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

迪士尼电影和浪漫喜剧至少还承认自己是虚构的。而社交媒体往往依靠谎言把自己伪装成真实生活,它从很多方面来讲,更是误导浪漫主义倾向的危险罪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相信你在照片墙上看到的东西。这些照片传递的信息都是被裁剪、虚化并且歪曲过的。

完美主义者在做出选择前,他们会强迫自己考察每一种可能的选项。然而,当他们面临大量选项时,这种强迫行为就变得令人却步,最终无法实现了。

知足常乐者。这些人有自己的标准,但他们并不会过度关注外面还有什么更好的选项。

知足常乐并不是降低标准。知足常乐者可能标准很高,只有在达到标准后才会停手。不同的是,一旦停手,他们就不再关心还有什么可能的选项了。

完美主义者和知足常乐者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做出决定的好坏,而在于这些决定带给他们的感觉:“完美主义者做出正确决定后感觉糟糕;知足常乐者做出正确决定 后感觉满意。”

秘书问题

有100名候选人,你必须逐一面试。每次面试后,你都要决定是录用他还是继续找。如果你拒绝了他,他就不会再回来了,你不能之后改变主意再录用他。 你应该如何最大化把握住你的机会,选出最佳人选呢?

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有一个正确答案。你应该先面试前面37%的候选人,然后停一下,从这些人里评出最优秀的那个人。现在你有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人选。在评估了前面37%的人之后,你应该做好准备,在后面的面试中,录用第一个比这个参考人选更优秀的人。

考虑你能主动寻找伴侣的时间长度,在这段时间里应用37%的规则。

在《算法之美》(Algorithms to Live By)一书中,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思谈到了想结婚的单身男士:“假设他找对象的年龄是从18岁到40岁,按照37%的规则,他在26.1岁以后,就要从三思观望转为采取行动了。”

女性在30岁以后,生育能力开始下降;而男人在快70岁甚至更大岁数的时候仍能生育后代。

知足常乐者通常更快乐。因为最终,你是否感到 满意来自你的感觉,而不是决策本身。

那些想等到自己百分百准备好再去做事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

对于自我怀疑者来讲,在他们心目中有这样一幅画面:某天醒来,发现自己准备好了。但这幅画面是虚幻的,因为生活并不是这样的。

自我怀疑者会等到他们更有信心、更有钱,或是其他方面更好之后再去约会,但他们却忽略了不去约会的机会成本。

第一个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和不同的人约会过,你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以及不喜欢什么人)。很多约会所起的作用就是迭代——让你随着时间不断学习,不断改变和调整

虽然出于本能我们喜欢可以更改的决定,不喜欢无法更改的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灵活性却让我们感到不快乐。我们经常想改变决定——把新买的手机退回去,把航班改到另一天,用“可能参加”这样的字眼回复邀请。

就像那些可以更换照片的学生一样,我们对那些可以更改的决定没那么上心,而全身心的投入对获得幸福感至关重要。

“完美的自己”是个谎言。其他人也一样——即使是最后和你共度一生的那个人,也一样不完美。

自我怀疑者迟迟不出去约会,其实是错过了磨炼约会技巧的机会,也错过了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人的机会。

依恋理论

是一个常用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类型的人吸引,我们过去的感情关系为什么没有成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坏习惯困扰。

一些婴儿在母亲离开后,马上就表现出悲痛的样子。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孩子会暂时得到安慰,停止哭泣,但随后会愤怒地推开母亲,再次开始哭泣。爱因斯沃斯称这些是“焦虑型依恋”的婴儿。

有一些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开始哭泣,但母亲一回来就停止了,很快又开始玩玩具了。这些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婴儿对母亲离开房间没有反应,母亲回来时,他们也没有表示。他们假装没有受到这种情形的困扰。但是研究人员从这些婴儿的心率和血压水平的提高中可以看出,他们和那些哭泣的婴 儿一样不安。这些是“回避型依恋”的婴儿。

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我还没有准备好和你明确关系”,或者“我只是需要一些空间”,或者“我的工作太忙了,所以我现在还不想深入”,那么你就是遇到了回避型依恋的行为了。

回避型依恋的人非常善于拒绝、疏远别人;直到对方特别执着的时候,他们就会结束这段关系。

那些叫作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他们相信自己的母亲会满足他们的需求。安全依恋型的人是理想的伴侣。他们稳重可靠、值得信赖。他们会避免戏剧化的激烈场面,如果避免不了,在戏剧化场面到来时,也会设法缓和它。他们随和、宽容、善于沟通。他们表里如一,为亲密关系创造出健康的边界。

事实上,有50%的人是安全型依恋,20%的人是焦虑型依恋,25%的人是回避型依恋,而后两类人往往纠结在一起,陷入焦虑-回避循环。

问题是,虽然安全型依恋的人占总人口的50%,但在单身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因为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很快就被抢光了。他们善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留在这段关系里。因此,在婚姻市场上见得更多的都是焦虑型以及回避型的恋爱者。

如果你对彼此亲密感到自在,对一个人独处也感到自在,而且并不怎么担心你们的感情,那你就是安全型依恋的人。

人这一生的依恋类型相对固定,不过,大约有1/4的人可以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改变他们的依恋类型。

对于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我们不仅低估了某些重要的品质,而且还高估了某些不重要的品质。

“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你思考时想着的东西更重要的了。”也就是说,仅仅想着某件事就会加强这件事的重要性。

比起中等收入的夫妇,低收入的夫妇对婚姻关系更不满意。事实上,低收入的夫妇不快乐的感觉类似于离婚夫妇在离婚前一个月的感觉。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这是夫妻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就不会经常面临艰难的财务选择带来的压力,比如,是让家里的老大去矫正牙齿还是给老三请数学家教?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那些可以雇得起人完成耗时工作的夫妻——比如请人来做饭和打扫——对婚姻关系的满意程度更高,因为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高质量的时间在一起。

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安格斯·迪顿的著名研究发现,一旦年薪超过7.5万美元,“情感福祉”,(经济学家对幸福感的称呼)就不会再增加了。

一项研究表明,你从金钱中能够获得多少快乐,

首先取决于你周围的人有多少钱。换句话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房子的大小本身,而是相比于邻居,你房子的大小。

从长期来看,彩票中奖者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快乐,他们的快乐程度和没中过彩票的人一样。而且,实际上,比起没中过彩票的人,他们甚至更难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

过了7年以后,对伴侣“性欲”的下降速度是“喜爱”(以忠诚和亲密为特征)下降速度的两倍。

如果你追求的是美好的性爱,那些长得好看的人也无法保证在床上同样出色。也许有的技巧长得好看的人永远不会,因为他们不需要会。

我们的性驱动力很大一部分与新奇感有关。所以,不管你的伴侣有多性感,你对他(她)的性趣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原因很简单,就是对方对你来讲已经不新鲜了。

“对于每一个性感的人,总会有人已经厌倦了和他们做爱。”

找一个能与你互补的人,而不是和你性格一样的人。

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要为双方的不同爱好留出空间。

心地善良和情绪稳定的人会关心和理解他们的伴侣。约翰·戈特曼和朱莉·戈特曼的研究表明,这是长期亲密关系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心地善良,你可以看他们在遇到用不着巴结的人时,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他们对服务员好吗?他们会在地铁上让座吗?他们对新入职的同事有耐心吗?他们对自己的朋友和父母有同情心吗?

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是不是稳定,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如何应对压力的。他们是极度焦虑还是保持冷静?

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看他们的朋友。这些朋友是否来自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留在他身边的老朋友还剩多少?

任何争吵——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针锋相对的大事——都是一个处理二人亲密关系的机会,不要让怨气积在心里。

合理争吵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在亲密关系中有两种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和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约翰·戈特曼发现,亲密关系中有69%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常见的无解问题包括:一方喜欢出去玩而另一方喜欢宅在家里,或者一方喜欢整洁而另一方很邋遢。这些可能还包括对工作、家庭、事业、金钱和性生活频率的不同看法。

丹·维尔在他的书《蜜月之后》(After the Honeymoon)中解释道:“一旦选择了终身伴侣,你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一系列对你而言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个好的终身伴侣是忠诚的、善良的、情绪稳定的人;是一个可以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做出艰难决定的人;是一个会合理争吵的人。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迈克尔·J.罗森菲尔德的研究表明,如今,“网上结识”是情侣之间最常见的结识方式,其次是“在酒吧或餐厅结识”,然后是“通过朋友介绍结识”。

罗森菲尔德发现,1995年只有2%的情侣是在网上结识的,而现在有39%的情侣通过这种方式结识。

丹·艾瑞里发现,事实上,一个人的身高、收入和在交友软件上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可以量化的相关性,而且这个相关性还不小。艾瑞里采用一家流行的交友网站上的数据发现,要想和比自己高2厘米的男人一样有魅力,矮个子男人必须每年多挣4万美元。

某个品质越容易比较,它看上去就越重要。在交友软件上,很容易比较身高。长期以来,女性一直青睐高个子的男性,而数字世界加剧了这种偏好。

你可能会问自己,女性的收入对她的吸引力有多大影响呢?事 实证明,没有影响。在交友网站上,单身男性不像单身女性那样看重对方的收入。相反,在评价吸引力的时候,男性最关注的是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即BMI)。

交友软件强调的可量化和可比较的品质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歧途。这些软件可能会诱导我们过分重视这些表面品质,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科学告诉我们的那些最重要的品质。

“现状偏见”——我们倾向于保持现状,不折腾。正因为如此,订阅服务模式的商业行为往往都能赚钱。如果你在健身房注册了一个会员,每个月自动续会员,比起每个月都要决定是否续会员,你打电话取消会员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莫奈效应”。当我们对某人只有粗略的认识时,为了能得出一个好结果,我们的大脑会用正面的东西填补所有的空白。那个人比他实际的样子看上去更有魅力。直到他们变成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看出他们的缺点。

莫奈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比起内部提拔的首席执行官,外面找来的首席执行官挣得又多,业绩又差。

对女性来讲,只要有独自一人站着、看向别处或者露齿微笑的照片,她们获得的点赞就会增加70%左右。

对于男性来讲,如果有独自一人站着、不露齿微笑以及直视镜头的照片,获得点赞的机会也会增加。

抓拍的照片比摆拍的照片效果好得多。虽然上传的80%的照片是摆拍的,但抓拍的照片获得点赞的机会要高出15%。

黑白照片秒杀一切。尽管它们只占上传照片的3%,但它们获赞的可能性增加了106%。考虑一下,下次拍张黑白照片。

白人、黑人和拉丁裔女性在评价不同种族男性的吸引力时,对亚裔男性的评价要比对其他种族男性的评价低30%。

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四个策略,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识。

  1. 参加活动。

每当你听说有一个新活动时,你就用这两个维度的问题把活动画在矩阵上: 1. 我在这个活动中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有多大? 2. 我在这个活动中玩得开心的机会有多大?

艾丽西娅马上开始使用她的矩阵。不到一个月,她就从一年几次约会发展到一个晚上和6名潜在的婚恋对象见面。她是在哪里遇到他们的?在塔-内西·科茨读书俱乐部。

光出席活动是不够的。要发展感情,就必须去认识人。

在理想情况下,你应该一个人参加活动。这样会让你显得更容易接近。

我的朋友卢卡斯用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问女性是否在和别人约会:“你在谈恋爱吗?”如果那位女士停顿一下,然后说“没有”,他就会知道,对方可能偶尔和别人出去约会,但也愿意和他交往。

  1. 经朋友和家人介绍。

  2. 考虑你已经认识的人。

有时候你想找的人就近在眼前。他可能是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或者你所在的跑步俱乐部里的成员。你要做的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人。

  1. 出门在外时,勇于做自我介绍。

当你和某人攀谈时,可以对周围的事情发表一句评论,或者问个问题,观察对方是否愿意聊天。如果他们不接话茬,就不要继续纠缠了。

和谐的性爱通常不会奇迹般地发生。培养出一种节奏,了解对方的身体和喜好(还有你自己的)都是需要时间的。

你们两个人对未来的计划都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一个必须分手的理由。

情侣们进入亲密关系的下一个阶段有两种方式:主动决策或者顺其自然。主动决策意味着有意识地推动彼此的关系向前发展,比如,成为彼此专一的恋人或者生孩子;顺其自然则意味着不去想太多,任由感情发展到下一个阶段。这二者的区别很重要。

主动决策推动感情发展的夫 妻,其婚姻质量高于那些听任感情发展的夫妻。此外,路易斯维尔大学和丹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不愿干预、顺其自然的人,往往对伴侣不够专一,发生婚外情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些研究表明,不主动决策,听任感情自然发展,可能会让一段亲密关系处于危险之中。

自1960年以来,美国人口增长了80%,而婚前同居的情侣数量激增了1500%(从1960年的45万对左右增加到今天的750万对);如今,有50%到60%的情侣在婚前就同居了。

在已婚夫妇中,婚前同居的人往往对婚姻不满意,而且,比起婚前没有同居的夫妇更容易离婚。这种关联被称为“同居效应”。

同居可能会促使你们结婚(然后离婚)。而如果双方没有住在一起,这些就不会发生。

同居让你更难诚实地面对这份感情的质量,因为分手的成本比同居前高了很多。

相比以前有各自空间的时候,如果你们同居了,但感情发展得不太好,你们会更有可能留在这段感情里。

主动决定同居的情侣中有42%的人最终婚姻幸福;相比之下,顺其自然进入同居生活的情侣中只有28%的人婚姻幸福

向我咨询如何分手的人通常有两类。有些人感情已经破裂,但仍然不肯离开,我称这类人是患得患失的人;另一类人不给感情发展的机会,过早地离开,我称这类人是说走就走的人。

在现实中,一旦你有钱了,你最终会适应新的环境,或早或晚,金钱对你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你又回到了发生这次重大转变之前的感觉(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处于困境的情况下:研究表明,瘫痪在床对人们长期幸福的影响要比你想象的小)。

沉没成本谬误,是一种执念般的感觉:一旦对某件事投入了成本,就要坚持到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强迫自己坐着看完一场糟糕的即兴表演。

损失厌恶

“人们往往把损失看得比收益更重要。”

也许在现代婚恋中,分手造成的最大挑战就是:你在工作中遇到激动人心的事情时,或者需要发泄对家庭的不满时,无法给你的前任发信息。

《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杜希格的研究表明,要想打破习惯,一个强有力的策略就是用新的活动取代它。

与其把分手看作毁灭性的损失,不如把它看作一种收获,一种从长远来看会改善你生活的力量。

分手(或者他们所谓的“人际关系破裂”)通常是“人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

在《婚姻的真相》(The Case for Marriage)一书中,记者玛吉·加拉格尔以及社会学家琳达·J.韦特发现,婚姻美满对人生的幸福、自己的身心健康、寿命、财富以及子女的幸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结婚前谈恋爱的时间比较长的情侣们白头偕老的机会更大,部分原因是当他们结婚时,蜜月期的兴奋劲儿已经过了。当他们说“我愿意”的时候,他们心更明、眼更亮。

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在过去的十年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并不认为在下一个十年里会有很大变化。他们错了。吉尔伯特把这种现象称为“历史终结的幻觉”。

我喜欢心理治疗师埃丝特·佩雷尔的这句话:“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就是你的人生故事;请认真书写,经常修订。”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