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 Boundaries, Find Peace
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从来就不是孩子的义务。
在治疗抑郁症时,我面对的其实是患者的绝望。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别憋着,一定要采取行动。
不要指望别人能明白你想要什么,明确表达自己的心声才是你该做的。
我们在飞机上都听过这样一句安全提示:“请先为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身边的老人与孩子。”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从不互相沟通彼此的界限,或者经常忽视这些界限,那么你长大后很可能会缺乏沟通技巧,很难坚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能尊重界限的人通常都具备开放(能接受改变)和自省(愿意学习和成长)等性格特征。
那些滥用药物、有精神障碍或长期暴饮暴食的人也可能存在界限的问题。
应对情感操纵的办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是想让我觉得自己这么做错了吗?”把话题转向自己,而不是对方:“不关你的事,这纯粹是个人喜好。”表明自己决心已定:“你这么说,难道是想让我改变主意?”
千万别为自己的界限道歉。就算要拒绝对方的请求,也不必道歉。
“谢谢,但我去不了。”“这次帮不了你了。”“我就不去了,希望你玩得开心。”
千万不要把界限的前因后果统统说个遍。必要的时候,最多回答一两个对方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也要注意言简意赅。记住,对方可能一直在找机会改变你的想法,所以在表达界限时尽量不要牵扯其他话题,否则对方就会有机可乘。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更希望获得A(建议)还是B(倾听)?”参与投票的4 000名网友中70%以上的人选了B。看来,多数人需要的是一个树洞而不是一个锦囊。
人际交往的一条最基本的界限就是学会倾听,而不是提供建议,或者至少在提供建议之前先询问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建议。
切断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关爱,因为和一个不愿做出改变的人维持一段关系不仅令人痛苦,还会对身心造成伤害。
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表现出一副既温和又坚定的样子。
人格健全的人往往更欣赏他人的诚实,更不会拒绝接受一个坚持己见和敢于说“不”的人。
面对婆媳关系,唯一需要提醒的就是时刻注意“嘴下留情”,即使受到再大的打击也不要在伴侣面前说对方父母的坏话。
“不要妄加揣测。”无论别人跟你设定什么样的界限,都不要妄加揣测,要相信他们都是对事不对人。
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靠的是持续不断的练习。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你在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时才能游刃有余。
过去,我常常感到哀怨,总希望别人能猜到我的心情和愿望。
没人会主动揣测我的需求,大家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我的痛苦也只有我自己知道。
当一个人否定自己的行为时,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而正是这种内疚(或不安)一直在阻止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界限,更自由。
十四年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告诉我,大多数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不知道人生是有界限问题的。界限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缺乏自我关爱、容易与他人起冲突、时间管理困难、情绪易受社交媒体的影响等。
一位亲戚发来短信,让我帮忙改造一个人。我回复道:“这件事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你们的责任。”
我的工作从来就不是拯救或改造一个人。我只能提供适当的帮助,无法对任何人进行改造。
经过多次摸爬滚打,我终于明白: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别憋着,一定要采取行动。
人们不愿设定关系界限的首要原因——害怕得罪人。
不要指望别人能明白你想要什么,明确表达自己的心声才是你该做的。相互坦诚才能挽救一段关系。
自我关爱的根本在于设定边界。
她总是自告奋勇接下很多任务,又苦于没有时间完成
我遇到过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她们不停地付出,到头来却疲惫不堪甚至极度沮丧。
她只知道一味助人为乐,却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来设置限度,正是这种严重的界限缺失导致了她的焦虑。
为人际关系设定一些预期,有助于你在精神和情绪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知道何时拒绝、何时接受他人的请求,也是决定你与他人交往的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在飞机上都听过这样一句安全提示:“请先为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身边的老人与孩子。”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当帮助他人的意愿极其强烈时,我们必定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出于对他人的义务,而不是为了获得助人为乐的喜悦,产生怨恨情绪是很自然的。
如果一个客户对我说“我不得不照顾我妈妈,真烦”,我立刻就能听出他的恼怒和怨恨。
界限是提醒别人如何对待你的一种暗示。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决定了他如何接受和执行界限。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从不互相沟通彼此的界限,或者经常忽视这些界限,那么你长大后很可能会缺乏沟通技巧,很难坚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能尊重界限的人通常都具备开放(能接受改变)和自省(愿意学习和成长)等性格特征。
第一步便是口头表达你的需求。人们无法根据你的肢体语言或未说出口的期望准确判定你的界限,只有当你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期望,别人才不会误解你的需求。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你不仅要努力确保自己的界限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还要保证将这些界限贯彻到底。这项工作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对他人反应的顾虑。
在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中,设定界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成年人往往对于如何驾驭与年迈父母的互动不知所措。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界限和需求,即使他们年龄尚小。
一说到爱情,出于某种原因,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读懂我们的想法,不用问就能知道我们想要的一切,殊不知这种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过度劳累往往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难以控制。你之所以感觉过度疲劳,原因就在于你与上司、同事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设定界限有助于你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和谐的状态。如果你无法做到不把工作带回家、在假期里切断所有工作的电话或者在某段时间里完全停止工作,你就是在以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为代价而忽视自己的界限。
埃米莉·纳戈斯基(Emily Nagoski)和埃米莉亚·纳戈斯基(Amelia Nagoski)是《过度疲劳:破解压力循环的秘密》(Burnout:The Secret to Unlocking the Stress Cycle)一书的作者。她们认为过度疲劳是由压力造成的,并将其描述为“压力被触发时人体内发生的神经和生理变化”。
造成过度疲劳的原因包括:不懂得适时拒绝不懂得如何拒绝优先考虑他人的需求总想取悦他人“超级英雄综合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切实际的预期做出的努力得不到赞赏
然而,在试图取悦所有人的同时,她却无力照顾好自己。
只有设定切合实际的预期才不会给自己带来压力。
焦虑经常是由不切实际的预期、难以拒绝别人、一味讨好、缺乏主见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
在治疗抑郁症时,我面对的其实是患者的绝望。
依赖型人格障碍(DPD)患者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法独处。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感到无助。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与他人的交往是完全没有界限的,他们会不断寻求他人的关注、建议和安慰,过度依赖他人做决定和不断地索取他人的回应。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人际关系注定是不健康的。他们的人际关系通常很不稳定,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得极端个性化,往往伴有一些主观臆想和过激反应。
那些滥用药物、有精神障碍或长期暴饮暴食的人也可能存在界限的问题。
一段健康的关系绝不可能只靠一方唱独角戏,必须靠双方的相互支持来实现。
没有界限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也是难以经营的。这种关系的形成往往基于一种假设,即假设所有问题都会奇迹般地自动得到解决。
想要一段关系能够自我修复,这简直比登天还难。
事实上,大多数缺乏健康界限的人都错把自我关爱当作自私,总是在这一点上跟自己过不去。
一段没有界限的关系通常会以失败告终。即使关系尚未结束,一方也已经受够了长期的忍让,矛盾一触即发。此时,一方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另一方竟过得如此痛苦,要怪就怪彼此从未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
首先要善待自己,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别人都看在眼里。不过无论如何,无论你是否善待自己,别人都没有权利伤害你。
把事情全怪罪到对方头上然后一走了之,这个办法看似轻巧,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当你进入下一段人际关系,同样的问题还会再度出现。
事实上,除非你学会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否则随时随地都会受到不健康界限的影响。
情感忽视的受害者往往难以与他人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他们在一段关系中不是过度焦虑就是过度逃避。
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从来就不是孩子的义务。
孩子一旦无奈地成了小大人,他的界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破。
你讨厌被人拒绝,所以你从不拒绝别人。
切莫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的感受会和你一样,也不必事先对别人的反应妄加揣测,或许他很乐意接受你的界限呢?
时间界限涉及的不仅是一个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还包括允许别人如何占用自己的时间,如何处理别人的请求,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等问题。
喜欢过度分享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给对方造成的麻烦,更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越界。
应对过度分享的办法:巧妙地将对方引向更合适的话题。果断地打断对方,说:“哇,这件事听起来很重要,我们不该在这时候谈,应该另找时间再谈。”有时也可以这么说:“对于这件事我实在无能为力。要不我们换一个话题吧?”
如果一个人有意要让你感到难过或内疚,毫无疑问他在对你进行情感操纵。这是一个人实现自己需求的惯用手段。实施情感操纵的人会希望你因为某事而感到愧疚,从而顺从或赞同他的想法,即使你并没有做任何值得愧疚的事。
应对情感操纵的办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是想让我觉得自己这么做错了吗?”把话题转向自己,而不是对方:“不关你的事,这纯粹是个人喜好。”表明自己决心已定:“你这么说,难道是想让我改变主意?”
莎伦·马丁(Sharon Martin)是一名临床社工,她把过度亲密定义为“一种界限模糊、缺乏情感分离以及强行索取对方的支持或关注的家庭关系。
在一段过度依赖的关系中,一方会以保护另一方为己任,坚信自己必须时刻为他排忧解难,以帮助他脱离苦海。说是保护,实际上是纵容对方保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行为。在他们眼里,对方既弱小又无助,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在一段过度依赖的关系中,我们很难区分究竟是自己的感受还是对方的想法与感觉。
陪伴在一个完全不懂自我关爱的人身边是相当辛苦的。
父亲动不动就出口伤人,他说这都是被你气出来的,因为你从小就不听话。一顿数落过后,他立马又变得和蔼可亲起来,甚至还给你买小礼物。
时刻战战兢兢,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父亲一喝醉就骂骂咧咧,想到谁骂谁。
母亲向来都极力维护自己的丈夫。她总是处处替父亲说话,埃里克根本无法信任她,时间一长,母子俩也就渐渐疏远了。
我入行十几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户,发现消极对抗一直是人们交流感情和需求的首选方式。
举几个思想操控的例子:把与对方的矛盾都潜移默化为对方的错拖到最后一秒才来向你求助,并且告知你是他唯一的指望编故事来引起你的同情为了骗取你的支持而故意不提事情的关键点故意冷落你,以使你伤心失落或改变原先的做法以你们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你“应该”做某事,例如,“妻子就该做饭”或者“儿女就该天天去看望父母”
每当埃里克向母亲吐槽父亲酗酒的问题,母亲总是回答说:“他也不容易啊,工作那么辛苦,他又是那么敏感的一个人。”她因为同情父亲的处境而处处替他说话。
尽可能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你的需求。要注意声调和语气的处理,既不能声嘶力竭,也不必低声下气。
有不少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强迫孩子忽视自己的界限。他们通常会有意无意地逼迫孩子拥抱那些孩子本身不愿意接近的大人。孩子一旦拒绝服从,这些家长就会批评他们“不乖”或“表现不好”。孩子一不顺从家长的意思就会挨批评,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思想操控。
我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一次投票结果显示,67%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无法在不道歉或不解释的情况下设定界限。
千万别为自己的界限道歉。你的道歉在对方眼里就是心虚的表现,他们会认为你提出的要求还有商量的余地。另外,就算要拒绝对方的请求,也不必道歉。
“谢谢,但我去不了。”“这次帮不了你了。”“我就不去了,希望你玩得开心。”
不要给越界的人侥幸逃脱的机会,一次也不行。因为有了第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这就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千万不要把界限的前因后果统统说个遍。必要的时候,最多回答一两个对方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也要注意言简意赅。记住,对方可能一直在找机会改变你的想法,所以在表达界限时尽量不要牵扯其他话题,否则对方就会有机可乘。
“每当我纠结万分的时候,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不是别的,正是‘你现在需要的是同情还是建议’”。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的每一次倾诉都是为了寻求我们的帮助,其实并不全是。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更希望获得A(建议)还是B(倾听)?”参与投票的4 000名网友中70%以上的人选了B。看来,多数人需要的是一个树洞而不是一个锦囊。
人际交往的一条最基本的界限就是学会倾听,而不是提供建议,或者至少在提供建议之前先询问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建议。让对方来决定你以什么方式参与他的问题,这才是朋友之间最令人感动的支持。
《会说话》(We Need to Talk)一书的作者西莱斯特·黑德利(Celeste Headlee)说过,“在开始重要的谈话之前,你最好先想好自己的观点。谈话过程中,再强烈的信念也可以暂时放一边,认真向别人讨教不同的观点。别担心,谈话结束后,你的观点仍在,没人能偷走它们”。
对方期待的就是你最终的妥协。他们不厌其烦地纠缠并最终得逞,正是因为你从未明确宣告自己绝不妥协。
78%的人表示他们不相信对方能知错就改。如果一个人多次拒绝尊重你的界限,你就该考虑是否还要和他继续交往。
切断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关爱,因为和一个不愿做出改变的人维持一段关系不仅令人痛苦,还会对身心造成伤害。
想彻底改掉一个坏习惯,其难度不亚于将身体里的一棵千年老树连根拔起,而养成一种好习惯就好比日复一日地悉心栽培一朵娇弱的小花。
安伯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像变色龙那样瞬间适应各种环境。在工作中,她既是一个领导,又是团队里的一员。她深知,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表现出一副既温和又坚定的样子。
安全型依恋:与伴侣分开时不会感到不安发生争执时不会情绪失控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大方得体地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情感时不会反应过度
依赖无能(反依赖):很难在人前示弱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更喜欢独自完成一件事情不喜欢依附于他人刻意与人保持情感距离常常感觉孤独无法判断也不愿承认内心的真实感受
有些家庭强调“家丑不可外扬”,一旦你想和外人聊一聊自己所受的创伤,一种背叛家庭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有时甚至会因此而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你上大学时有一次被性侵了,那个侵犯你的人说:“没人会相信你的鬼话,因为你当时喝醉了。”结果:你从此滴酒不沾,也不谈恋爱,因为你不再信任自己,也不再信任他人。
嘉信理财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有59%的美国人过着月光族的生活。
有太多的美国人过着无存款、无应急资金、无退休金的“三无”生活。一次小小的财务困难就足以使一个普通家庭彻底破产。
界限的设定仅仅是一个开始,要一步步落实下去,这个界限才算有效。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对方越界之后继续贯彻这个界限。
假如你已经跟妈妈说来你家之前要先打个电话,她还是没打招呼就来了。此时,能否坚持执行界限就成了关键。你必须狠下心来让妈妈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些后果,否则她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越界,而你也会因此对她心生不满。
另一种坚守界限的方式就是多拒绝别人。拒绝别人就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简单粗暴地喊停。对方继续纠缠无非是期待你最后的投降。千万别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来误导对方,比如“可能”或“到时候再说”,这两种说法都算不上拒绝。
习惯于讨好他人的人往往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就一定不讨人喜欢。因此,为了被他人接受,他们通常会顺着他人的意思说话或做事。
人格健全的人往往更欣赏他人的诚实,更不会拒绝接受一个坚持己见和敢于说“不”的人。
任何时候都可以为人际关系设定一些期待,而且越早设定越好。如果你想结婚,就必须先了解你的约会对象是否也想结婚。如果你不想要孩子,就必须提前知道你的约会对象是否想要孩子。一开始就对彼此建立清晰的认知,才可能在未来的关系中有意地达成一些共识。
大多数人际关系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沟通有关。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关于两性关系的书”,得出的结果大多都与沟通有关。
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双方都会乐于沟通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在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对方会忽视你、抵制你,甚至挑战你的底线。
大多数伴侣选择用吵架来发泄情绪而不去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
面对婆媳关系,你可以设定各种你认为需要的界限。唯一需要提醒的就是时刻注意“嘴下留情”,即使受到再大的打击也不要在伴侣面前说对方父母的坏话。
从本质上讲,唠叨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宣泄。发泄或求助一般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唯独唠叨最让人受不了。
我们越长大就越难交到新朋友,跟老朋友之间也越来越安于现状,懒得再重新制定规则。尤其到了30岁以后,结交新朋友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用来培养友谊的心思和时间都渐渐地被爱情、家庭、孩子、工作等要面对的其他事情占据。
30岁以后,人们在对待友谊的方式上往往会经历一些内在的转变。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已在过去的自我探索中获得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在选择朋友时就会变得更加挑剔。正如《友谊危机:成年人如何交朋友》(The Friendship Crisis:Finding,Making,and Keeping Friends When You’re Not a Kid Anymore)一书的作者玛拉·保罗(Marla Paul)所说:“如今(挑选朋友)的标准比年轻时高多了,那时的我们简直来者不拒,跟任何人都能坐下来喝一杯。”
一旦你轻易地把钱和东西借出去,别人就会不断地来向你借。如果不想继续充当朋友的“提款机”,就要立即停止这种行为。
我们无法保证朋友能解答我们的所有问题,相反,他们只能根据个人经验给出一些肯定带有偏见的建议。
《低谷的价值》( The Value in the Valley)。在题为“身陷别人问题的低谷”这一章里,作者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谁也不欠谁。我们可以对他人负责,但绝对没有义务替别人承担生活的重担。”
事实上,朋友的事从来就不是你的事,这一点一定要分清。过度参与朋友的问题并不能证明你们的情谊有多深。相反,这只能说明你们的友谊缺乏健康的界限。
2017年,几位知名女性纷纷站出来指控媒体巨头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侵。据称,受过他侵害的女性至少有80名,她们多年来一直保持沉默,原因就在于担心自己在好莱坞的职业生涯会受阻。
利用工作之便对女性进行骚扰、攻击和欺凌。这些行为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业内早已默认了这种潜规则
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约为142分钟,青少年则要花大约9小时在这上面。
你的健康完全取决于你的界限。
“不要妄加揣测。”无论别人跟你设定什么样的界限,都不要妄加揣测,要相信他们都是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