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比起巨大的回报,财富的安全更重要。

你并非真想得到这些东西本身。你真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你觉得拥有昂贵的东西会让别人尊重和 羡慕你,但可惜,别人不会——尤其是那些你希望得到其尊重和羡慕的人。

对那些动用了高杠杆的人来说,被市场淘汰的灾难是双重的:他们不仅倾家荡产,而且就算日后有好机会,他们也很难获得东山再起的资本了。

一个在2009年被市场洗劫的购房者到了2010年不再有机会去享受低利率的房贷优势,而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再也没有机会去投资2009年的廉价债务了。他们的游戏已经结束了。

复利并不依赖巨额回报。只要回报长期持续而不间断。

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

正如那句俗话所说,“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正如投资人迈克尔·巴特尼克(Michael Batnick)所言:“有些事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懂。”

是哪些人在买彩票呢?绝大多数是穷人。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

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样,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在评价别人和自己时,都要牢记这点。

一名“尼日利亚骗局” 的惯犯曾告诉《纽约时报》,他为伤害别人而感到内疚,但“贫穷当前,你就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了”。

沃伦·巴菲特拥有的金融净资产为845亿,其中的842亿是在50岁之后赚到的,其中的815亿则是在65岁后赚到的。

坎贝尔总结道:与我们考虑过的任何客观生活条件相比,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是预测幸福这种积极感受的一项更可靠的指标。

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这是生活中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

格雷厄姆去世前夕回答道:我不再提倡通过精确的证券分析技能来寻找优质的价值投资机会了。40年前,当我们的书刚刚发行时,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但和那时相比,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假设你的赢率比赌场的高大约2%。这意味着赌场仍有49%的机会获胜。因此,你必须留有足够的钱来应对任何对你不利的波动。根据经验,你应该至少将筹码分为100份。比如,你有1万美元,那么每次都可以拿100美元从容地下注。

坚持长期计划比你想象中难得多,因为我们的目标和想法总在改变。

“我对生活的期望在21岁时便归零了。那以后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意外收获。”霍金说。

如果你的期待值过高,那么当前条件下最好的结果在你看来也是平淡无奇的。悲观主义降低了对事物的期待值,缩小了可能出现的结果和你期待的最好结果之间的差距。

天才就是当身边所有人都进入非理性状态时还能继续正常行事的人。——拿破仑

财务方面的成功并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种软技能——你怎么做,比你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我将这种软技能称为“金钱心理学”。

有两种事物会影响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对它们感兴趣——健康和金钱。

物理现象不会出现争议,是因为物理现象必然是遵从物理定律的。金融现象则不同,是由人类行为决定的。

人们在消费和理财时总会做一些看似疯狂的事,但实际上没有人真的失去理智。

不同人的出生年代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和价值观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在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就业情况不同,经济激励手段不同,运气好坏不同,因此他们关于金钱的认知和态度就完全不同。

一个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人对风险和回报的看法是一个出身于富有的银行世家的人难以理解的。

电子报表可以模拟股市大跌的历史,但是无法模拟一个人在回到家后面对着妻儿,心想着自己是否犯了会毁掉他们生活的错误时的那种焦虑。研究股市的历史后,你会觉得自己明白了某些事,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它的巨大影响,你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正如投资人迈克尔·巴特尼克(Michael Batnick)所言:“有些事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懂。”

人们一生中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活经历——尤其是成年后的早期经历。

2009年11月,美国的全国失业率大约是10%,但16~19岁、没有高中文凭的非裔男性的失业率则高达49%,而45岁以上、有大学文凭的白人女性的失业率只有4%。

他们的金钱观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群人认为不可容忍的想法,对另一群人来说是完全合理的。

人们做的与金钱相关的每个决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些决定是他们在掌握了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然后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认知框架后做出的。

美国人花在彩票上的钱比花在电影、电子游戏、音乐、体育比赛和书籍上的钱加起来都多。

是哪些人在买彩票呢?绝大多数是穷人。在美国,收入最低的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钱是412美元,这是那些高收入家庭购买彩票金额的4倍。有40%的美国人在急需用钱的时候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也就是说,那些每年花400美元买彩票的人基本就是这些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拿不出400美元的人。

买彩票是我们人生中唯一能实现梦想、得到你们拥有并觉得理所应当的东西的途径。我们买的是梦想,而你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你们一开始就生活在对我们来说的梦想中。这就是我们那么热衷于买彩票的原因。

“你的行为看似疯狂,但我或多或少能理解你为什么那样做”这句话揭示了我们许多财务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

“工作到一定年限后退休”这个概念在美国最多不过两代人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人会一直工作到死为止。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纽约大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看法,在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时,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我曾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关于投资,你最想知道哪些不可能知道的答案?”“在成功的投资中运气到底占了多大成分。”他答道。

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

风险和运气向来是一体两面的,很难分清。

你需要注意,不把某件事的结果100%归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

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样,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在评价别人和自己时,都要牢记这点。

试图复制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成功并不容易,因为他的成功非常极端,运气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占据的比重很可能非常高,而运气是你无法复制的东西。

比尔·盖茨曾说:“成功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不会失败。”

失败也可能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决策,但这些失败可能只是无法规避的风险导致的。

预防失败的诀窍是:做好你的财务规划,使其不至于因为一次糟糕的投资和未能达成的财务目标而全盘崩溃,保证自己能在投资道路上持续前进,一直等到好运降临的那一刻。

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知道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风险的存在也意味着在评价自身的失败时,我们应该原谅和理解自己。

麦道夫的做市生意是合法的。麦道夫公司的一名前职员表示,该公司的做市部门每年的利润能达到2,500万~5,000万美元。

一名“尼日利亚骗局” 的惯犯曾告诉《纽约时报》,他为伤害别人而感到内疚,但“贫穷当前,你就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了”。

请记住以下几点。

1.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现代资本擅长创造两种东西:财富和嫉妒。或许这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正是想要超越其他人的愿望为人们提供了拼命工作的动力。

正如那句俗话所说,“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2.问题的症结在于攀比心态。

攀比的天花板很高,因此实际上没有人能触摸到它。或者说,攀比就像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取胜的唯一办法是根本不要加入这场战争——用知足的态度接受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己比周围的人逊色。

发牌员冰冷而严肃地说:“在拉斯维加斯,唯一能赌赢的方法就是在刚进来的那一刻转身离开。”

  1. 你在知足心态下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了。

如果你无法拒绝潜在的金钱诱惑,那么欲望最终可能将你吞没。

4.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

沃伦·巴菲特845亿美元的金融净资产中有815亿是在65岁以后赚到的。

正如冰川学家格温·舒尔茨(Gwen Schultz)所言:“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

沃伦·巴菲特拥有的金融净资产为845亿,其中的842亿是在50岁之后赚到的,其中的815亿则是在65岁后赚到的。

2004年,比尔·盖茨对新版Gmail邮箱提出了批评,因为他觉得没人需要1G那么大的容量。

在分析巴菲特成功经验的两千本书中,没有一本使用了“这个人持续投资了四分之三个世纪”这样的标题,但我们知道,时间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一直做出成功的决定。你只要做到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守富的方式却只有一种:在保持节俭的同时,还需要一些谨小慎微。

在经过1929年的大成功后,利弗莫尔变得更加自信,在股市中下的赌注越来越大。在投资上的冒进导致他债台高筑,并让他最终在股市中倾家荡产,失去了一切。

他的命运已经注定。利弗莫尔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致富是一回事。而守富则是另一回事。

曾经获得成功并上市的公司中有40%随着时间过去而失去了自己的全部价值。《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美400富豪榜,平均每10年就有大约20%的人从榜单上消失,而原因与死亡或将财产转移给其他家庭成员无关。

致富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乐观心态,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气。但守富需要做的却与冒险完全相反。守富需要谦逊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财富来得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节俭,并要承认你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所以不要指望无限复制过去的成功。

能够长久生存下去,不被淘汰或被迫放弃,才是最重要的。生存应该成为你一切策略的基础,无论是关于投资、规划个人职业还是经营生意的。

你可能听过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这对投资二人组,但在40年前,这个组合还有第三名成员——里克·盖林。

投资人莫尼什·帕伯莱(Mohnish Pabrai)曾询问巴菲特,里克发生了什么事。莫尼什回忆道: (沃伦说)“查理和我一直都知道,我们会变得非常富有,但我们并不急着变富。我们知道这一定会发生。里克和我们一样聪明,但他太心急了。”

在1973—1974年的经济衰退中,里克用保证金贷款来撬动投资。在两年的时间里,股市下跌了将近70%,于是他被追缴保证金,不得不把自己在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以每股不到4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沃伦

比起巨大的回报,财富的安全更重要。

复利并不依赖巨额回报。只要回报长期持续而不间断。

规划很重要,但每项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意外做好预案。

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我拍了30年电影,从中发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作品会成功,有些不会。没必要去深究哪些会,继续拍下去就行。——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在2004年到2014年的超过2.1万起创业融资中:

65%是亏损的;2.5%获得了10~20倍的回报;1%获得了超过20倍的回报;0.5%——大约是这2.1万家企业中的100家——获得了超过50倍的回报。这样小的部分,却是风险投资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失败了。这个世界只垂青其中的一小部分,让它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想得到更安全、更可预测和更稳定的投资回报,你需要把资金投入那些大型上市公司。

在罗素3000指数的所有成分股中,有40%跌去了至少70%的价值,而且在统计时间内再也没能恢复。实际上,该指数的所有回报都来自其中7%的企业。它们的业绩表现超过平均值至少2个标准差。

彼得·林奇(Peter Lynch)是当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如果你在这个行业表现非常出色,那么你的想法在10次里也不过只有6次是对的。”他曾经这样说。

网飞公司(Netflix)的首席执行官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曾宣布,公司将砍掉几部预算很大的剧集。对此他是这样说的:我们现在的成功率太高了。我一直都在督促内容创作团队,说我们需要冒更大的险,必须尝试更疯狂的事,因为被砍掉项目的比例应该更高的。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3年的股东大会上,沃伦·巴菲特表示,自己一生中持有过400~500只股票,而收益中的大部分来自其中的10只。查理·芒格接着说:“如果去掉几笔顶级投资,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其实相当普通。”

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些榜样的成功时,我们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成功来自他们全部行为中的一小部分。

“重要的不是你对了还是错了,”“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曾说,“而是当你对的时候,你能赚到多少,或者当你错的时候,你会损失多少。”

富有的最高级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如果幸福的分数有一个公分母——一种普遍的快乐源泉——那就是对生活的全面掌控。

坎贝尔总结道:与我们考虑过的任何客观生活条件相比,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是预测幸福这种积极感受的一项更可靠的指标。

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这是生活中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

财富能提供你更多的时间和选项。它赋予你生活的好处,没有什么奢侈品比得上。

人们喜欢一切尽在自己掌握的感觉,就好像坐在生活的驾驶席上。当他们被要求做一些事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话语权,没有选择权,选择是别人替他们做出的。

大约有45%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前一天有过“非常忧虑”的情绪, 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9%。55%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前一天有过“压力巨大”的感受,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这样的回答只占全体的35%。

美国人把很多钱花在买更大、更好的商品上,与此同时也就放弃了对自己时间的更多控制。就算在理想情况下,前者的好处也会被后者的害处抵消。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你或许觉得你需要一辆昂贵的车子、一块豪华的手表和一座很大的房子,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并非真想得到这些东西本身。你真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你觉得拥有昂贵的东西会让别人尊重和 羡慕你,但可惜,别人不会——尤其是那些你希望得到其尊重和羡慕的人。

歌手蕾哈娜(Rihanna)因为大手大脚而几近破产,于是她起诉了自己的财务顾问。对此,这位顾问表示:“如果你花钱买了 东西,那么你最终只会拥有这些东西,当然不会有钱了。这道理还需要我告诉她吗?”

想真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别去消耗你拥有的财富。这不仅仅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方式,也是富有的真正定义。

存钱这件事还需要别人来劝说吗?然而,据我观察,需要。很多人都不会主动存钱。

财富积累与你的收入或投资回报率关系不大,而与你的储蓄率关系很大。

当你把存款定义为虚荣的自我和收入之差时,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收入不低的人很难存下钱来,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和自己想要尽情炫耀并与其他炫富者攀比的本能抗争。

那些长期成功经营个人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有着高收入。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完全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的效果更好。你不是一份电子表格,而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经常头脑发昏的人。

在做投资决策时,不要试图保持绝对理性,而要做出对你而言合乎情理,也就是更好接受的选择。

2008年,耶鲁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年轻人最好用退休金账户余额2倍的金额投资股市(即以自己承担1美元、负债2美元的保证金形式)。这项研究建议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降低杠杆,即可以在年轻时多承担一些风险,应对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承担的风险。

用上述2∶1的保证金形式,当市场下跌50%时,你就会一无所有

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是一种绝对理性的策略。但从现实角度看,它几乎是不可能落实的。没有哪个正常人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退休金账户清零而内心毫无波澜,继续一如既往地执行这种投资策略。

你对自己的投资对象是有感情的。

在投资行为中存在着一种有案例可查的“本土偏好”,即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土企业,而不会考虑在地球上占95%的其他国家的企业。

事实上,人生中很少有理论与现实一致的时候。

斯坦福大学教授斯科特·萨根(Scott Sagan)曾说过一句应该被每个关注经济或投资市场的人挂在墙上的话:“世界上总在发生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曾说:“想象一下,如果电子有情感,物理学研究会变得多么困难。”

经历带给人的往往 是过度自信,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有人问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当预测出错时,作为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卡尼曼说:每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时,即使我们在心里承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也会说:“哦,下次我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但事实上,如果你犯错是因为你没能预测到某些意外,你得到的教训应该是:世界很难预测。每天都在发生意料外的事。这就是你应该从意外事件中领悟的真理。

每天都在发生意料外的事。我们不该将过去的事件当成未来可能性的指南;面对意外事件,我们应该做的是承认这一点——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一无所知。

格雷厄姆提出的准则之一是,保守型的投资者不要选择交易价格超过账面价值1.5倍的股票。在过去的10年中,如果你遵从了这条准则,那么你就只能购入保险股和银行股了。这条准则如今已经没有适用之处了。

《聪明的投资者》是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书籍之一,但我从未听说哪个投资者是按照格雷厄姆书中的公式操作才取得成功的。这本书充满了真知灼见——可能比市面上任何一本投资书籍都更有智慧——但作为一本投资指南,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值得商榷。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每部修订版中,格雷厄姆都会抛弃上一版中的公式,换上新的公式,并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公式已经不再适用,或者说,不再像从前那么好用了,而这一版收录的这些公式更管用”。

就在格雷厄姆去世前夕,有人问他,对个股的精确分析——他 赖以成名的技能——是否还是他青睐的投资策略。他回答道:

总体而言,已经不是了。我不再提倡通过精确的证券分析技能来寻找优质的价值投资机会了。40年前,当我们的书刚刚发行时,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但和那时相比,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败庄家》(Bringing Down the House)一书记录了一个名叫凯文·刘易斯(Kevin Lewis)的21点玩家的成功。他如此阐述这种理念:尽管算牌从统计学角度看是可行的,但它无法保证你每次都能猜对,更别说每次都能全胜而归了。我们必须保证手上还有足够的钱去应对运气最差的情况。假设你的赢率比赌场的高大约2%。这意味着赌场仍有49%的机会获胜。因此,你必须留有足够的钱来应对任何对你不利的波动。根据经验,你应该至少将筹码分为100份。比如,你有1万美元,那么每次都可以拿100美元从容地下注。

对那些动用了高杠杆的人来说,被市场淘汰的灾难是双重的:他们不仅倾家荡产,而且就算日后有好机会,他们也很难获得东山再起的资本了。

一个在2009年被市场洗劫的购房者到了2010年不再有机会去享受低利率的房贷优势,而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再也没有机会去投资2009年的廉价债务了。他们的游戏已经结束了。

我把自己的钱规划成了“哑铃状”。我用一部分来冒险,保守地把持着另一部分。

随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的能力,才是无限投资回报的源泉。

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遵从一条可靠的经验法则:任何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所以,如果很多事物都依赖某样东西,那么一旦这样东西出了问题,你就只能等着灾难降临了。这就是单点故障的含义。

坚持长期计划比你想象中难得多,因为我们的目标和想法总在改变。

压力和长时间的工作负荷让他心力交瘁。看起来,15年前的他对这个梦想有多渴望,现在的他对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就有多失望。

据美联储统计,大学毕业生中只有27%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相关。 全职家长中有29%拥有本科学历。

一个30多岁的新手父母对人生目标的规划是18岁时的他或她无法想象的。

查理·芒格曾表示,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我遇到的一类最痛苦的打工者,是那些仅仅因为18岁上大学时选择了某个专业就认定自己要做这个领域内的工作的人。

你在刚满可以饮酒的年龄时选择的工作,你到可以拿退休金的年纪时依然喜欢它的概率是很低的。

伊梅尔特告诉他的继任者:“任何工作在旁观者看来都很简单。”

“你需要长期持股。”人们会这样告诉你。这自然是个好建议。但是,你知道当股市暴跌时,依然坚持长期计划有多难吗?

像其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样,投资的成功需要投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但衡量这种代价的不是金钱,而是波动、恐惧、怀疑、不确定感和悔恨——如果你不是那个直接面对它们的人,这些代价都容易被你忽视。

房 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21世纪的头几年,它们被发现少报了数十亿美元的当期收益,目的是将这些收益分散到未来的时间段内,好让投资者们产生投资收益稳定并可预测的错觉。

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而不是该缴纳的罚款的视角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培养正确理财心态的重要部分。

很少有投资者拥有能说出“就算亏损20%,我也能承受”的胆识。那些从未体验过20%跌幅的新手中这样的人更少。

经济学中有一条铁律:极好和极糟的环境都很难长期维持,因为市场的供需会以很难预测的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

“我对生活的期望在21岁时便归零了。那以后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意外收获。”霍金说。

如果你的期待值过高,那么当前条件下最好的结果在你看来也是平淡无奇的。悲观主义降低了对事物的期待值,缩小了可能出现的结果和你期待的最好结果之间的差距。这也许就是悲观主义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你越希望某事是真的,你就越容易相信一个高估其成真可能性的故事。

在金融领域,容错空间是一种最重要的力量,而且风险越高,容错空间就应该越大。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完整的,但每个人都会编织完整的故事来弥补其中的空白。

《理财最重要的事》(The Behavioral Gap)的作者卡尔·理查兹(Carl Richards)写道:“风险就是在你觉得自己已经考虑周全时被你遗漏的东西。”

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Tetlock)曾写道:“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预测、可控制的世界里,因此我们会求助于听上去很有权威的人。他们向我们承诺,会满足这种需求。”

当事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时,要保持谦逊;当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时,要心怀谅解或同情。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

你应该喜欢风险,因为长期看它能带给你回报。

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在美国,共同基金投资组合经理中有一半人不会购买他们自己管理的基金。

南加州大学的一名医学教授肯·默里(Ken Murray)2011年时发表了一篇题为《医生如何死去》(“How Doctors Die”)的文章,揭示了医生们为自己选择的临终治疗方案和他们为患者推荐的方案有多大的不同。

“(医生)对临终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我们不同。”他写道,“不同之处在于,与绝大多数美国人相比,他们得到的治疗并非更多,而是更少。尽管他们一生都在帮助他人逃离死亡,但他们自己在面对死亡时往往显得非常平静。他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知道自己都有哪些选择。他们只要想要,通常可以获得任何医疗资源,但他们会选择相对温和的。”医生可能会竭尽全力治疗患者的癌症,但在自己面对死亡时却会选择姑息疗法。

查理·芒格曾说:“我的目的并不是赚大钱。我想要的不过是独立自主而已。”

获得一定程度的生活自主性并不需要你拿到医生那么高的薪水。最主要的秘诀是控制你的欲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节俭地生活。自主性与你的收入水平无关,而是由你的储蓄率决定的。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