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爱情
我们的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似乎过于抬举了“年轻”的价值,而没有给予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贸然地褒扬某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相对地,也就意味着对其他年龄阶段抱有偏见。
情与爱截然不同,相对而言它总是比爱更多、更浅、更短暂。
第一类是一些寂寞难耐、以情感游戏来填补心灵空虚的“无情客”。
他们的“多情”往往源于“无情”,换言之,他们的“花心”只是因为“无心”。
这些人在任何“爱情”关系中,没有自身情感的真正投入,只是比较擅长于利用他人的信任或诚意,玩弄一些情感的技巧。
他们发展一段恋爱关系的动机,有时是打发寂寞,有时是证明自我的魅力。
一个人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他最欠缺的东西。
这种“无情客”,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常常是一些内心不自信、底气不足的人。
他之所以难以割舍,不是为钟情,而是为占有欲;
裴多菲的名诗《自由与爱情》中的前两句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爱,通常就足以燃尽我们的所有,包括我们自己。
情是流动的、荡漾的、飘逸的、轻盈的,像羽毛般随风辗转,如微风般四处悠游。与之相反,爱是稳定的、持久的、坚韧的、厚重的,
“情”是欲望,“爱”是生命;“情”是趣味,“爱”是信仰。
如果我们因为受一个人的感动而决定爱他,当我们把这样的感情回报称为“爱情”时,那恐怕是自欺欺人。
更接近于“同情”或“怜悯”.
“同情”绝非“爱情”的同义词,“心动”终不能被“感动”所替代。爱一个人,绝不是对一个人行善。
“感动”不能生出爱,它生出义务或责任,“心动”是爱的起源,那是开在心里的花,只要心还在,就会花开不败。
在这样的情形下,情感世界成了人们逃离重负的“避难所”,却不再是人们当仁不让、主动愿意为之承担重负的幸运;爱情成了人们业余的休闲,却不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事业;爱人成了我们恋爱游戏的同伴、婚姻工作的合伙人,却不再是我们眼中的珍宝、心头的春意。
于是,“我爱你”变成了一个简易轻巧的表白。
我爱你”并不比“你爱我”吃亏,我们从“我爱你”中得到的也并不会比从“你爱我”中得到的少。
我爱你”使我变得不再自私——“我”对“你”的爱使我的视线从自己身上移开.
激情、理解、践行。我觉得一个完整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爱情,必须要有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丘比特为什么是个小孩?他必须是个小孩,因为小孩更接近“非理智”,所以他射箭的时候,不遵守任何的逻辑与法则,他是贪玩的、率性的,有时他的箭可能仅仅是一场恶作剧。
真正的爱,一定源于真正的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爱他的深度。有些人,你喜欢他,是因为不了解他,真正了解了,你就不喜欢了——这样的关系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远观的美感,
你喜欢他,却只是喜欢他光明美丽的一面,当你了解到他黑暗或丑陋的一面,就不喜欢他了,就想放弃他。这不是爱,而是一时情绪化的痴迷,来得快去得也快。
第一种可能,这两个人之所以相爱,本就是因为不了解,爱的就是对方的表象——你觉得他好看,你看到了他的美丽与光明,于是你爱上了他。
是什么?“我爱你”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我爱你的灵魂。
如果一个人空有爱心,空有爱意,却从来都没有践行,没有爱的实际行动,那也不是真正的爱。
“我爱你”只不过是爱情的开始,重要的是接下来你要有爱的行动。
爱情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关系。
苏东坡在诗里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激情是爱情的必要元素之一.
时不时要给点暗示,时不时要暧昧一下,用模糊不清的言语来打一打爱情跟友情的擦边球,偶尔还要试探一下对方的,我觉得这种行为本身就有点不坦荡、不真诚、不光彩、不可爱,甚至很猥琐。这跟纯洁的友情没有关系,因为这里面没有纯洁,既没有纯洁的爱情,也没有纯洁的友情,而是对“朋友”这两个字最深的滥用。
如果一个人他认为爱你就是征服你,那我觉得他不是真的爱你,你只是他的战利品,是他挂在胸前的一枚勋章而已。他在意的不是爱情,而是输赢。
当你的自由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时,那还是自由吗?
哲学家黑格尔说:“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你最渴望的东西,往往就是你最缺乏的东西。这是一种内在的平衡,是一种能量的对称。
如果没有物质之苦,人们也常常会受精神之苦,比如情场中的失恋、职场上的受挫或者更严重的生离死别,让你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你莫名感到孤独和虚无,这种茫然与压抑说不清道不明,空洞抽象却如影随形。
叫作“为所欲为”?为所欲为,其实就是“为‘欲’之所为”——你在做欲望让你做的事情。
不是你在主宰你的欲望,而是你被你的欲望所主宰,你不是欲望的主人,却成了欲望的奴隶。当你被别人奴役的时候,你会说你不自由。当你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的时候,你却说那是自由。
其实晚自习也觉得不自由,打游戏还是觉得不自由,自由就在于从晚自习逃去游戏机房的那段路上。”这时候我突然明白,原来他的“自由”只是“在路上”。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那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由”,其实只是从一种不自由过渡到另一种不自由之间的那个短暂的间歇、那个可怜的喘息。
逃避和对抗任何一样东西都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逃避”和“对抗”这两件事就意味着强烈的不安、焦虑与慌乱。
恰恰是内心的安宁、放松与平和,才真正通向自由。
以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实际上它只是借“自由”的名义对理智与责任的逃避和对抗。
真正的自由者不需要用“纵欲”这种用力过度、声嘶力竭、激烈夸张的方式来自我强调和自我表达。真正的自由者千姿百态,却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无论他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无论结果如何,他总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真正的自由者,没有内部的对抗与暴力。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总是处在自我理智与情感、责任与欲望的激烈挣扎中,他总有办法让他的理智与情感相安无事,让他的责任与欲望相亲相爱,他和他自己相处融洽。每一个自由者都是一个精神的自洽者。
何以自由
第一,清醒的自知;第二,勇敢的选择;第三,坦然的无悔的担当。
自由的力量,实际上就是选择并担当的力量,
自由不是自我放纵的力量,恰恰相反,自由体现的是一种自我节制的力量。
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为大学,并非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被低估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被高估的人。
《中庸》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所有伟大者的共性,就是心存诚意,对己真诚,对人真诚,对天地真诚。
真诚只是一切美德的别名而已。
我们很多时候都觉得,我能进名校,是我自己有才能,是我脑子聪明智商高。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能进名校是因为你足够幸运。
复旦大学以前有一个校训,叫“团结、服务、牺牲”。
不要以为你去做家务就是浪费时间,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通向真理。
小事,做好了,就是一种教养,可以让自己持守坚定,涵养纯熟。
神之为神,就是因为他始终知道他是谁,他始终成为他所是,他始终有清醒的自知,他始终活成他真实的样子。
重要的是,知道了就要去行动。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常常以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
你认为它不存在,只是因为你的目光还没扫到它那里,它是你视觉上的盲点。
拥有群星灿烂的哲学家的古希腊哲学,就起始于这么一个基本的问题: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泰勒斯,是但凡读西方哲学史都绕不开的一个人。他被称为“哲学史第一人”,就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水是万物的本源”。
毕达哥拉斯。他说,你们说的都太具体,我的说法更为神秘、玄妙与抽象——“万物都是数(number)”。
在早期古希腊的哲学家那里,哲学与科学之间几乎找不到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以何眼观世界,就观到何种世界。
我所知便是我无知。苏格拉底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根据自己的习惯作了一个决定,而这个习惯是来自于他人的影响。
不要反感平庸,它不是自由,却意味着“安全”。
人如果真有一个白头到老的终身伴侣的话,那就是我们自己。
但你说他真的活得多么舒畅欢快吗?也不见得。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自己已经这么做了,只能装着很开心,撑撑面子而已。
我的话是说给两百年后的耳朵听的。”在与尼采同时代的人里,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
可梵高却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地说:“对不起,我太穷了,什么也送不起,你喜欢我的耳朵,我就只能送给你我的耳朵。”
自我认识需要来自他人的评价,一方面是大众的看法,一方面是知己好友的建议。
千万不要读了书,知识越来越丰富,看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会说的道理越来越大,最后却变得越来越不通人情,越来越不懂寻常生活之滋味。
真正的“拜金者”热爱金钱,远胜于爱其他一切。在他眼中,金钱是神,他崇拜金钱,尊敬金钱,珍惜金钱,爱戴金钱,愿意为金钱牺牲其他。所以真正的“拜金者”绝不可能挥霍金钱、乱用金钱、浪费金钱,“一掷千金”“千金散尽”绝不是他会做的事情,如果可能,他甚至会阻止别人这么做,因为金钱就是他的命,就是他的灵魂,挥霍金钱就等于要了他的命,撕扯他的灵魂。
拜金者”,那些以“金钱”为信仰的人,一定很节俭、很刻苦,一定是“守财奴”。他们的乐趣不在消费,只在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