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暴力

他们总是说:“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实际上,却在默默地用这句话控制对方,给对方的心上上枷锁。有时候,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满满的敌意。

表面上是“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隐藏的是“只要我幸福,你变怎样我都无所谓”。

“善意的操控”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

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

给对方强加上负罪感,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目的。

喜欢以恩人、施舍者自居的人就是如此,他会频频展示自己的付出,让对方因此而怀有负罪感。

束缚他人有几种形式,除了在身体、行动上束缚他人,还可以用美德、道德、理想去束缚他人,或者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

茶杯打碎了,有的家长会说:“小心一点!”这很简单,谁都明白。但是,有的家长却会说:“为什么把茶杯打碎了呢?”会这样问的人,常常会继续说些和打碎茶杯无关的抱怨,美其名曰为教导、教育,其实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撒娇。

“亲子职能反转”。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会间接地向孩子撒娇。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是父子还是母子都不重要,只要坚定“我一定要离开他、一定要和他分开”的信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权力骚扰者(power harassment),指上司等利用自己的权力给下属施加过分的压力等行为。

会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

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有的母亲只是沉默地看着父亲这样对孩子继续施加情感暴力。她知道孩子的父亲一直在精神上对孩子进行伤害,但是,对自己来说,和丈夫的关系更为重要,所以会装作视而不见。

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出现矛盾的时候,真相一定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

施虐者一般会怎么做? “把对方的其他关系都斩断,让其孤立,逐渐养成对自己完全的依赖状态。”

狡猾的母亲一般会用这种说法:“那个时候你要是和我说了,我就会帮你做了呀。”而不去讨论现在发生的事。总是说已经不可能反悔的事。

现实中最可怕的也不是纯粹的恶,而是戴上假面的恶。

现实中最可怕的也不是写满了仇恨的脸,而是戴着微笑的假面的仇恨。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会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用夸奖别人家孩子的方式来虐待自己的孩子。

她嘴上也许说着表达爱的话语,但是脸色、语气上却传达出抗拒、拒绝的意思。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说谎而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在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而是借着“不许撒谎”这件事在欺负孩子,以此来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

日语中有句俗语是:“借一下屋檐,却被夺走了房子。”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说法纯粹是把人往地狱里推。现实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魔鬼,也有天使,这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

社会上还有很多自己是施暴者却长着一张受害者的面孔的人。这样的人最为恶劣。

只说“和睦相处”这种话,是恶人的天堂。

五只新出生的小狗,什么也不想,只是喂食给它们。这样的话,弱小的狗就会吃不到食物。对这只弱小的狗说“和睦相处”,基本上就像和它说“你快点死吧”是一样的。

背地里使坏的人、欺负弱小的人、空穴来风散布别人坏话的人、散布丑闻陷害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很少会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身体上的疾病。

“狡猾的人对弱小非常敏感”,这件事我曾多次强调。弱小的人总是会把狡猾的人吸引过来。

绝对不会和人起正面冲突,但是话语中总是透露着批判、攻击、控制、要求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间接性攻击,也称防御性攻击。

他们总是说:“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实际上,却在默默地用这句话控制对方,给对方的心上上枷锁。有时候,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满满的敌意。

表面上是“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隐藏的是“只要我幸福,你变怎样我都无所谓”。

“善意的操控”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是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议。

本书所说的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如果父母是善意的施虐者,那么他们就会在向子女施虐的同时,希望被子女尊重,希望在子女眼中保持成功的形象。在夫妻之间、上下级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他们在表面上会说“什么事情都由着你,我怎样都可以”。但是,其中却隐藏着另一层含义:“一定要照顾我啊,不过这可不是我要求的,是你想孝敬我才这样做的,你想要成为孝子吧?那就绝对不可以离开我。”

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

被束缚、被掌控的那一方,如果想逃离这种掌控,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于是渐渐地对逃离掌控、获得自由这件事怀有负罪感。

给对方强加上负罪感,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目的。这样被掌控的一方会渐渐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愧疚感,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

喜欢以恩人、施舍者自居的人就是如此,他会频频展示自己的付出,让对方因此而怀有负罪感。让对方时常怀着内疚的心情,在亏欠感中生活。

但是,当面对别人说“我都是为你好,只是希望你幸福而已”的时候,是没办法用“我也很讨厌你这样的人”这种话来回答的。

如果是单纯的、直接的人际关系,对方会说:“求求你别离开我!”但是,有些女性会一边哭泣一边说:“你是要我的命啊。”更有甚者会加上一句:“好啊,我怎样都可以。”

这其实是一种感情上的威胁手段,只是用强调自身遭遇的方式攻击对方,把威胁隐藏起来了。说自己“心如死灰,痛苦难当”其实是在要求对方“更爱我一点”。

隐藏对对方的攻击性,就使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歧视、侮辱也有单纯与复杂之分。

被美德绑架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生出“我一定要变强”的想法,比如向往英雄主义、精英主义等。于是,就会导致职业倦怠、人生倦怠、过劳死、工作狂、权力上瘾等等。

少女内心深处是理解自己的问题的。但是,一定要追求精英主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殴打、霸凌一直是“堂堂正正”的。但是,披着爱的外衣的情感暴力却是隐藏起来的。

在没有爱的家庭长大,谁都会变得异常自卑。

被隐形虐待的孩子一般表现为拼死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取得好成绩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在没有爱的家庭长大,谁都会变得异常自卑。自卑的原因多来自家庭。

束缚他人有几种形式,除了在身体、行动上束缚他人,还可以用美德、道德、理想去束缚他人,或者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

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在心理疗法中被称作代用感情(racket feelings)。

像是操纵男人的女人的眼泪。如果总是用眼泪去操控男人,便被称为代用感情,而且这里还隐藏了想要改变对方的企图。她们用这种不愉快的感情让对方觉得愧疚。

实施情感暴力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会直接在孩子面前表示失望或叹气。虽然什么也没做,但对孩子来说这是最可怕的威胁。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大多是心理上比较脆弱的人。

承受着父母的情感暴力,还要被别人说成是不孝的人,这样的人着实可怜。

茶杯打碎了,有的家长会说:“小心一点!”这很简单,谁都明白。但是,有的家长却会说:“为什么把茶杯打碎了呢?”会这样问的人,常常会继续说些和打碎茶杯无关的抱怨,美其名曰为教导、教育,其实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撒娇。

“亲子职能反转”。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会间接地向孩子撒娇。

英国著名精神科医生约翰·鲍比所说的“亲子职能反转”。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会间接地向孩子撒娇。

有一些母亲会特意强调自己身为母亲的付出,以此来束缚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供养型的女性,会用强调自己的爱和付出的方式束缚对方。

会使用情感暴力的父母非常狡猾,父母的这种狡猾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不正常。孩子看起来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无论如何也幸福不起来。

情感威胁是会逐步升级的,最开始只是要求破坏掉1米左右的围墙,但是最后可能演变成破坏掉整座房子。

“还不如死了算了。”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谁能帮帮我?救救我?”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是父子还是母子都不重要,只要坚定“我一定要离开他、一定要和他分开”的信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提到离婚,丈夫就会暴怒,很可怕。”这种话绝对是假的,只不过是隐藏自己胆小的借口罢了。

“虐待狂会使用各种手段让他爱的人变成自己的奴隶。这源于伴侣的神经症构造。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受虐待的一方觉得两人的关系是有价值的。然后,虐待狂会开始孤立他的伴侣,一边声明他对伴侣的所有权,一边贬低伴侣的价值以施加压力,最后将他的伴侣逼入完全依赖他的状态。”[

这个世上没有比来自父母的伤害更可怕的伤害了。

权力骚扰者(power harassment),指上司等利用自己的权力给下属施加过分的压力等行为。

有些父母会在心理上束缚自己的孩子,阻止他们独立。他们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离开父母是一种不孝,让他们因此怀有负罪感。

为什么要这样束缚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出于父母对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

会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

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让人感到更畏惧的是,这些伪装者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奴隶。

一个人说“我怎样都可以”的时候,一定是不想放任对方的自由。“我怎样都可以”之下隐藏的信息是“按照我的期待去做”。

说出的话虽然是非利己主义的,隐藏的信息却绝对是冷酷的利己主义。

有的母亲只是沉默地看着父亲这样对孩子继续施加情感暴力。她知道孩子的父亲一直在精神上对孩子进行伤害,但是,对自己来说,和丈夫的关系更为重要,所以会装作视而不见。

邪教集团在社会上引起负面事件时,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声称是要救人的宗教集团会去杀人呢?”正是因为邪教集团所称的“救人”不过是表面现象,本质其实是绝望与攻击性。

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出现矛盾的时候,真相一定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

总是间接让孩子做事的父母,表面上常常是友善的样子,内在隐藏的是自私的个性。

对孩子说“赶紧睡觉”的母亲,有时只是自己想要早点休息。

“为了你,我才建立了这个家。”父亲这样说,但其实是他自己想有个家。

现今的日本社会,有很多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就是情感暴力。

“家有家规”这种让人无法逃避的道德,会对人形成道德绑架。

施虐者一般会怎么做? “把对方的其他关系都斩断,让其孤立,逐渐养成对自己完全的依赖状态。”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母亲,会为了孩子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倾尽全力。母亲也做一些事情,向孩子推销自己,比如一直等着孩子下学,就算自己没有新衣服也要给孩子买衣服等等。

自己虽然努力了,但却并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努力的,如果父母不明白这一点,他就会开始责备孩子,会滋生出“我明明都这么努力了,你为什么不领情”这样的怨恨。

“自己无法完成非现实的高度期待,所以认为对方应该满足这种期待。不管是什么样的错误都无法容忍。对方感到痛苦会让自己得到某种满足。”

孩子想要的是来自父母的主动、积极的关心。孩子想要的并非是母亲辛辛苦苦赚钱然后支付自己高额的补习费,也不是父亲过劳般地赚钱来支撑这个家。

“日常生活中他们完全没有界限感,向周围的人提出非现实的要求。”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母亲希望孩子认为自己是合格的、优秀的母亲。所以,总是向孩子兜售自己,却常常让孩子产生心理挫折,孩子有可能会因此学坏。“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将责任推给孩子。然后,母亲会觉得自己“好辛苦、太不容易了”,会对孩子说:“看着你这样,我实在是太难受了。”

狡猾的母亲一般会用这种说法:“那个时候你要是和我说了,我就会帮你做了呀。”而不去讨论现在发生的事。总是说已经不可能反悔的事。这其实会变成两倍甚至三倍的威胁。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不对,因而心生负罪感。

还有一首歌这样唱过:“人生哪有什么乐趣可言,不过看到邻居家贫穷的样子还是可以乐一阵子。”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把自己的愤恨完美转化成美德,被其伤害的人会非常难堪。他们总是装作轻松地说一些最刺痛对方要害的话。然后,看到对方被刺痛而感到快乐,绝对是品行最恶劣的人。

瑞士著名哲学家卡尔·希尔逖所说的“在外如羊羔,在家如豺狼”

现实中最可怕的也不是纯粹的恶,而是戴上假面的恶。

现实中最可怕的也不是写满了仇恨的脸,而是戴着微笑的假面的仇恨。

在心理上没有成熟的父母,会向孩子要求无止境的忠诚,会向孩子要求排他性的尊敬。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常常有一种误解。他们常把对孩子的贪恋错当成爱,常把自己心中强烈的依赖心理误解为强烈的爱。

没有爱的能力,会导致无视对方的人格、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需求、无视对方的想法、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问题。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会夸奖别人,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控制力,总是希望控制对方。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非常喜欢说教。常常说教的人心中时常怀有不满。因为是说教,说的话常常是很漂亮的看似有理有据的话。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会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用夸奖别人家孩子的方式来虐待自己的孩子。

母亲会觉得自己是理想中的母亲,所以会说“为什么你不能变成×××那样呢”,这是一种无视自己孩子现状的虐待。

父母有时候也并不是真的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变得强大,毕竟孩子变强大了自己就没办法虐待他了。

她没有成功成为看上去很好的妻子、看上去很好的母亲,所以她最后的尝试,是成为看上去很好的婆婆。

有个人小时候经常在学校受欺负、受伤,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保持微笑。为什么?因为想被学校认为她是一位“宽大的、胸襟开阔的母亲”。所以,作为一位亲切的、友善的母亲,她没办法责备学校或是孩子。

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绝对不会认为自己错了。

她嘴上也许说着表达爱的话语,但是脸色、语气上却传达出抗拒、拒绝的意思。

“这样就可以”。因为没有不可以,所以所有都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说,所有又都是不可以的。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生活方式。用自我牺牲的精神去绑架别人,给别人的心中挂上枷锁。然后,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自己反而变成救世主的样子。

过度干涉,其实是在操控别人。不厌其烦地说“是为你着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寂寞,想要将自己的寂寞合理化而已。

有工作依赖症的人,总是会不停地工作。然后,用“都是为了这个家”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对孩子过于严厉的家教,其实是在解决父母心中的不安、恐惧或孤独等问题。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是因为自己正在受这份不安的折磨。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说谎而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在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而是借着“不许撒谎”这件事在欺负孩子,以此来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

不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先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它。

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对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责骂孩子是缓解自己心理问题最简单的办法。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以恩人自居。他会一直炫耀“我为了你,给你创造了这么优越的条件”。

“你不相信我吗?不相信的话也没有办法。”说这种话的人,实际上是在把别人当成傻子。善良的人如果因此而认真,狡猾的人就会瞧不起他的这种认真。

一般人会和正面迎来的威胁做斗争,但是很少有人会对情感威胁表现出反抗。

日语中有句俗语是:“借一下屋檐,却被夺走了房子。”

绝对不能信任会对你进行情感威胁的人。如果不小心相信了他们的话,便会被他们拖着坠入地狱。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被情感威胁,帮别人善后,被人操控、榨干,怎么想都是对方的不对。 但是善于情感威胁的人会说:“我们是朋友啊,连这点小忙都不帮吗?”

因为长时间的忍耐,最后忍耐力也会到达极限。 然而,周围的人还会劝说道:“都是家人,应该和睦相处。”“都是邻居,还是好好相处吧”又或是“都是朋友,有什么不能解决的?”

漂亮的话不过是为了在对方的心中挂上枷锁罢了。但是,世人一般很难判断说着漂亮话的人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

习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一旦处于优势地位,态度就会马上转变。

“都是邻居,还是好好相处吧”这种话很难反对。这正是情感威胁的恐怖之处。“

被骗的人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坏人反而总是戴着“善意”的假面,扮演着好人。

想要骗人的人一定会事先计划好,所以绝对不会留下证据。而被骗的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而被留下许多不利的证据。在客观证据主义的裁判眼里,怎么看都会是骗人的一方更有利。被骗的一方处于不利地位。也就是说,客观证据主义的裁判会觉得被骗的一方很傻很天真。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说法纯粹是把人往地狱里推。现实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魔鬼,也有天使,这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

叫嚣“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话就和单纯对人说“你快点变成魔鬼的食物吧”是一样的。人和人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

社会上还有很多自己是施暴者却长着一张受害者的面孔的人。这样的人最为恶劣。

只说“和睦相处”这种话,是恶人的天堂。

五只新出生的小狗,什么也不想,只是喂食给它们。这样的话,弱小的狗就会吃不到食物。对这只弱小的狗说“和睦相处”,基本上就像和它说“你快点死吧”是一样的。

“和睦相处”这种话,应该是对更强有力的小狗说的话,而不是对五只小狗都说一样的话。对五只小狗来说,没有大家都适用的标准。真正的善意,对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标准。

总是挂在嘴边的话和实际上在做的事正好相反。“邻里间要和睦相处”这种话应该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的一方所说的话,而不是把牺牲利益强加给别人的一方说的话。

一般来说,遇到总是把漂亮话挂在嘴边的人,就要多想一想是不是情感威胁。

惯用情感威胁的人,内心一定不会尊敬对方。

心怀不安的人普遍表现为喜欢批评别人。

不满的人的直接性攻击很好判断,不安的人的间接性攻击很难判断。 把嫉妒伪装成正义或爱的时候的攻击更难判断。

社会总是充满危险的。因为有很多欺负弱小来让自己心中得到安定的人。

背地里使坏的人、欺负弱小的人、空穴来风散布别人坏话的人、散布丑闻陷害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很少会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身体上的疾病。

能够毫不在意地做一些社会不认同的事情的人,不容易出现神经上的病症。

恶人有不容易生病的倾向。

能够毫不在意地做一些社会不认同的事情的人,不容易出现神经上的病症。会大骂别人傻瓜的人,不会因为压抑敌意变得不安,也不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恶人有不容易生病的倾向。

最容易生病的人是,没有抵御心理不安的能力,却又扮演好人的人。

因为要像一个好人,所以不能大声谩骂别人,不能当面批评别人,不能做出反社会性的行动,不能挥舞着正义的旗帜去伤害别人来治疗自己的胆怯,也不能用坏话去中伤讨厌的人来治疗自己的内心,也变不成其实憎恨到了有种想杀人的冲动,却叫嚣着“反战和平”的伪善的人。与此同时,又不能抵御心理的不安。

耗尽自己的人常常是那种无论有没有敌意,都要扮演好人的人。

“狡猾的人对弱小非常敏感”,这件事我曾多次强调。弱小的人总是会把狡猾的人吸引过来。

耗尽自己的人身边总是有“带有敌意的攻击性的人”。耗尽自己、会得抑郁症的人,患上自律神经失调症的人,是“带有敌意的攻击性的人”的最好食粮。

只要对这个弱小的人纠缠不休,一直打击,自己就不会因心理因素生病。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了。不需要吃药,也不需要看医生,只要一直把压力发泄给他们就好了。

想要幸福的人生,就需要有能够抵御不安的能力。

忍耐的时候固然辛苦,但是忍耐到底的人会得到幸福。

心理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被吃掉的总是那些抑制型的人。和恶劣的非抑制型的人接触的时候,软弱的抑制型的人最容易受伤害。

过劳死的人常常是肉体上疲劳困倦,同时心灵上满目疮痍。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常常是无法对现状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常常是因为自己本身的不安。

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爱的人,最容易无差别地向所有人索取爱,抑制型的人尤其如此。因此,他们更容易成为性质恶劣的人的诱饵,更容易被榨取型的人压榨。这就像是饥饿的人,因为实在是太饿了,就去吃腐坏的食物一样。

口渴到感觉就要渴死的时候,更需要判断眼前的水是不是盐水。但是,很少人会在那个时候有那份闲心关注这个。

猫不喜欢一次性杀死老鼠,而是会以捉弄老鼠为乐趣。人和人之间也存在这种类似的关系。

“幸福的人不追求刺激和兴奋。”

捉弄幼小的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他们就是“将老鼠玩弄至死的猫”。

英语中,也有“被猫玩死的老鼠”一说,就是“和他玩猫鼠游戏(play cat-and-mouse with him)”。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明明被玩弄至死,有时还会反过来感谢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被玩弄长大的孩子,有时还会感谢自己的父母,就是这种情况。

由于情感暴力是基于道德而对对方做出的指责,被指责的人往往没办法对被指责的内容做出抗议。

被这样的情感暴力控制,就会渐渐陷入“没有人认可我”的绝望之中。

“×××就很善解人意,可是你……”被这样说的话,善解人意就是一种无法反驳的美德。

被人认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这样的话,渴望被认可的人就会抓住任何一件小事希望得到认同,同时害怕任何微小的失败。

如果把愤怒或憎恨表现出来的话,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不表现出来而一直积压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到达无法控制的地步。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所说的话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你无法轻易表示愤怒或憎恶。 这就是为什么受到情感暴力的人总处于弱势。

有的人会标榜自己的和善,这其实是在榨取对方。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自我牺牲型的女性会喜欢说:“每天都为你做了那些事。”

Written on August 3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