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勒索

唯有你接受勒索,这场交易才会成功。

情绪勒索者的一贯做法:“要求你为他的情绪负责。”

身为情绪勒索者,他们非常擅长做一件事情:贬低你或你的能力(自我价值),引发你的罪恶感,以及剥夺你的安全感。

情绪勒索者总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有“责任与义务”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显得我们“够好”。对他们而言,“这是你应该做的事”。

情绪勒索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对于他人的拒绝(挫折),其忍耐度是很低的。

“上对下关系”是情绪勒索中很常见,却也是最难挣脱的互动循环。

所谓“上对下的关系”,指的是父母对孩子、上司对下属、老师对学生……这种明显有“权力位阶”的关系。

出现这种权力关系时,这段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方可以定义、评价另一方,而由于这个权力位阶的影响,另一方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评价。

我需要证明我够好吗?不,我不需要。 因为我相信我够好。

当我们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时,别人可能并不晓得我们需要什么,而“忽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当情绪勒索者,发现只要他对你出现很大的情绪,你就会愿意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继续用他的负面情绪勒索你。

逃避策略包括:情绪隔离、离开现场、搞笑、顾左右而言他等。

连你都忽略自己的感觉,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感觉”时,你的感觉,就变得不重要了。

“建立情绪界限”,指的是:我们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我们的勇气就在这些挣扎与自我怀疑中,慢慢消失殆尽。

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对自己完全的接纳。

“抱歉,我在忙,晚一点再打给你。”

尿遁: “不好意思,我先去一下洗手间。”

我们不需要花时间去辩解、去说服对方,也不需要去做些什么,以证明我们不是像他们想的那样。

情绪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发酵并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唯有你接受勒索,这场交易才会成功。

他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因为内心抱持着过度“僵化”的准则,而当准则被违反时,内心的恐惧感过于巨大,但他们并没有好好处理自己内心的恐惧,反而试图控制对方,希望借由对方不要违反自己的价值观与准则,以此减少自己内心的恐惧。

情绪勒索者的一贯做法:“要求你为他的情绪负责。”

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分别为: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

薇婷一次次的屈服,也是帮助维仑有机会一次次调整自己“情绪勒索的技术”,让他更精于这项技巧,而薇婷也在这段关系中,更加动弹不得,只能被迫继续满足维仑的需求。

身为情绪勒索者,他们非常擅长做一件事情:贬低你或你的能力(自我价值),引发你的罪恶感,以及剥夺你的安全感。

情绪勒索者总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有“责任与义务”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显得我们“够好”。对他们而言,“这是你应该做的事”。

情绪勒索者威胁将夺走你的重要事物,让你感觉焦虑、害怕,于是你只能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以求减轻不安与恐惧,“赎回你的安全感”。

许多情绪勒索者的特色是,在“他人与自我的需求”起冲突时,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性地“忽略他人的感受与需求”,而且,他们会自动地“放大”自我需求的急迫性。

情绪勒索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对于他人的拒绝(挫折),其忍耐度是很低的。

有些情绪勒索者,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大于别人的,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被亏待”。

如果,我们觉得“拒绝别人,那代表我们是个不好的人”时,我们就很难学会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当我们是个习惯自我怀疑的人,我们很容易就会掉进了“自责的陷阱”中。

遭遇情绪勒索,深陷其中而痛苦不已的人们,常会发现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在乎别人的感受。

“上对下关系”是情绪勒索中很常见,却也是最难挣脱的互动循环。

所谓“上对下的关系”,指的是父母对孩子、上司对下属、老师对学生……这种明显有“权力位阶”的关系。

出现这种权力关系时,这段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方可以定义、评价另一方,而由于这个权力位阶的影响,另一方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评价。

有太多“应该”的想象,使得父母有时无法抛下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威、尊严与面子,认为“我是父母,我为你好,所以你听我的是应该的”,却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人”。

彼此身为一个人,有需求,也有感受,应该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用“你应该”的教条压抑,使得两人互动,却只有一个人的声音。

唯有提升自我价值感, 才是让你能够不再深陷“情绪勒索”的护身符。

我的存在,就是我的价值所在,我并不需要费力去证明什么,做到什么。我的存在,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也就是:对自己,完全的接纳。

嘿,你做得很好,你辛苦了。你就算什么都不做,我仍然觉得你是有价值的。我爱这样的你。

我需要证明我够好吗?不,我不需要。 因为我相信我够好。

只有我自己,可以定义我自己。 当我能够相信我自己够好,我就不用总是必须,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在这种“永远不够的文化”中,人们的“匮乏感”会特别的强,为了减轻因匮乏感产生的焦虑,我们感到自卑,所以我们学会比较,甚至抽离自己的情绪,藏在自己所建造的面具或盔甲后头:我们习惯当“旁观者”,学会不要太过认真投入一件事,或是表现得太过在意一件事,因为“认真就输了”,因为那不够酷。

实际上,“尊重别人”的行为,才是“展现自我价值”,也让别人感受“自我价值”的最有力表现。

如果你总是重视他人的感受,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常常委屈自己去满足他人……久而久之,你就会感觉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是“不重要的”,而自己好像也是“不重要的”。

当我们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时,别人可能并不晓得我们需要什么,而“忽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当两人互动关系沦为只有一个人可以表达感受,或只为了满足其中一人的需求时,这段关系已经不再平衡、不再健康。

当情绪勒索者,发现只要他对你出现很大的情绪,你就会愿意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继续用他的负面情绪勒索你。

逃避策略包括:情绪隔离、离开现场、搞笑、顾左右而言他等。

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感觉这么糟,父母变成对孩子生气。

发现“说服”策略没有用的父母,就变得沮丧、挫折,“觉得自己没有成功让对方情绪变好”,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无能。 然后,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感觉这么糟,父母变成对孩子生气。

当我对你生气时,代表着让我有这种挫折感的“你”不好,而不是我不好。

情绪界限模糊:习惯性地认为他人情绪是我的责任。

“讨好、逃避、说服、愤怒”,这些情绪逃避策略,其实都与我们习惯承担他人情绪责任,而没有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是他自己的责任”的思考有关。

当我们觉得“我现在会这么沮丧/生气/难过,都是因为对方对我做了什么……”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好像是“把错怪在对方身上”,应该是会让我们自己“感觉好一点”;但实际上,我们等于是给了别人“控制、影响我们情绪”的权力: 你能够让我心情不好,让我沮丧,而我什么都不能做。

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感时,我们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就会低落,我们会容易觉得自己不好、糟糕,也更容易陷入沮丧当中。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看懂了,却仍然无法摆脱情绪勒索。

第一步,就是从觉察开始。

“嘿,你做得很好,你辛苦了。你就算什么都不做, 我仍然觉得你是有价值的。我爱这样的你。”

当你开始小心翼翼:失去自尊的第一步。

许多被情绪勒索的人,都常有自我价值低落的状况。”事实上,自我价值低落,不但会使我们比较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互动中;而且当我们处在情绪勒索关系中时,这段关系,也会让我们慢慢失去自尊、自我价值,掉进“鸡生蛋、蛋生鸡”的恶性循环。

许多深陷情绪勒索关系的被勒索者,常具有“在意别人评价”的特质,有着“自省”的能力与习惯。

我们明知道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却仍焦虑地担心着,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不停地自责与自我怀疑,担心自己“对不起别人”。

试着问问自己: 我总是担心自己对不起别人,但是,我对得起自己吗? 那时,或许你才会看得到,深埋在你内心深处的委屈与伤痛。

一旦我们愈觉得自己不够有勇气,没有能力反抗他们,我们愈对自己失望。当我们愈对自己失望,我们就愈容易觉得自己糟糕、没有用,只能一直这么顺从下去。

我们可能会“合理化”对方的要求,说服我们自己:

“对方的要求是为我好,是合理的,是希望我能够变得更好、更进步……”

“其实他的要求并不过分,或许是我太过敏感了,可能这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应该每个人都会妥协的……”

“其实这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职场上,不都是这样吗?”

“如果我不顺着爸妈的想法做,他们可能会情绪起伏太大而影响身体……我可以顺着他们,就顺着他们吧!其实也没那么严重。”

连你都忽略自己的感觉,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感觉”时,你的感觉,就变得不重要了。

你的“配合”,可能会使得对方完全“没有界线”,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经太过分、太过超线,甚至当有时候他的要求已经太过分,因此你没法满足他的需求时,他还会认为“都是你的错”,把你臭骂一顿。

建立属于你的情绪界限。

如果我们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情绪界限”,我们会很容易把他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或是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我们分不清这个情绪究竟是谁的责任。

所谓“建立情绪界限”,指的是:我们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其实你想象的恐惧,远大于实际上会发生的后果,

实际上,所谓的“界限”,指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忍受范围,是“别人如果侵犯进来,我脑中的警铃会大作,我会感觉不舒服”的范围。

开始会让你觉得不舒服的那条线,往内,则都是“情绪界限”的范围,而不是拉了一条你的“情绪底线”:仅设一条“尽量忍受的底线”,而使得这“底线”成为让人一踩到就会爆炸的线。

可以随着你的状况与需求,来弹性调整自己的“界限”,这也可以让你与他人的互动比较有弹性,而非只能仰赖僵化的界线来决定、调整你与他人互动关系的距离。

摆脱情绪勒索,就是从建立你的“情绪界限”开始;

有时候,我们的勇气就在这些挣扎与自我怀疑中,慢慢消失殆尽。

“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当内心的伤痛,血淋淋地转换到现实场景,成为看得见的伤口时,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都还要严重。

当我们不习惯重视自己的感受,别人也会如此的对待我们。

你的人生,不需要为别人负责。

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们不需要为了别人的情绪负责。

一旦你想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任,你的人生就会为了别人而活。

当别人希望我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必须要清楚地拿出来讨论,寻求我们的同意,而不是用许多“贬低”,让我们有“罪恶感”的方式,以此引发我们的焦虑,逼迫我们就范。

当我们想要满足别人的需求,那是我的自由与选择,而不是我的义务。

实际上,我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与义务,是在不伤害他人权益的前提下,重视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仅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

我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是满足我自己的需要。

别人的情绪,不是我的责任。

放下那些别人要求你背负的枷锁,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功课,不是你的。

我不需要总是得做到什么,或证明什么, 才代表自己是有价值的。

对自己完全的接纳。

想要练习建立属于自己的情绪界限时,请记得以下的重要口诀:停、看、应。

停:停止对话,转移情绪,离开现场

情绪勒索者给予的压力→内在焦虑→焦虑让你忽略你自己的感受→你答应对方的要求。

在苏珊的《情绪勒索》一书中,作者特别提到:“你不必响应情绪勒索者的任何要求。”

你答应这件事情,并非出于你个人的意愿,而是因为对方给你的压力引发了你的焦虑,甚至让你觉得恐惧或害怕。

离开会让你感受到压力的现场,不管是现场,或是电话。

如果是电话,你可以跟对方说:“我知道了你的想法,不过我需要想一想,我现在没办法给你答复。”

跟对方说:“这件事我需要想一下。”然后借口你要去洗手间,或是有别的事情要忙,先离开现场。

面对他的说服,我们可能会乖乖地一句句回复,甚至解释,这会使得我们慢慢地掉入他的语言陷阱中,最终,我们可能又被说服而勉强答应了,事后又让我们后悔不已。 不要让这种事发生。

你坚持你的立场,是不需要理由的。你不需要去说服他,不需要说服他“接受”你现在“没办法做决定”这件事;当你决定“我现在没办法做决定”,这就是你的立场。

因此,不要忘记自己的立场,请练习坚持自己的立场。

不要忘记自己的立场,请练习坚持自己的立场。

果断地离开现场,挂上电话,不要让对方有说服你的机会。

“抱歉,我在忙,晚一点再打给你。”

“抱歉,我现在有事,我需要先挂电话。”

尿遁: “不好意思,我先去一下洗手间。”

看: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刚刚发生什么事

“看”是三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你需要去“观看”,觉察自己的情绪,试着去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我需要保护自己的感受与情绪界限,因为除了我自己,其实没有人会比我更在意这件事。

当爸爸说出自怜式的抱怨时,很容易引发子女的罪恶感。

事实上: 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是什么样子。

我们不需要花时间去辩解、去说服对方,也不需要去做些什么,以证明我们不是像他们想的那样。

真正让我们觉得痛苦的,是我们不相信这个标签,却又不敢摆脱它,反而一直想要与对方辩解,或做出一些行为,以让对方撕下那标签。

我们自己才有定义自己的权利;

爸爸的身体不好,不是我的责任。爸爸的需求,我也没有义务一定要满足。没有满足爸爸,不代表我就是糟糕,或不好的。

练习向情绪勒索者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促成正向的互动循环。

有些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因为他们也被自己的焦虑给绑架了。

不要给自己订下太难达到的目标。

可以先从小目标开始,一次次修正,也慢慢感受、肯定自己的改变,并从中感受到自己如何拿回自己的主导权,以及对自我感受的差别。

重视自我感受与需求,不代表自私。

你尊重自己,这绝对不是自私。但如果你一味地要求别人也要符合你的想法要求,满足你的需求,甚至不惜侵犯对方的界限,贬低对方以达到你的目的,这才是自私。

很多时候,情绪勒索者,可能会挟带许多“道德”、“应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要挟你“就范”。

情绪勒索”的关系持续愈久,要改变这段关系的互动,甚至你对自己的看法,愈是充满挣扎与痛苦。

当你总是身处在“害怕”的情绪里,你很难在这段关系中,真正感受到“在乎与爱”。

你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小时候我真的以为是自己的错,因为从小妈妈就不断告诉我:若不是因为你,我也不用这么辛苦。

孝顺,加重“情绪勒索”的重量。

探讨“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情绪勒索”是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提出的概念,常见于许多人际关系中,包含亲子、夫妻、职场、朋友等。

情绪勒索者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使用多种(要求、威胁、施压、哭闹、自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罪恶感、恐惧感、挫折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运作发酵,造成身心障碍。

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

容易扮演被勒索者的几种人:一直想要当好人、习惯自我怀疑、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过度“孝顺”、对“权威”不当的尊崇。

Written on August 3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