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悠久的宗教思想,当今仍然紧紧地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人们相信,是它赋予了生活的价值和尊严。

精神生活要想更有品质,有更高的要求,那必须在物质上先要得到满足,才能从根本上影响我们。

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其实极其简单,那就是我们想通过它来使我们变得幸福,而且我们通常把成功和舒适的生活看做幸福生活的主要标准。如此说来,也难怪我们常常会感到失望了,因为我们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迷恋于感官世界的需要,那么人类的生活就根本不值得一过。

生活并不是一种空闲时玩的简单的游戏,它需要我们的艰辛和劳动、放弃和牺牲。这种艰辛和劳动真的值得吗?整体的部分是否可以补偿局部的风险和损失?它是否可以证明我的生活值得进行下去?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需要兴趣辩论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一种崇高的信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热情和欢乐,我们是不可能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巨大的成功的。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惊人的成就而且我们还在不断地发展,但实际上我们过得并不幸福。普遍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倒是让我们觉得人在宇宙中越来越微不足道。

人类只有弄清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依据此来调节自身的活动,可能避免因违逆宇宙的规律和自身的本性给自己带来不幸福。

历史悠久的宗教思想,当今仍然紧紧地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人们相信,是它赋予了生活的价值和尊严。

如宗教所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忧虑、烦恼和痛苦。宇宙的规律无法改变,人们的生活又被以上各种所困扰,根本容不下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幸福和舒适。

由于上帝的精神力量的介入,让人们从精神上摆脱了窘迫悲惨的困境,进入了另一种生活,接纳上帝的永恒、完美与荣耀,从精神层面获得了欣喜与满足,让善最终战胜恶有了保障,

几千年来,宗教信仰让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并把人与人稳定地结合在了一起;它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刺激。

真正能摧毁和削弱宗教的,是对它的本身提出的质疑。

不管它从前取得过多么大的成功,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传统的、教会式的宗教正在成为问题,而不是答案。用它来阐释生活意义与价值,证明我们的生活值得继续,真是太成问题了。

那些以为可以依赖精神、可以凭借自身的洞察来实现创造性事业的人,即使是现在的最平凡的人,都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和宗教行为一样成为问题,值得怀疑。

内在论唯心主义的一些观念在某些方面和宗教观念相同,两者都在向人们证明,努力创造的新生活只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它展现给我们的生活前景注定是一种虚幻。

没有哪一种信仰只靠虚幻就能鼓舞人心,更不能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

年轻人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凭借于此我们可以专心于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正逐步向我们展现,而且,在这里,只有在这里,才有可能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科技部门还是政治实践领域,工作开始和工作者的观念和偏好分离:建立自己的完整体系,形成自己的规律,从而让工作的人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说生活有意义的话,那就只有一个源泉,从工作中去获得。

工作似乎确实可以提供这种意义:它的组织结构可以使人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最大程度提升了个体的贡献,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团结。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长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今天我们不必为道路前面的障碍而泄气,因为工作给我们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且我们与命运较量的过程,足以减轻命运给我们造成的压力。

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充实,但因为陶醉在取得成绩的幸福中,并不会对眼下的工作产生怀疑。然而随着工作的地位日趋重要,对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剥夺,人们就不得不对它产生质疑了。

物质的成果和精神的诉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精神从来不会满足这样的成果,它必须回到内心的生活:内心的精神生活才是它最终的目的。

日趋细化的分工和专业化,让人的能力无法全部发挥出来,只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被闲置,如此之多的能力被压抑、被损失,人们势必不能容忍,为了内心生活幸福,必定要求自己将所有能力得以发挥。

精神需要时间去安抚,而工作却挤掉了大量的时间,让生活忙忙碌碌,牺牲掉了休息甚至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精神势必要把工作看成它的敌人,并拿起武器奋勇捍卫权利。

担心因为过于专一投身工作,虽赢得了世界却丢掉了自我;担心工作的胜利会带来生命力的降低、责任感削弱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生活的匮乏。

有了这个裂痕贯穿我们的生活,生活价值问题的解决便显得十分渺茫。在一个时期里我们可以通过工作来压制我们的思想,但无法无限期地压制下去。

把人当做自然的附属,把人生当做一次自然进化的过程,这种人则必须克服由于人对其独特性珍视而造成的敌意:他为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还必须说服自己,这种敌意不过是在进行最后筋疲力尽的挣扎,消除敌意和承受损失才会有最后的收获。

自然的内外两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但这并不是人在行动,而是某种事物,某种与他天性相违背的事物,在他的内部运作。他的意识只负责记录和观察:他既不能创新也无法改变任何事物。

在这种体系里,人虽然具有自然的天赋,但如果不迫使他努力,改变其生存条件、纠正谬误和幻想的话,他就只是一个人生的观察者,只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影子。

人的精神秩序是由感官建立的,依靠它人们生活已经超越了自然状态的生活。

自然主义拿走人类的所有东西,给我们的唯一回报是,把我们从幻想和迷信中解放了出来,让我们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由于自然主义对幻想和迷信的极为强烈反对,才掩盖了它的自欺行为,它看不到自身体系的空洞和缺乏创造力。因此,自然主义无法对人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人们非常奇怪地把实在的某个部分称作自我,在意它所感觉的痛苦和欢乐,承受它从善或从恶的职责,却没有能力影响和控制它。因为人在纯粹自然里扮演的只是自然指定给他的角色。

思想既能寻找问题答案又能缓和矛盾冲突,就足以证明了它是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的。

思想一旦要求做实在的全部,一旦声称统治生活和拥有生活支配权时,它的局限性便暴露无遗,每当它有这样的发声——无论是在思辨哲学所造成的极端形式中的表现,还是在理性主义的中庸形式中的表现——生活便成为形式的和虚幻的;思想虽然有能量构建复杂的形式,却无法赋予它们任何有生气的内涵。

人对另一世界的信心一旦被动摇,自然与思想便乘虚而入,把他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进而摧毁他的精神存在的基础,此时要想保存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唯一的途径就是:必须依赖生活的自给自足,并全心投入和促进这种生活。

富足,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不能使我们幸福;因为当我们将一个敌人——悲伤与需求——打败时,另一个敌人,也是更厉害的敌人——空虚和无聊——又出现了;

事实上,如果一种文明以推动和促进人的直接利益为目标,它就势必会打上贫瘠和荒凉的烙印。

如果人生的目标只是世俗的物质满足,文明就是一种致命的错误,而且归根到底是自相矛盾的。

我们越发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世界种种局限的强烈不满和对世界的厌倦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情绪。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比自己更高的目标可以追求,不能体现到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比在感官经验下更优越,并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话,生活将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

人的本性被紧紧束缚和围困,不可能仅靠一句话的魔法就能使他的生活和命运得以更新。

伏尔泰在《赣第德》(candide)中写道:“工作赶跑了三个魔鬼:无聊、堕落和贫穷。”

理智主义则认为人不过是思想进化过程中的容器、工具和器械。

我们发现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痛苦和困惑的状态中,纯粹现实主义的文化掠夺了生活的一切意义;回归旧的生活显然是不可能的,停止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也办不到。

有些人因为内在生活的缺乏而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和持续不断的运动里,试图用这种手段慰藉自己的心灵。但是,这种解决办法只能是暂时的,因为人的终极目的是完整地实现自我和感觉自我,并为这种完整性填实一种内容,而这项内容是单纯的工作无法提供的。

精神问题领域里,每个“不”的后面,常常会有一个“是”。“是”通常是不太明显的和不确定的;然而,它虽有许多的不足,但仍然是一个“是”。

某些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得不到,也未必会感到遗憾,除非对它的渴望已转变成我们的本性,除非我们有一种愿望正在追求从来未曾获得的满足。如果没有这样的运动和这样的渴望存在,即便实现不了目标我们也不会感到悲伤和不安。

人类的本性深处便有这么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迫使我们由内心开始来探求生活的真谛,并使生活完全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对生活的意义的问题模糊不清的原因,是我们所采取的立场将我们分裂了,任何一方的特定信念都不能吸引人们普遍接受它。

人虽然无法逃离自身,但当他被封闭在某个单调的领域时,他就会为内心空虚而困扰。唯一可能解决的方法就是从根本改变生活的观念,在他的内心区分开狭隘的生活和广阔的生活,一种是有限的、永远无法超越的个体生活,一种是无限的、可以让他接近宇宙的伟大与真理的生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直接获得的东西,是永远也满足不了我们内心深处强大的欲望的。

精神生活要想更有品质,有更高的要求,那必须在物质上先要得到满足,才能从根本上影响我们。

我们绝不能把生活当做是希望渺茫和理想空洞的事物。因为,我们并不是作为旁观者对这种实质仰视和崇拜,而是通过它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真正自我,它是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当我们对各种的不完美发动攻势时,它是我们极好的出发点。

要想战胜怀疑,不能仅仅只靠反省,而要靠生活本身的内在塑造。如果我们的生活不是那么空洞与虚弱,怀疑便根本不会使我们变得消沉。

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其实极其简单,那就是我们想通过它来使我们变得幸福,而且我们通常把成功和舒适的生活看做幸福生活的主要标准。如此说来,也难怪我们常常会感到失望了,因为我们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一种内在的稳定和进步、一种性格的深化才是真正重要的事,那么我们对生活所带来的结果所做的判断确实可能不同于现在,我们甚至可能会开始重视曾经看来似乎毫无意义的冲突或可耻的穷困。

希腊文化认为,精神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呈现在人的经验中的高级禀赋。因此,生活的唯一任务便是努力发展这一移植于人身上的神圣才能,并且保护它免遭一切袭击,并把它充分地发掘出来。

我们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不会是毫无价值的,其最有意义的不仅仅是我们从事的各种活动本身,而是由此而获得的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才是最可宝贵的。

如果仅仅只是迷恋于感官世界的需要,那么人类的生活就根本不值得一过。

至于我们把杂乱的生活改造成井然有序的理性世界,这其实不过是一种狂热而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存在任何完美的成就,一切都在创造之中。我们看不到终点,而只看到走向终点的道路。光辉的顶点尚未到达,细致入微的改进还在继续。

Written on April 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