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谈到学习,人们有一些共识:首先,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只有这样,已经学会的内容才不会在将来被需要的时候消失。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
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觉。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你会在中断期间感到稍有生疏,或者在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提炼技能。
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各种错觉干扰。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
2010年,《纽约时报》报道过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人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之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
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研究人员在1978年发现,集中学习(填鸭式学习)能让人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和检索式学习相比,集中学习遗忘得更快。对于集中学习的人来说,在第一次考试后时隔两天再考一次,他们就已经忘掉了第一次考试时所记住东西的50%;而同期进行了检索练习的人,遗忘的信息量只占前次考试时的13%。
检索练习有长期好处。如果坚持进行检索练习,比如在大考间隔期间每月进行一次,效果肯定更好。
人们在学习运动技能的时候会做错试验动作,会出错,再加上反馈延迟,场面会令人非常尴尬,但这样做要比立即纠正错误的效果好。立即反馈就像自行车两侧的辅助轮,学骑车的人很快就会对这种纠正产生依赖。
就学习运动技能来说,有一条理论是,如果立即反馈成了学习的一部分,那么等到真实环境下没有了这种反馈,学习者建立起来的模式就会出现缺失,进而影响表现。另一个观点是,反馈会频繁打断学习过程,带来太多变数,有碍学习者建立稳定的表现模式。
这种测验还是一剂解药,可以解决误把重复阅读产生的流利感当成精通知识的问题。
努力检索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产生更持久的记忆。我们很容易相信,学东西时越轻松,学习效果就越好,但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在第一次测验后,推迟的后续检索练习要比立即练习更能强化记忆,因为延迟后再检索需要花更大力气。
虽然填鸭式学习能让你在马上进行的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但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成果会很快消退,因为和检索练习相比,反复阅读会遗忘更多东西。检索练习的好处是长期的。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
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要当心熟悉这个陷阱:你感觉自己明白了某样东西,觉得不再需要练习了。如果想走捷径,这种熟悉会让你在自测时受伤。
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收效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
我们通常认为干扰不利于学习,但某种类型的干扰可以给学习带来一些好处,而且有时收效会出奇地好。
事实证明,当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回忆课程内容。
史蒂夫·乔布斯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提到,1985年,30岁的他被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当时我并没有想明白,但事实证明,被苹果解雇可能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好的事情。成功的累赘被从头再来的轻快所取代,一切都变得更可塑了。我得到了解放,进入了自己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一段时期。”
失败绝不是人们想要的,但有时只有经历过失败,人们在面临风险时才能不屈不挠地做出努力,发现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
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阶段性地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当你从短期记忆中回忆所学时,例如快速频繁地进行练习,是不需要花什么心思的,也不会有长期性的收效。但当你过一段时间再回忆时,当你对所学的东西有些遗忘时,你就不得不努力重建这一切。这种耗费心力的检索既能强化记忆,又能让所学再次具有可塑性,引发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再巩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记忆,同时可以将它们与最近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试着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答案,或是在拿到解决方案前自行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让你把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即便有时你会犯错,只要有纠正性反馈就没问题。
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我们总愿意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高明。
是在不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
身为人类,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于那些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织的故事,自以为是。
按照邓宁本人的说法,“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
我们认为,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公共场合用手机打电话会特别遭人厌烦——因为别人听到的都是单方的通话。同时它也证明,人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在一篇网络文章中,如果作者的立场从任何一个角度论述都合理,你就会发现用个人叙事的方式来诠释情绪的做法会有多么容易。
记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人们靠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来理解一件事情,定下从未出现过的规则,好让一件事情更符合逻辑。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来填补。
暗示的东西才会被人们记住,而明确表述的东西则不然。文学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一段关于残疾女孩海伦·凯勒的文字,很多人在阅读之后都错误地认为“聋、哑、瞎”这三个字出现过。另一段文字的内容与这段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把女孩的名字改成了卡罗尔·哈里斯,阅读后的人却不会犯前一组人的错误。
想象膨胀的意思是,先让人想象一件事情的具体样子,若是稍后再问起此事,他们有时会倾向于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地留在记忆当中。
虽然法律制度考虑到了用“误导性问题”向证人发问的危险(所谓误导性问题,就是指那些引导人做出特定回答的问题),但这种提问是很难彻底避免的,因为暗示可以非常微妙。
有时候,当证人回忆不出案件经过时,调查人员会指示他们放开思路,把头脑中想到的东西随便说说,哪怕是猜都行。但是,这种随意猜测会导致人们提供错误的信息。如果这种错误得不到纠正,那么这些信息往后就有可能被当作记忆来检索。
那些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也会让人把它们和真实情况混淆。这就是为什么政客与广告虽然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诺,但不断重复自己说的话却能让大众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承诺。
在政治宣传中,这被称作“大假话”伎俩——即便是大假话,重复之后也会被人当成真理接受。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
我们的记忆还被社会影响所左右,而且会与周围人的记忆趋同。
反过来看社会影响效应,我们会发现人类倾向于假定其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这个过程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我们一般认识不到个体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分辨不出我们和他人对事件解读的区别。
对一段记忆充满自信,并不代表这段记忆肯定是准确的。
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这就是元认知错误,是对她知道的东西和她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
在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要留意判断的线索依据。能顺畅地描述某事,并不一定代表着你真的有所长进。
当被问及成功的原因时,布鲁斯说得非常轻松:进入没有竞争的领域,深入发掘,问正确的问题,统观全局,承受风险,诚实做人。
不要靠感觉做事,好的飞行员会查看仪表盘。你要用小测验、同伴互评,以及其他工具,确保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确保你的方法与目标相符。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你将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精通,让你捷足先登。
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般来说,在那些有更多资源、教育条件更好的家庭中,激励与培养更容易实现。平均来看,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分数,要高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被富裕家庭收养的贫困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分数,要好于那些没有被收养的孩子,无论这些孩子亲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结果都是如此。
老话说:“自以为能或不能,都有道理。”如果说真有什么比才智更重要,那当然要算态度了。
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了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据称,他在完工时写道:“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崇拜者眼中,这是超常天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4年艰苦卓绝的虔心工作造就了这一杰作。
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基本都是如此。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麦迪根还留着费尔罗斯写的学习习惯列表,直到今天,他仍在跟学生分享。列表的要点内容包括:
●课前一定要阅读资料
●在阅读的时候预想考试会出什么题目,以及这些题目要如何作答
●课上在心里回答这些假设问题,从而测验阅读内容的记忆成果
●复习学习指南,找到那些回忆不出或不知道的术语,重新学习
●在阅读笔记中抄写标粗的术语及定义,确保能够理解
●参加教授在网上发布的模拟测验,从中发现不知道的概念,重点学习
●用自己的方式把课上的信息重新组织成一份学习指南
●写出复杂或重要的概念贴在床头,不时自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复习和练习间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