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抑郁症

精神渐渐稳定下来,她不得不承认:抑郁症已经慢慢将她脱离了同龄人的轨道。别人都在向前走,而她只能在原地看着他们。

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人真的很难改变,我也就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症。

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

别再问孩子怎么了,而是我们怎么了。

“他人即地狱”,这句话道出了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生存困境:误解和偏见。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依赖于周围世界的温度。

精神渐渐稳定下来,她不得不承认:抑郁症已经慢慢将她脱离了同龄人的轨道。别人都在向前走,而她只能在原地看着他们。

每个抑郁症患儿家长都担心孩子的未来,可家长往往不知道,孩子自己其实更担心,只是不想说,不敢说。

女孩说想要自杀,恐怕是因为她以为只有自杀,才可以解决对未来的恐惧——父母都是高知,她却休学数年。关于未来,她已经没有别的答案可找。

在一年多的独居生活中,孟秀把微信通讯录中的同学逐一删去,不顾白天黑夜地不停刷美剧,希望能把大脑放空,什么都不必想。

孟秀不愿放弃,还是坚持上了两天学。他说,那两天,他连吃早饭时都在思考要不要活下去。 第三天,孟秀彻底放弃了。

为了不被当作一个病人,瑞莎开始学着开朗、健谈,避免流露低落情绪。在日记里,她把这种感觉描述为“挤在人群之中,被人推着走”。

相关校领导听说她的病要送精神病院治疗,虽然她正常服药能够控制症状,但学校“出于对学校声誉、相关影响和其他学生的安全考虑”当即决定让她退学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抑郁症的威力,它摧毁了一个农村女孩想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

母亲把对父亲的不满和怨恨投射在我的身上——她总跟我说父亲的不对,然后让我支持和拯救她,如果我做不到,她就会觉得我也背叛了她,对我有很多的埋怨。

被欺负到绝望的时候,我向老师求助。老师却问我:“人家为啥不欺负别人?”

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或许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他天天皱眉头。刚开始这种严肃表情对我来说是一种父亲的威严,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让我害怕,反感,甚至厌恶的东西。发展到后来,他开始经常发火,指责我妈。

我觉得生活好艰难,就算回到家里也还是个局外人。

寄养,就像一服慢性毒药,蚕食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为了不做累赘,我拒绝社交,不出去玩,少花生活费,少吃饭。对自己差一些能让心里那些莫名的愧疚感稍微好一些。

因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四肢僵硬、麻痹,直到木木地失去知觉,我才略微换个姿势蜷缩起来。一个小小的动作,我都要用尽全身力气去完成。

我已经学会扮演毫无抑郁痕迹的正常人。

我就一个人躺在家里。连续十几天没有出门,甚至没有开灯。有一次勉强站起来去厕所,路过洗漱间的镜子,看到一张形容枯槁的面容。我很久都没反应过来那是我的脸。

杨帆做起了家庭主妇,她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虽然还是免不了有情绪急躁的时候,但大多数时间里,她都努力控制。

住院期间,我发现同病房就有三个复学失败的初中生,都是被现实打败,自主选择了退学。

她的社会功能受损相当严重,照这种情况(一个极端任性的巨婴),男朋友也会受不了,更别提学习和工作了。

她昨晚做梦爸爸给她买了个Ipad,醒了就非常想拥有,所以一定要让我给她买。这一次我都被气笑了,既然梦里是爸爸买的,为什么不干脆去让爸爸买?

如今喝西北风都快没袋子装了。

人真的很难改变,我也就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

精神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令我手抖,信中字迹歪斜,父亲从中隐约预感到了什么。30多年前,他二哥在外地求学,也是毕业前夕染上精神病,自杀身亡。

由于他与继母经常吵架,父亲不在家时,我作为陪绑,就被继母当出气筒。

菩萨没有显灵,香火和虔诚也因此怠惰了许多。父亲转而寻到街道的洋教会,花二十几块钱买了本袖珍的中文《圣经》带在身边。他得空就眯起眼睛辨认着小字,对我唱荒腔走板的赞美诗。

我试着做过更夫、装卸工、保洁员,学过厨师,摆过夜市,一旦感到厌烦或力所不能,就放下生计休养一阵。

我梦想中的家庭,其实很简单。一家人每天晚上回到家,能一起吃到温热可口的饭菜,围着桌子有说有笑,屋里灯光温暖、氛围温馨。

数学课上老师总喜欢提问,答不出要罚站一节课,每次我都觉得很丢脸,也因此越发厌烦数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外出务工那几年,我的常态就是扛不住了就回家调养几个月,觉得缓过来了就继续外出打工,循环往复。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复制品。

抑郁会伤害别人而不自知。

母亲曾告诉过我,其实她当时只是害怕,她觉得如果我不努力、不优秀,未来就会像父亲一样操劳奔波却一事无成。

Written on November 1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