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
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如果没有强烈的“我”和“我的”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人们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让人持续处于焦虑中。
正如《楞严经》中所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见,指佛法对于人、事、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等。
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佛法的正见。
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
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
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
很多道理,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既不简单也不寻常。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
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
我们往往是既不能领受自己生命中的好,只枉自在满心烦恼中消耗自己的福报;也不知趁现在有能力取舍因果的时候断恶行善,以福养福。
做这场人生大梦和昨夜做梦,道理是一样的。什么时候你能做到醒梦一如了,人生这场梦醒来也就有望了。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著。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
如果没有强烈的“我”和“我的”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著、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
相信行善得福,造恶感苦,并且身体力行断恶行善,这样才能自保平安,自求多福,自得其乐。
空谈理念,或者拿佛法作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仅此而已的话,当时似乎是明白一点儿了,平静了,释然了,但过后还是不明就里地制造着伤害,因而枉自在苦恼中流转。
美丑的观念是外境与人的取受、意识等共同作用产生的,事物自身并没有美或丑的固有性质,否则“美”的事物在所有人看来都应该是美的,实际上只有习气相近的人美丑观会大致相同。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
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关键是内心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舍出离心而谈佛法、学佛法,怕是只能触及到佛法的皮毛而已。
其实人们对于无常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对自己喜欢的人、物、状态,希望恒常不变;自己不满意的,希望尽快改变。
人们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让人持续处于焦虑中。
事实上对于无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因为无常就是生活。
因果是现象自然的规律。普通人由于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无尽相续中某个片断,所以对因果的判断常常是不对的。
世间做事说到底是做人。做人好,自然左右逢源,成事不难。
对多数人来说,一遍遍机械地刷新闻不过是一种习惯和瘾头,只是把脑子弄得乱糟糟的,并不能给心脑带来多少启迪。
前世和今生的关系,就像昨天和今天,不管你记不记得,今天的经历都是昨天的延续。
事实上,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自成一体的“我”在经验,“我”只是对刹那生灭变异的五蕴身心的坚牢误解,
更不能以为自己有堂皇高尚的最终目标,过程中就可以不择手段。因果不欺人,自己造下的恶,犹如射出的箭,箭头所指是未来的自己。
苦乐是感受,不是概念。你自己觉得苦,对你而言就是苦;你自己觉得乐,对你而言就是乐。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
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比如持咒、念佛、诵经、抄经、调息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
戒律是修行的根本。
最高的持戒是不执著,以空性智慧摄持身语意。
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
烦恼这个词真是妙,说尽了人心的不得安生、无可奈何。
烦恼是生生世世熏习成瘾的,没有决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如何轻易能戒掉?又有几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烦恼成瘾?
烦恼不在别处,在心里,除了通过实修转变自心外,实在没有其它的法子可以解脱烦恼。
《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一些闻思似乎很好的人,讲起佛法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最终却不一定解脱,因为没有老老实实用学到的法理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佛法对于他们只是知识,是用来演讲、辩论的。
排斥修行,本身就是执四相、贪八法的表现,已经是偏离了佛法的正见。
当贪嗔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执、嗔恨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对我们的干扰会减小。
如果太习惯于浮躁和成见,觉察力以及对简单事物的感受力就会越来越弱。
对爱情、享乐等情感、感受的过度美化和强调,也是一种全民观修,大家每天接触的信息都在强化内心对这些的执著。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迦叶:“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闪电,刹那不住。”
出离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当下一念。
布施,让我们学习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粗大、细微的各种执著。
佛法中有时讲放下,有时讲积累,实际是一个意思。
得下一念贪心,烦恼就会大大减少。
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
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里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心咒,把散乱、四处攀缘的心收回来。
佛经有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其实,“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好,“常、乐、我、净”也好,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执著。
正如《楞严经》中所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
并无实有不变的外境,只有相对于众生的业和习气的不同现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