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悟:不是指一个人很聪明,对东西马上有想法。而是指一个人对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沉思最终达到的豁然开朗的精神状态。(例如阿基米德悟出了浮力,牛顿看着掉下来的苹果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着水开之后跳着的壶盖悟出了蒸汽机)
领悟到了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仅此而已。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同的态度(心)会直接影响人面对事物的结果。如果心灵是黑暗的看来世界也是黑暗的,如果心灵是宽阔的,世界也会变得宽阔。所以如何转变心灵态度便变得很重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伤心的时候看花也觉得伤心,看着鸟飞起来也会想到别离,从而感到触目惊心。心灵态度影响了对世界的看法。
知行合一:知:知识,行:行为,过程。知和行是同一件事。
通常观点:做一件事需要先知道,知道了才能做,”知“在“行”之先。所以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做,因为会有一个托词,”知“还不够。
知识只有还原到实践中才有意义。
一个人的眼神能很好的反映出人的心态:存于人者,莫良于眸子-孟子
船工看着后面的追兵不愿意开船,王阳明直接拔剑把船工耳朵割掉了。船工便无奈开船。
致良知:必须通过自我的精神努力,才能使得遮盖在良知上的黑布(各种贪欲,私信)被揭开(良知就像镜子,长期不用就会变得锈迹斑斑,但已经丧失了镜子的功用了,抹掉锈迹之后依然可以拿来用)。使自己的良心显现还得显现出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阳明先生被问及遗言时答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思想概括:”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体光明,世界才能光明。
王阳明做到了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认为的人生头等大事:做圣人,做圣贤
王阳明建立了心学,又称王学
他问书馆的先生为什么要读书,书馆先生回答:人生的头等大事就是读书取功名。王阳明回答:读书做圣贤
12岁励志做圣人
他回忆童年:小孩子都是喜欢玩耍,害怕受到拘束的,教育孩子应该按着孩子的性情培养,激发孩子好学的心,小孩子自然就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的家长给了孩子很多压力,用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便会变得生意全无。
他的父亲是状元
15岁离家出走去考察边疆要塞,去了居庸关考到连绵起伏的长城,壮阔国土,向老百姓了解到了边关的驻防情况。出关和少数民族青年一起骑马射箭,气魄豪迈,使得关外的少数民族青年都对他有所敬佩。在这期间剑术大有长进,一副侠客模样。
回家之后把当时的兵书都收集来研究,他每逢家里来客便与人谈兵
16岁时便给皇帝上疏打算自己带兵平定叛乱,被父亲训斥。父亲劝他这个年龄应该努力读书,他开始努力读书。
打算按照朱熹说的格物(和事物面对面)致知做圣人,所以他便开始格竹子。但没格出结果。开始怀疑格物致知这句话,这也是后来另辟蹊径建立自己学说的一个契机。格竹子的七天里可能受了风寒,此后一生为此所苦,并由此而死。
格物致知:尽管事物千差万别但天理只有一个,把事物独特的理弄明白,不断积累总有一天会顿悟,从而天下之事物无所不知,成为圣人。
17岁结婚当天在南昌和老道士谈了一晚上养生,把自己当天的婚礼忘了。
21岁乡试考中举人。
22岁进京参加会试,天天看儒家根本经典而不是考试的参考资料,没考上,名落孙山。当朝宰相李东阳让这个落榜生写《来科状元赋》,但他不顾羞辱当面写了该文,四座惊艳。
25岁参加会试又没考中。
28岁考中进士,二甲第七名。
35/36岁时被流放到龙场,自己做了个石棺,体验死亡。
王阳明想到的事情都是要去做的,实践,而不是空想。
王阳明:世人都觉得没有考中,没有取得功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因为没考中而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才是可耻的事情。
性格:志向专一(12岁开始立志读书做圣人,从未改变),意志坚定,说就要做,实践能力强,注重实践。
新皇帝朱厚照(是老皇帝唯一的存活的儿子,所以老皇帝从小对此极端溺爱)被刘瑾(挥刀自宫,为达目的不读手段,心狠手辣)影响,性格以爱玩为主。当皇帝后变本加厉,刘瑾天天带着他在宫里玩,出宫玩。
以韩文为首的九卿公开上书请求诛杀刘瑾等八虎(太监),朱厚照不得不同意,但当夜吏部尚书出卖了其他人,将皇帝要杀害八虎的消息提前告诉了刘瑾。刘瑾等八虎马上去找皇帝哭,说内廷的王岳才是想杀他们的人,皇帝撤了王岳的职,让刘瑾替代,东西厂也由八虎成员担任。刘瑾随后将所有相关官员处死或停职。朝廷上的官员人人自危,认清了局势。
南京的两位言官在此之后依然上疏诛杀刘瑾,被刘瑾抓进监狱。此时王阳明出来替他们说话。言官的职责在于批评朝政,负责维系朝廷和民间。现在是冬天,天寒地冻,可能会使得皇上背上杀皇帝的恶名。所以应该恢复他们原职。
王阳明遂被抓,廷杖40,王阳明成了最早被光屁股打屁股的人之一,被打的血肉模糊,人事不省。然后被拖进监狱。在他心中真正的圣人是敢于坚持正义的。所以即使能预料到结果,也矢志不渝,敢于担当。
在监狱中他想到了司马迁,因为替人说话被关进监狱,受到“腐刑”。屈原忠诚爱国却被楚怀王放逐,孔夫子一生不得志却留下不朽经典。哪怕是在监狱中还是不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反而更一步坚定了他的圣人之志。即使监狱黑暗,但心灵是光明的。
入狱五六个月之后朝廷做出了判决,他被贬为龙场驿丞(官方招待所所长),侥幸躲过一死。
在其前往龙场的路上刘瑾又派出了锦衣卫追杀,他在路上感觉到有人在后面跟着,感觉到了自己可能被锦衣卫跟踪,他学过兵法的优势在此发挥了出来。他时时改变着自己的行进路线,并无规律可循。到杭州他给自己写了两首绝命诗,然后脱下衣服放于江边跳进江中,锦衣卫从而确定王阳明已经死亡。
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条船上,被商船所救,随着商船来到了福建。走到了武夷山想到自己已经36岁,为了朝廷和现实不断奔走,但朝廷小人当道,并无可为,不如就此隐居于武夷山,不再过问人世。打定就此遁世后心态也随之变得平和。路过一个小庙时想投宿被拒绝,路过一个破庙时躺在香案上睡了,夜里隐约听到有老虎的声音。之前拒绝他的僧人被此震惊,之前在此过夜的人没有活着出来的。起来之后二十年前王阳明17岁时的老道士如今在这个庙中与他又聊上了。王阳明说已经看淡世间荣辱,只想隐居于世。道士说到:你若从此隐居会被满门抄斩,因为刘瑾只要随便给他安个罪名就会被满门抄斩,所以最好还是按照原来的指令去龙场就职。
他到龙场没地方住,自己建了个草棚,不遮风也不遮雨,后来直接住在了山洞里并起名为”阳明小洞天“。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只有“,心态从而变得平和。
他帮助当地的人学习汉族文化,建立起深厚情谊,苗族群众为他建了房子。
如何活下去成了王阳明在龙场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每天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的关系,所以给自己做了个石棺材,在里面体验死亡。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圣人处在我现在的情境中将会怎么做?
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心里升起一片光明,感到自己和世界已经融为一身。即”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从小以来对圣人之道的不断追寻在龙场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结果,标志着王阳明和朱熹思想上分道扬镳,是开始建立心学的开端。
悟:不是指一个人很聪明,对东西马上有想法。而是指一个人对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沉思最终达到的豁然开朗的精神状态。(例如阿基米德悟出了浮力,牛顿看着掉下来的苹果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着水开之后跳着的壶盖悟出了蒸汽机)
领悟到了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仅此而已。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同的态度(心)会直接影响人面对事物的结果。如果心灵是黑暗的看来世界也是黑暗的,如果心灵是宽阔的,世界也会变得宽阔。所以如何转变心灵态度便变得很重要。
”疑人窃斧“:一个人丢了个斧头,怀疑是隔壁家儿子偷的,所以看着隔壁家儿子,怎么看都像是偷斧头的人,过几天在田地里找到了斧头,后来发现隔壁家儿子看起来不像是偷斧头的人。自己的心态影响了对别人的看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伤心的时候看花也觉得伤心,看着鸟飞起来也会想到别离,从而感到触目惊心。心灵态度影响了对世界的看法。
知行合一:知:知识,行:行为,过程。知和行是同一件事。
刘瑾被杀后他被提升为庐陵知县(欧阳修和文天祥是庐陵人)
上任第一天遇到百姓围在县衙抗议,因为连年违规多收105两银子,王阳明说会向上级反映并且免了今年赋税也包括这105两银子。在此为民请命,挺身而出,在文书中写道:若要处罚,请处罚我一人。他敢于承担正义与人间道义。
通常观点:做一件事需要先知道,知道了才能做,”知“在“行”之先。所以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做,因为会有一个托词,”知“还不够。
“知”和“行”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例如我要写字是”知“,提笔,写字是”行“。真正知道“孝”的人一定在行动上做”孝“的事情。
”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
知识只有还原到实践中才有意义。
他当了七个月庐陵县令之后被派到四省边界剿匪。他遂给朝廷上疏说无力承担:1体弱多病2才能平庸3无法尽孝。
其辞呈被反驳,在等待批复的过程中回家一边吃药,一边研究如何面对匪患,因为心里很清楚朝廷不会同意。
王阳明到任后开始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到了赣州之后要求各府报告各府军事情况,盗贼活动情况,民间情况(熟悉附近山川道路的人,富户人家,闲置田地),各个道路交通情况弄清楚,绘制详细地图。
该地军事状态极差,各土匪之间相互勾连,老百姓间有人和山上有联系。
他自己训练了一支部队。
派出间谍刺探敌人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孤立敌人,在信息和物理上孤立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进行合围。
擒贼擒王,每次剿匪结束后花时间安抚一般贼众
迷惑敌人,扬言不打了,打算秋后再战。要求各军大规模犒劳士兵,做出解散军队的假象,保证军队解散后能立马集结。派出间谍了解敌人动向。一旦有机可乘必须顺序集结。分工明确。杀敌首为主,不能乱杀。强调军纪,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一个人的眼神能很好的反映出人的心态:存于人者,莫良于眸子-孟子
王守仁在被朱宸濠追杀时在船中许愿:如光上天眷顾苍生,请改变风向,如果上天不眷顾天下苍生,那我王守仁也没有任何办法了。祷告一番之后风向变了。
船工看着后面的追兵不愿意开船,王阳明直接拔剑把船工耳朵割掉了。船工便无奈开船。
迫于追杀他换了船,从大船跳到了小渔船。
夫人和他告别时夫人拿着剑说道:我们可以自卫,你先走吧。
为了将朱宸濠困在江西,给朱宸濠一封假密信,说朝廷48万军将要来江西。
为了再威慑朱宸濠又给他写了个假密信,说军队正在向南昌进发。密信里面说对于朱宸濠来说在南昌的话无法打击,只有朱宸濠出省才能歼灭朱宸濠。
他给朱宸濠的谋士们分别写信,反间谋士,削弱了朱宸濠团队的核心凝聚力。
他给朱宸濠的士兵所在地插招降旗,打击军心。
攻打南昌之前先剿灭南昌的外围军队。
对南昌居民发布告喻:宁王造反,我已派兵20万前来。
对南昌守军发布告喻:宁王造反,反抗必杀,放下武器有奖。对军队意志起到了十分严重的威慑作用。
对宁王府发布告喻:攻破之日都直接出来,不要再在府中。
对南昌中官员发布告喻:宁王不仁,不服从朝廷命令必杀。
军队进攻时击鼓,第一遍的时候:将士们要在城下。第二遍的时候:将士们应该登上去。第三遍的时候:如果还没攻克杀伍长。第四遍:如果还没攻破就斩将。
破城之后的分析:自己的军队是正义之师,军队士气饱满。朱宸濠的军队赶来南昌,很疲惫。朱宸濠应该以为我们会固守南昌,所以应该主动出击。
朱宸濠兵力受损后把九江和南康的守城军掉到了自己军队中,王阳明马上派军攻克九江,南康。
阳明的军队死伤数十人时立马斩了最早退却的官员。剩下的军队遂拼命进攻。
进攻时在船上挂了个布:写着宁王被抓了,不要乱杀。地方立马乱了阵脚。
此时朱宸濠已有恐惧,但战争一旦打响便不是想结束就能结束的。
朱宸濠的船阵被攻破后便换上百姓的衣服招呼旁边的渔船,但渔船是王阳明事先安排的。朱宸濠被活捉。
王阳明本未收到朝廷命令起兵,是因为心怀天下,所以才临时纠结万余乌合之兵攻克十万军队。调集的邻省军队一个未见,只有福建的军队来了,但是战争已经结束。
战争结束之后才收到皇帝的圣旨:打算亲征。
皇帝出兵后在北京房山收到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后依旧决定御驾亲征,清除余党。以游山玩水,搜罗美女。
王阳明知道皇帝在知道朱宸濠已经被抓之后依旧决定亲征,王阳明以为是自己写的上疏不够准确,所以又写了个上疏说明朱宸濠被抓,余党被肃清。但皇帝依旧决定南征。
王阳明知道自己现在的敌人是皇帝,是自己有生以来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
王阳明找太监张永,张永不见,王阳明推开看门的人大喊一声:我王守仁要找公公商量国家大事,公公有什么理由不见。张永为之天地正气所感动。
为了使北方军队离开南昌:给军人和南昌居民同时发布告示:北方军人离家千里,思想亲切,而且还要忍受南方的潮湿气候,很是辛苦。在冬至的时候下令南昌居民大肆祭祀,引得北方军人哭声一片。从而影响了北方军人的军心,迫使他们离开南昌。
王阳明针对一年的形式进行分析,分析出皇帝可能身处危险,所以便在被小人诬陷造反的情况下依旧在赣州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威慑皇帝身边的小人。
极则反,封官加爵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王阳明平江西之后大部分同伴都被流放,封王阳明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故作姿态。故王阳明上疏请求辞去爵位,但朝廷并不理会。
无辩止谤:本心以为对的就是对的,天下之公义在于天下人心,面对他人的诬陷王阳明并未对自己进行辩解。
良知学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盘针,因为它能真真切切地为我们指导方向,如果按照这个定盘针的指引去做事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个定盘针就是”本心“,”良知“。
儒家思想中虽有知行合一的思想根基,但明确提出的却是王阳明。
孟子说修身养性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在不断的”动心忍性“中达到。历经困苦而磨炼身心,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良知永远存在,是先天的,是人的天良,不会被消灭。良知自己永远知道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存在,永远是清醒着的,是每个人言行的内在监督者,所以应该永远保持惊醒。良知永远知善恶,知是非,真正的问题不是良知不懂得判断,而是人不按照良知的引导去做事情,”知行不合一“。
小偷偷东西不是因为不知道会伤害别人,而是因为”知行不合一“。
每个人正是因为有良知在所以才可能进入圣人的境遇,摆脱私心私欲。
致良知:必须通过自我的精神努力,才能使得遮盖在良知上的黑布(各种贪欲,私信)被揭开(良知就像镜子,长期不用就会变得锈迹斑斑,但已经丧失了镜子的功用了,抹掉锈迹之后依然可以拿来用)。使自己的良心显现还得显现出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在阳明先生看起来就是正心,诚意,格物。
使自己的良知呈现出来必须是自我承担的,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了你,是一种自我的内在活动。
如果能按照良知的心态坦荡地面对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就会按照原来的样子该如何便如何。
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坏人坏事仅仅因为人们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良知。
心外无物/无心外之物:事物来到我们面前成为我们的认知对象便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不再在心外。人是在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才将自己与身外的人,事联系为整体,并认识世界(光听别人说外面的世界自己并不能了解,没看到花的时候花和心同归于寂(寂即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事物处于寂的不显现状态),看到花的时候,花和心便一起分明起来)。同时,事物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心“即意识,精神。(常被误解为唯心主义思想)
良知就是圣人思想的全部,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立起”良知“二字。
思田之乱中朝廷派10万大兵攻打未果,朝廷颜面尽失,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尽管依旧怀疑王阳明的谋反嫌疑依旧利用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派他平定。
王阳明到当地分析后发现:卢苏,王受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并不支持汉人,攻击不得民心,必然旷日持久。恢复思田制度安抚少数民族最好,卢苏,王受兵未打算反抗朝廷,只是因为朝廷用兵所以反抗,所以应该招安卢苏,王受。故就地解散了朝廷的军队。
王阳明觉得虽然卢苏,王受招降不给予惩罚不能显示朝廷的威严,所以没人给与轻轻的一百杖以示惩戒。
欲擒故纵:八寨为了打探王阳明,对附近的村庄小打小闹,王阳明不予理会。等到八寨对于王阳明完全放松警惕之时开始围剿八寨。
在夜里行军,不惊动到村民,城镇居民。
战机转瞬即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他不在乎被朝廷扣上什么罪名,只希望为国家多做些贡献。
阳明先生被问及遗言时答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终究没有等到朝廷恢复光明便去见古时圣人了。
阳明去世时朝廷没有任何表示,去世40年后才被追加谥号。向世人昭示:谎言终将被事实揭穿,公义终将大明于天下。
阳明思想概括:”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体光明,世界才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