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

 学历、性格、容姿等因素,并不纯粹是个人努力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它可能还是父母亲的所属阶层的产物。

 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可以使双方更加容易找到婚姻的另一半,而婚后生育孩子之后,一般来说夫妇双方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更加高,这是一个无须讳言的事实。强调男女在所有方面都享有平等,这在政治生活中是完全正确的,但至少对于现阶段的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似乎并不符合他们朴素的婚姻观念。

 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

 这样的状况一般被认为与教育社会学家、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苅谷刚彦的观点是遥相呼应的,他指出父母阶层较低的高中生往往有较多的人自认为在学习之外能力较强。

 “所谓的社会规则,全部是由那些头脑聪明的家伙为了保护自己而制定的,而对自己不利的地方都被他们遮遮掩掩地糊弄过去了。也就是说,假如你们不肯动脑筋去学习,样样事情都嫌麻烦的话,一生都会被人骗。你们如果不想被骗,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就得好好读书。”

 “你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与其说是一无所知,还不如说是大人根本没有教过你们。相反,他们向你们灌输的都是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妄想。假如你们信以为真地认为只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就可以过上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考进东大,才能从毫无梦想的黑暗中逃脱出来。”

 “没有了你们所谓的‘世俗框架’你们还能做什么呢?如果觉得真的可以白纸绘蓝图、完全靠自己独创闯出一片天地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说什么不要用世俗的框架来束缚,这只不过是你们这些胸无大志的懒惰虫的借口而已!”

 “你们以为没有必要非得争第一(Number One),只要证明自己是唯一的(Only One)就行了吗?别开玩笑了。所谓的Only One就是那个领域的Num berOne。”

 内在不幸的人自己没有消除不幸的能力,只能依赖于各种大型娱乐活动,使自己越来越陷入被动状态。

 上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开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特别讨厌的人,他们人际关系好、处事谨慎、有执行能力,依赖性较弱,而下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忧郁、优柔寡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本书所探讨的“下流阶层”基本上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这类人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与真正的中流阶层相比却仍然缺少些什么。
 所谓“下流”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其结果直接导致收入很难得到提高,单身的比例也极高。在这类人群中,疲疲沓沓走路、松松垮垮生活的人不在少数,因为这样的生活态度毕竟来得轻松些。
 如今,廉价商店里以低得令人讶异、不禁怀疑自己眼睛的低廉价格出售各色商品,名家演奏的古典音乐名曲CD只售100日元。这样的时代,松松垮垮照样能够生活,努力工作的人却可能会被讥讽为傻瓜,因此,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松松垮垮地生活着。
 当整个社会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时,即使个人缺少上升意欲,也可以在不知不觉间随大气流一同上升,而当整个社会不再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只有上升意欲极其强烈并且拥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上升,不具备上述动力的人便只有跌落了。
 现今,日本的贫富分化正在拉大,有人预测今后还将更加扩大。
 1.具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群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反之重视个人兴趣、NPO(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活动、志愿者活动超过重视工作和金钱等的人则有所增加;
 4.期望依靠丈夫的经济实力而跻身较高阶层、成为专职主妇的女性依然有着相当的数量。
 在《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以前,从高中或是大专毕业后进入企业,以“办公室里一朵鲜花”的形象给男性同事做些事务性辅助工作,然后遇到一个对自己一见钟情的男性,称心如意地结婚、退职,这便是许多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
 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以后,女性读完四年制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与男性从事同样工作的生活方式受到鼓励,而专职家庭主妇的生活方式则因完全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失去了其独立性,故而在一段时期内饱受微词,甚至被少数人蔑为“傻瓜”。
 大多数女性还是希望至少男性的年收入要在700万日元以上,可是符合条件的男性毕竟只是少数,人人志在必得,于是便勃发了争夺理想男性的战争。
 “太妹型”的女性虽然向往当一个专职家庭主妇,但从其出身阶层考虑,她们与一流大学、一流企业中的男性接触机会很少,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多数都是阶层较低的蓝领男性。
 丈夫收入较高的家庭中,同样收入较高的在职妻子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以前的“高收入丈夫与专职家庭主妇”的传统组合开始崩溃,而“高收入丈夫与高收入妻子”的新型组合呈现出增多的迹象。

 学历、性格、容姿等因素,并不纯粹是个人努力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它可能还是父母亲的所属阶层的产物。

 现在的时代倒不是男女差别、女性与男性之间的阶层差别在扩大,而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正在不断扩大,再引申开来,则是由于女性父母亲所属的阶层性所造成的差别正在不断扩大。
 白领精英族指较为传统的以高职位高收入为奋斗目标的“企业战士”。这一类型的男性相对学历较高,性格积极主动,兴趣爱好也比较偏爱于外向型的比较动感的活动,如体育运动等,重视结婚、成家,将之与立业及成功放在同等位置,总之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心无旁骛。
 白领精英们往往缺少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价值观,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大多数人认为好的和向往的东西,他们会抢先一步入手装点自己,并从中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他们的兴趣爱好多为音乐欣赏、听音乐会、乐器演奏、打高尔夫球和网球等,同时也不乏园艺、种花、DIY、木工制作、汽车旅行、野外露营等以家庭和家人为中心的活动。
 对于生活中十分看重的事情,他们很少表现出创造性来,而较多的是考虑到身份、地位等。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大多希望孩子能掌握好一门外语,尤其是对女孩子,更是有高达73%的被访问者怀有此希望。

 “乐活族”源于英文“LOHAS”。LOHAS是“Life 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略语,意思是“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即所谓的“慢生活”人群。拥有这一志向的人群相对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收入,不过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欲念却并不强烈。

 “乐活族”希望可以支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如愿,因此实际上用于兴趣爱好的时间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会抽出时间来阅读书报杂志,杂志一般爱读SOTOKOTO、SARAI等。

 在消费意识方面,“乐活族”并不醉心于一流名牌商品,而是选择不太张扬的二三流品牌,感觉更加能够彰显自己的品位。

 要想成为一个富裕的专职家庭主妇也需要较高的学历。因为,说到与高收入的男性邂逅,当然是进入一流的大企业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而近年来要想进入一流的大企业,即使从事一般的事务性工作,也需要四年制大学毕业才能如愿。所以说,不论是自己去挣更多的收入,还是嫁一个高收入的如意郎君,高学历的女性总是比较有利。
 对于男性来说,年收入如果低于150万日元的话,结婚几乎毫无希望,即使超过150万日元但低于300万日元,其结婚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年收入超过300万日元,才勉强具备结婚娶妻的必需条件;年收入超过500万日元的男性结婚之途变得非常顺畅,而年收入超过700万日元,则90%的男性可以轻松结婚,超过1000万日元更是100%都能够步入婚姻殿堂。
 如今的女性可以说变得越来越奢侈了。从前的女性会期待结婚后,夫妇二人共同奋斗去打造一个富裕的小家庭,可现在的女性不再这样想了,她们期望从结婚一开始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裕生活。当然不止是女性如此期望,她们的父母亲也同样如此期望。

 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可以使双方更加容易找到婚姻的另一半,而婚后生育孩子之后,一般来说夫妇双方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更加高,这是一个无须讳言的事实。强调男女在所有方面都享有平等,这在政治生活中是完全正确的,但至少对于现阶段的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似乎并不符合他们朴素的婚姻观念。

 大学生、研究生的阶层意识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的女性,其阶层意识为“上流”的占25%,而“下流”的仅有18.8%。

 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

 根据“欲求调查”的结果,在团块次代的男性当中,举出“生活中所重视的事”是“有个性”的,在阶层意识为“上流”的人群中占25%,在“下流”人群中则占到41.7%。同样,认为“生活中所重视的事”是“自立、自我实现”的,在阶层意识为“上流”的人群中占16.7%,而在“下流”人群中则占29.2%。
 团块次代的女性当中,尽管上流阶层希望“有个性”的占到了35.3%,但下流阶层中有此愿望的人数比例更是高达51.6%;有“自立、自我实现”愿望的,上流阶层仅占5.9%,而下流阶层则占19.4%(
 追求“有个性”和“自我实现”的人,在职场上也是按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但正因为如此,想要得到高收入是困难的,所以他们往往成为低收入者,生活水平也较为低下。据推测,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会继续下去。
 团块世代的上流阶层从年轻时就不断抒发“最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胸襟,并在过去三十年中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风潮。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这股风潮也同步渗透到了年轻世代的下流阶层中。
 这样看来,“上流”价值观向年轻世代渗透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年轻人愈加“下流化”,助长了年轻人中低收入人群的不断增多,使其“下流”的比例有增无减。
 用具有象征性的话来表述,那就是年轻人读了村上龙的《13岁的Hello Work》,就信以为真地觉得确实应该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然后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工作,于是开始寻找自我,结果始终不愿进入企业正规就业,即使到了30岁依旧满足于自由打工族的低收入生活,故此造成低收入阶层逐渐固定化的危险性日益增加。

 自我主张泛滥整个社会却造成了一个逆反现象:年轻一代越是“下流”阶层其追求个性的志向越强烈,而越是“上流”阶层其追求个性的愿望反而显得薄弱,

 这样的状况一般被认为与教育社会学家、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苅谷刚彦的观点是遥相呼应的,他指出父母阶层较低的高中生往往有较多的人自认为在学习之外能力较强。

 从出身阶层较低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特有的倾向,即有着强烈的“现在志向”,也就是觉得“与其考虑将来的事情,不如快快乐乐过好现在的生活”的人,其自我能力感也较强。
 出身阶层越低的高中生,在学校、学习以外的地方,越是感觉自我优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自我能力感理解成一种自我主张或自我实现,或许正好可以说明:所处阶层越是“下流”的人,其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主张的志向就越强烈。
 自我主张志向强烈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主张。虽然以追求自我主张为志向,却无法真正实现愿望的人,不仅对生活的满意度无法提高,而且低收入也使得他们的阶层意识日渐低下。
 相对而言,拘泥于自我主张、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朋友不多,找工作也不太顺利,容易沦为非正规就业者,因而一般收入较少,阶层意识也变得低下。
 精神科医生斋藤环是专门研究“自我封闭”问题的权威,他很早就指出:沟通能力的高低,对于年轻人的成功与失败意识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沟通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也更容易拥有美好的婚姻,其结果就是进入较高阶层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比较大。相反的,过于拘泥于自我主张、逃避与他人沟通、拒绝适应社会的年轻人,最终沦为低阶层的可能性更高。
 作者通过樱木之口说出如下的话语:

 “所谓的社会规则,全部是由那些头脑聪明的家伙为了保护自己而制定的,而对自己不利的地方都被他们遮遮掩掩地糊弄过去了。也就是说,假如你们不肯动脑筋去学习,样样事情都嫌麻烦的话,一生都会被人骗。你们如果不想被骗,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就得好好读书。”

 “你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与其说是一无所知,还不如说是大人根本没有教过你们。相反,他们向你们灌输的都是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妄想。假如你们信以为真地认为只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就可以过上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考进东大,才能从毫无梦想的黑暗中逃脱出来。”

 “没有了你们所谓的‘世俗框架’你们还能做什么呢?如果觉得真的可以白纸绘蓝图、完全靠自己独创闯出一片天地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说什么不要用世俗的框架来束缚,这只不过是你们这些胸无大志的懒惰虫的借口而已!”

 “你们以为没有必要非得争第一(Number One),只要证明自己是唯一的(Only One)就行了吗?别开玩笑了。所谓的Only One就是那个领域的Num berOne。”

 《龙樱》最成功之处在于主张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借助所谓的“自由”“个性”“唯一”等充斥着大人们欺瞒的措辞而将它揭露出来,告诉孩子什么是社会的现实,并且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现实所以更不应该放弃努力。

 大部分属于下流阶层的人明显偏爱电脑、互联网、视听设备以及电视游戏等,不喜欢与别人接触,而稍显内向、自我封闭的倾向十分明显。

 只要付点上网费,通过电脑什么信息都可以轻易获得,电脑已经成为最廉价的娱乐方式,因而深得低阶层男性的青睐。
 笔者想以“3P”来作为解读团块次代下流阶层的关键词。所谓“3P”,即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手机(Pager)和掌上游戏机(PlayStation),这三样东西称得上是团块次代下流阶层的神器。也可以再加上两个“P”:瓶装饮料(PETBottle)和薯片(PotatoChips),凑成“5P”也蛮不错。
 坐在电脑前,喝着塑料瓶装的饮料,一边吃着薯片,一边上上网打打游戏,或是用手机发发短信,团块次代下流阶层的模样立刻生动地浮现在了我们眼前。
 上流阶层女性的兴趣爱好依次是阅读(70.6%)、电脑·互联网(64.7%)、在家看碟片(58.8%)、旅行·休闲(58.8%)、外出吃饭·品尝美食(58.8%)。
 阶层越往“下”,选择音乐欣赏的人越多,这一点倒是跟男性不谋而合,此外选择乐器演奏的女性也很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对绘画、插画制作、跳舞等亚文化项目感兴趣的女性也很多。换句话说,就是她们中有不少人喜欢唱唱跳跳或是绘画。这种倾向也正好印证了先前苅谷刚彦教授的说法:阶层越往“下”,越是在亚文化的兴趣方面有“自我主张”。

 内在不幸的人自己没有消除不幸的能力,只能依赖于各种大型娱乐活动,使自己越来越陷入被动状态。

 前述的知名自我封闭研究者、精神科医生斋藤环指出,阶层差距是由人际沟通能力的差距造成的:“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很明显就是沟通……被视为不擅长沟通的孩子,很容易心灰意冷地将自己归入‘败组’……这种沟通能力上的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结果便是导致自我封闭一类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教育社会学家、东京大学副教授本田由纪在分析年轻人的生活技能时也指出,就诸如“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意见”“和不熟悉的人自然地交谈”等沟通能力而言,学历越高的人,其沟通能力也越强。

 上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开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特别讨厌的人,他们人际关系好、处事谨慎、有执行能力,依赖性较弱,而下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忧郁、优柔寡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女性与男性相反,阶层越是“上流”,就越没有所谓传统女性的样子,也越没有性别意识,反而有着与男性稍稍相似的领导者一般的性格。
 阶层越是“上流”的女性,越不屑“颠覆传统”,且越具有传统的男女观念。换句话说,不怎么重视传统的男女观念以及自身形象的女性,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反传统志向,阶层意识也更低。

 互联网使得相距遥远的地方也能在瞬间互通讯息,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将广阔的世界缩小了。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也使得人们减少了与他人见面的次数,还缩短了人们行动的半径,从而将真实的世界缩小了。换句话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原本就已狭小,如今则面临着进一步缩小的危险。

 倘若人们只同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来往,以为大家同属中流阶层,都是平等的,而将他人拒之门外,这样即便是在同一阶层中,也会不知不觉间进一步扩大阶层差距。
 电影《楚门的世界》尖锐地批评了美国的郊外消费文化,主人公楚门乘坐的小船最后撞到的“海洋天堂”的墙正是“傻瓜的围墙”。人们生活在人工建造的舒适环境当中,从未觉察到自己周围的世界里存在着围墙,而围墙的外面才是真正的世界。

 上流阶层或许已经不再向往下流阶层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而是否定那种自甘堕落、毫无责任感的生活方式。

 嘴里说着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有多么重要,但不做任何努力、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再过5年、10年,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或许将来总有一天,上流或中流阶层会变得不再去考虑下流阶层的事情,就如布什不会去考虑伊拉克平民百姓的生活一样,不,他也许连美国失业者的心情都懒得去理会。
 少数精英分子为国家创造财富,而众多的社会大众则消费国家的财富,过着“唱唱跳跳”快乐无忧的生活。小泉纯一郎、竹中平藏的经济政策本来是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也就是说,是以扩大阶层差距为前提的,但是失业率5%、在年轻人中更是高达10%以上的状态一旦成为社会常态,每年有将近4万人自杀,这还能称得上是快乐无忧的生活吗?
 上流阶层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下流阶层却无此可能。如果父母是上流阶层的话,孩子也很容易就能成为上流阶层,反之亦然。
 你的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父母贫穷、学历低,而是因为你的脑子不好使,你本身的性格当中就没有学习或工作的欲望,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借口,追根究底,甚至有可能将原因归咎于因遗传因子不好而头脑不灵、缺乏活力。这种过分强调优生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电视节目中兴起的“头脑热”“IQ热”并非不能说成是裹了糖衣的优生思想。

Written on February 1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