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情绪的力量

如果我们每次感到无聊时都强迫自己接受娱乐的刺激,那我们就会错过精神漫游时偶然获得的成长机会。

      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幸福提供了一种进化优势,而且我们对幸福如此重视,拥有数千年追求幸福的经验,那为什么幸福还是没有普及到每一个人身上呢?
      我们在预测幸福感时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其实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自己有能力去容忍,甚至适应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当然,对于新工作也是一样。第一周你会感觉战战兢兢,但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也能像老手一样游刃有余了。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身对于积极事件的感受,而低估自己忍受烦恼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揣测自己未来的感受时,常常会猜错。
      一次研究中,莫斯和她的同事们发现那些非常重视追求幸福的人,反而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感觉寂寞。

只有当我们不愿意去正视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比如不愿正视父母去世、夫妻离婚、晋升无望时,这种痛苦才会使我们受煎熬。然而当我们试图回避情绪、身体或者社交方面的不适感时,这份痛苦就会变得更加难熬。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努力获得更多的幸福,而是应该想办法接纳自己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方面的和消极方面的,并且合理应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简单来说,我们要接受的是全部的自己。

在学习中有疑惑,并且通过努力解决困惑的学生,往往比那些“一听就懂”的学生成绩更好。

      现代生活如此舒适便捷,我们自然也就倾向于回避所有的痛苦了。当我们一个人待着时,只要拿出智能手机,无聊立刻烟消云散!当我们在高速路上奔驰时,讨厌的红绿灯都不见踪影了!当我们下班回家打开电视时,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这种看似自然的舒适选择,其实都是为了逃避痛苦。那些害怕被拒绝的人往往不愿与人交流,那些害怕失败的人往往不愿冒险,那些讨厌亲密感的人下班回家就会与电视和聊天工具为伴。回避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题。
      有两种回避行为会带来麻烦:回避快乐和回避痛苦。

另一种更为普遍的回避行为就是对所谓消极心理状态的回避,比如对愤怒和焦虑的回避。这有点像古希腊的享乐主义者,他们与提倡禁欲的斯多葛学派完全针锋相对,宣称最好的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快乐哲学的问题在于,人们可能会对消极事件过分在意。

      拳王阿里曾说:“我讨厌训练的每一分钟,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忍受在先,此后的一生都将会是冠军。”他是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必须加倍努力,放弃是为懦夫和弱者准备的。
      那些比较典型的、讨人厌的消极情绪,比如悲伤、沮丧、怀疑、困惑甚至愧疚,都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把我们从无法实现的目标那里拉回来。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作“企慕情境”(sehnsucht)26,它是人们对于错失的机会和无法实现的目标的一种浪漫幻想。研究表明,企慕情境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不过美国人是例外。与欧洲人不同的是,美国人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让梦想沦为幻想是消极的。但是幻想确实有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操纵潜意识,很轻松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养成更好的习惯。比如,有研究者曾在一次实验中,让一部分参与者闻到藏在实验室角落的清洁剂等卫生用品的气味,随后再请参与者们品尝一些容易掉渣的饼干。结果发现,那些闻到气味的人,吃东西会更小心,而且用餐后也会处理好食物残渣。
      生活越舒适,人们越恐惧消极情绪
      这其实暗示着,痛苦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个人体验。而舒适,作为痛苦的解药,则是外在的、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质。

物质生活的舒适和便利,让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外在物品获得内心的平静;对于外物的依赖,降低了我们在心理层面上对于生活磨难的抵抗力。准确地说就是,物质享受影响了我们适应环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有一种解释理论叫作“卫生假说”,它认为现代生活环境对于中产阶级来说过于干净了,导致儿童在早期没机会接触传染性疾病,因而他们的免疫系统缺乏抵抗力。
      快节奏的生活会导致低效率和低储蓄,生活越是便利,人们越是难以自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生活节奏变快以后,堵车或者排队都让人感觉难以忍受。简单来说就是,生活越舒适,你就越没有耐心应对困难。
      随着美国政治地位的提升和经济浪潮的高涨,美国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觉得幸福不是需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一种精神必需品。
      尽管电视节目的内容很精彩,但是电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使人们的注意力脱离琐碎的日常生活。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每个家庭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长是5~6个小时。17但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数字增长到了7.5个小时。

正如艾利斯所言,大多数心理问题并非直接来自消极想法或消极情绪,而是源于人们对它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父母愿意花更多时间给孩子们当司机,是因为学校离家越来越远。22后来他们发现,这种增长趋势的原因其实有55%~60%是父母出于对孩子们安全的担忧。虽然有数据显示,骑车上学的小孩碰上交通事故的概率在逐年降低23,但是父母们还是越来越担心子女在路上遭遇意外。
      有趣的是,人们总是会低估他们之前经历的积极事件的次数和强度,却能够准确无误地记起他们经历的所有消极事件。而且相比于增强积极感受的能力,人们有着更多的方法来减少、消除和容忍消极情绪。
      那些处于愤怒状态的被试者更相信未来是可控的,更相信凡事都会有好的结果,也更相信冒险能够带来回报。也就是说,愤怒作为一种高激发性情绪,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处理威胁,还能使我们更好地应对日常事件。这也许就是运动员们常用愤怒刺激自己发挥的原因。
      愤怒可以用来刺激员工的表现。
      研究者认为,愤怒的人在谈判中往往能占据优势地位。也就是说,愤怒能够提供一种积极情绪无法带来的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成更优惠的交易而假装愤怒是没有效果的。研究者们发现,当他们找来职业演员假扮愤怒的买家时,结果却事与愿违。卖手机的人觉得这些买家不可信任,反而提高了报价。
      愤怒还能促使人们团结起来反抗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群众,把他们的愤怒汇聚成改变社会的力量。”

      当你想要表达愤怒或者其他消极情绪的时候,你可以从所谓的“打预防针”开始。首先让对方明确知道你现在情绪不好,不能像平时那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并不是提前为你要发火的行为道歉,而是为了说明你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你的意思。你可以这样说:“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现在情绪不太好,所以不是很适合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还是得说两句……”“打预防针”是为了削弱对方的戒备和抗拒心理。当对方听说你很不舒服,不适合对话时,会更容易接受你要说的话。

那些习惯于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压抑愤怒的人,比那些勇于表达愤怒的人更容易患支气管炎和心脏病,寿命也更短。

      就是说,那些因为酗酒行为而羞耻的人更加难以摆脱“喝一口”的欲望。
      真正让人改过自新的是愧疚感,而不是羞耻感。正如琼·坦尼(JuneTangney)博士所说:“我们之所以觉得愧疚,是因为在乎那些曾被我们的行为伤害、冒犯的人。”
      人们在教育犯错者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从批评不当行为直接转到人身攻击。
      尊重自主权,不要试图控制对方。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幸福的人,你会看到他建造小船、谱写交响乐、教育孩子、在院子里种花,或者在戈壁沙漠里寻找恐龙蛋。但他绝不会像寻找滚到桌子底下的纽扣一样去追求幸福本身。
      放大积极情绪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放大消极情绪。
      人们尊重权威,愿意相信专家的意见。
      在需要关注细节的场合,快乐的人的表现往往不如不快乐的人。当你感觉快乐时,总是希望美好的时光永不停止。然而,这种期盼会使你丧失甄别谎言的能力,而且使你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另外,在某些情况下,消极情绪反而能提高我们的表现,比如,在选择朋友或者商业伙伴,需要判断某人的可靠程度时;在警察办案急需了解细节的危急时刻;在需要说服别人改变观点时。多亏了一群不满足于现状,充满探究精神的科学家们,我们才能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消极情绪更能帮助我们挖掘潜力、突破自身的局限。

高强度的积极情绪虽然感觉很好,但是它也会提高你快乐的基准线,让之后的积极事件都显得没那么美好。

      是,快乐的人常常会过分依赖以前的积极经历,错以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往往会忽略运气和他人的作用,一旦失败就归咎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推卸自己的责任。虽然这种乐观错觉有助于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保持奋斗激情,但是它同时也会导致人们无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总是抱有过高的期望。
      上述这些特征常见于企业家,他们总是积极乐观、充满激情,喜欢过度追求快乐。在这种心理模式下,他们会抱有过于乐观、脱离现实的期望,无可救药地着迷于以下三点:◎ 自己的想法(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反馈);◎ 自己的能力(不考虑自己的缺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己的远见(不注意可能导致失败的细节)。同样的问题并不只是出现在企业家们身上,还有一味沉溺于快乐的学生、情侣、父母、团队领袖们。他们无法摆脱过往成就的影响,产生了未来必然更好的错觉。
      我们做出的错误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心理学现象:我们在做出选择和承受结果时,一般都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举例而言,当你饿着肚子进入一家豪华餐厅开始点菜时,服务员说,如果你想吃巧克力蛋奶酥得尽快下单,因为烘焙时间过长。你的肚子发表了意见,你很自然地就点了蛋奶酥。等到晚餐快结束的时候,蛋奶酥终于来了,你却发现自己已经吃饱,没法像之前期待的那样好好享受这道昂贵的甜点了。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你没能预料到自己未来的状态,落入了心理学家所谓的“计划偏差”(projectbias)中。

“影响偏差”(impactbias)是指的是人们容易高估某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

      当我们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不管是想要新工作、新玩具还是美味的果酱甜甜圈,都很容易在精神上,甚至在身体上产生欲罢不能的冲动。然而,我们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沸腾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也许我们会喜欢自己得到的东西,但是这种喜欢远比不上当初的渴望强烈。也许我们一点也不喜欢新工作带来的“文山会海”、通勤成本和钩心斗角,更不用说在得到这份工作前的忐忑煎熬了。在这方面,我们表现得有点像瘾君子,即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被强烈的欲望驱使着做出各种选择,而没有意愿或能力去考虑长远的影响。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区别渴望与喜爱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常常误以为它们是一样的。

      提到“伊卡洛斯悖论”(Icaruscomplex)。根据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和父亲被囚禁在克里特岛上。父亲为逃走制作了两副蜡翼,并警告儿子在飞离时要注意不能太靠近太阳。但是伊卡洛斯沉醉在飞翔的快感中,不知不觉离太阳越来越近,最终蜡翼融化,伊卡洛斯堕海而亡。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伊卡洛斯悖论,但是我们确实很容易将幸福视为绝对真理,进而不懈地上下求索。这种盲目的追求有时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拼命寻求积极体验、回避消极感受,不只是白费功夫,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人们往往为了做一个决定而殚精竭虑。明明睡一觉就能决定的事情,还要大费周章地去分析成本效益、咨询专家意见、制订计划和步骤。

      活动中,罗斯福遭遇了近距离的行刺,子弹穿过他胸前口袋里的演讲稿进入了他的胸腔,但罗斯福仍然坚持在完成演讲后才对伤口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当自恋的人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不会有后悔、内疚或者犹豫不决的情况。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对“大事”更感兴趣。有自恋特质的人渴望他人的赞美,这种特质会激励他们在更受外界关注的事情上大展拳脚。

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人们做各种荒谬可笑的事情,只为避免直面自己的心灵。然而,若你向往光明,就不能只靠想象,而要勇于在黑暗中探寻。——卡尔·荣格

著名的瑞士精神学专家卡尔·荣格曾经以一段诗意的语言描述过这种状态:“所谓圆满之人,既曾与上帝携手偕行,也曾与魔鬼抵死战斗。”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幸福感的来源比其他人的要优越,但他们却忽略了幸福其实有无限种可能。

      关键在于,你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只关注你喜欢的感觉,转而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你希望你的生活有重要的意义,但你也想在实现意义的过程中享受快乐。你能否成为一个既关注快乐又注重意义的人,取决于你的时间观念。
      一味追求快乐,没有渴望完成的理想或者想要实现的目标,毫无人生意义的生活,也是一种缺憾。

在印度教和佛教传统中,无聊被认为是有所顿悟和发现的前兆。

      儿童自主的探索性游戏比由成人指导的结构化活动,更有利于他们在情感、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成长。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在他的自传《大自然的猎人》(Naturalist)中描述了无聊的价值:青春期的人可以悠闲地探索生命,成人却遗忘了慵懒的深层意义。他们总是低估白日做梦和精神漫游给心智带来的成长……我经常呆坐很久,观察池塘边缘的水面和植被,寻找盘成一圈的鳞片、荡漾的涟漪,以及视线之外水花飞溅的声音。

我们如何应对无聊的状态,决定了无聊对于我们是否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清楚地区分不同情感的能力是你应该掌握的技能,

你不能随意摒弃性格中那些恶劣的、不讨人喜欢的品质。这样做既不健康,也不会有用。压抑自身情绪是一种毫无建设性的行为,因为这会使我们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Written on November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