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
永远苛责他人的人也装腔作势念几句咒语,说道:“我把我的羞耻感给你了。”他不但让自己摆脱了那些不好的感觉,还真的以为,他比其他人确实更优秀。他可能需要这种优越感,以免被淹没在自卑感之中。
在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的时刻,他可能觉得自己身上没有一丝有价值的东西。他可能想到了自杀。
羞耻的感觉让我们对自己形成的痛苦想法和态度,通常都不是真实的。
以羞耻为中心的人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以为世界上只有好人或坏人,事实真相非黑即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绝对的确定性。
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不存在所谓的下等人。
完美主义者可能并不是特别傲慢自大。当他企图不犯任何错误时,他真的并非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他只是在试图将羞耻感控制得稍稍久一点。
害怕被抛弃是深感羞耻的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对那些认为自己基本上一无是处和不被人爱的人来说,被人抛弃似乎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缺乏羞耻感的人则在那些通常要求保密和谦虚的事情上公开表现自己,以求获得他人的关注。谁真的想听到关于某人离婚、穿什么内衣或者选择怎样的治疗法等各种细节?
抑郁症患者似乎把所有做错了的事情都归咎于自己,无论这些事情实际上该不该由他们负责。
每个人都属于人类。没有人例外,不需要通过什么考试、不必履行什么义务,也不需要进行可能的筛选方式,我们就是人。所有人都是人类中的一员,再多的羞耻感也无法剥夺这样一个事实。
每个人都足够好,都具有足以为世界奉献他的价值的能力。
许多人试图折中选择。他们表现出“虚伪的谦虚”,假装自己就和其他人一样,但在内心依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自始至终“就知道”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在发现他的这种信念没有任何依据时,将体验到极大的困惑。
谦逊意味着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你既不比他人更好,也不比他人更差。这是一种尊重所有人内在尊严的理念。谦逊的人不一定放弃他自己擅长的东西,也不一定假装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平均水平”。他依然可以在自己做的事情上面追求卓越。
当他不太关注其他人的界限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羞耻。
深感羞耻的人最不想谈论的就是这种感觉。甚至在治疗期间,他们也常常隐瞒他们觉得羞耻的事情,转而向医生透露他们的愤怒、忧伤或恐惧。
当人们最需要别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他们感到最丢脸和最可耻的时候,却和别人隔绝起来。
我们对羞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
许多深感羞耻的人在父母的批评声和不支持的态度中长大。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希望,也就是一种深深的信念,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应当有人永远生活在绝望之中。
这个人试图让全世界相信他比别人更好,但恰好在这个时候,他真正的感受却是比别人更差。
令人羞耻的经历有一些共同特点:确定的和强烈的生理反应、不舒服的想法、麻烦的行为,以及精神上的折磨。
陷入羞耻的人的响应可能包括麻痹、精力衰退、逃避现实、回避、完美主义、苛责他人,以及暴怒。
永远苛责他人的人也装腔作势念几句咒语,说道:“我把我的羞耻感给你了。”他不但让自己摆脱了那些不好的感觉,还真的以为,他比其他人确实更优秀。他可能需要这种优越感,以免被淹没在自卑感之中。
倍感羞耻的人相信他不应当存活在这个世上。这并不是说他做错了什么事情(那是一种内疚感)。感到羞耻的人相信,他本来就是个错误。他就是耻辱,不仅仅是感到羞耻。
在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的时刻,他可能觉得自己身上没有一丝有价值的东西。他可能想到了自杀。
羞耻的感觉让我们对自己形成的痛苦想法和态度,通常都不是真实的。
卡尔·施奈德(Carl Schneider)在《羞耻、曝光和隐私》(Shame,Exposureand Privacy)一书中写道,没有羞耻,便不会有隐私或亲密感觉。羞耻感还可提升人性、谦逊、自主和能力。
羞耻感不足,也是不好的羞耻感。羞耻感不足的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观察。他们还几乎不了解其他所有人对界限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需要隐私和谦逊,对羞耻感不足的人来说,这两者是他们没有或缺少的。
要让羞耻感有益,必须勇敢地面对。被羞耻感吓坏了并且只想着避开这种感觉的人,除了从这种感觉中收获害怕和痛苦,再无任何收获。勇敢面对羞耻感的人会将不舒服的感觉转换成一种更丰富、更有意义的自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自己在这个星球上做什么。
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见惯了家庭中的羞辱、个人攻击、威胁(遗弃某人)等事件。另一些人发现他们自己长大后,与配偶或老板之间形成了令人羞耻的关系,慢慢地失去了他们的自尊。
以羞耻为中心的人已经学会了反复羞辱自己。这种人通常相信别人看不起他。不过,关键在于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看不起自己。
以羞耻为中心的人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永远都有缺陷。他“知道”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知道”他是不同的。他“知道”自己已经坏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知道”别人绝不允许他加入他们的行列,从而在充满爱、尊重和自豪的世界中生活。
以羞耻为中心的人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以为世界上只有好人或坏人,事实真相非黑即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绝对的确定性。
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不存在所谓的下等人。
以羞耻为中心的人对他们自己极其苛刻。他们总是找一些事来批评自己的外表、行为或者个性。
以羞耻为中心的人还有着高度的自知。他们对批评超级敏感,总是对丢脸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我们对羞耻感的最开始的生理反应是避开眼神交流、看着地面或者旁边。
但我们全都是普通人,我们的力量、智力、创造力和智慧等,都有一定的局限范围,但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我们表现不够完美,并没有什么可感到羞耻的,因为我们全都在这件事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完美主义者可能并不是特别傲慢自大。当他企图不犯任何错误时,他真的并非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他只是在试图将羞耻感控制得稍稍久一点。
害怕被抛弃是深感羞耻的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对那些认为自己基本上一无是处和不被人爱的人来说,被人抛弃似乎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感到羞耻的人害怕被别人抛弃,可能会竭力取悦他人,于是,别人希望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就变成什么样子。他们的理由很明确:我确定,如果他们发现了真实的我,他们会讨厌我。我必须让他们感到自豪,以此让他们高兴。那是让他们不抛弃我的唯一办法。
这些人花了太多的时间来响应别人。他们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们从外人那里获得的对自己的表扬与批评。
自我破坏是另一种伤害自己的方式。当某人“忘了”及时参加某个有望提升工作能力的项目,或者故意拒绝服用医生开具的用于缓解抑郁症的药物时,他便在破坏他自己。由于他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任何积极的东西,因而破坏自己的成功与幸福的机会。
缺乏羞耻感的人最恶劣的问题在于,他们通常十分专注于自己,以至于无法与他人深入接触。
缺乏羞耻感的人通常相信,仅仅由于他们存在于这个世上,就理应获得别人的特别对待。他们仿佛想把自己放置在高台上,供万人敬仰和崇拜。他们在想,他们明显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些。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了,以至于内心没有留出空间来关心别人。
缺乏羞耻感的人则在那些通常要求保密和谦虚的事情上公开表现自己,以求获得他人的关注。谁真的想听到关于某人离婚、穿什么内衣或者选择怎样的治疗法等各种细节?
卡尔·施奈德(Carl Schneider)在他编写的关于羞耻感的作品中指出,“羞耻感向自身揭示了自我。”因此,缺乏羞耻感的人常常是那些几乎没有自知的人。
抑郁症患者似乎把所有做错了的事情都归咎于自己,无论这些事情实际上该不该由他们负责。
几乎没有得到过父母关注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值得父母花时间照看,因而可能确定,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或对他十分感兴趣。他也许觉得,他一定“什么都不是”。
父母亲若大多数时候都在拒绝孩子,可能给孩子造成灾难,让他内心充满羞耻感,并驱使他远离他人。当孩子过于频繁地被人拒绝时,他可能确定自己身上一定有些东西错得十分离谱。
没有哪位父母有意地破坏他们孩子的生活。感到羞耻的父母通常来自令人羞耻的家庭。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以一种更好的方式为人父母,或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那令人羞耻的指责给别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听到“你不好”这种说法的孩子可能开始相信,他天生就有缺陷。他可能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巨大的错误,得向全世界道歉。这样的孩子精神上受到了伤害,看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发现父亲或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感到很脆弱。他还很可能认为自己一定有什么问题。毕竟,其他的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
想着“我不应当存在”的孩子会心灰意懒,陷入绝望。接受这类信号的孩子将难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随后,或者是等到他长大成人后,他甚至会想到自杀。自我毁灭是希望破灭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是对羞辱孩子的父母亲的一种忠诚行动的体现:由于你告诉我,我不应当存在,所以我将离开。
健康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相互欣赏。实际上,用欣赏(appreciation)来形容,还远远不够;更合适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敬重对方。每个人都意识到对方内心的尊严。他们注意到自己觉察出来的善意,并且帮助创造那种善意。
一旦我们和别人建立了令人羞耻的关系,更容易将其他的关系也变得跟这种关系一样。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以羞耻为中心的家庭中长大,在后来的人生中,我们可能被那些在家庭中羞辱地操纵家人的人“吸引”。
有时候,美国社会无意中助推了羞耻感。我们极力推崇成就,以至于许多人即使极其成功,也觉得像是失败者。
当我们太长时间戴着面具时,有时候甚至忘了,我们原本可以将面具摘下来。
一种真正的危险是,如果过于急切地“修复”我们的羞耻感,可能甚至让我们自己更加感到羞耻。
我们不可能强迫我们喜欢或尊重自己。自我照顾是慢慢形成的。我们可以用尊严和自豪感来替代羞耻感,但只能慢慢地替代。
孤立是对羞耻感的一种常见反应。某个人越是深深地感到羞耻,往往越是把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掩藏起来,不让别人发觉。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将这种羞耻感展示给他人时,那么,由于羞耻感造成的伤害将开始得到治愈。我们需要鼓起勇气,让其他人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的那些自我谴责的部分。这样做,当人们看到了我们的羞耻并选择包容而不是谴责我们时,我们将渐渐获得信心,认定我们是完整的人。
我们不能信任所有人,不能向所有人透露我们的羞耻。首先,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在得到我们的隐私信息时,不会对我们的羞耻感火上浇油。优秀的倾听者绝不会羞辱已经感到羞耻的人。此外,他会和我们分担我们的痛苦与脆弱,不会试着和我们谈论我们的耻辱。和我们分担耻辱的人,还会静静地坐下来,与我们一道审视那种羞耻——不会让我们害怕或厌恶。
没有人能够每次都用关心和同情来回应我们。我们应当记住这一点,不要指望完美。如果某人有那么一两次没能很好地回应我们的羞耻感,也绝不能完全否定他。
每个人都属于人类。没有人例外,不需要通过什么考试、不必履行什么义务,也不需要进行可能的筛选方式,我们就是人。所有人都是人类中的一员,再多的羞耻感也无法剥夺这样一个事实。
每个人都足够好,都具有足以为世界奉献他的价值的能力。
转移的羞耻感可能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施加给某个特定的家人。通常情况下,当家庭无法忍受真正令人羞愧的问题的羞辱时,就会发生羞耻感的转移。
相比于要解决一个家庭里父亲的酗酒问题,责怪和羞辱一个小孩总是容易得多。(“你应当为你自己感到羞耻,年轻人。如果你拿到更好的成绩,让这个家里少一些悲伤,你爸爸就不会那么沉沦,每天只想着喝酒了。”)
对于家庭中大多数的麻烦,孩子常常是被指责的对象。但是,其他家庭成员也可能“借来”羞耻感。当一些孩子没有做到让人人都高兴、事事都“完美”时,他们便被当成羞辱的例子突出出来,而且既感到羞耻,又感到内疚。
多年前,我接受了某些本不属于我的羞耻感。我当时觉得,那就是我应当感到羞耻的事情。我的其他家人也这么认为。但如今,我知道我当时根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我不感到内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感到羞耻的。
原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行动框架。一般来讲,我们将意识到,我们花了太多时间来痛苦地思考别人怎么恶劣对待我们。改变态度的标志是萌生类似这样的想法:我已经厌倦了怨恨。它们曾让我怒不可遏、沉浸在过去。它们只会加深我的羞耻感。我已经准备原谅那些曾经羞辱过我的人,以便我可以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没有人轻易地放弃权力,这是一条普遍原则,在以羞耻为中心的个人关系中,这条普遍原则引出了一条更为具体的原则:没有人轻易地放弃羞辱他人的权力。
有些人拒绝停止羞辱别人。他们把对别人的支配摆在首位,把和别人的亲密关系放在其次。他们觉得,尊重他人、给他人面子,是软弱的表现。
你必须告诉经常羞辱你的人,你不再接受他们的羞辱行为。
当我们强调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时,便会忘了自己天生就是宝贵而有价值的,忘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许多人试图折中选择。他们表现出“虚伪的谦虚”,假装自己就和其他人一样,但在内心依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自始至终“就知道”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在发现他的这种信念没有任何依据时,将体验到极大的困惑。
谦逊意味着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你既不比他人更好,也不比他人更差。这是一种尊重所有人内在尊严的理念。谦逊的人不一定放弃他自己擅长的东西,也不一定假装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平均水平”。他依然可以在自己做的事情上面追求卓越。
谦逊这个词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蒙羞意味着不尊重。
当他不太关注其他人的界限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