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

守住底线,比追求高尚重要得多。

孔子说,执政的人,如果对下面很宽和,下面的人就怠慢。这叫“政宽则民慢”。这个时候,你就要凶一点,要“纠之以猛”。但是如果你太凶了呢,老百姓、下级,就会受到伤害。

廉洁之人,多半爱惜羽毛、看重名誉。

君主自己,则阴一手,阳一手。法制写在脸上,权术藏在心里。一只袖子里藏大棒,另一只袖子里藏胡萝卜。

不要执著于“我”。我,本来是没有的。因为因缘合和,时空点凑一块了,才出来一个“我”。

尼采的比喻说,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满载而归。

其实,《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就是说,《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讲中国人的智慧,不能不从《周易》开始。

我们通常所谓《周易》,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

《易传》是一本哲学书。《易经》呢,则是占卜的书。

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

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而且,现象不断变化,也是规律。因此,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是不变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变),也是不变的。

说起来,《周易》的方法也就三条: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

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共存,也都有阴阳两面。

阴阳、刚柔、动静,是《易传》提出的三对矛盾。它们相辅相成,构成整个《周易》哲学体系的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阴阳。

我认为,《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学术界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底色,就是忧患意识。

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前途。

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此不必怕它不变。但是,能够“怕不变”,就说明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有了主动权。

当周人将多次卜筮的经验,整理为《易经》的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时,他们已经悟出了一个道理——“事物在变化发展时就有前途,是吉的;停滞、不变化,就没有前途,是凶的”(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既然世界永远在变,既然变化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那么,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

时,也就是势。势不可挡,所以只能与时俱进。

中庸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可以总结为这样两句话: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对你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就是中庸,中庸就是最合适。怎样最合适?不走极端。

原则性不强就会变成圆滑,灵活性不够就变成刻板。

原则问题不能让步,枝节问题可以商量。

像海瑞那样,手下的文书领办公纸,也要自己数。发给你十张,交回来也得是十张,不能贪污国家的那张纸,这就清得有点过头了。结果,海瑞派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官员就集体辞职。

我觉得能够做到沉默就可以了。想想“文革”期间,如果当时六亿人民都能够沉默,都不跟着喊打倒这个,打倒那个,会怎么样呢?历史都要改写了。

守住底线,比追求高尚重要得多。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的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文化从来就是反对单一的。有句老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距离才有美感”。结婚之前,因为有距离,怎么看,怎么好。结婚以后,什么距离也没有了。然后说话又不注意,做事也不讲究,可不一塌糊涂?

我的口号是:亲密有间,贪得有厌。

孔子说,执政的人,如果对下面很宽和,下面的人就怠慢。这叫“政宽则民慢”。这个时候,你就要凶一点,要“纠之以猛”。但是如果你太凶了呢,老百姓、下级,就会受到伤害。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了不得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又聪明又能干。这叫“邦有道则智”。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傻乎乎的。这叫“邦无道则愚”。孔子接着说,他的那个聪明能干,我们是学得到的(其知可及也)。他的傻乎乎,我们就学不来了(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的傻,是装傻,当然“愚不可及”(《论语·公冶长》)。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应该理解为“短缺”或“不足”。

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接下来,就有可能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

叫做“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兵法·火攻》)。就是说,没有十足好处,就不要采取行动;没有必胜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关头,就不要轻易开战。

总而言之一句话——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意思也很清楚: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敌人。败不败,为什么在自己?因为自己不犯错误,就不会失败。胜不胜,为什么在敌人?因为敌人不犯错误,自己就不会胜利。

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哪些将领容易犯错误,容易被打败。有哪些呢?五种:拼命的、怕死的、暴躁的、自尊的、心软的,《孙子兵法·九变》分别称之为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实际上是五种致命弱点。

廉洁之人,多半爱惜羽毛、看重名誉。

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两面三刀”。两面,就是利和害;三刀,就是威胁、利诱、忽悠。威胁,就是让他们“因危而战”;利诱,就是让他们“因利而动”;忽悠,就是让他们“以为有得”。这三刀,都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原则的反用。

善于作战的,总是能够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能让敌人自己来,靠的是利诱;能让敌人不敢来,靠的是威胁。

兵者,诡道也。

《老子》第六十八章说,会当兵的不英武(善为士者不武);会打仗的不愤怒(善战者不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交锋(善胜敌者不与)。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敢冲上去的就死,敢不冲上去的就活。

这不是“不敢”,而是“敢不”。敢不,才是最大的勇敢。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战争中,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就几乎丧失了自己的珍宝。

《老子》第七十八章就说,天底下最柔弱的就是水,最能攻坚的也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你石头够硬吧?我水滴石穿啊!更不要说洪水了,什么都能摧毁。

天下之至柔”,便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也就是说,最柔弱的,就是最厉害、最所向无敌的。

老子说,普天之下的性交,都是男的在上面,女的在下面。因为女人是不动的,或者说,是被动的。她就躺在那里,等着男人上。这就叫“为其静也,故宜为下”。结果,却是女人把男人给“吞了”,弄得男人筋疲力尽,一泻千里。

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多女人,爱谁跟谁。其实晚上到了某个宫里,外面就站着太监,看着沙漏,拿笔在那儿记,皇上今晚跟谁了,几点钟进去的,等等。一到点,小太监就在外面喊:万岁爷,时辰已到,保重龙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周易》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只有变是不变的。

庄子认为人性本真,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君主自己,则阴一手,阳一手。法制写在脸上,权术藏在心里。一只袖子里藏大棒,另一只袖子里藏胡萝卜。这,就是“帝王术”了。

汤武周孔、礼教纲常等等,已经被那些阴谋家、野心家、伪君子,变成了谋私的工具。

礼教的虚伪,至少从东汉就开始了。当时有个“段子”,也就是民谚,叫“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统治者虚伪,知识界也虚伪。虚伪的表现,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要被举为孝廉,就得假正经;想被举为秀才,就得死读书。

所谓“禅宗”,就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吸纳了儒道两家的思想,经过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洗礼,产生出来的又一种智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就站起来大声说:什么风动,什么幡动,都是你们心动!

禅宗分为南北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就是一点一点地修,慢慢修成正果。南宗以惠能为代表,主张顿悟,说白了就是“立地成佛”,没有那么麻烦。

最后在中华大地风行的,是哪一宗派呢?惠能的南宗。以至于后来说到禅宗,基本上就是指南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过西方文化的两次大冲击。第一次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第二次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

大多数的中国人,从士大夫到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还是世俗的生活,比如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四世同堂、含饴弄孙,谓之“天伦之乐”。他们追求的,也大多是世俗的价值,比如升官发财、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清高一点,也不过功成身退或独善其身,价值仍然在人世。

你修道,修着修着,突然身体没有了重量,升上天了,就成了仙。不但你升上去了,你家的阿猫阿狗也升上去了,这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话记载在《六祖坛经·般若品》。

佛法就在人世当中。你要学得佛法,就得到社会生活中去。离开现实寻找佛法,就像在兔子头上找角,那是找不到的。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按照正宗的佛教,修行也是很难的。佛教的戒律,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人)二十五戒,分为八种,一共是二百五十条。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人),七种,三百四十八条,号称五百戒。这话说白了,就是你要当个合格的尼姑,得记住三百四十八条不能做。

两个最简易化的宗派,一个是禅宗,还有一个是净土宗。

净土宗简易吗?简易。简易到什么程度呢?念“阿弥陀佛”就行了。

观音菩萨解决现实问题,阿弥陀佛解决归宿问题,这就是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禅宗比净土宗更简单。净土宗还要念阿弥陀佛,禅宗连佛都不用念。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般若品》)。这就是说,只要你觉悟,你就是佛。

丹霞天然有了法号以后,又云游四方。有一年,他在洛阳慧林寺。因为天冷,就把木头佛像烧了取暖。

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

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曾经立下一个宏愿,要“普度众生”。

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因此,只要觉悟,众生也是佛。相反,如果迷糊,佛也是众生。

我们,为什么就迷糊?禅宗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执。

不要执著于“我”。我,本来是没有的。因为因缘合和,时空点凑一块了,才出来一个“我”。

Written on Ma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