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价值投资
索罗斯的理论是,市场自强化过程中形成反馈环:认识会改变现实,现实又反过来改变认识。
在开放的市场里,高估值的东西早晚会跌下来,低估值的东西终究会涨上去。这是价值投资的精髓。这一规律不会失效,但在A股市场上,效应却可能会严重滞后。
巴菲特总倾向于不卖,甚至错过了一些好的卖出时机,是因为在美国股票卖出后要交一笔高昂的所得税,而我国是个人卖出股票所得税全免。
“稳定压倒一切”,其实就是巴菲特“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的另一种表述。
巴菲特在1996年的伯克希尔年会上曾说:“我们认为目前基金界流行的多元化组合投资是无知的借口。”
根据巴菲特的传记,他在1986年买下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以后,整整三年没买过任何一只股票(不包括套利活动和秘密的小额买进)。
很多新科技对人类来说是福音,对投资者来说却未必。
正如投资者如果能早期买入微软、戴尔、亚马逊等美国网络股,回报当然很不错,但这比中六合彩都难。
控制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研究透彻,确定自己深刻了解和明白投资对象的价值。
投资的最精华部分,就是等待,等待下一次与机会再见。
那些事后来分析比较哪个板块跑得快的判官,均属于事后诸葛亮。
巴鲁克曾说:“谁要是说自己总能够抄底逃顶,那准是在撒谎。”到了巴菲特那里,这句话就变成了“市场十分高时和十分低时,我是知道的,其他大部分时间我也不知道市场会如何演变”。
股评家是靠贩卖经常相反的预测来赚钱的。
有人曾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
一个牛市的结束,通常最终都以蓝筹股的显著上涨为标志。
不快活,只因“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较”。
准确把握好大的波动周期或者说市场趋势,严格选择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股票,这是我的操作策略
估值高、波幅大、齐涨齐跌率高成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显著特征。
索罗斯的理论是,市场自强化过程中形成反馈环:认识会改变现实,现实又反过来改变认识。
在开放的市场里,高估值的东西早晚会跌下来,低估值的东西终究会涨上去。这是价值投资的精髓。这一规律不会失效,但在A股市场上,效应却可能会严重滞后。
高估值的东西被高估的时间周期,可能远比想象的长得多;低估值的东西被低估的时间周期,也可能远比想象的长得多。否则,谁不知道要避开高市盈率的股票?如果一买便赚,谁不知道去买便宜的蓝筹股?
长时间内,蓝筹股不涨而三线股涨、概念股涨就很反常了!
我们不能完完全全或简简单单地复制巴菲特,比如像他一样选择某些颇具潜力的小型公司来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一直等待。
国内很多自称价值投资者的投资人士,学习的其实是早期巴菲特的言行,但真正值得学习的,应该是现在的巴菲特。
巴菲特总倾向于不卖,甚至错过了一些好的卖出时机,是因为在美国股票卖出后要交一笔高昂的所得税,而我国是个人卖出股票所得税全免。
比尔·米勒说过,“低买高卖”是商业市场上积聚财富的普遍原则
“稳定压倒一切”,其实就是巴菲特“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的另一种表述。
其实成长投资说白了就是趋势投机
在中国,投资的年代现在可能才刚刚开始,但投机的旋律在全球自有证券市场起的400年间几乎从没间断过。
在工作、购物、参观展览、吃东西时多留意一下,或者多关注新出现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就能找到赚大钱的股票。
世界本来是简单的,是我们在成年后把它搞复杂了。
去上市公司调研,如果过度追究细节,就犹如“带着放大镜看美女”。其实,距离美是相当重要的,就连西子湖都是“山色空朦雨亦奇”的时候最可爱。
虽然不少人都明白什么叫好公司,但大多数人只做短期趋势判断,考虑未来三五天或者一两个月,自己购买的股票能否迅速上涨后获利。多数人天天都在研究这些。
当好公司遭遇重大利空或者一连串利空打击,股价出现超跌,甚至暴跌至久违的低估值区间时,绝对是最佳的买入良机。
PEG由彼得·林奇发明,是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分析指标,用于弥补市盈率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的不足。
投资就是在PE、PEG、PB等数字中转圈,不是单看某一个指标的高低,而是综观三者的关系,以决定投资价值,评估风险。
巴菲特在1996年的伯克希尔年会上曾说:“我们认为目前基金界流行的多元化组合投资是无知的借口。”
巴菲特几乎任何时候都没有满仓过!
根据巴菲特的传记,他在1986年买下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以后,整整三年没买过任何一只股票(不包括套利活动和秘密的小额买进)。
很多新科技对人类来说是福音,对投资者来说却未必。
全世界那么多公司都在做环保车,最后赚钱的会是谁?谁敢说一定是比亚迪?像丰田研究生产环保车多年,难道丰田就比不过比亚迪?
正如投资者如果能早期买入微软、戴尔、亚马逊等美国网络股,回报当然很不错,但这比中六合彩都难。
控制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研究透彻,确定自己深刻了解和明白投资对象的价值,而不是看股票的表面光鲜,或者是不是受市场追捧。
国内的投资者老不愿意等待,大家总想先挤上车再说,可能连三天都等不了,更遑论像巴菲特那样静候几十年买入可口可乐的机会了。
投资的最精华部分,就是等待,等待下一次与机会再见。
赚钱是永恒的孤独者游戏,尤其对价值投资者而言。
看不准就先拿着钱耐心地慢慢等!
在信息无限膨胀的今天,信息量极大,但有价值的、有用的、正确的信息却极少。绝绝绝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垃圾!
芒格所说“40岁前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世界是不可知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戴了有色眼镜,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其实全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外界的信息碰巧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就认为信息是“正确的”,然后便全盘接受;当外界的某些信息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尤其是与市场短期形态高度不一致时,许多人宁愿相信大多数人的一致判断。
那些事后来分析比较哪个板块跑得快的判官,均属于事后诸葛亮。
中国房地产市场和美国房地产市场不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巨大,表现在杠杆巨大(5%首付或零首付)、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放大杠杆、金融机构对房产购买者无追诉权等。而中国人对保有自住房产有传统认识,再苦再累都会尽力保证按揭供给,首付也高达20%甚至30%,金融机构对业主资产享有追诉权。
股票的未来价值,才是一切财富的本源。
一般而言,规模已经很大的公司的成长性往往已经开始下降。
索罗斯很了解人性,知道人从恐惧到贪婪再到恐惧,每隔几年就是一个循环。数学不能控制金融市场,心理因素才是控制市场的关键。
巴鲁克曾说:“谁要是说自己总能够抄底逃顶,那准是在撒谎。”到了巴菲特那里,这句话就变成了“市场十分高时和十分低时,我是知道的,其他大部分时间我也不知道市场会如何演变”。
成为少数人中的一个,是在证券市场上盈利的关键。
股评家是靠贩卖经常相反的预测来赚钱的。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用嘴巴赚点养家糊口钱,比在股市玩“以钱生钱游戏”要容易千万倍。
我自己的定义是:“风险与未来一段时间内股票能够产生利润的肯定性成反比。
2010年初,巴菲特公开表示看好中国市场,认为未来10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创业板的小股本特征,必将造成中国股市未来再一次“庄股”横行;创业板股票的成长特色,也为庄家提供了足够多“往上做”的借口。
投资股市或房地产可能会赔钱,但不投资肯定要赔钱。
自欺欺人的历史往往是重复而已。
抱着炒股心态者,往往在市场最热闹之时入市,个个都一门心思赚快钱。
有人曾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
一个牛市的结束,通常最终都以蓝筹股的显著上涨为标志。
平淡如水才是投资常态。用平淡心,看平淡市,做平淡事。
消极地看,生活就是简单的重复;积极地看,生活还是简单的重复。简单就是美,在重复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别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较,你根本不清楚他们的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别人怎么看你不干你的事;时间会痊愈几乎每一件事;不要那么认真地看待自己,没有人会这样看待你的。
美国社会评论家H.L.门肯说,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他是否比老婆的妹妹的老公(连襟)挣得多。
不快活,只因“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