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当我们不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我们就是完全弱化了他人的存在,而把自己当成了主角。

一旦你将外在的麻烦视作了自己的,你就要自行承担这样做的后果。

不同的人表达的相同情绪只是名字相同,我们充其量只能体会这种情绪本身,而不能体会其深浅。

事实上,性兴奋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摆脱这种状态。

人类最糟糕的缺点就是提建议。 ——阿尔·帕西诺(演员)《魔鬼代言人》

我们说应该的时候,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见到的真实世界。我们的理想停留在较高的地方,我们并不能真正抵达那里,但却总认为我们应该抵达那里。

如果是你自己认为你应该怎样,其实际含义并非你应该怎样,而是你希望怎样。

达成的结果与愿望相违背,这不是错误——这是生活。

确定每个问题的“边界”,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批评了别人不受欢迎的特质,我们就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没有人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由自己负责的,所以也应对我们每天遇到的事件做出的反应负责。

当我们将控制情绪的权利拱手交给他人时,我们就会感到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这种感觉会让我们不堪重负、焦虑,甚至是抑郁。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即便是最极端的),你是唯一能够控制你自己生活的人。但是,无论你做出的抉择导致了什么结果,那都不是你能够控制的——

我们做了某件事后,总是希望别人做出我们所预期的那种反应。如果别人没有这样做,我们就会责备自己或他人,结果导致双方的矛盾。

接受者能不能接受不在于给予者的心意,而在于接受者的思想、感觉、期望和接受程度。

如果我们认为某人让我们有某种感觉,那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允许他们这样的。

虽然他人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但这种影响力的强弱却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可预测性正是压力的预兆。

一旦明确了方向,人就会有希望,而且,即便是知道还有不可避免的困难出现,也会乐于尝试。

即便是知道可能保障不了自己的安全,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努力去把握。

我们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基本需求:对可预见性的需求。

”边界”混乱则是生活中所有问题和矛盾的核心。边界”混乱则是生活中所有问题和矛盾的核心。

问题就在于,因为“边界”有不同的形态和定义,因此我们经常“触犯”边界而毫无察觉。通常,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我们甚至都不认为它们是“边界”。我们可能称它们为状况、意见、态度等等。

去掉那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让自己的伴侣幸福、快乐等。自然,你可能会做对方认为很不错、很体贴或“可爱”的行为,结果对方就会认为是你让她/他幸福,不过这个结果并不一定会发生。

如果朋友能让你开心,那么朋友之间就不会闹翻了,成了朋友之后,他们应该总能让你感到开心,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没有什么人和物能够永远都让我们有某种感觉。我们对特定的行为和事件的情绪反应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性决定的,没有例外。

大部分问题产生的根源。当我们选择为某事烦恼的时候,那么那件事就可能会真的成为我们的烦恼,这就包括了“接受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是我们的责任”这一点。

可能会让你认为,自己应为对方的感受负责。但是,要注意,一旦产生了这种想法,那就覆水难收了,你就注定成为承担责任的人,“我”可以偷偷操纵,让你总是对我产生负罪感,因为你已经认为是你让我不幸的。

当我们不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我们就是完全弱化了他人的存在,而把自己当成了主角。

我们的真正想法是:你不能照顾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我就该为你解决掉。如果别人对你这样说,你会有什么感受?

一旦你将外在的麻烦视作了自己的,你就要自行承担这样做的后果。

你试图让事物朝着你所想要的结果发展,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你能够控制的。

一个问题有其自身的“边界”,而你将你无法控制的事物“内在化”,将它视为自己的,那你就无法预测其结果了,然后你就会觉得很有压力。

生活中90%的问题,都是自我边界不清导致的。

洞悉了在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之前,自己头脑中的变化,你就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做出冲动的反应——冲动反应才是“问题”出现的缘由。

我们将“焦虑”和“失望”视作正常的情绪反应,而非情绪失常的表现。我更愿意认为,这两种情绪的产生是大脑正常传递信息的结果,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未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大脑在老年时仍然具有可塑性,能够创建新的神经联系,或者以新的方式将已经存在的不同神经元联系在一起。

我们记得越频繁,记忆就越深,这是记忆的本质。我们越关注一件事,我们就越不可能忘记它。

我们可以培养新的习惯,但这些习惯可能是有害的。不幸的是,我们大脑中不好的想法,也是每想一次就加深一次的。

不可预见性+没有控制权(无论是真正的还是你所认为的)=压力

我们越能够预测自己的命运,我们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控制的程度就越高,那么我们感受到的生理压力也就越小。

压力的产生归结为两个因素:状况的不可预知性和我们对其缺乏掌控权。

生命体的进化有时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

我们的“电量(压力)”越充足,我们就越不可能做出合理的行为,越回忆不出事情的详细经过。

压力水平升高,我们的识别能力就会有所折损,相反,我们感受到的压力越小,我们的理性思维就越活跃。

做我们所能掌控的事,和我们喜欢的事,所承受的压力,我们就称为好压力,而做我们所不喜欢或者能力之外的事件时所感受到的压力,我们就称为坏压力。

即便是好的压力,也可能需要大量的能量,因而损害我们的健康,

我们之所以患各种疾病,乃至癌症,通常都被归咎于压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造成身体出现问题的,其实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对我们的身体系统产生的影响。它削弱身体的防御系统功能,然后你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抗击疾病,你的身体系统遭到癌细胞的侵袭也无力抵抗。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高压”状态,在你的免疫系统对抗压力侵袭之前,你就能将压力降下来。

压力让我们做出反应,它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助手。

不同的人表达的相同情绪只是名字相同,我们充其量只能体会这种情绪本身,而不能体会其深浅。

如果孩子的生长环境充满变数,或者孩子总是被父母责骂,总是挨打(或者想一想一个在矛盾冲突不断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小孩子的大脑里就会出现很多压力荷尔蒙,这样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激动,非常害羞,个性内向,

有些人一直追求难以达成的梦想,只是下意识地想要治愈很久以前别人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

一个事实,即性兴奋也可以让我们很难受。甚至,有时,我们也会想摆脱性兴奋的状态。

性兴奋的状态是整个活动的要点。事实上,性兴奋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摆脱这种状态。

所有的行为和活动,首先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我们仍然与远古时候的人相似,而且相似程度高到我们根本不愿意承认的地步。

大脑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让我们具备了飞向月球的能力,而是确保我们的生存。

我们就会用自己的“眼镜”看待这个世界,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他人的行为。

当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就创造一些能够按你的想法去发展的状况,来增加你对整个事件的控制程度。

如果你将外在的、不在你掌控之内的问题视作自己的问题,那你就在自身上创造了一种你无法掌控的事物。

尊重“边界”就意味着,我接受“我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这一事实。相反,我不能控制他人,他人也不能决定我的感受。我不能让他人为我的感受负责,也不能为他人的反应负责。

如果问题真的出现了,就一定有解决之道。就如我母亲常说的那样,“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

最基本的原则——我只为自己的行为反应负责,我不能控制自身以外的其他任何事物。

边界”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无视。不跨过“边界”,人与人之间不会产生交流,

无论是什么类型人际关系,经双方一致同意的跨越个人“边界”的行为都会让两个人变得亲密无间。然而,如果不是经过双方同意去跨越“边界”,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快的情绪,因此,即便受到了邀请,在踏入他人的个人区域时,你也要小心“陷阱”。

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思想,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和感觉。不幸的是,他人的价值观、思想,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和感觉,跟我们希望的都不一样。

与他人争论,就意味着你选择让他人的意见进入你的思想之中,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它们留了空间。

将不同的人以共性划分类别,通常会导致侵犯“边界”的行为。

我们总是胡乱划分类别,因为这符合我们的世界观。在我们心中,我们总要为了某种目的而将不同的人划为一种类型的人。

有人不信仰我信仰的宗教,这并不意味着他还有我所不喜欢的其他特点。同样地,相同类型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做朋友。

最重要的是,别人是你的朋友抑或合作伙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要同意你所说的一切。

提到别人的问题,我们的感觉都是很敏锐的,而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不那么敏锐了。

没有明确的危险却感到不适或有压力,这种感受通常与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事有关,如我们担心自己所在乎的人,或者总担心会遇到什么问题,总认为会有不愉快的事发生。

可能对未来抱有某种期待,而实际的发展却与之相反。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自身之外的事物。

人类最糟糕的缺点就是提建议。 ——阿尔·帕西诺(演员)《魔鬼代言人》

没有什么“应该”,

如果施舍他人,请无条件施舍,不然你就要明确提出条件,而且他人也要接受。

好运和噩运有很多伪装,而且两者的边界也不总是那么明显。

当我们提到运气好坏的时候,我们会出于某种原因挑选某些事例,并将它与另一事例联系起来,这两件事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仅仅是理性认为如此,以此证明运气好坏的作用。

你对他人的看法,你认为是评价了他人,这是误解,实际上,它是人们了解你的钥匙,

事情原本是中性的,不过你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这种意义的本性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且每个人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应该”。

我们说应该的时候,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见到的真实世界。

我们说应该的时候,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见到的真实世界。我们的理想停留在较高的地方,我们并不能真正抵达那里,但却总认为我们应该抵达那里。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快或压力。

如果是你自己认为你应该怎样,其实际含义并非你应该怎样,而是你希望怎样。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路,这样你就能确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你才不会觉得难过或讨厌。

说话之前要思考,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话之前要先弄明白自己的想法。

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这样就不会因期待未成真而失望,如果没有完成一些无意义的事,你也不会太难过。

达成的结果与愿望相违背,这不是错误——这是生活。

我们总是有一种默认的期待,即我们的情绪会得到他人的正确理解。这样其实是在做赔本的买卖,你总认为你是一本已经打开的书,很容易读,很容易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如果有人说“我明白你的感受”,你可以诚实地回复说“不,你不明白”。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他人的确切感受,因为每个人对情绪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我们参与解决他人的问题和麻烦时,有可能会制造出更多更大的麻烦。这在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中都很常见。

一个事实,即我们可能会走到一起,但却无法实现合而为一,

词典中对理想化的定义是完美,而在哲学上,这意味着“无法实现”。“合而为一”是一种理论上“理想化”的状态,

共有的部分很难区分,这也是人际关系难处的原因。

我们可能认为,只是因为彼此越来越熟悉,我们扩大这个假定的“共享区域”。然而,这个“共享区域”是我们自认为的,我们划定的这个区域,可以自由进出,而不会被视作对他人“区域”的侵犯。

我们现在是一体的,而这通常会让我们有这种想法:既然我们是一体的,就可以更进一步去扩大“共享区域”,对对方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期待,或者相反,认为自己可以付出少一点。

女性总是希望改变她们的伴侣,而男性却总希望他们的伴侣保持一致。

试探别人的“边界”是人类的本性。

确定每个问题的“边界”,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卷入纷争时,请认识到这一点:生气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别人让你生气的。你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不让自己承受那种痛苦。

一个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通常会忽略,而出现在别人身上,我们就会指责。

批评了别人不受欢迎的特质,我们就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答案就在于保持“边界”,你为你的幸福负责,我为我的幸福负责,就这么简单。困难之处可能在于,我们通常在彼此遍体鳞伤时,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只有在我们的脆弱之处被暴露出来,受到了打击时,我们才会处于不理性的境地。

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保护越多,我们就越无须警惕。监护人将孩子保护得越好,他就越脆弱,长大之后也越容易将根本产生不了威胁的事件当作威胁。

在状况变得太复杂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可能很有用。

这个简单的事实,通常是无意中认识到的,却让整个局面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边界”能让人认清局面。 “边界”

这才是生活,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常,我们将许多令我们感到不满的事情“堆放”在一起,用痛苦将它们“卷”了起来,然后就开始对婚姻感到失望。

每个人只能为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负责,只有自己能够处理自己所经历的伤痛。更重要的是,虽然听起来很无情,但我们真的无法帮他们减轻伤痛,他们的伤痛只能让它们慢慢愈合。

友谊及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太远孤独、太近伤害。

你很难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去做你认为错误的事情。但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想要去做的,无论你喜不喜欢。你总是有责任让他们避免受到生理上的伤害,尤其是年幼的小孩子,但要小心,不要扩大这种义务,尤其是当你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时。

试图摆脱焦虑就像是吞食物之前不咀嚼,这是不健康的行为。

如果身体无法产生焦虑感,我们可能无法生存。我们需要恐惧感来提醒自己危险的存在。

当你不再去想给你带来焦虑的事情时,千万不要告诉自己:我不想想这件事。

一种能够控制你焦虑感的有效办法——深呼吸,不管怎样,你只要感受到焦虑感逐渐增加,就要马上使用这种办法。

情绪与我们大脑中的生存机制相关,如果不加处理,它们就会超过理智。

事实上,你情绪越激动,你的行为就越不理智。

免遭疼痛的愿望可能在疼痛这种神经冲动的体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阻碍了我们“与它一起生活”的能力。“

虽然“痛”是无法避免的,但“痛”能否给你带来折磨却是你能够选择的。

你无法控制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

人们都追求幸福,然而找寻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无处可寻。

事实上,没有足够的睡眠,我们很难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且也很难实现自己良好的目标或意图。

让你睡不着的不是想法,而是想法所引出的情绪。

你可以将任何想法都当成“思维训练”,就像假装在看电影一样,就让它随机播放,然后观察,判断在哪个特定的点上你会变得激动,但不要真的让情绪激动起来,而是重新去睡觉。

Written on October 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