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
每次批评者发起攻击时,都会给你造成切实的心理伤害,然后进一步损伤你的价值感,剥夺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你无力承受他对你做的一切,因为代价太沉重。
·你是在命令我追求完美,让我傻傻地认为自己可以完美无瑕,换来短暂的心情舒畅。
·我痛,我爱,我为生活而打拼。我是一个好人。
要能够迅速想起自己的优点,尤其在自怨自艾的时候。
认知扭曲是病态批评者的工具、运作手段,打击你自尊的武器。
如果习惯性地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那么你的世界就只有黑色与白色,没有其他颜色或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
自责是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让你为所有事情自责,无论你是否是真正的过错方。在自我谴责的世界里,你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过错都是你造成的。
读心是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它假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样。这个错误很容易出现,因为它基于映射的现象——你假设所有人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你相信人性和经历的相似性,不管它们是否真的存在。
对抗扭曲思维需要你持之以恒的毅力。你必须对自己做出承诺,要保持警惕,片刻不能松懈,即使你出现倦怠情绪。这个承诺比你对家庭、朋友或是理想做出的承诺都重要,因为它是你对自己的承诺。
我有一个想法,它是我很难看。
·滑稽的名字和声音。当某个批评的想法频频出现,尝试给它起一个荒诞搞笑的名字。
提醒自己这些攻击只是主观想法而已——反复出现、令人烦忧,但却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我是一个人。仅仅因为我存在于世、努力生存,就具有了人生价值。我可以照顾自己。我把自己当回事儿。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首先考虑自己。
我总是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我的所想所为一定是当时最佳的努力结果。因为我是血肉之躯,所以会犯错。我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自责、不批判。当我犯错时,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不够完美,我会饶恕自己的错误。
健康的价值标准是灵活可变的。灵活的准则允许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然而病态准则不折不扣、一视同仁。
健康的价值准则是符合实际。这意味着它们是在对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做出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以“婚姻应该天长地久”的价值准则为例。作为一条约束你行为的准则,它与实际不相符合。
只有你坚持不懈地给予回击,批评者才会知难而退。记得缄口不言就是默许。如果你对批评者的攻击不予回应,沉默就意味着你相信并且接受他所说的一切。
当你驾车朝着价值观方向驶去时,种种障碍会像怪兽一样冒出来。这些怪兽就是你的自卑、恐惧、压抑、愤怒等悲伤情绪,你无法碾压或是绕开它们。只能把车停下,等它们自行离开,但它们从不这么做,你生命的公共汽车因此被困在路边。
践行你价值观的秘诀是让怪兽上车,请它们上车、坐下,带着他们一起前行。它们会坐在你的后方,继续对你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你选择的道路太危险、太荒唐、太艰难、太没用,等等。那就是怪兽的行为,那是它们的职责。而你的职责是任由它们张牙舞爪、絮絮叨叨,仍然驾驶这辆公共汽车,坚定不移地朝着你的目标方向进发。
无法开口向别人提要求是自尊不足的表现,它根源于你的自卑情结。你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自己的所想,你的需要不正当或不重要。
也许你太害怕被拒绝,也许你已经把自己的需要抛到了九霄云外,竟然意识不到自己想要什么了。你不敢承担有意向别人说出内心所想的风险。
你往往把必要需求当作纯粹的需要,不把满足它们放在眼里。你认为自己正在磨炼意志,把舒适让给别人。但事实上,你只是献身自卑心理的糊涂殉教士。
羞耻感深埋于许多自尊不足的人的内心深处,导致他们在寻求成功的时候却又害怕成功。他们渴望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又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如果他们获得一些成功,又生怕这只会让他们日后摔得更惨。他们会成为他人嫉妒的重点对象,或者其他人要来找他们帮忙,最终被巨大的责任压垮。
应该用这种想法对抗伤痛:
·它会过去的。
·我知道我在等这一波浪潮过去。
·这种感觉来自早期的疼痛,与我的真正价值无关。
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自我意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看到自身价值。换言之,你能够对自己下定义,并且很清楚是否喜欢这样的自己。人类的这种评判能力导致了自尊问题的出现。
只有自尊,才能真正维系你的生命。
如果你对自己说“我好蠢,丢死人了”,你的自尊心会瞬间跌入谷底。如果你对自己说“多亏被纠正,下次就不会出洋相了”,你就不至于丧失自尊。无论是哪种情况,你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只是你的理解方式不同而已。
对100个副行长和100个出租车司机的调查结果“证明”,不同工种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自尊程度成正相关。
做练习没有捷径可走,假想自己做练习是不够的;跳过练习,自欺欺人地想以后再回来做是不够的;只做看上去简单、有趣的练习是不够的。
自卑问题有两种基本形式:情景方面和性格方面。
情景方面的自卑问题适合用认知重构的方法来解决。关键在于正视认知扭曲,强调优点多于缺点,形成应对错误和批评的特定能力。由于停止全面地否定自己,你会发现改变不恰当的思考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因为性格方面的自卑源于基本的身份认知和不良的自我感觉,所以仅仅改变来访者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揪出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并对其加以控制,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彻底清除内疚感。你应该把治疗重点放在产生自我否定想法的负面身份认知方面,着重培养对方自爱、客观的态度,这可以通过消除和意象的方法得以强化。
尽管批评者似乎具有自己的意志,但他的独立性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
批评是在社会化的前期由父母植入的。在整个童年期,你的父母要教你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会招致危险,哪些很不道德,哪些招人喜欢,哪些惹人讨厌。
如果你自尊充足,就会充满自信,通过抗击或消除让你担惊受怕的事物来保持安全感。你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非一味地忧心忡忡,你会想方设法地让周围人对你做出积极响应。你会直面人际冲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它们自然消失。
自尊匮乏会剥夺你的自信,让你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消除焦虑、解决人际纠纷或者规避风险。因为你质疑自己的能力,生活愈显艰难痛苦。你会抗拒改变,也会因此而焦虑不安。
和具体行为一样,认知行为也可以通过正强化提高发生频率。如果你在某一次美妙的性幻想之后感到血脉贲张,很有可能会再次浮想联翩。
如果构想即将到来的假期能让你兴奋不已,并且充满期待,你会反复去做这个白日梦。
沉浸在获得成功和成就的瞬间能提升自我价值感,你很可能会在脑海中一次次地重现当时场景。
任何能够成功终止疼痛的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因而今后再有类似伤痛情绪出现时,该行为会再次出现。例如,当学生全力以赴为期末考试做准备时,常常会发现某些最无聊、最世俗的行为竟然变得魅力无穷。类似信手涂鸦、投掷垃圾入筐的行为能够得到强化是因为它们能减轻高强度学习带来的压力。任何能够缓解压力和焦虑的事情都能得到加强,这已成为普遍规律。
当你找到能够减缓疼痛的想法或做法后,就会把它当作解决特定问题的灵丹妙药,抓住不放。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你会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一屡试不爽的对策。
不可预见所产生的结果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会持续之前被强化过的某种行为,即使得不到强化激励,也不会轻易放弃。这类行为的戒除需要很长时间。
老虎机的理念就是基于不定率强化程式,这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欲罢不能、玩到天昏地暗才停止。
每次批评者发起攻击时,都会给你造成切实的心理伤害,然后进一步损伤你的价值感,剥夺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你无力承受他对你做的一切,因为代价太沉重。
你不可能从早晨一睁眼,就每时每刻保持高度警觉,你应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消除武力包含三步:(1)揭穿其真实目的;(2)顶嘴;(3)让其失去用武之地。
·你正在拿我和每一个人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让我偶尔觉得比别人强,沾沾自喜。
·你是在说我不能做这件事,这样我就省得麻烦,也不必为搞砸担惊受怕。
·你在告诉我他们不会喜欢我的,这样的话,如果我被拒绝,就不至于无法承受。
·你是在命令我追求完美,让我傻傻地认为自己可以完美无瑕,换来短暂的心情舒畅。
了解批评者的作用会让他说的每句话失去信服力,因为你知道他的阴暗动机。
询问代价。解除批评者武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是思量你为他的攻击所付出的代价。
·总是与老板和权威人士保持一定距离,也不会多说话,因为我害怕他们。
·不敢尝试新事物,因为害怕搞砸。
肯定价值。这个方法很难练习——尤其错在自己的想法在你心中已根深蒂固。但是如果你想彻底解除批评者武力,必须学会肯定自己。
你应该为了充实生活努力,而非拼命证实自己。
为了打压批评者,你可以借鉴下列肯定语句。
·我是有价值的,因为我能呼吸、有感觉、有意识。
·我痛,我爱,我为生活而打拼。我是一个好人。
你总是会根据当时的觉悟水平,选择满足需求胜算最大的行为。
自尊不足的人往往无法清楚地认识自己。他们看到的是放大弱势、缩小优势的自我形象,就像游戏室里哈哈镜中的映像,强烈的自卑感正是长期观看这种失真映像的必然产物,因为周围人的正常形象令他们相形见绌。
美国文化不太推崇自我炫耀。英雄人物只做不说,用行为说明一切,人们羞于夸夸其谈。除了文化禁忌外,你在自己家的经历可能也会阻止你“显摆”自身优势。
要能够迅速想起自己的优点,尤其在自怨自艾的时候。
认知扭曲是病态批评者的工具、运作手段,打击你自尊的武器。
认知扭曲是名副其实的坏习惯——你已经形成的惯性思维,动辄就以非现实的方式解读现实。
认知扭曲会彻底改变你周围的世界。过度总结打造出一个不断缩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绝对化的准则给生活套上层层枷锁。这是一个科学方法被彻底颠覆的世界。本应详尽搜集数据,总结出可以解释所有数据的规律,最后再加以验证的程序被篡改为只在一个事实或事件上大做文章,由此得出普遍结论,还从不进行检验核实。
当你的病态批评经常使用“从不”“总是”“所有”“每一”“没有”“没有一个”“每个”“每个人”这样的词语时,你就可以断定自己是在进行过度总结。
擅长贴统一标签的人的世界里都是上演虚构情节剧的模式化角色。贴统一标签的人往往比较自卑,会把自己刻画成恶棍或是傻瓜。
当你对现实进行过滤,就是在昏暗中透过玻璃看世界,只能看到和听到一部分内容。只有特定的一些刺激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损失、遭拒、不公等。
当病态批评一遍遍地重复某些主题或关键词:“损失”“丧失”“亏大了”“危险”“不公”“愚蠢”时,你就该警惕自己的过滤倾向了。
如果习惯性地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那么你的世界就只有黑色与白色,没有其他颜色或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
自责是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让你为所有事情自责,无论你是否是真正的过错方。在自我谴责的世界里,你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过错都是你造成的。
读心是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它假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样。这个错误很容易出现,因为它基于映射的现象——你假设所有人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你相信人性和经历的相似性,不管它们是否真的存在。
多愁善感的宇宙凌乱不堪,没有秩序规则可言,完全受控于变化多端的情绪。
这对自尊产生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你觉得自己没用,就肯定没用;你觉得自己无能,就肯定无能;你觉得自己丑陋,就肯定丑陋;你感觉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
征服扭曲、夺回掌控权最重要的技能就是保持警觉。你必须坚持不懈地监听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话,不向抑郁低头,而是坚持分析令你心如刀割的想法。
对抗扭曲思维需要你持之以恒的毅力。你必须对自己做出承诺,要保持警惕,片刻不能松懈,即使你出现倦怠情绪。这个承诺比你对家庭、朋友或是理想做出的承诺都重要,因为它是你对自己的承诺。
不要成为你的想法(“我很蠢”或是“我很无趣”),你只需要学会拥有想法(“我正在想我很蠢”或是“我正在想我很无趣”)。
你一天能冒出60000个想法,它们是你精神活动的产物——并非生死攸关,也并非准确无误。你可以通过去融合策略,学会如何让它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想法无非是神经活动的常见方式。
每天进行5~10分钟的集中意念练习,坚持一周,看看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每次回到对呼吸的关注是观察内心活动的好方法。无论你再次聚焦于呼吸时有多费力,你的内心总能“砰”出新想法,你也会注意到某些想法是如何强行闯入、很难赶走的。
一种从想法中退步抽身的方法是为它们贴标签。
我有一个想法,它是我很难看。
·滑稽的名字和声音。当某个批评的想法频频出现,尝试给它起一个荒诞搞笑的名字。
提醒自己这些攻击只是主观想法而已——反复出现、令人烦忧,但却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当你学着同情自己,就说明你开始呈现自我价值,挖掘其中隐藏的华丽珠宝了。
我是一个人。仅仅因为我存在于世、努力生存,就具有了人生价值。我可以照顾自己。我把自己当回事儿。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首先考虑自己。
我总是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我的所想所为一定是当时最佳的努力结果。因为我是血肉之躯,所以会犯错。我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自责、不批判。当我犯错时,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不够完美,我会饶恕自己的错误。
病态批评利用你信奉和崇尚的东西向你发起攻势,构成你生存法则的“应该”,为批评者打击你的自尊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
评价的标准就是你理想中的完美状态。因为你永远都无法企及言行和感受的理想状态,批评者就有了无穷无尽的理由,指责你糟糕透顶或是一文不值。
尽管一个信条的内容富含强烈的主观色彩,而且常常破绽百出,相信它的动机却来自最深层次的人类驱动力。
大多数人生信条形成的方式相同——都是对基本需求的回应。最初的信条产生于对父母的爱和认可的需求。
第二类信条产生于对归属感和获得同龄伙伴认可的需求。
一系列研究表明信条会随着角色或地位的变化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个塑造你信条的主要力量是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需求。
因为多数信条和规则是基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与事实或现实相去甚远。它们来自父母、文化和同伴的期待,来自你对关爱、融入集体的需求,来自对安全感和悦纳自我的需求。
这就是“应该”的暴政:信条的绝对性,不容置疑的是非观。如果你做不到自己的“应该”,你就会判定自己是一事无成或是一文不值的。这就是人们常常用内疚和自我折磨的原因,也是他们宁愿战死沙场的原因。这使他们不得不在铁打的准则和内心的欲望之间做出选择时进退两难。
健康的价值标准是灵活可变的。灵活的准则允许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然而病态准则不折不扣、一视同仁。
健康的价值准则是符合实际。这意味着它们是在对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做出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以“婚姻应该天长地久”的价值准则为例。作为一条约束你行为的准则,它与实际不相符合。
健康的价值标准会给你追寻情感、性、智力和消遣需求的灵活性。你的准则不应该让你畏首畏尾,不应该让你不断做出自我牺牲直至筋疲力尽。
以“你永远应该以孩子为重”的准则为例,这绝不是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价值准则。在很多情况下,你的个人需求会和孩子们的需求发生冲突。维持健康和平衡要求你有时也该照顾自己的情绪,即使孩子们可能会有一点失望。
60岁的索尼娅有很多丧偶的朋友。一位刚刚失去伴侣的朋友常常打电话给她,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索尼娅的丈夫对此已是牢骚满腹。
索尼娅的价值标准过于死板教条,不允许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很明显,索尼娅需要对向她求助的朋友设置底线,但是善良的准则不允许她这么做。她需要审时度势,考虑到这种情况的特殊性,因为它已经产生了消极的后果。
他以父亲为榜样,几乎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12~14小时。到38岁时,他患上了溃疡。婚姻也出现危机,因为老婆从来见不到他。他想念孩子,越来越感到空虚。
乔治全盘摄入了父亲的准则,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他的“埋头苦干”准则既脱离实际(因为弊大于利)也妨碍生活(因为它掩盖了共享家庭欢乐时光的需求)。
检查你的语言。是否某个准则使用了绝对化或是过度总结的语言,比如“所有的”“总是”“从不”“完全”“完美”等。使用“我更喜欢”“我宁愿”或是“我想”,而不要用“我应该”。
忘记道德层面的是非对错的观念。注意某一原则运用于具体情况后产生的结果。
问自己该准则是否真的适合你。
只有你坚持不懈地给予回击,批评者才会知难而退。记得缄口不言就是默许。如果你对批评者的攻击不予回应,沉默就意味着你相信并且接受他所说的一切。
当你驾车朝着价值观方向驶去时,种种障碍会像怪兽一样冒出来。这些怪兽就是你的自卑、恐惧、压抑、愤怒等悲伤情绪,你无法碾压或是绕开它们。只能把车停下,等它们自行离开,但它们从不这么做,你生命的公共汽车因此被困在路边。
践行你价值观的秘诀是让怪兽上车,请它们上车、坐下,带着他们一起前行。它们会坐在你的后方,继续对你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你选择的道路太危险、太荒唐、太艰难、太没用,等等。那就是怪兽的行为,那是它们的职责。而你的职责是任由它们张牙舞爪、絮絮叨叨,仍然驾驶这辆公共汽车,坚定不移地朝着你的目标方向进发。
你也许在除草时伤害了几朵鲜花,如果妈妈纠正你的行为时流露出“你很差劲”的信息,就指引你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让你认识到犯错误就意味着你很差劲。
事实是你的自尊与力求完美无关,自尊与避免犯错无关。自尊植根于你对自己的无条件接受,认清自己与生俱来的宝贵价值,不被错误蒙蔽双眼。
悦纳自己不是在改正错误之后应该做的——而是无论犯错与否,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唯一不可饶恕的错误是当你的病态批评说“犯错就是一无是处的证明”时,你唯唯诺诺、表示赞同。
无论后果多么惨不忍睹,你都应该原谅自己所犯的错,原因有三。
a.考虑到你当时做决定时的需求和觉悟水平,你做出了唯一能够做的决定。
b.你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你的错误导致了惨痛的后果,你已经承担了这些后果,为此而心如刀割,付出了一个人应当付出的代价。
c.错误不可避免。你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无所知。
你相信自己的感觉:水是湿的,火是热的,人呼吸离不开空气,大地是坚硬的。事实一次次证明你的感觉正确无误,你因此开始完全信赖感觉,对通过它们感知到的世界深信不疑。
你很少能用百分百的精确度和客观性感知现实。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对其进行过滤、编辑,你的眼睛和耳朵仿佛是电视摄像机,你是通过脑海中的屏幕看到现实。有时屏幕模糊不清,有时它会放大某些细节,而删除其他,它时而放大,时而缩小,有时没有颜色或是影像转为黑白,有时当你回忆往事时,屏幕显示出以前的电影片段,你根本无法看到“实况”。
你的屏幕越扭曲,你越坚信自己看到的内容千真万确。没有人比一个完全蒙在鼓里的人更斩钉截铁。
无论你多么公正、聪明或是洞察力多么强,先天特质造成的行为倾向都会阻止你完全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现实。因此,没有人的批评是完全客观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家长很暴力,那么这孩子也许会发现不说话、隐藏需求和揣测他人心思,而非直截了当地问出口可以避免激怒对方。
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这种迫切的愿望会影响他们看到的屏幕内容。
所有人的批评对象只是他们屏幕上的影像,而屏幕并不可信。不要天真地以为每次针对你的批评都以对你准确无误的看法为依据。
无法开口向别人提要求是自尊不足的表现,它根源于你的自卑情结。你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自己的所想,你的需要不正当或不重要。
也许你太害怕被拒绝,也许你已经把自己的需要抛到了九霄云外,竟然意识不到自己想要什么了。你不敢承担有意向别人说出内心所想的风险。
你往往把必要需求当作纯粹的需要,不把满足它们放在眼里。你认为自己正在磨炼意志,把舒适让给别人。但事实上,你只是献身自卑心理的糊涂殉教士。
“你信息”往往会让对方产生戒心和敌意,然而“我信息”却少了一些火药味儿,容易引起对方关注。
人类的痛楚没有几种能够超越停滞不前或是原地踏步的,自尊受到的强烈打击主要源于只做梦,不行动。
强大的自尊取决于两件事。第一件是本书的主要关注对象:学会以健康的方式看待自己。第二件是实践的能力,认清自己的所需,然后勇往直前,创造自己的生活。
羞耻感深埋于许多自尊不足的人的内心深处,导致他们在寻求成功的时候却又害怕成功。他们渴望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又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如果他们获得一些成功,又生怕这只会让他们日后摔得更惨。他们会成为他人嫉妒的重点对象,或者其他人要来找他们帮忙,最终被巨大的责任压垮。
应该把宇宙看作是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充足的情感、生理,和精神养料的地方——对每个人都有益处的充满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所有人都能改变、进步,都值得被爱,都有憧憬的根基。
自我感觉不好的成因有很多,下面列举出一些例子。
1.主要监护人常常不在身边,或是无法让孩子衣食无忧。孩子会把这种匮乏当作没人关心,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的疼爱。情感逻辑为:“如果她爱我,就不会离开我,那么如果她不爱我,就说明我不可爱。”
2.孩子在经历一定的剥夺和虐待之后,会对父母怀恨在心。但负罪感却随之而来。情感逻辑为:“我应该爱我的父母,如果我恨他们,就是在犯错。”
3.父母离异之后,孩子会失去与非监护一方的联系。情感逻辑为:“我把他气跑了,他因为恨我才会离开我们,我太差劲。”
4.孩子遭受性虐待。情感逻辑:“我暗地里做了见不得人的坏事,肯定是糟糕透顶了。”
5.孩子遭受了极端或者各种各样的惩罚。情感逻辑为:“我一定是闯了滔天大祸,他们才这样伤害我。”
6.孩子因为一系列行为或外表的很多方面受到严厉指责。“爸爸总说我太胖,我一定很丑。”“妈妈说我懒。懒人没有出息。”
7.孩子被迫照顾一个极度抑郁或自恋的家长。孩子为满足自己需求或发挥自主性做的任何事都会遭到对方的极度排斥。孩子明白了:“我不该要这要那,我觉得自己很自私。”
强烈的疼痛需要强劲的防御:心理马其诺防线。以下是三种常见的防御形势。
1.逃脱。这种防御方式包括吸毒和酗酒以及各种形式的逃避和情感隔离。
2.攻击他人。你通过向外发泄怒气,阻隔不良感觉。
3.攻击自己。你通过向自己发火,遏制不良感觉。
攻击自己的目的是达到完美,一个内在的信条是如果你对自己进行了一定量的痛斥,最后就能够改正缺点、赎清罪过。
当你被伤痛包围,无论是牙疼还是虚无缥缈的感觉,它都会占据你所有的注意力,成为当务之急,很难让你回想起不被疼痛缠身的时刻,也很难想象痊愈的样子。疼痛仿佛抹去了过去,也抹去了未来。你只关注现在,因为此刻你备受煎熬。
应该用这种想法对抗:
·它会过去的。
·我知道我在等这一波浪潮过去。
·这种感觉来自早期的疼痛,与我的真正价值无关。
帮助孩子树立强大的自尊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自尊充足的孩子成人之后最有可能走上幸福和成功之路。自尊是保护孩子免受生活中洪水猛兽侵害的铠甲:毒品、酒精、不正常的关系和犯罪。
没人哄、没人抱、没人说话、没人轻摇和没人爱抚的孩子学到的是不同的课程,学到了他们痛苦的哭声并不能带来安慰,体会到无助,感受到自己微不足道,这是自尊不足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