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
夫妻关系如今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因此,每个人都对这种归属关系寄予厚望。
在这种冷淡背后,隐藏着对存在感的极度渴望。为了抵抗存在感的消散,为了抬升自己,获得优越感,才会如此突出自己与社会有何不同,但他们的最大收获很明显不过是想象中的尊严。
人类自古就有一种幻想,希望有一种神药能够治愈厌世、治愈对存在的焦虑。
我们要明白生命是有限的,存在不过是一些建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命运。
Read More
像往常那样,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在入狱之初,最叫我痛苦难受的是我还有自由人意识。
这种不适应感只持续了几个月,然后,我就只有囚犯意识了。
“是的,什么是自由,女人就是自由呀!你们被剥夺了这种自由。”
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Read More
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
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人们爱把生活弄得拥挤而热闹,忙得团团转,以免和自己独处。心向佛法的人却是决心要和自己亲密相处。
趋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称之为“纵欲”。我们一般认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是纵欲,不过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
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Read More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会很快地且很容易地相信自己说的话,就连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这么说都不重要了。
Read More
丘吉尔说:“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如果幸福没有高尚和庸俗之别,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平庸,劣币终将驱逐良币。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无论坚持多么崇高的抽象理念,我们都不要在自己的坚守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并让他人成为我们信念的牺牲品。
如果言论等表达方式不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思想自由。
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一直把它作为我邮箱的签名档——爱是恒久忍耐。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早已警告我们:“谁要求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在寻求过大的奴役。”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荷泰德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唯一可以支配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时间,因此一定要把时间投入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用忙碌来对抗我们虚无的怠惰,虽然我们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忙碌本身就是心死(心亡)的表现。
Read More
你是对的,蝙蝠啊!——黑暗是一种安逸,光明是一种折磨。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我们以为解放我们的恰恰禁锢了我们。
有一个社会,被一种意识形态控制,在它的实践中,仿佛集体是一池清水,个人是一汪腐水。
你两手空空,然而,手中还是不断地掉落你的一部分:时间。
Read More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