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导一个等级制社会,认为一个人的首要义务是“恪守本分”。
毛泽东所宣称的“大同”只是一种模糊的愿景,与其说是政治制度的重建,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涅槃。
对日战争结束后,解放了的朝鲜半岛分为美苏两个占领区,北朝鲜便是1948年9月根据美苏双方达成的协议在苏占区成立的。
斯大林明白,除了美国陈兵中国边境之外,毛泽东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朝鲜在满洲的临时政府与当地朝鲜族人建立联系,宣称一定程度的主权,并不断越境对朝鲜进行军事活动。
俄国经历了残酷的武力压迫和痛苦的磨难才从外国侵略者的魔掌下挣脱出来。它从未得到过别国的景仰,而且人口中一大部分都不是俄罗斯族。史上伟大的统治者(如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请来外国思想家和专家,向先进的外国人学习——这在中国历代的朝廷是不可想象的。俄国统治者以他们的坚韧性赢得人民的爱戴,而不是“伟大性”。俄国的外交出乎寻常地依靠实力优势,它的盟国几乎无一没有它的驻军。因此,俄国的外交以实力为导向,立场一经确定就寸步不让,把外交变成了阵地战。
毛泽东:我一直说,现在说,在莫斯科的时候也说,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我们只是不同意批评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认为对斯大林要三七开。
民众的意见很快就从调整方针政策的建议转为对共产党制度的批评。北京的学生立起了“大字报墙”;批评者控诉地方干部滥用权力,并抗议苏联式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物资匮乏;还有人说共产党领导的头10年还不如此前的国民党时代。
毛泽东的一生都认为和平是斗出来的,和平本身不是目的。
周恩来之所以幸存是因为没有他不行,从根本上说也因为他的忠心——有人就批评他忠心过度。
由于毛泽东后来怀疑“四人帮”有野心,很可能也怀疑他们能否担当大任,于是一手提拔华国锋。华国锋至今仍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任职时间不长,除了是毛泽东的继任之外并无特别建树。
邓小平之所以得势,是因为他几十年来在党内,特别是在人民解放军内部建立了关系,政治方法又比华国锋高明得多。他是位历经数十年党内斗争的老将,知道如何利用意识形态争论为政治目的服务。
越南战争期间,中国是站在另一边的,它曾经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华侨和少数民族中间鼓动过革命。现在大敌当前,这一切都成为次要。
请邓小平在访客留言簿上签名时,他写下了对日本成就的空前赞扬:“向伟大、勤劳、勇敢、智慧的日本人民学习、致敬。”
中国也担心朝鲜的灾难性崩溃,因为这将导致边境地区重新出现60多年前用战争来防止出现的情况。
Read More
小蔡说:“我们都笑了。”“为什么会笑呢?”“想笑着离开世界。”“死亡不可怕吗?”“不可怕。那是另一个世界。”“什么世界?”“没有烦恼的世界。”“谁告诉你的?”“自己想的。”
没人会在意一个吸毒的人的生死。
同性恋者就这样隐身在这个国家之中,将近三千万人,这个群体之前从来没在央视出现过。
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工作、上学,努力活着,但他们不能公开身份,绝大多数不得不与异性结婚,大多建立情感的社交场所是在公厕或是浴池,但那样的地方不大可能产生爱情,只能产生性行为,而且是在陌生人之间。
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下来,只有性。
他每天都在伪装。每次我跟他一块儿要是参加个应酬什么的,他都拼命给大家讲黄色的笑话,给人造成的感觉,他这个人特别黄,特别好女色。他每天很累,不停在伪装自己。
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暴只要第一次发生时干预得当,之后都不再发生。
科学家说:“仇恨,是一些初级神经组织,深深栖身于人脑最新进化的外部皮层之下。”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你们不是有奥巴马吗?”“他的脑子是白的。”老黑人说。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你也是做记者的,你说说,只听了一方的言论,没有另外一方的言论,那怎么可能是一个公正的新闻呢?
杀害记者的人是想让人们恐惧——为需要真相和想要思考而感到恐惧。
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
陈坤志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文学的本质是人。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二十出头,在湖南卫视时,我采访黄永玉,问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他说两个字:“寻常。”我心想,这也叫哲学吗?“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他说,“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
他把筷子往碗上一放,看着我说:“底层的残酷,你不理解。”
有一年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他在路边看见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老农民说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棺材板拿出来卖。他拿出五百块钱让这农民回家。他说,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著。这个人是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
Read More
核心厌恶自有其适应性目的。根据这一理论,厌恶感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在婴儿达到特定发展阶段之后就会自然出现的。
性行为之所以会给人带来厌恶感,原因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性行为中有“身体”参与,而身体会令人反感。交换体液的问题所在,并不是它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肉体存在,而是体液本身会让我们产生“核心厌恶”。其他驱动则会禁绝或抑制这类“核心厌恶”,比如爱情或欲望。但厌恶才是我们对性行为的天然态度。
与欲望有关的心理活动已经和它的起源大相径庭。比如性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帮我们制造婴儿、繁衍后代;但是性欲背后的心理活动已经和我们对婴儿的兴趣完全脱节。
人类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特质,还有一些道德特质是后天习得的。
心理变态者需要将自己伪装成我们中的一员,但是这相当困难,因为一个人很难只依靠理性来强迫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实验研究发现,人在做选择时受到的关注度越高,表现就越慷慨,这一点也不奇怪。
汤姆·莱勒(TomLehrer)在他那首关于童子军的歌里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观念:“注意不要行善/在没人看见的时候。”
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认为,纵观人类历史,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已经越来越低。原因之一是,这类“荣誉文化”已经逐渐走向消亡。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能抑制自己对个人报仇的渴望。
我们发现,由女性照料的婴儿,注视女性的时间会更长;由男性照料的婴儿,注视男性的时间会更长。高加索婴儿更喜欢看高加索人的脸,而不是非洲人或中国人的脸;黑人婴儿更喜欢看黑人的脸,而不是高加索人的脸;中国婴儿更喜欢看中国人的脸,而不是高加索人或者非洲人的脸。
婴儿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而这是一种适应偏好(adaptiv ebias),他们很快会发展出某种倾向性——更喜欢那些看起来跟熟人相似的人,而对那些看起来跟熟人不相似的人则保持防范态度。
大量研究证明,建立联盟所需的必要条件其实非常之少:要想建立团队忠诚度,只需要让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对抗就够了。
罗伯斯山洞实验证明,我们只需短短几周时间就能创造出敌对社群。不过该实验创造的环境也确实能让个人产生强烈的团队归属感:
厌恶感是罪恶行为的强大原动力。如果你想把某个群体彻底消除或者边缘化,你就需要诱发这种情感。
你可能会爱上一个杀人犯或者鸡奸犯,但是你不会爱上一个有严重口臭的人。
虽然我们能举出各种合乎逻辑的原因来反对乱伦,但是我们对于乱伦的本能厌恶则来自内心深处。
如果有谁拥有更容易吸收催产素的等位基因,那么他往往会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共情之心,也更不容易受到压力影响。因此,催产素也被人称为“爱情激素”、“拥抱激素”、“人情味激素”和“道德的分子”。
在用鼻子吸服催产素后,你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群体,但也更倾向于贬损其他群体的成员。
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经常读书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加善良。比如纳粹党人中很多都以有文化修养闻名。据说约瑟夫·戈培尔(JosephGoebbels)就很喜欢古希腊悲剧。
罗伯特·詹森(Robert Jensen)和埃米莉·奥斯特(Emily Oster)发现,在印度农村地区居民开始安装有线电视之后,去学校读书的当地女性更多了,婚姻暴力变得更难以被人接受,就连生孩子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得到减轻。
Read More
尊重女性的对象通常都不会直接单独把你约出去,他可能会找一个或几个朋友,或者当你提出要找朋友陪同的时候他会同意。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避免孤男寡女造成女方心理上的压迫感,这是一种尊重。
对方提出约会的耐性要知道。建议你不要在对方第一次提出约会时就欣然同意,即使你那个时间再怎么闲得没事做,
寂寞杀死的不只是一只猫,有的时候,甚至是女人的一辈子。
女人都是在寂寞的时候寻找真爱,这就好像一个猎人眼睛脱窗了还在寻找猎物,百发不中。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那么花整整两年、3年,让自己好好享受单身时光的幸福,难道不爽快?
可以主动勾引,不该主动示爱——我只是对你有点兴趣而已。
如果这个男孩子真的木讷到完全不敢做出任何争取女孩青睐的行为,那么这可能是一个自卑感极重的人,根本不值得你青睐。
通常,没有意见的恋情不会超过3个月。当你开始成为没有意见的女人时,你要小心:男人不知不觉中,已经把你看成了老妈或保姆。
口出恶言在任何关系上都是致命伤。
一对不吵架的情侣是有问题的,可能其中有一方发现问题在忍耐,也可能两个人都在忍耐。
有太多公主把王子变成侍卫,而后一步一步地变成奴才,自己则不知不觉变成了皇后、太后。
成功的男人会特别重视自己的家庭,因为那是他的港湾,他可以穷尽一生的力气去维护它。没有一个在外打猎的猎人愿意见到自己的港湾充满不和谐的气氛。
只有两个人的世界,彼此的关系很单薄,说拆就能拆。但是,如果你得到了整个家庭力量的支持,那么除非这个男人想拆自己的城堡,否则两人世界不会轻易崩塌。
Read More
在爱情的世界里,只有一条路可走。男人应该喜欢并追求女人。
男人喜欢挑战——所以他们才喜欢各类体育运动,喜欢打仗,喜欢突袭。如果你让他们觉得你太容易得手,那你死定了。
你千万不能让他觉得你不忙,并没有被别的男人追求。也不要让他觉得你喜欢窝在家里,即便你就是个宅女,也不要让他留下这样的印象。不要觉得耍点儿小聪明就不好了。有时候耍耍小聪明并不是什么坏事。男人会把自己追求的女人当成女神。你得让他知道你过得很充实,是个独立的女人。
男人要是爱上了你,将来想把你娶进家门,绝不会讨厌你在恋爱之初设定的恋爱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星期只能见一两次面。
约会就跟跳慢舞一样,男人必须领舞,否则你就可能绊倒。
记住,你得让他主动。
你得一直让他保持新鲜感。你肯定也不想让他觉得追你太容易,很快就对你失去兴趣了。
不要让他知道你害怕孤独,没有男人就活不了。
女人在婚前不要跟男人同居,度蜜月之前你也不要跟他一起过七天长假。在婚期定下来之前,尽量只在周末跟他见面。
你给男人最好的礼物就是遵循戒律,这会让他享受追求你的刺激,认为把你追到手是他的荣幸。
在约会的初始阶段,保持平淡如水的关系很重要。
Read More
哲学家对生命的眷恋或冷淡,不过是他们自爱心理有所不同而已。
哲学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昔日和未来之困,而今日之痛却战胜了哲学。
我们认为的美德,只不过是利益在机遇和计谋的驱使下的结果。男人成为勇士并不都是因为勇敢,女人成为贞女也并不都是因为贞洁。
不管天赋如何,英雄皆是天赋巧遇机缘的结果。
我们无法忍受被敌人欺骗,被朋友出卖,但对于欺骗自己,出卖自己,则感到心满意足。
无论多么辉煌的行动,如果不是出于崇高的目的,便不能被视为伟大。
对自己从未从事过的职业表现出能够胜任的模样,要比胜任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更为容易。
让女人不卖弄风情,比让她们克制情欲更难。
除了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再也找不到通情达理的人了。
别人的虚荣心之所以是我们无法忍受,是因为它伤害了我们的虚荣心。
有时我们会遇到满腹经纶的傻瓜,但从未遇到有判断力的傻瓜。
只有坚强者才可能拥有真正的柔情,那些表面的温柔之形,不过是软弱之貌,并且极易变得尖酸刻薄。
真正的善良极为罕见,那些自认为心地善良之辈,只不过怀有一点怜悯之心和容易伤感而已。
通常,尖酸刻薄主要源自于虚荣心而非恶意。
从未经历危险的人,奢谈勇敢是可笑的。
因为我们迟早会死,所以我们什么都怕。可是我们却什么都想要,好像自己永不会死。
体力劳动能使人摆脱精神之苦,这正是穷人幸福的原因。
强烈地想得到一件东西之前,应该调查一下,拥有它的人是否幸福。
伪善是邪恶向美德表示的敬意。
Read More
任何人,不管是谁,如果有机会从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选择他认为最优秀的那种信仰,那么仔细考量各自的有点之后,他不可避免地会选择自己国家那套。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地相信,自己国家的传统、他从小信仰的传统是最优秀的。 -希罗多德
柏拉图主张,尘世中的我们永远都无法体验到纯粹的善,因为任何善行或善人都会有不完美之处。但就如同圆存在完美理型一样,善也存在一种理想的形式,只不过在物质世界中不存在罢了。
问一个人为什么锻炼,他会回答,因为她希望保持健康。如果你再问,为什么要保持健康,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生病太痛苦了。如果你再进一步追问,想要一个原因,为什么不喜欢痛苦,他就再没法给出任何回答了。这是终极的终点,再也无法被转移到别的任何事务上。
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们都遵循“有同意则无伤害”的原则。
很明显,大部分的喜好都是随大流,偏爱那种适合禽兽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
Read More
蜜尔将快乐做了低级和高级的区分。如食色欲望的满足,是动物和人类都能感受到的低级快乐;而像友谊,尊重,艺术,音乐,诗歌这样的高级快乐,却只能以来人类独有的能力才能享受。在密尔看来,只追求低级快乐的人生就是猪一样的人生。
请赐予我贞洁和节制,但不是现在。 -奥古斯丁
没有哪个哲学家可以忍受牙疼。 -《无事生非》
伊比鸠鲁意识到,有些快乐(比如饮食无节,吃得太饱)会导致痛苦,所以这类是需要避免的。实际上,他认为,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避免痛苦所扮演的角色比追求快乐更重要。因此,他的建议是,培养简单持久的快乐,因为这些快乐几乎没有副作用。
追求稳定而持续的幸福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世事无常,我们享有的任何幸福都只是转瞬即逝,终难圆满。
孟子曾批评道家的杨朱,说他不可能一毛不拔就能造福于天下。
Read More
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Speak,Memory)开头把人生比作“一隙短暂的光芒,两侧皆是永恒的黑暗”。
幸福依赖闲暇;因为我们的奔忙是为了拥有闲暇,就像发动战争是为了得到和平生活。
世上有太多值得期待、值得关注、值得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事物,不胜枚举;人生也有丰富多元的价值。除非你对大多数有价值的事物采取无视态度,或者你对于事物价值的认识狭窄到病态,不然你很难不错失什么。
期望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失落,就是期望这个世界贫乏不堪,或期望自己极度地鼠目寸光,以至于对失落全无意识。
错失可以说是多彩人生的无情副作用,这点倒给人一些安慰。因为它同时是美好事物存在的反映:它们如此之多,那么令人神往,一份人生不可能囊括所有。即使永生也不能做到:你会在特定的时间做出特定的选择,走出不可更改的人生轨迹,即使一切推倒重来,当时的其他选项也会变得不再一样,你过上的也是不同的永生。结果是,错失依旧发生在你身上。
他要逃离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那种别无选择的感觉。
两条主要准则:一是你无法免遭错失的困扰,除非你的世界或你对这个世界的回应极度贫乏;二是选择权的价值非常有限,不值得为它抛弃你现有的生活。
在《悔恨:可能性一直还在》(Regret:Persistenceon Possible)一书中,珍妮特·兰德曼(Janet Landman)引用了一项1949年盖洛普测评的数据。在测评中,一组美国成年人作为样本需要指出“迄今为止人生中的最大错误”69%的受访者承认至少犯过一桩这样的错误。其中呼声最高的大概是没有继续深造,22%的受访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10%的人说他们在婚姻上犯了错误。8%的人认为自己入错了行当。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了女人。”
假设你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即你的欲望终于得到了满足。你本应感到高兴,可恰恰相反,你发觉此刻的自己漫无目标、情绪低落。你的追逐结束了,现在你无事可做。生活需要方向,你必须有未获满足的欲望,尚未实现的目标或计划。然而这也是个致命的问题,因为想要的东西自己尚未拥有,也是痛苦。
想想引诱安娜·卡列尼娜的渥伦斯基:“他很快发觉,渴望的实现仅仅给了他预想的极乐中的沧海一粟。这实现向他挑明了一个人总会犯下的错误:以为幸福就在于得偿所愿。”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说:“[一个人]应该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带着正念生活,就是要感知到非终结性活动的价值,它不会因结局而枯竭,也不为未来而准备,它就在此地、在当下实现。
Read More
枫树下一声秋天的耳语乞求:“跟我去死!”我被邪恶领入迷途命运,这么黑,这么不真实,我回答:“我也这么想,亲爱的!我愿和你一起死……”
看见田野褪色夕阳松针般阴郁,知道一切都在失去,生活是地狱的诅咒。
然而他没有丝毫犯罪的内疚,他离开了,正窥入别的眼睛;但是我,我什么都没有梦见在毁灭性的昏睡中。
谁来哀悼她作为罗得家族的一员?对我们来说她不是最小的损失吗?但在我心深处将会永远记得一个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为了那单纯的一瞥。
向我被其出卖的双唇,向死一般的双眸,向这邪恶的世界而我们却不被上帝拯救。
去活——如果身处自由,去死——就像回到家里,沃尔科夫田野上,稻草一片金黄。
对我来说,人间已无救赎。
你们会活下去,但我不会;也许,这便是最后一轮。
假如这世间的众生向我寻求情感的慰藉,所有神圣的傻瓜和哑巴,跛子和弃妇,罪犯和自杀者每人愿意送给我一个戈比——我会比整个埃及更加富有像已故的库兹明常说的那样。
但我不允许忘记昨日泪水的味道。
多么健忘的生命,而死亡——记性多好。
Read More
除非已经对生命心生厌倦,那么死亡便可能带来极乐,就像之前爱情的诱惑。
只有那些既听不到内在召唤,也不了解外在教义的人的困境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他们就是如今的大多数人,身处内心和外界的迷宫中。
他必须把自己的骄傲、美德、美丽和生命放在一边,屈服于令人非常难以忍受的东西。然后他发现他和自己的反面并非不同的种类,而是一体的。
一位西藏喇嘛这样答复一位西方拜访者的问题:“从一个角度看,所有的神灵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都不是真实的。”
这是古老密教经典中矛盾性的教义:“所有这些形象化的神祇都只是表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物的象征。”
从超意识倒退进入潜意识状态正是《圣经》中“堕落”的含义。
Read More
抑郁症患者在学校或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效率降低或无法工作的情况。这会加重患者的罪恶感和他本来就过低的自我评价。
目前95%的自杀者都患有精神障碍,在这些障碍中抑郁症占首位。
伤害人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手册》
对被领养的患者的调查发现基因因素(亲生父母是否患病)比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
人的忧伤啮噬着心灵,如同昆虫蛀咬衣物,吞食朽木。——《圣经》箴言书,第二十五章第二十条
平均来说,在抑郁症发病前6个月里患者所经历的有压力的重大事件是普通人的3倍。60%以上的首次发作前都有一件或几件带来压力的重大事件。
抑郁症患者几乎总是伴随失去希望和相信现状永远无法变好的念头。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让病人去看病的原因。
休息能让患者摆脱日常的工作,而停止工作通常是有必要的,因为患者已经筋疲力尽,而投身工作会让症状加剧。
Read More
爱情与其说是两个个体的交流,倒不如说是两个地域的交流。
每个个体都有其历史,我们成长的背景、家庭、读过的书、受过的教育、爱过的人、经历过的事、过去的伤痕、不可告人的秘密、成长过程的创伤、爱恶和志趣,形成了一片地域。
大千世界,难免有许多骗子。然而,人们自欺的时候往往比欺人的时候多。
王尔德说,青春是一根烟。一根烟,一下子就烧完了。
我们以为自己苦苦暗恋着某人,而其实,我们暗恋着的,只是一个我们在想象中美化了千百遍的人,愈是得不到愈是爱,愈是得不到愈是肝肠寸断。到了后来,那浮不上面的单思,只好沉落在暗恋湖的湖底,化成一片荒芜的青苔。
沉迷的人是可怕的,一旦清醒,他会变得很无情。
找一个层次相同的朋友并不容易,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寂寞的。找一个层次相同的伴侣,那就更困难了。
人若能够耐得住寂寞,就能够少受许多痛苦和少出许多洋相。
许多人的痛苦,都是因为不甘寂寞。
寂寞,原来也是一种尊严,自爱的其中一个功课,就是要学习在寂寞里自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总是把自己说得比原本善良和伟大些。
为什么要渴望被人了解呢?这种想法多傻啊?根本我们都不是那么了解自己。
Read More
关于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事实上,构成了我生命的盛年。
我感觉我可以被两次埋葬,仍然没有完全死亡。
我们都沉浸在自我当中,被一种无知的壳所包围,保护着我们的偏见。
在我的痛苦尽头有一扇门。听我说:你称之为死亡,我记得。
这是尘世吗?那么我不属于这儿。
你能活下去吗,在我熬不过第一个夏天的地方?
我在黑暗中穿行,仿佛对我来说如此自然,仿佛我已是它其中的一份子。
死是贪婪的,它吞噬着所有的生命。生活是贪婪的,它吞噬着所有的死亡。它们都不曾满意,也都不知餍足,每一个都吞噬着、吞噬着这个世界。生活的握力与死亡的握力同样强大。(但那些消失的,那些消失了的亲爱的,噢,在哪里?)
你的故事是这样的:你曾快乐,又曾悲伤,你入睡,你醒来。有时候你吃烤栗子,有时候柿子。
Read More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苍鹭答道,“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苍鹭说。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当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
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进入‘成人状态’。
Read More